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加上(2)政府年金每月的7,714元收入,共7,964元,仍未過申領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上限(7,970元)。 生活津貼2025 註1:部份在私家醫院留醫的傷殘津貼申請人可能獲其主診註冊醫生證明不適宜被送往公立醫院/診所接受醫療評估。 在此極為特殊情況下,如符合其他指定條件,社會福利署可接納由該私家醫院的主診註冊醫生所作的醫療評估。
長者自符合長者醫療券計劃資格的年度起,他們於當年度可獲發的醫療券金額會於1月1日自動存入他們的醫療券戶口。 現正輪候公屋的一般申請住戶,包括二人或以上的申請住戶;或「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的申請者。 只要符合編配公屋基本資格、已輪候公屋超過三年、仍未獲首次公屋編配、居於香港但並非居於公營房屋、沒有領取綜援即可申請。
生活津貼: 申請長生津入息及資產限額(合併後)
補發的綜援、生果金、長生津等將於今天(24日)以現行付款方式陸續發放,一般是以自動轉帳方式存入受助人或受惠人指定銀行帳戶。 2023年消費券計劃即將於4月16日經本身領取消費券的平台收取第一期3,000元,有效期至今年10月31日。 連同大約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於未來5年( 至 年度)整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將增至約 個單位,較上一個五年期( 至 生活津貼2025 年度)的約 個單位大幅提高約五成,當中包括「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的12 000個公屋單位。 乘車拍卡時,八達通收費器會顯示扣除金額為 $0及每日剩餘可使用次數。
- 為有子女接受全日制中、小學程度教育,或修讀全日制毅進文憑課程或職業訓練局全日制相關課程而有經濟需要的家庭提供津貼,以支付子女家居上網學習的費用。
- 用於資助專上課程 (全日制)是一項須經過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的計劃,為符合申請資格並考進認可院校,而又有需要的全日制學生提供資助。
- 至今年9月底,一共有4,065人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同時有購買公共年金。
- 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的學生資助處,會為符合資格的幼稚園學童提供「幼稚園學生就學開支津貼」(就學開支津貼),以支付學童的幼稚園教育和學習的開支。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會為小一至小六及中一至中三年級的學生參加周年健康檢查,學生可於每年九月,透過就讀學校辦理參加手續。 服務範圍包括身體檢查、健康評估、個別健康輔導及健康教育。 衞生署為64歲或以下婦女提供婦女健康服務,合資格香港居民每年只要$310,就可以面見醫護作詳細病歷查詢和健康風險評估,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大腸癌、子宮頸癌及乳癌。 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是為就讀學額全數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或公帑所資助的認可課程的學生而設的資助計劃。 資助包括助學金及/或貸款,助學金用以支付學費、學習支出以及必須繳付的學生會會費。 資助專上課程及專上學生亦可申請車船津貼,只要在認可院校修讀全日制至學士學位課程、其居住地點與日常上課地點距離超逾十分鐘步行時間及需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往返學校而同時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即可申請。
生活津貼: 長者家庭 (可獲減一半租金)
而2020/21學年全年的全額上網費津貼為每個家庭1,600元,半額津貼則為800元。 為就讀於官立學校、資助學校、按位津貼學校及直接資助計劃下的本地學校而有經濟需要的小一至中三或中六學生提供津貼,以支付必須的書簿費用及雜項就學開支。 生活津貼 另外,申請人亦可下載「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表」,填妥後連同有關的證明文件副本寄回或親自交回社會保障辦事處。
- 2017年10月,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指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申請條件苛刻,為低收入在職家庭帶來壓力,所以政府決定優化該津貼,並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為他們減輕負擔並鼓勵持續就業。
- 資產上限方面,單身長者上限高額津貼將劃一放寬至374,000元,而長者夫婦上限則劃一放寬至568,000元。
- 家長應透過學校將已填妥及簽署的申請表格送交教育局學生特別支援組觀塘辦事處。
- 衞生署為64歲或以下婦女提供婦女健康服務,合資格香港居民每年只要$310,就可以面見醫護作詳細病歷查詢和健康風險評估,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大腸癌、子宮頸癌及乳癌。
這項措施已於2019年12月6日獲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 根據行政長官2019年《施政報告》,這項津貼已由2020/21學年起恆常化。 生活津貼 衞生署會為全港小學生提供每年一度的基本牙齒及口腔健康護理,學童會被派往學校附近的學童牙科診所接受服務。
