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楼的熟食中心有不少人慕名而去,听说熟食中心有一档粥店有二十多年历史,它的生滚粥堪称九龙一绝! 因为它的粥底是用淡水鱼汤来熬煮而成,诚意十足,有不少捧场客。 每年四至五月,青衣街市旁边的运动场,都会举行「真君大帝宝诞」和「天后诞」戏棚,而且有粤剧演出。 除了粤剧表演同拜祭活动,另一样吸引入场的就是售卖港式传统、特色小食的熟食档。 地下及一楼为街市,设有260个档位,卖生鲜蔬菜这些东西。 二楼熟食中心有20多个档口,大多是临时街市的老商户、是街坊食客的老相识。
- 而南座地下设有鲜鱼、肉类、蔬菜及鲜花店铺;二楼有出售活家禽的店铺及干货店。
- 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裡,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 從前青衣的交通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交通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 青衣街市初時啟用的時候,由於附近有不少住宅,故無論何時都有很多人前往,雖然後來位於宏福花園的惠康啟用,但是平日繁忙時間仍會顯得擠擁。
- 當年商場內亦設置大型屏幕,顯示航機資料,令遊客時刻掌握資訊和時間,盡情購物之餘,亦使商場成為機場以外接送親友的理想地方。
青翠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則建成2017年落成啟用的青衣西南康體大樓。 目前是全世界第六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葵青貨櫃碼頭九號碼頭,位於青衣島東南部,自2003年啟用至今。 香港政府於2008年決定在青衣西南海濱填海180公頃,興建佔地310公頃的葵青貨櫃碼頭十號碼頭,並且將該處的油庫重置在新填海的土地上。 青衣市政街市 該碼頭將會24小時運作,提供8個可以供予不少於400米的船隻停泊處。 2005年位於青衣東南填海區的九號貨櫃碼頭的6個泊位全面啟用。 九號貨櫃碼頭的填海工程,大幅增加了青衣島的陸地面積,大部分填海地均作港口後勤設施。
青衣市政街市: 商場結構
2014年至2015年商場進行大翻新,並將地下街市及1樓熟食檔改作商舖。 青衣市政街市2025 下表列出市政大廈的名稱、相片(如有)、啟用日期、地址及所屬行政區劃、樓層數目(含地下)及主要設施。 隨著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交通,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從前交通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交通造成影響。 自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發展荃灣衛星城市後,本來停泊荃灣和葵涌的漁民艇户,都遷移至青衣灣及門仔塘,令青衣的艇户急劇增加,環境擠逼惡劣,美國經援會和香港明愛,先後建成漁民村和聖保祿村,協助漁民上岸居住和改善生活質素。
約19世紀末,當時青衣為屬「荃灣四約」之一,青衣與海壩、葵涌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葵涌及青衣地區的治安。 青衣市政街市2025 自2008年至2010年開始翻新後,青衣城大部份原有的設計概念及特色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為各大名牌店舖。 青衣市場內有近150個商戶,提供多元化的食材,當中佔地5000呎的海產區尤其觸目,為廣大喜愛海產的顧客提供各式各樣新鮮、優質的海產,滿足居民的日常所需。
青衣市政街市: 青衣城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青衣市政街市2025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港鐵於2014年1月底就運輸交匯處樓面改裝為商場完成補價,涉額約12.61億元。 青衣市政街市 [3] 青衣城2工程更是港鐵第一個獨資發展的商場項目,總投資額約20億元。 青衣市政街市2025 工程於2014年展開,於2017年12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 場內佔地超過29,000呎,設6個影廳的UA戲院,商店有35間,面積由200至800呎不等,食肆面積由3000至10000呎不等,當中大多為青衣城1的地下商戶遷入。
青衣市政街市: 香港市政大廈
發展區位於三支香北面的半山,青康路及涌美路為幹道,是青衣新市鎮最早發展的區域。 為了配合荃灣新市鎮青衣部份的發展,1970年代起,青衣開始發展,政府耗資1700萬港元興建青衣大橋,於1974年落成啟用,同年興建青衣島首個公共屋邨—長青邨,並於1977年入伙。 區內有青衣島最大型的公共屋邨—長康邨、青衣島首個居屋屋苑—青盛苑以及青衣島首個私人屋苑—美景花園。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運輸交匯處,包括長青巴士總站、長康巴士總站及美景花園巴士總站等。 區內設有三所中學、四所小學、一所特殊學校,分別有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保良局陳溢小學、青衣商會小學、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 除此之外,還有兩所職訓局院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及工商資訊學院。
