機管局在8月13日晚上向法庭申請臨時禁制令,在8月14日得到法庭批准,下午2時開始執行,禁止任何人在整個機場範圍內非法阻礙或干擾機場運作,而市民只限制在接機大堂指定範圍內「合法和平集會」。 而進入機場客運大樓的人士需要向保安出示護照、機票或登機證等文件。 由8月15日開始,機管局在主要出入口增設水馬,一號及四號停車場亦關閉。 有在場市民對有關安排表示鼓譟,批評「為何香港市民不能自由進入機場」。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而數十名示威者曾繼續留守機場內示威區,但最後亦被機管局職員以「涉遊蕩」、機場無劃出示威區和附例寫明「職員有權利阻止市民進入」為由,要求市民離開。
雖然港英政府就新機場選址及規劃完成研究,惟因為造價高昂而一直未落實。 1989年,香港社會因為中國大陸發生六四事件而引起了信心危機;當時的港督衛奕信爵士隨即於同年10月11日在立法局透過《施政報告》宣佈《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決定興建新港口、機場和相關配套設施,包括被稱為「玫瑰園計劃」的《機場核心計劃》[20]。 香港國際機場於 2023 年獲得國際機場協會頒授「無障礙設施提升認證計劃」(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Accessibility Enhancement Accreditation Program) 最高級別的第三級認證,以表揚機場為有特殊需要旅客提供無障礙服務與設施。 其餘途經一號客運大樓的E線和嶼巴A35線,落客站設於暢達路一號停車場外、鄰近地面運輸中心的士站或地面運輸中心巴士總站,乘客需使用斜道或升降機前往第七層離境大堂。 機管局表示,以往收到旅客意見,認為指示牌字體不夠清晰,而且紅色指示牌太多,分不清重要的資訊,因此2015年9月至11月進行更換指示牌工程,範圍包括一號和二號客運大樓、北衛星客運廊和海天客運碼頭。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巴士站位數目
為了順從國際推行的計劃,民航處計劃引入衛星通訊、導航、監督及航空管制系統去提高飛行安全及效率,以及維持香港國際及地區航運中心的地位。 由於此計劃需時15年及其複雜性、需要廣大的研究和試驗才能正式使用新科技。 現在,一些新服務如電子自動機場泊位資訊系統(D-ATIS)、航行飛機用電子氣象資訊系統(D-VOLMET)和使用資料連線傳送預備離陸許可,已由香港國際機場提供,以提升機師及航管員工作效率。
- 在機場管理局提出擴建計劃的時候,有關方面曾一度考慮將之全面拆卸摧毀重建,曾因為環保理由作罷,但當局出爾反爾,於2021年5月中已被全面拆卸大樓。
- 年滿11歲或以上及持有電子旅行證件的旅客, 於自助保安閘口完成身分檢查手續後, 便可符合資格使用自助登機閘口。
- 旅客通過入境檢查、提領行李,並進入接機大堂後,即可經過通道到達機場快綫往市區列車月台;或沿接機大堂的中央通道離開,前往第三層機場地面運輸中心。
- 1989年,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啟動「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拍板在赤鱲角興建新香港國際機場[1][2]。
- 第一代二號客運大樓與多項落成的設施將會合併構成香港國際機場北面的商業發展計劃建築物——航天城。
T1衛星客運廊設有9個供窄體飛機停放的廊前停機位(閘口13至21),天際走廊工程開始前曾有10個停機位(此為閘口507),候機區設有10間商舖及2間食肆。 大樓佔地570,000平方米,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航空大廈建築的世界紀錄保持者(該紀錄於2008年被面積達980,000平方米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打破)。 大樓內設登機櫃位(A-L區,其中L區於2019年11月29日啟用[52])、接機區及香港機場購物廊。 機場客運廊(即登機閘1-80及機閘 )也位於一號客運大樓的建築內。 新機場原定在1998年4月啟用,不過,由於公共交通未準備就緒,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於1998年1月決定延遲新機場的啟用日期至1998年7月6日,啟德機場同時關閉。 不少設備及器材等在當晚午夜後隨即從啟德機場搬遷往新機場,停泊在啟德機場的飛機亦需要飛往新機場。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鑒於龐大的客流和獨特的建築物外形,設計方案採用平行的弧形拱頂,整個屋頂重達14,000噸,每個拱頂的對角網格與整體結構的對角線相得益彰。
