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新政之廢科舉,經學也就漸成絕學。 如今除了專門的文史研究者外,一般讀書人不會再有看經學書籍的興趣,更不用說沉下心來寫一本經學的歷史了。 本田成之的這本《中國經學史》就是有關這門絕學的歷史。
- 大經大學指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分明認主之理”。
- 鄭與荀爽皆費氏《易》;惟虞翻言家傳孟氏,而註引《參同契》,又言夢道士使吞三爻,則間本於道家。
- 見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之《兩漢博士家法考》,文中第一至七節論述博士一職由漢初之通百家漸變為武帝時之專於五經。
- 後世不明此義,謂漢儒不應言災異,引讖緯,於是天變不足畏之說出矣。
因此,學院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階段,能在不同的神學範疇取得平衡,同時也有足夠的選修科讓學生發展個人恩賜及興趣。 道學碩士課程是為裝備神學生作全時間的公開聖工,包括教會牧師職而設計。 這課程也適合本身在教會裡積極參與事奉,而又希望進一步接受神學訓練,以擔當教會更高帶領性事奉崗位之信徒。 經學歷史2025 除一般課程要求外,我們也要求道學碩士學生能用其中一種聖經原文作釋經,及需完成一份經學院批核的畢業論文。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書籍創作
漢代經學與王朝政治的結合絕非如皮錫瑞所簡單描畫的那般凱歌高進。 實則漢王朝歷經百年,以鐵血政治制服經學,可謂中國思想史上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 漢王朝對於經學的制服,可分為形式與內容兩方面。 形式方面,漢武帝廢諸子博士,文帝所立《孟子》博士也被廢,這就意味著儒學與經學分離,經學不再是思想創新的場域。 《史記》《漢書》之《儒林傳》僅記錄經學傳授,儒學思想上的創新毫無蹤影;當代學者所撰漢代思想史,則僅及楊雄、王充等思想家,而於漢代經學多所忽略。 流衍所及,南朝宋儒學與玄學並立國子學,《易》之鄭玄在儒學,王弼在玄學。
- 三者大致對應後世的“禮儀”、“宗法”、“戎事”,交織成複雜的體系,本源倒漸漸不顯。
-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 此等處,前人已有疑義,宋人遂據以詆漢儒。
- 《經與經學》是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伯潛。
- 諸儒分治一經;各取一書以為底本,名為創定,實屬因仍。
從這兩千年的釋經學歷史,我們學到了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要謙卑。 就算我們熟讀這些釋經學原理,不見得我們在解經時就不會犯錯,很多時候,我們是明知故犯! 懇求主施恩憐憫,幫助我們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由于使用古代過渡性的、會敗壞的神學詞句,聖經中的許多神學內容都被削弱或被摧毀了。
經學歷史: 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28輯)
但是以歷史觀點來看,經學的研究是透過不可更動的文本,來闡發可以更動的註釋,註釋活動等同於士人思想的發表與闡述,考慮到經典的神聖性,便可發現政治層面的經學活動是十分複雜的。 歷代政府取得“法統”之後,均希望能取得經學研究者,也就是知識份子的認同與支持,即為“聖統”,與由家法、師法觀念衍生、象徵經典詮釋主導權威的“道統”不同,聖統的取得象徵着一個政府除了在武力上取得統治權之外、同時也在社會文化、價值認同上取得合法性。 然而,皮錫瑞以前的歷代學者,他們對經學的論述都還稱不上一部”經學史”,他們也沒有用”經學歷史”冠名其著述的明確意識。 因此,從時間跨度來講,《經學歷史》一書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國經學史。
而皮氏在《經學歷史》篇章內容之編排,將孔子定《六經》一章稱之為《經學開闢時代》,亦可見皮氏認為孔子刪定《六經》之時即經學之始。 經學歷史2025 然義已相反,安可並置;既知其過,又何必存;與其過存,無寧過廢。 博士於宣、元之增置,未嘗執爭;獨於歆所議立,力爭不聽。 經學歷史 蓋以諸家同屬今文,雖有小異,尚不若古文乖異之甚。 一家增置,余家怨望;有深慮者,當豫絕其萌,而不可輕開其端矣。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 平帝時,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王莽、劉歆所為,尤不足論。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書籍優點
