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筱梅,停經兩年半,最近發現陰道出血,驚覺不對勁,前往婦產科看診。 經醫師內診後確定是子宮出血,接著進行一系列檢查,證實得了子宮內膜癌。 在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子宮內膜癌是婦科生殖道腫瘤中最常見的癌症。
若未曾生育,黃體酮的水平便相對較低,身體受雌激素的影響亦較大。 人類的基因組大約有兩萬至兩萬五千個基因,它們有固定位置、有秩序地排列在染色體的DNA內。 當基因的正常排列受到干擾,它們的位置便會改變,導致細胞突變,這就是癌症的開始。 會有些陰道分泌物,比月經量少,顏色為暗紅偏咖啡色,大約一個月內會結束。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體癌
擴張刮宮檢查準確度非常高,醫生會首先為患者擴張子宮頸,然後於子宮內膜的不同位置抽取組織作病理化驗,患者於整個過程是有機會接受麻醉。 另外,從未生育的婦女比起曾多次懷孕的婦女,患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常見病徵包括:陰道出血、腹痛、經期期間不正常出血以及劇烈經痛等。 約九成被確診患上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婦女都有以上的病徵。 12年來,我看過98位子宮內膜癌病人,33位死亡,死亡率達33%,只要早發現,馬上接受子宮切除,幾乎可以完全治療。
黃家彥醫師舉例,一名年約60歲女士在50歲停經,去年開始陰道異常出血,剛開始出血量不多,這名患者不以為意,但出血越來越頻繁,間隔2、3天就出血,後來甚至天天出血不停,拖了大半年就醫,經病理化驗確診為子宮內膜癌。 部分罹癌病人可能年紀較輕,仍然希望計劃生育,未必希望接受手術移除全子宮及全卵巢。 顏醫生指出,如果病情屬早期,兼且病人有意孕育下一代,可能會考慮制定保守療法。 子宮內膜增生為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在病理顯微鏡下組織型態的分類: 單純性增生:很少有惡性的轉變,發生惡性的可能大約1%。 複雜性增生:很少有惡性的轉變,發生惡性的可能大約3%。 異型腺瘤性增生:此型乃單純型或複雜型增生加上腺體細胞核異型現象,其惡性的轉變率分別為8%與29%。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4大分期
研究發現,作者指出,任何一種超聲參數都不具備超過預測高危疾病的中等能力,因此不能單獨用於鑒別目的。 本研究發現,腫瘤大小或可作為超聲預測內膜癌高風險的最強指標。 研究表明,子宮內膜樣癌級別越高,則內膜越厚,腫瘤體積越大,內膜-肌層交界帶越不規則,腫瘤內回聲越不均勻,出現局灶性或多來源富血供的比例越高。 高級別和低級別內膜癌的最有力鑒別點是腫瘤大小、內膜-肌層交界帶是否規則以及血流評分的高低。 非子宮內膜樣腺癌的二維影像特徵與 1、2 級子宮內膜樣腺癌相似,但具有與 3 級相似的富血供特性。 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新一期《國際癌症雜誌》上報告説,他們分析了全球30項相關研究獲得的懷孕數據,分析對象包括近1.7萬名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和近4萬名從未患過該病的女性。
- 至於較年輕的患者,如果想保留懷孕的機會,先可以盡量保留子宮及卵巢,而選擇採用藥物治療,譬如荷爾蒙治療,但這個考慮只能適用於早期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病人。
- (4)透明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腫瘤呈管狀結構,鏡下見多量大小不等的背靠背排列的小管,內襯透明的鞋釘狀細胞,表現為胞漿稀少,核大並突入腔內,間質中有膠原纖維。
- 在子宮內膜癌中,癌症細胞的生長仍然和正常子宮內膜細胞生長模式相似。
-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
- 根據文獻指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罹病風險,但同時服用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一般常見於避孕藥中)卻會降低罹病風險。
2.嚴格掌握激素替代治療的適應證,並合理使用,對更年期及絕經後婦女更應慎用。 對有子宮的婦女,在應用雌激素的同時宜適當應用孕激素保護子宮內膜,並嚴密監測。 表現為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牀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 可行B超,宮腔鏡檢查及息肉或肌瘤切除以及分段診刮確診並治療。 在早期內膜癌患者中一般無升高,有子宮外轉移者,CA125可明顯升高,並可作為該患者的腫瘤標誌物,檢測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B超檢查可以瞭解子宮大小、子宮內膜厚度、有無回聲不均或宮腔內贅生物,有無肌層浸潤及其程度等,其診斷符合率達80%以上。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檢查
子宮內膜癌並無良好的篩檢方式,那麼媽咪如何得知自己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呢? 陳楨瑞醫師表示,目前僅能透過發現不正常或不規則的月經出血、持續性且長期的陰道出血或是更年期之後的陰道出血…等臨床表徵,來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之前新聞曾報導過有一名患者氣沖沖地向醫生抱怨,「我做了一輩子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最後還是得到子宮內膜癌!」然而這位患者的說明並不合理!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篩檢