- 另外,由於安全要求,香港國際機場的內部保安同樣嚴格,機場的內部工作人員有分顏色區域制度,因此不同顏色區域要求的工作人員不能進入別種顏色區域,例如黃色區域的工作人員不能進入紅色區域,反之,紅色區域的工作人員不能進入黃色區域。
- 在下午4時半,機管局宣稱客運大樓運作嚴重受阻,所有航班登機服務暫停;至5時15分宣布所有離港航班取消,促旅客盡快離開。
- 原有部份耗資28億元興建,佔地140,000平方米,於2007年2月初開始投入服務[1],於2007年6月1日在原有部分舉行正式開幕典禮。
- 香港國際機場於 2023 年獲得國際機場協會頒授「無障礙設施提升認證計劃」( Accessibility Enhancement Accreditation Program) 最高級別的第三級認證,以表揚機場為有特殊需要旅客提供無障礙服務與設施。
- 翔天廊的商舖面積達35,000平方米,其中逾90%面積為非禁區,包括110間商舖及23間食肆設有IMAX戲院及航空探知館和觀景台等娛樂設施。
用色方面,過往有旅客反映紅色背景的指示牌太多,比起主要訊息的藍色牌更多。 全新指示牌分成3種用色,分別代表3種不同的資訊,主流訊息包括接機大堂、洗手間等會用藍底白字標示;重要資訊會用新增的藍底黃字表示,例如登機閘口;至於輔助資訊,例如餐廳與商店,就用上紅底白字。 請準備好所有旅行文件,包括有效護照、機票或機位確認文件,以及所需簽證。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第一代二號客運大樓
於各A服務時間終結後,由機場客運大樓開出經青嶼幹線或屯門赤鱲角隧道直接前往市區,不經東涌及機場後勤區,路線使用車輛普遍較其他機場巴士線為佳,車資亦較高。 路線號碼皆以NA為首,部份路線會在凌晨零時左右由機場發車往市區和在三時至五時左右由市區發車往機場,而且每天只开數班车。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城巴及龍運巴士均提供多條對外巴士路線,連接機場及港九新界各區。 雖然香港國際機場的三條跑道都屬於F級,但並非所有滑行道都是F級。 [61]同屬F級的747-8只需E級滑行道,因此可使用所有滑行道,但仍需要F級跑道和停機坪。 為了令駕駛人士更方便前往機場不同非禁區範圍,路政署在2014年把除航天城外其他非禁區範圍舊有帶顏色標籤的路牌統一為現有路牌,與香港大部分路牌一致。
2020年6月,正值COVID-19疫情,一名到英國探親後由英國來港、欲回珠海的劉姓內地老婦滯留香港機場,15天來只可睡在地上,靠陌生人買飯給她充飢。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她持有中國身份證及中國護照,是中國公民,欲回去內地,卻被三方所拒,多路不通:簽證到期無法飛回英國;本港不准非居民入境;無法轉機到內地。 分別為機場巴士、對外巴士、通宵巴士、機場及東涌區內巴士服務,以及居民巴士。 亞洲國際博覽館於2005年12月落成,面積約有70,000平方米,設有十個單層無柱式展館,包括一個適合舉辦大型表演的多用途場館,另設有不同的商店及食肆。 市區及大嶼山的士與輕型貨車(長期)停放區已遷往一號停車場旁,而輕型貨車(時租)停放區已遷往機場商業大樓旁。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香港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
現時,香港機場提供跨境渡輪、跨境轎車及旅遊車等海、陸兩方面的交通服務,並建有海天客運碼頭及二號客運大樓跨境交通總站等設施,為珠三角沿岸城市的居民提供交通接駁。 愉景灣交通和珀麗灣客運提供連接機場及愉景灣(經國泰城)和機場及珀麗灣(經國泰城)的居民巴士服務,上客處均位於二號客運大樓旅遊車總站。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香港的民航處負責提供航空交通管制服務、為在香港註冊的飛機簽發證書、監管航空公司履行雙邊民用航空運輸協定,以及管制在香港的一般民航活動。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禁區
同時,亞洲空運中心的擴建工程已經於2007年投入運作,敦豪國際的二及三期擴建計亦也提前於2007年落成啟用。 為配合貨運業的發展,未來將會機場將利用貨運區的剩餘土地,擴建機場空運中心及商貿港物流中心,而機場也在中場範圍的西部預留空間增建貨運停機坪。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翔天廊是位於第一代香港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6樓的綜合消閒娛樂中心,是航天城內的兩座大型商場之一,2007年2月初啟用。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翔天廊的商舖面積達35,000平方米,其中逾90%面積為非禁區,包括110間商舖及23間食肆設有IMAX戲院及航空探知館和觀景台等娛樂設施。 根據香港機場管理局在2011年發表的《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假如第三條跑道能成功興建的話,香港國際機場的運作容量將大幅上升。 為了應對2030年的客流量,機管局將斥資86億港元,對僅12年的二號客運大樓進行大規模改建,工程於2019年11月28日下午十時開始[5],需時5年。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香港國際機場 ( 香港赤鱲角機場 香港機場 ) 入境篇