青衣市政街市: 商場及街市
大多数人来街市是去上层的熟食中心,有多种不同类形的食店,虽然没有冷气,现场吃真的会边吃边留汗,不过这就是风味所在,而海鲜档的客人亦可自己去街市买料,交来代煮,普通蒸煮海鲜,只收加工费,非常实惠。 香车街街市是一个传统老风格的街市,位于荃湾香车街,3 层街市共设有 223 个档位,下层为公众街市,上面两层有 40 个熟食档位服务外围居民。 新湾仔街市位于太原街以东尚翘峰基座下,街市附近的露天市集售卖不少本土特色货品、生活百货,极具历史意义,连同市集一带成为湾仔的特色旅游景点。 铜锣湾街市位于香港北角电气道,建于1904年,属单层红砖设计,配以混凝土平顶。 在90年代重建为现有街市,分为上下两层,共 51 个档位,虽然档口少,但食材货品样样俱存,而且是港岛区少有仍售活家禽的街市。 鹅颈街市是港岛区一个传统特色的街市,位于铜锣湾西侧,集露天街市与室内街市混于一体。
青衣市政街市: 發展
英格蜜兒原位置為CD Warehouse,於2012年商場翻新中結業。 青衣市場(前稱:長發街市)的設計概念以船塢為藍圖,並以海洋為主題。 場內掛上超過5,000個魚類装飾,如海豚、漁網和救生圈等;中庭則設有450吋大型顯示屏展示動態海底場景,令人仿如置身水族館。 青衣综合大楼由吴享洪建筑师有限公司设计,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1999年年奖的优异奖,以及香港工程师学会1999年度结构设计优异奖[1]。 香港街市除了是生活的一部分,亦见证了香港社会的发展,同时承载着不少香港特色的老店。 对于发展街市,政府其实有很多可做的工作,不能只着重方便管理以及经济发展,而是深入商户,助其保留及发展;对于香港市民,太多人忽略了街市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大家应给予更多关注,地区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青衣市政街市: 青衣街市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 青衣島是香港重工業的集中地,設有造船廠、船塢、油庫及發電廠等,分佈於北部的樟樹頭、西部的茜草灣以及南部的南環。 1969年,中華電力公司位於青衣南環的青衣發電廠正式開始投產,於1998年停產及拆除,原址只剩下中華電力青衣中心。 1970年代,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原址被改建為住宅項目,原有的船廠分別從鰂魚涌及紅磡遷入青衣島西部的茜草灣,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船廠則位於北部的樟樹頭,設有兩個浮塢。 1972年港督麥理浩勲爵公佈十年建屋計劃,1973年新界拓展署成立,港府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新市鎮有相對充足的土地,興建大量公營房屋,當中包括荃灣新市鎮範圍內的青衣島。 港府於1970年代中期,着力改善青衣島的對外運輸及島內的道路網絡,大規模的移山填海工程,分別於三支香、青衣灣、門仔塘和寮肚山展開,為島上多項公營房屋計劃提供大量土地。
青衣市政街市: 運輸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交通交匯處,包括長青巴士總站、長康巴士總站及美景花園巴士總站等。 發展區位於寮肚山東面的半山,寮肚路為幹道,是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區域。 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青衣新市鎮,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寮肚山進行發展,作為青衣西路跨越山谷的行車天橋—寮肚橋於1985年及1987年分階段落成,將寮肚山半山與三支香半山連接着。 1988年,青欣臨時房屋區落成,為區內首個公營房屋。 青欣臨時房屋區於1997年開始清拆,原址於2001年建成長宏邨。
青衣市政街市: 青衣島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區內還有領展的重點商場及青衣島上第二大型商場—長發廣場、青衣東北公園、青衣海濱公園等。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三所小學,分別有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皇仁舊生會中學、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及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交通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交通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青衣市政街市: 新市鎮發展