肅作《聖證論》,以譏短鄭君;蓋自謂取證於聖人之言;《家語》一書,是其根據。 其註《家語》,如五帝、七廟、郊丘之類,皆牽引攻鄭之語,適自發其作偽之覆。 當時鄭學之徒皆云「《家語》,王肅增加。」或云王肅所作。 是肅所謂聖證,人皆知其不出於聖人矣。 從皮氏的分期來看,經學的發展從兩漢以後就在走向衰落。
經學歷史: 研究
從先秦時代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來看,地下文物所反映當時的典章制度多能與《周禮》暗合。 例如人們熟知的“禮崩樂壞”是指先秦諸侯對王制的僭越,它反映在鼎制、樂制、葬制諸多方面。 其中諸侯享用九鼎完全破壞了天子享用九鼎的制度。 天子用九鼎只是今文經的說法,而古文經的《周禮》卻是明確記載 “王一日舉,鼎十有二。
經學歷史: 中文系用書 四書釋義 韓子淺解 唐宋詩舉要 經學大要 從文學看歷史
再者,明末清初的黃、顧、王,也被排除在經學範疇之外,因為他們的思想從來就沒有成為過“統治學說”;更遑論以考據聞名的清代乾嘉樸學,乾嘉學派不僅沒有成為統治學說,而其轉向考據的一個主要原因即在於清政府的文化專制政策(文字獄)。 綜上所述,學生以為把經學界定為中國中世紀的統治學說,恐有不妥之處。 皮氏站在今文經學家的立場,對於經學史上的重要的解經流派――古文經學和宋學都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古文經學是史學;宋學經解不符合聖人之意。 經學歷史2025 然而,宋學運動實際上是一場孟子的升格運動,理學在發展傳統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同時,更偏重於內聖之學,最終使得《四書》之學超越於《五經》之上,修齊治平之道成了社會各階層崇奉勿替的價值準則,從而對傳統社會中後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理學家在繼承魏晉玄學宇宙本體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精緻的形上思辨,使得傳統儒學更加理論化。 這對於強化中華民族的邏輯思辨能力,拓展傳統儒學的學術內涵都具有了無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經學歷史: 放牛吃草 家庭教育要負責 蔡筱穎 2005.11.09 中國時報
《儀禮》之《喪服傳》,《禮記》之《玉藻》、《樂記》,雖明知為錯簡,但存其說於註,而不易其正文。 先儒之說經,如此其慎,豈有擅改經字者乎! 唐魏征作《類禮》,改易《禮記》次序,張說駮之,不行,猶得謹嚴之意。 朱子註《論語》,不刪重出之章;「與其進也」三句,不鉤轉其文,但存其說於註。
經學歷史: 歷史中的修辭-從荷馬史詩到兩漢經學
漢學家金文泰(Cecil Clementi)就任香港總督後,開始推動中文教育,1926年創辦官立漢文中學(後易名金文泰中學),是香港首間官立中文中學。 同年,賴、區兩位太史向港大提議改革中文科,設立華文部(Department of Chinese),在原有史學和經學的基礎上增辦「文詞學」。 課程書目的選擇標的,除了作者為其當代及後代的名家代表作外,每本書所歸屬的神學領域範圍(如上段述及),也都具相當公認度。
經學歷史: 中國首現本土新冠XBB.1.5變異毒株 民崩潰(圖)
宋人說經之書傳於今者,比唐不止多出十倍,乃不以為盛而以為衰者,唐人猶守古義而宋人多務新義也。 考《唐書經籍志》,唐人自為之書二萬八千餘卷,《五經》義說著於錄者凡數十種,則亦未為鮮矣。 經學歷史 而今所傳不及什一,由於其時刊本未出,傳鈔不易,一遇兵燹,蕩為煨燼。 世傳古籍,唐以前什一二,宋以後什八九。 此非特唐人所著之書為然,亦非特唐人所著經說為然也。
經學歷史: 原民復名 不可貿然推行 林瑤棋/台中大雅(臺灣姓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2005.11.11 中國時報
皮氏重“今”輕“古”,揚“漢”抑“宋”。 經學歷史2025 他認為古文經學之興起是對經學的第一次破壞;宋學之興又是對漢學的破壞,因此,皮氏對古文經學與宋學評價極低,他的經學歷史即是以古文經學對今文經學的破壞以及宋學對漢學的破壞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在理學發展的過程中,朱熹一派由“格物”而“致知”的治學路線,胎育出嚴謹扎實的治學風格,這不僅是東漢經學學風的回應,更是清儒考據學風的源頭。 經學歷史2025 朱學與清儒之淵源,章學誠《文史通義‧朱陸》所言甚詳,惜乎皮氏對此均視而不見,他站在“今文”(西)“漢學”的立場上抑古文、反宋學,以己意而衡經學之衰落,皮氏的這種分期法歸根結底是為了凸顯清代今文經學的“復興之功”。 為「重建經學」搖旗呐喊的學人有一個共識:經學體系的瓦解,使得各門學科各行其是,學科之間壁壘深嚴,這樣就無法把握到那個統一之「道」,更有甚者,無法認識中國之為中國的根本特質。
經學歷史: 經學隋唐
16 墨子之引《書傳》,每異孔門;呂氏之著《春秋》,本殊周制。 經學歷史2025 其時九流競勝,諸子爭鳴;雖有古籍留遺,並非尼山手訂。 引《書》間出百篇之外,引《詩》或在三千之中,但可臚為異聞,不當執証經義。 萬章之問井廩,難補《舜典》逸文;鄭君之注南風,不取《尸子》雜說。