生活津貼: 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申請方法
只要「老友記」於銀色債券及按證「退休三寶」得到的總入息不多於7,970元,而又認購了終身年金等產品,讓資產少於50萬元,便合資格申領長者生活津貼。 社會福利署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高齡津貼,是為7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的現金津貼,以應付因年老而引致的特別需要。 由2023年2月1日起,高齡津貼的每月金額為$1,570。 試驗計劃第一期及第二期分別獲延續推行至2016年9月及2018年9月,而試驗計劃第三期於2018年10月開展及獲延續推行至2021年3月。 基金將於2021年4月開展試驗計劃第四期至2023年9月,為期30個月,並由社會福利署(「社署」)負責推行。 此外,年齡在12至64歲並符合資格領取普通傷殘津貼或高額傷殘津貼的申請人,每月可獲發交通補助金(每月$325),以鼓勵他們多些外出參與活動,從而促進他們融入社會。
由於女性壽命普遍較長,在香港年金計劃下,每月可獲的金額較男性低,女士宜投保145萬元,每月獲7,685元,同樣符合申請長生津的資格。 長者生活津貼申請要求中列明,自住物業、透過安老按揭每月獲得的款項,均不作資產及入息計算。 故自住物業價值多少及每月獲派多少金額,都不影響申請長生津資格。
生活津貼: 超過200間食肆適用
增加約1 600個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學額,由現時約5 600個逐步增至2024/25學年的7 200個,加上超額收生上限自去年起由70%逐步提升至100%,兩項措施會將研究生學額增加超過50%。 職業訓練局(VTC)為了鼓勵在職人士持續進修,爭取更高學歷,協助他們在社會向上流動,同時提升建築及工程行業專業人才的水平。 只要修讀指定的VTC自資兼讀制專業課程(建築、工程等學科),就有機會獲得課程學費資助。
生活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
年屆60歲長者/傷殘津貼,並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或長者生活津貼/綜援的受惠人,作為住用或綜合用途樓宇內的住用單位業主,即可申請津貼資助維修自住樓宇,改善樓宇失修的情況,加強居所安全。 香港政府在 2009 年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透過資助減輕公共醫療負擔。 長者只要年滿 65 生活津貼2025 歲並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即可享用醫療券服務。 是次施政報告提出,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 政府及非牟利團體因應基層人士需要,設立津貼及基金提供物質援助,以紓緩市民經濟壓力。 《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低收入人士可申請5項津貼供大家參考。
生活津貼: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申請人所提供的資料必須真確及完整,若有關資料有任何改變,須盡快向社署或所屬的服務單位申報。 每次診症可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生活津貼: 退休三寶部署得宜 月領3萬元
服務包括口腔護理指導、口腔檢查、預防性的牙科治療、基本的牙科治療、及急症服務。 未來3個月內滿60歲的合資格人士及60至64歲香港居民,可即時申請樂悠咭。 生活津貼2025 《施政報告》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臨時特別措施將再度延長6個月,即由今年11月1日至明年4月30日,每月超出200元的公共交通開支,可獲3分之1的補貼,以500元為上限。
生活津貼: 申請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的津貼
已通過入息審查的香港居民,年齡在12至64歲,殘疾程度達100%或需要經常護理的受助人每月可獲發最高$315交通補助金,以鼓勵他們多些外出參與活動,從而促進他們融入社會。 生活津貼 年滿40歲或以上的失業求職人士,擔任全職或兼職長工(兼職即每星期工作18小時至少於30小時),可享在職培訓。 60歲或以上失業或已離開職場的年長求職人士的僱主,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5,000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聘用40歲至59歲失業求職人士的僱主,則可就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4,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 合資格僱員於在職培訓期內留任滿三個月或以上,可申領每月最高1,000元的留任津貼。 「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上限由每人二萬元增加至二萬五千元,不限申請次數,並撤銷年齡上限。
生活津貼: 申請方法
新措施將惠及額外七十六萬名合資格人士,已開立基金帳戶的市民亦可受惠。 應課薪俸税或個人入息課税的納税人有資格申索扣除以租客身分根據住宅處所的合資格租賃而繳付的租金。 住宅處所必須是沒有受任何法律或指明文書(如政府租契、佔用許可證等)禁止作住宅用途的建築物或其任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