食物环境卫生署辖下有75 个公众街市,提供超过一万个出租摊档。 售卖多类货品,从新鲜粮食、熟食、衣物至家庭用品,个别公众街市还提供服务行业摊档。 截至2015年12月为止,香港总共建有的私营街市超过 100 个。 香港首个室内街市旧上环街市于1858年诞生,商户在划好的档口里营生。 古典建筑风格的第一代街市大多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拆卸,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街市为第二代或第三代街市,设计以实用功能为主,如湾仔街市、必列啫士街街市为当中佼佼者。 墟场的中心地点通常都是一块广阔摆卖的地方,不少老照片里常看到妇人们挑着两个大竹箩,放下板凳,叫卖自家种植的菜蔬,这种路边摊就是露天墟市的原型,例如大埔墟、联和墟等。
青衣市政街市: 房屋設施
2期一樓亦設有通道連接港鐵青衣站、青衣站巴士總站、灝景灣及長安邨。 青衣街市初時啟用的時候,由於附近有不少住宅,故無論何時都有很多人前往,雖然後來位於宏福花園的惠康啟用,但是平日繁忙時間仍會顯得擠擁。 此外,青衣有不少人居住,特別是兒童,因此在假期有不少的人前往青衣公共圖書館。 區內附近有不少居屋,故青衣體育館的場地經常訂滿,青衣西南體育館落成後情況稍有改善,有不少團體的活動因此要轉往其他體育館進行。 青衣體育館位於新界青衣青綠街38號青衣市政大廈2字樓,於1999年8月6日啟用。 體育館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
青衣市政街市: 巴士站位數目
青衣市政大厦位处于青衣青绿街,于1999年9月启用,为区域市政局杀局之前最后一次建成的市政大厦。 青衣综合大楼更荣获香港建筑师学会1999年年奖的优异奖,以及香港工程师学会1999年度结构设计优异奖。 牛头角街市主要服务地区居民,共分上下两层,地下的档口主要提供新鲜食材;而一楼的店铺层面则很广泛:不单有干货、衣物及纸扎铺等,还有提供「跌打服务」的中医馆及一间提供传统手艺「线面」的美容店。 每年中秋節,附近住戶一家大小都會到青衣海濱公園散步賞月、野餐和玩瑩光棒,此為青衣居民近二,三十年來自發創造的傳統。 當年商場內亦設置大型屏幕,顯示航機資料,令遊客時刻掌握資訊和時間,盡情購物之餘,亦使商場成為機場以外接送親友的理想地方。 二樓原有玩具反斗城,但已於2008年3月31日結業,此位置開設了法國英格蜜兒美容護理中心及樓高兩層的馬莎百貨。
青衣市政街市: 設計資訊
屋苑地下設有巴士總站,並且有樓梯連接上蓋屋邨及行人天橋網絡(由青衣邨二期開始至青衣碼頭)。 青衣邨於1986年6月1日至1989年10月1日落成入伙[2],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其後於2001年2月在租者置其屋計劃(第四期)把單位出售給所屬租戶[6],現時已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城規會於2006年9月29日,批准前地鐵公司(現為港鐵公司)位於青衣青荃路青衣市地段第135號,即現時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的地段,進行擴展青衣城計劃。 青衣城2達13萬平方呎,為現時青衣城商場的約四分之一。 青衣城擴展部份樓高約4層,設商店、服務性行業、食肆、娛樂場所、私人會所及逾5.4萬方呎的天台花園。
青衣市政街市: 貨櫃碼頭
商場地下曾設有青衣島內唯一的戲院,名為「GH青衣電影城」,由嘉禾娛樂管理,已於2018年1月4日結業,由位於2期的UA接手。 然而,扒王之王潛艇世界前身為潛艇餐廳,餐廳在2002年結業後,由扒王之王接手經營,部份潛艇裝飾得以保留,可惜最後扒王之王於2012年結業,由Pizza Stage代替。 至於稻香酒家前身為豉啤酥主題餐廳,以50-60年代香江景物為主題,於2001年結業。 2017年12月中起,原有之麥當勞、元気壽司、及丼丼屋食堂分別搬遷至青衣城2及1期2樓,而Pizza Stage則因生意欠佳而結業。 2019年初翻新後改為餐廳、小食店、銀行和健康產品店。 1期一樓至三樓設有通道連接港鐵青衣站,而地下設通道連接青衣海濱公園及幼稚園;一樓則設通道通往青衣運動場、青衣游泳池及青衣公園。
青衣大橋通車前,舊青衣碼頭的渡輪服務是青衣島唯一的對外交通,故當時墟市—青衣大街設置於碼頭附近一帶,加上島內大多數的漁民都聚居在青衣灣內,所以該區在發展成為新市鎮青衣市前後,皆為青衣島的中心地帶。 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裡,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其他重要設施包括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市區診所、青衣運動場、青衣渡輪碼頭、青衣警署、青衣消防局、青衣鄉事委員會、天主教聖多默宗徒堂等,都設設於青衣市中心地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