經學歷史: 經學博士相關歷史字典
在東漢時因此有“遺子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的說法。 《漢書?藝文志》中,五經與儒家著作仍分列在兩個類別,六朝時,逐漸產生從七部圖書到四部的過渡,到了《隋書?經籍志》,正式把當時的學術按“群經、史學、諸子、文集”區分為四種,即以經學為首,這種分類方式,一直到清代仍為人所接受。 兩岸分治之後,中國大陸對於經學的打擊不遺餘力,特別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學在中國大陸上更是受到毀滅與破壞,這樣的路線導致一部分後世學者認定“文革為五四的總結”。 相對之下,當時的台灣對於經典思想的保存較為完整妥善。 台灣方面則因政黨輪替,在去中國化以本土化為主的思維下,經學研究反而顯得低調。 這種注重對學術演變前因後果的分析,對於後人理解經學蛻變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唐代統一南北後,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太宗令孔穎達主持撰修《五經正義》,對南北朝以來的義疏進行了整合,從而結束了魏晉以來的經學多元化局面,此為經學統一時期。 綜觀朱先生關於經學史方面的文章,朱先生給“經學”一以貫之的定義是“統治學說”。 我們知道,學者們一般把經學劃分為兩大系統,即漢學(西漢至唐、魏晉其間,清代)和宋學(宋、元、明)。
至於《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西周甲骨上有類似《易》的符號後,張政、李學勤諸先生都指出它們與《易》卦有關(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訂本,73頁)。 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戰國中期楚簡中有《周易》的“豫”卦和“大畜”卦的第一簡,更是證明瞭《易》的源流有緒,不是先秦儒家的依托。 元明之際,由於理學的進一步的發展演變,特別是心學興起後,義理之學大盛,這便導致解經時新義疊出,這與皮氏的“經學宜述古而不宜標新”的立場相悖,皮氏斥這一時期為經學的極衰時期。 清代考據大興,皮氏認為清學是在力圖恢復漢代的經學,特別是“乾隆以後,漢學大明,嘉道以後,又由許鄭之學導源而上,漢十四博士今文說至今日復明”,因此,清學是經學復盛時期。 桓、靈之間,黨禍兩見,志士仁人,多填牢戶,文人學士,亦扞文網;固已士氣頹喪而儒風寂寥矣。 鄭君康成,以博聞強記之才,兼高節卓行之美,著書滿家,從學盈萬。
論宋、元、明三朝之經學,元不及宋,明又不及元。 宋劉敞、王安石諸儒,其先皆嘗潛心註疏,故能辨其得失。 朱子論疏,稱《周禮》而下《易》、《書》,非於諸疏功力甚深,何能斷得如此確鑿。 宋儒學有根柢,故雖撥棄古義,猶能自成一家。 經學歷史2025 若元人則株守宋儒之書,而於註疏所得甚淺。
皮錫瑞經學歷史是經學入門書籍,可以說是「經畢之導言阜多本篇的任務,在介紹經舉歷史于讀者之前,那不過是「經學導言之導言」而已。 然而因為是經學導言之導言,所以不能不對于經學先作鳥瞰的說明,以便顯出經學史的重要性和本書的價值。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 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
新經學(第一輯) 《新經學(第一輯)》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17年3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秉元。 《新經學(第一輯)》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17年3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秉元… 經與經學 《經與經學》是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伯潛。 《經與經學》是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伯潛。
經學歷史: 孔子刪定的《六經》如何成了《十三經》(圖)
及《第五課 孔子定《六經》》,「周室未修之《六經》,易為孔門編訂之《六經》。」(頁19)。 參考版本為商務印書館出版,《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錢穆著,2007年1月第1版。 以視前人之茫無途徑者,實為事半功倍。 蓋以了然於心目,則擇從甚易,不至費日力而增葛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