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換屆在即,迎來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泡沫成形,樓巿承托力再逢考驗,對後巿有何啟示? 其修改了居屋定價方法,改以市民負擔能力計算,與市價「脫勾」,雖說居屋價格依然有可調空間,總算是德政。 然而,一如以往,其政府執行能力成疑,例如土地大辯論報告出爐前,已率先宣布「明日大嶼」計劃,希望於大嶼山東部填海造地近1,700公頃,被廣泛批評借諮詢「過橋」,遭公眾廣泛質疑。 再者,能更快解決土地供應的的選項如收回棕地、新界農地等,她未見積極考慮,予人避難取易之觀感。 林鄭月娥主打民生議題上台,曾教社會有所期許,如社會倡議多時的過渡性房屋,前任梁振英均對之嗤之以鼻,但林鄭甫上台就准許有關項目,作風的確教人耳目一新。
凱旋門(英語:The Arch)是港鐵九龍站Union Square第三期的高尚住宅項目,位於香港西九龍柯士甸道西1號。 項目於2005年開始預售樓花,其間引起個別單位呎價3萬港元的新聞,到2006年1月落成入伙。 項目由新鴻基工程有限公司擔任建築師,總承建商為新輝建築(新鴻基集團旗下機構[1])其名字與世界各地的凱旋門無直接關係,只是參考巴黎凱旋門的外形概念而得名,事實上是由4幢住宅大廈組成的一個像拱門的建築。
年樓價: 美國加息|息口走勢漸明朗 高才通加持 料年尾樓價反彈
另一方面,1972年香港人均GDP為5,869港元,至2020年則升至362,310港元,升幅為6,073%。 睇成交紀錄時,或會發現有些樓價奇低的例子,這些通常只是內部轉讓,即是以一般物業交易的程序,將單位轉名予親屬,而非真正有放盤成交的個案。 據了解,單位原放盤叫價1,100萬元,降價7萬以1,093萬元易手,折合實用呎價15,841元。 據了解,原業主於2003年5月以約240.8萬元購得,是次轉手,帳面大幅獲利852.2萬,升值3.5倍。 料樓價經過首季整固後,次季可望升3%至5%;而下半年如無不可預計的利淡因素,樓價料再錄約5%至8%的升幅,估計全年樓價最終可升10%至12%。
特首李家超在十月《施政報告》,提及本港過去一年有14萬人口流失,其後還透過「先付後退」印花稅的模式,希望吸引海外專才購買力來補足每況愈下的樓市,當然成效還有待觀望。 年樓價2025 一開始原本人人一面倒看好的,怎料年尾卻是倒跌收場,不單令人感受到樓市落差,也逐步見證見頂回落的步伐。
年樓價: 表: 二手註冊登記
展望2023年樓價走勢,相信通關效應尚待發揮,海內外資金將陸續入市,加上引入高端人才計劃支持下,對樓市有顯著的支持作用。 此外,再大幅加息的壓力有所紓緩,而隨著通關帶動的經濟復甦,本地及內地購買力有望加快釋放。 年樓價2025 反而一手市場相對活躍,最近兩、三個月各發展商加快推盤,當中不乏大型新盤開價貼市,銷情理想,反應本港樓市剛需依然。
- 美國聯儲局一如預期宣布加息0.25厘,聯邦基金指標利率調高至5.25厘至5.5厘區間,中位數達到22年來最高水平,聯儲局主席並明言是否再加息取決於通脹。
- 這還不止,正如股市崩潰前那樣,市場人士普遍預期終會突破4,000點關口,地產界正樂觀地預測住宅樓市不久會邁向1,500元/呎、1,800元/呎,甚至2,000元/呎的水平。
- 項目由新鴻基工程有限公司擔任建築師,總承建商為新輝建築(新鴻基集團旗下機構[1])其名字與世界各地的凱旋門無直接關係,只是參考巴黎凱旋門的外形概念而得名,事實上是由4幢住宅大廈組成的一個像拱門的建築。
- 公共房屋的興建和市民收入的增加,促進了香港市民對居住環境改善的需求。
- 十年前馬頭圍「冧樓」事件,教不市少民初次認知劏房的存在,如今劏房輾轉竟已變成居住常態,目前容納了近20萬人。