在外科手術後,哪一種治療方式 (放射、化學或兩者皆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還不是很明確,而哪一種抗癌症藥物的作用是最為有效的也還不清楚。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組織形態上,有時很難與分化良好的腺癌鑒別。 通常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現為灶性,有壓扁的正常上皮,細胞分化較好,或可見鱗狀上皮化生,肥漿染荷花色,無壞死浸潤等表現。
子宮內膜癌4期: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此外,為了治療更年期障礙,也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所以使用女性荷爾蒙劑的例子激增。 在没有黄體素的抑制下,雌激素持續對內膜發揮作用,使子宮內膜一直增生。 一旦增生太多時,就會罹患子宮內膜增生症,這種病將來很有可能發展成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女性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會定期讓子宮內膜增生,促進黄體形成荷爾蒙的分泌、促進排卵,接著會分泌黄體素,讓子宮內膜變得厚厚軟軟,準備讓受精卵繁殖。 肥胖的人,其脂肪組織也會製造雌激素,同時加以貯藏。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該切除就要切除
一位23歲大學剛畢業的女生,因為尿不出來到醫院急診,醫師檢查後發現,竟然是子宮頸癌四期,經過化療仍在一年後死亡,令家屬遺憾驚訝。 醫師表示,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肉癌都屬於婦女子宮癌病變,一年奪走約1萬名婦女性命,呼籲女性有性行為或異常出血要就醫做相關檢查,可將癌症風險降到最低。 一般對癌症的治療,主要有三種方法: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放射治療是以不同輻射熱能,施以局部腫瘤照射,導致腫瘤細胞的死亡,其治療的劑量,除參考標準劑量外,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腫瘤體積和侵襲範圍,照射的方法,腫瘤附近正常組織的忍受度,還有病人急性反應的嚴重度。 化學治療就是施以化學藥劑,無論是靜脈注射或口服,來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甚至凋零死亡。 子宮內膜癌4期2025 手術後(在手術後八週內開始)接受化療的婦女比接受放射治療的婦女存活時間長約25%。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預防
但子宮內膜癌可與子宮肌瘤同時存在,所以子宮過大者不一定為晚期子宮內膜癌。 前者多見早期病例,後者多見於晚期病例,常伴肌層浸潤。 息肉狀癌頗似普通的良性子宮內膜息肉,但又和柔軟而覆有平滑粘膜的一般良性內膜息肉不同;癌腫的息肉狀贅生物體積可較大,質脆,表面常有壞死等。 有時息肉狀癌很小,但已全部為惡性組織,且已務深部發展或侵犯肌層。
子宮內膜癌4期: 細胞學檢查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十二歲前/五十五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 子宮內膜癌4期2025 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我們可以理解很多人自己很難分辨什麼是異常出血。
子宮內膜癌4期: 熟女羞於內診 子宮頸癌上身
而長期攝取高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 控制體重以及規律的運動能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加強免疫力,因而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 其預後與腫瘤臨床期別、病理類型、組織分段經和肌層浸潤程度、治療的充分與否,及期淋巴結有否轉移、腹腔有無癌細胞、癌腫ER、PR水平高低,甚至患者年齡等因素有關。 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與磁共振成象(MRI)CT對內膜癌診斷有一定價值,CT掃描圖象清晰,組織細微結構可準確描出,對腫瘤大小、範圍,CT可準確測出,子宮壁腫瘤局限者83%能確定病變階段。 CT還可確定子宮腫瘤向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壁、腹膜轉移結節等。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
少數患者不是表現出血,而是常感到骨盆腔疼痛、骨盆腔腫大、或體重不自覺地下降。 林世基說明,子宮頸癌屬於隱藏性疾病,不易有早期症狀。 子宮內膜癌4期2025 子宮頸位在子宮內口及子宮外口之間,子宮有如一個倒置的柚子,上大下小,子宮頸屬於小的那一端,下接陰道,醫師可利用擴陰器(俗稱鴨嘴),由陰道開口向內看到子宮頸。 不過,除非出現症狀,且形成氣候,不然很難發現病變,不過,經由抹片採樣,可以早期發現病變,及早進行治療,手術治癒率可高達100%。
子宮內膜癌4期: 更年期卻經血流不停,發現內膜癌
宮頸管腺癌可有宮頸管增粗、變硬呈桶狀,可通過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確診。 子宮肉瘤有子宮短期內增大,變軟,查體觸及子宮包塊,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有助診斷。 輸卵管癌以陣發性陰道排液、陰道出血、腹痛為主要症狀,查體可觸及附件區包塊,B超或腹腔鏡檢查有助確診。 子宮內膜癌是從子宮體的內膜產生出來的癌症,好發於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生育次數低、不孕、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的婦女。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呢?