原有二號客運大樓的登機櫃位設於第5層,設有56個登機櫃位,有需要時可增至112個。 當中大部份登機櫃位仍空置,共有3個登記區(N、P、Q),合共24間航空公司在此辦理登機手續。 乘客可於原有二號客運大樓登機櫃位的另一端進入3樓辦理登機手續及通過香港海關後,便可前往第一層乘搭旅客捷運系統,前往一號客運大樓東大堂登機,唯前往33-80號閘口的乘客需在東大堂轉乘另一捷運路線。 第一代二號客運大樓(施工期間稱為航天廣場)於2007年2月初開始投入服務[1],於同年6月1日舉行正式開幕典禮,並於2019年11月28日下午十時停用改建配合三跑道系統[5],此安排原為最極端情況下的建議,但最終仍須採用,被批評為浪費公帑及資源。 [2]佔地140,000平方米,耗資28億港元興建,計劃建設為一個接通海、陸、空交通的樞杻。 除了機場的航空功能外,第一代二號客運大樓同時接駁海路的海天客運碼頭;同時,陸路方面則設有大型旅遊車總站,匯聚通往中國內地、香港酒店及旅行團的客車服務。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巴士總站及巴士站
機場氣象所也定期發放特別氣象報告、提供定時機場天氣預報和起降預報給香港國際機場。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氣象所亦負責在遇到惡劣天氣時,如雷暴、颱風、狂風暴雨、冰墜、風切變和其他會影響機場運作和航機安全的情況,發放惡劣天氣資訊和警報,以保護機場設施和保障飛行安全。 為了提高香港國際機場航班起降的安全率,機場氣象所會於有湍流及風切變時發出警告。 在傳送資料方面,香港天文台營運了一個使用網絡資訊服務,使航空公司能收到最新的氣象資料及航行文檔,包括出發地和目的地以及相關機場的天氣預報、航線途中的突變天氣、風及天氣的資料、以及天氣雷達和衛星圖片[65]。 香港國際機場的保安事務由香港警務處機場警區及香港機場管理局和香港政府合作營運的機場保安有限公司負責,當中機場警區設有機場特警組,為香港的特種警察部隊之一,其任務包括了確保航空安全及反恐[64]。 消防事務由香港消防處機場消防隊負責,救護事務由救護總區負責。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跑道、滑行道及停機坪
在2017年6月的下一階段計劃推廣至值勤主任使用[137]。 於2010年,機場管理局耗資1,000萬港元,將兩個客運大樓及地面運輸中心合共1.6萬個,佔總數約12%的電燈膽換成發光二極管,於2013年度以前將幅度增至60%,屆時每年可以節省1,400萬度電,相當於7,600公噸的碳排放[135]。 至2014年年底前,將會完成更換逾10萬個照明裝置為發光二極管。 香港國際機場在興建時的大型填海造地工程破壞了原有的海洋生態,最為令人關注的是經常出沒於大嶼山北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 而由於赤鱲角在工程中被夷為平地,島上的歷史文物及自然生態雖然經過搶救及遷移,但亦無法重建其原貌。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香港
機管局指會分兩個階段更改總共18個閘口的號碼,以配合興建「天際走廊」連接一號客運大樓及北衛星客運廊,日後旅客可直接步行來往該兩處登機閘口,不用再轉乘巴士。 旅客在通過旅客登記大堂後,便能乘坐電梯前往位於擴建部分第六層(6/F)的離境大堂通過出境及保安檢查,檢查過後,便能直接前往位於擴建部分第二層(2/F)的旅客捷運系統車站客運廊,再按目的地直達設於擴建部分第一層(1/F)的各路線月台乘坐列車。 香港國際機場位於一座佔地1,248公頃的人造島嶼之上,年旅客輸送量達3,500萬人次。 一號客運大樓長1.2公里,佔地51.6萬平方公尺,分為航班處理區和旅客接待區。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大樓內設有自動人行通道和自動扶梯,幫助乘客暢行其中;大樓還設有駁運系統,協助乘客在較遠的入口登機。 《香港國際機場發展藍圖2025》提出香港國際機場可以與其他的中國城市機場,尤其是珠三角其餘四大機場(广州、深圳、珠海、澳門)合作,因此機場管理局表示支持興建鐵路連接香港國際機場與廣東省的網絡。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機場商戶違規 物價較市區貴