凱旋門由於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既位於市區亦有良好維港觀景,這樣的物業在香港這個地少人多的地方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引來不少置業人士及富豪買家之注目。 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爆發,中共以武力鎮壓學運,部分香港人對前景失去信心,資金人才外流,樓價再度大跌,為刺激經濟及重拾港人信心,當年的港督衛奕信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即今日的赤鱲角機場。 1965年香港股災,香港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 接著房地產價格暴跌,陷入了戰後第一次大危機之中,許多地產公司倒閉,香港房地產業一直延續到1969年才有所好轉。 年樓價 美聯物業西九龍一號‧西九龍分行高級分區營業經理劉念滿(Chris Lau)表示,該行新近促成上述成交,單位獲外區用家以1,066萬元承接,2007年貨升值超過1.6倍。
年樓價: 住宅
另一方面,林鄭上台後矢志重建置業階梯,分別另設首置上車盤計劃與恆常化綠置居項目。 樓價水平脫離市民負擔能力,政府提供更多類型的資助置業選擇縱然合理,但首置上車盤計劃至今規模甚少,難以照顧夾心階層需要。 年樓價2025 政府強推綠置居項目,更是將長遠房屋策略中原訂用作出租公屋的單位改作出售用途,惟政府卻無意增加整體公屋的供應數量。 年樓價2025 雖說綠置居可釋放綠表家庭的公屋單位,原則上為「一換一」,不會影響可供輪候家庭申請的公屋數量,但房委會收回單位、裝修及重新編配等過程需時,勢必影響基層戶上樓的效率。
- 指數報398.1點,按月跌1.65%,連跌兩個月之餘,亦較2021年的歷史高位回落5.53%。
- 張宏業預期,美國今年3月加息,到了第三季累加至一厘半以上,香港才會跟隨加息,至年底加至半厘,下半年後本港樓市轉勢,樓價下跌,估計全年二手樓價跌5%至10%。
- 政府最新數據顯示,整體住宅物業價格年初至今反復向下,今年首7個月累跌4.5%。
- 比較梁振英和林鄭月娥任期首月為起點,計算九龍區細單位平均呎價變化,可見梁振英任內此區樓價上升37%;而林鄭月娥至今同區樓價升幅為26%。
-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資料,去年12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92.5,按月下跌0.3%,全年指數卻累積上升3.3%,連升13年。
甚至,若我們與1984年的樓價指數低位17.2點相比,則1994年的十年累積升幅達568%,然後才開始出現調整。 繼任者梁振英大舉增加房屋供應量,特別是大增私樓供應地,2016至17年度甚至超額供應近2萬伙私樓,似是與曾蔭權年代的被動截然不同。 但此等努力只見於私樓供應上,公營房屋的興建依然乏力,未阻公屋輪候數字、時間節節上升。 曾被他稱為「粒粒皆辛苦」的土地資源,全都傾斜於私人地產市場當中,實際上難惠及低下階層。
年樓價: 成交紀錄
從這則廣告看到當年買樓首期僅付一成,二十年分期,臨時訂金亦只是一萬元,與今天比較,確有天壤之別。 值得留意的是,無論是樓價或租金,也要考慮本港自2020年起經歷新冠肺炎疫情,以至2019年社會運動的事件的影響。 另外,影響個別地區、屋苑樓價因素眾多,差估署指數未必能完全反映。
年樓價: 香港志