只是在晚期侵犯子宮頸時,可見癌組織自宮頸口突出。 無論是更年期女性,還是生育年齡女性,只要發現陰道異常出血,就要提高警覺。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黃家彥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患者中,高達9成會出現陰道異常出血症狀,約70%的患者在早期便能發現病灶、及早治療。
子宮內膜癌4期: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根據病理學特徵進行子宮內膜癌組織學分型,包括子宮內膜樣癌和非子宮內膜樣癌(粘液腺癌、漿液癌、透明細胞癌、混合細胞癌、未分化癌,以及癌肉瘤)。 MRI可較清晰地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範圍,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 子宮內膜癌4期2025 CT對於軟組織的分辨率略低於MRI,因此在具有條件的醫院,應用MRI術前評估者較多。 但很多患者同時合併肥胖、高血壓和/或糖尿病;長期出血患者可繼發貧血;合併宮腔積膿者可有發熱;晚期患者可觸及腹部包塊,下肢水腫或出現惡病質狀態。
手術後,王女士需要接受盆腔電療25次,以及紫杉醇加卡鉑的綜合化療方案,每3星期1次,為期6個療程。 子宮內膜癌4期 至今已完成治療1年半,繼續每3個月覆診,做婦科檢查,並沒有復發迹象。 過去子宮內膜癌在台灣很少見,但是10多年來發生率持續攀升,屠乃芳說,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子宮內膜癌目前排名婦科癌症發生率第1名,值得女性警醒。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分期症狀?
這樣就可以把子宮內膜癌各個發病階段歸納為早中晚期三個階段。 在這三個階段病人可能會因為疾病的發展而出現不同的症狀表現,下面就分期來介紹一下。 子宮內膜癌擴散轉移的途徑是經由直接侵犯及血液、淋巴兩種途徑。 因此要靠完整的手術分期來查看腹腔內是否有癌細胞、其他器官是否受到轉移、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是否受到侵犯。 張正昌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在早期沒有太多症狀,一旦已經癌化就可能會有不正常的陰道異常出血與周期不正常出血。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4期2025 此外,像是久治不癒的陰道不正常血絲狀分泌物、子宮積膿、貧血等,也都是子宮內膜癌可能的臨床表現。
腫瘤晚期時癌組織浸潤穿透子宮全層,或侵犯子宮旁結締組織、宮頸旁韌帶、膀胱、腸管或浸潤壓迫盆壁組織或神經時可引起持續性,逐漸加重的疼痛,可同時伴腰骶痛或向同側下肢放射。 我們搜尋了從1966年到2013年11月的相關隨機對照試驗 。 我們納入4篇從低到中等風險的隨機對照試驗,有1269位女性參與者。 我們為了未發表的數據,寫信給3個試驗的調查者。 4項試驗中的3項比較了類似的介入措施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比較)。我們從2個試驗中匯集的生存數據 (包括未發表的數據),並等待第3個試驗未公佈的數據。 第4項試驗在所有女性都接受手術與放射治療後,比較2種化學治療。
單純放療僅適用於年老體弱及有嚴重內科合併症不能耐受手術或禁忌手術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術者,包括腔內及體外照射。 術前放療很少採用,但對於陰道大量出血,一般情況差、合併症多、短期內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療止血並控制疾病進展。 待患者一般情況好轉後可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
以往,按1982年FIGO分期,Ⅰ期者通常作筋膜外全子宮切除加雙側附件切除術;Ⅱ期者則作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加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Ⅲ、Ⅳ期者,凡有手術可能則先手術,盡量切除病灶,縮小瘤體,術後輔以放療或孕激素治療。 否則,宜先行孕激素、放療或/及化療待有手術可能時再手術。 早期一般婦科檢查多無所發現,子宮體不大,宮頸光滑,附件也無異常。 疾病的晚期則子宮大於相應年齡,有的雙合診後指套沾有血性白帶或附有腐崩的癌組織;有的則在宮頸口已可見到突出的息肉狀腫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