2019年8月14日下午開始,因應機場範圍的臨時禁制令,於此落客區落車的乘客,如非持有離港機票或登機證之旅客及機場員工,將不能進入客運大樓。 有關人士需乘坐機管局安排的機場客運大樓穿梭巴士離開此站,前往地面運輸中心。 有關安排隨着2020年11月20日機管局修改管制措施而撤銷。 巴士站範圍屬於落客區,設有三個車站分別位於二號閘口外(城巴及龍運巴士A線使用)、三號閘口後及四號閘口後(兩者均由龍運巴士E41線使用),巴士公司卻沒有豎立任何站牌,是香港境內極少數不設站牌的巴士站之一[註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1]。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登機、貨運設施管理及行李處理
原有二號客運大樓與多項新落成的設施,將會合併構成香港國際機場北面商業發展計劃——航天城。 機場在2016年8月開始擴建第三條跑道(部份屬於屯門區),第三條跑道於2022年7月8日啟用,而中跑道也隨即暫時關閉,整項工程預計於2024年完工。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機場由香港機場管理局管理,並為國泰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運航空、大灣區航空、香港貨運航空及香港華民航空的主樞紐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全年24小時運作,2010年處理5,390萬人次旅客及410萬公噸貨物[8][9];2001年起一直躋身世界三甲最佳機場,當中8度獲評級為全球最佳機場。 旅客可以透過機場快綫及公路抵逹香港市區,24分鐘以內就可以抵達中環中心商業區。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香港國際機場發展藍圖
所有機場巴士路線在此站只供落客,並不接載乘客登車前往地面運輸中心/機場博覽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原有二號客運大樓並不設任何的入境設施,然而,原有二號客運大樓的第三層則設有大型旅遊車總站,為抵港旅客提供服務。 一號及二號客運大樓的耗電量中最高的項目是空氣調節系統,佔了總耗電量的52%。 亦有旅客向機場管理局反映個別位置比較熱或者比較冷,故此機場管理局於2010年5月開始,為一號及二號客運大樓進行製冷系統提升工程,期望能夠減少冷氣每年所耗用的逾2億度電。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旅客抵港路線
為了補償所造成的破壞,機場管理局自1996年起一直資助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並且於2006年在機場南端東岸路設立古窯公園,當中介紹古窯歷史和展示10多個當地出土的元代鑄爐。 2020年11月18日,機管局調整進出管制安排,恢復為市民可自由出入客運大樓,但仍禁止非正常使用機場之人士出入,而臨時禁制令亦仍生效。 為配合最新的進出管制安排,機場主要出入口的水馬已經被移除,所有入口均裝有可伸縮的電閘,而出入口的保安人手亦已大幅減少,僅在有需要時才會要求出示護照、機票或登機證等文件。 而於2022年,機場出入口已沒有保安駐守,臨時禁制令也被移除[註 1],但仍貼有進出管制安排告示。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飛機維修工程
翔天廊的第五層在南北兩側均設有離境通道,離境旅客可通過扶手電梯前往第三層的出境檢查大堂,經出境及保安檢查後進入禁區,再通過另一段扶手電梯前往第一層的旅客捷運系統月台,乘坐香港國際機場旅客捷運系統直達一號客運大樓東大堂的離境閘口登機。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2025 由於第一代二號客運大樓設計問題導致客運量偏低的關係,該大樓的出境檢查櫃檯及保安檢查通道只於每天早上6時至凌晨2時開放。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另外旅客捷運系統只供旅客由該大樓前往一號客運大樓,不能反向。
於各A及E線服務時間終結後,龍運巴士、城巴及新大嶼山巴士提供多班往返市區/大嶼山的通宵巴士服務。 路線號碼皆以N為首,大部份路線會在凌晨零時左右由機場發車往市區和在三時至五時左右由市區發車往機場,惟N11、N21、N31於整個通宵時段均提供雙向服務。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一號客運大樓平面圖 為了保育赤鱲角島上的文物,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撥款資助香港考古學會在島上考古調查及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