禮頓道的例子未能以同一舖位作比對,但以附近建築面積差不多的舖位對一簡單對比,禮頓道地下舖位的平均呎價,由1972年的505港元升至今天的45,801港元,升幅達8,969%。 以上的數據雖具參考價值,卻欠缺前瞻性,讀者只能自行分析過去數據,判斷香港樓價的未來趨勢。 如果你是行家,想知道其他行家對樓市前景的想法,並統計成一個針對未來樓價、成交量和租金預期的數字,你可考慮訂閱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與千居聯辦的樓市調查。
年樓價: 香港樓市2022|戴德梁行︰第三季樓市交投續跌
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本月初金管局放寬1,500萬元物業的按揭成數,確實減輕置業人士首期負擔,但對整體樓市交投氣氛幫助不大。 美國再度加息相信將令市場更為觀望,而且情況將於下半年持續,相信下半年樓價呈下跌趨勢已是不爭事實,料下半年樓價跌幅將完全抵銷上半年的升幅。 陳海潮指出,6月份樓價指數持續偏軟,主要反映了買家入市動力減慢,新盤在貼市價開售下,衝擊二手市場,部分心急賣樓的業主無奈降價沽貨,導致樓價連月回落。 展望7月份市況,發展商的新盤持續以貼市價開售,搶佔二手購買力,加上當時息口走勢未明朗,買家入市意欲仍慢。
年樓價: 香港樓市2022|資產價格下跌成必然
全城抗疫路上,業主拒絕開門予準買家睇樓,整體樓市也跟隨經濟陷入低迷。 年樓價 上半年,市場僅錄得4,822宗一手註冊登記,創出自2013年上半年以來的新低;而二手成交量亦僅21,176宗,創出自2019年下半年的二手新低。 樓市成交之低迷,全年也難以修補,埋單只有10,131宗及35,357宗,按年回落了42%及41%,成交金額分別1,096億及2,861億元。 隨著3月份樓價的急升,本港中小型住宅樓市可說已進入『瘋狂』狀態,部分樓盤已超逾81年高峯的1,300元/呎水平。 這還不止,正如股市崩潰前那樣,市場人士普遍預期終會突破4,000點關口,地產界正樂觀地預測住宅樓市不久會邁向1,500元/呎、1,800元/呎,甚至2,000元/呎的水平。
年樓價: 二手成交量短期受壓
陳永傑預料,在樓市「辣招」下,相信樓價難以大跌,只會有序回軟,預計下月樓價指數繼續在加息及疫情夾擊下繼續尋底。 此外,加息因素令新盤開價較低,短期內繼續與二手盤競爭,一手盤在市場上有較大吸引力,樓價也相對硬淨,二手樓價繼續受壓。 陳海潮續指,倘若8月份樓價再跌1.5%,料回落至370.5點左右,將創自2019年3月以來的41個月(即接近3年半)新低。 年樓價2025 年樓價2025 再連同9月份樓價料持續偏軟下,以整個第三季計,樓價有機會累跌4.1%,恐創自2019年首季以來的15季最大按季跌幅。
年樓價: 中原地產 買樓,租屋,放盤,更輕鬆!
對於基層巿民來說,70年代初月薪約數百元,以上車盤約售萬多元來說,要買樓上車「其實唔難」。 不過到了70年代末,即使基層巿民月薪隨經濟上調至千元,但因樓價飆升得太快,基層巿民漸漸難上車,但對於有學歷的中產人士來說,要置業仍然不算太難。 2021年8月,中聯石油化工前主席許智銘,放售凱旋門朝日閣頂層80樓全層3伙,以及79樓2個單位,合共意向價高達13億元。 該批單位實用面積介乎972至4,263平方呎,合共面積多達8,253平方呎,即意向呎價高達約15.75萬元,將挑戰亞洲樓王寶座。 年樓價2025 2012年12月21日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凱旋門摩天閣68樓A室,面積3,465方呎,由陳麗芬及黃富燦聯合以2.18億元購入,呎價高達62,915元,刷西九龍樓價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