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檢查前,醫生會觸摸病人的頸脖、腋下、胸膛或鼠蹊,觀察是否有腫脹的跡象,其後會進行初步檢查,其中活組織檢驗是較常見的方法。 獲取活組織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名為「針管抽取活組織檢驗」,醫生會以針管插入腫瘤,移除一小塊的組織;第二種名為「組織切片檢查」,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全身或局部麻醉,然後切除整團硬塊。 得到活組織切片後,醫生會將它放在顯微鏡下檢查,了解淋巴癌細胞是否存在。 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若出現頸部腫塊且伴隨以下6症狀,建議盡快就醫,進行頭頸部詳細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潛藏癌症的可能性。
- 一名原住民小姐因為左邊脖子有一個3公分硬塊前來門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及切片,居然是頸部結核菌感染,趕緊轉往感染科接受9個月的抗結核菌藥物治療,經追查,應該是父親傳染給她的。
- 若經診斷是由癌症造成的淋巴結腫大,就需以癌症治療為主,需要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其他的癌症治療方式。
- 口腔癌和咽喉癌在不吸煙和飲酒的成人身上幾乎是不存在的。
- 得到活組織切片後,醫生會將它放在顯微鏡下檢查,了解淋巴癌細胞是否存在。
- 不過其實脖子腫有很多原因,其實可以透過一些步驟來幫自己初步判斷現在的狀況。
人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淋巴系統的存在,在體內淋巴系統可以製造淋巴球、抗體,負責對抗疾病與感染,其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上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 頸部淋巴腫瘤2025 淋巴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部位,通常在頸部、腋下、鼠蹊等地方比較容易摸的到。 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惡性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 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 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結腫大的原因
淋巴癌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 頸部淋巴腫瘤2025 (Hodgkin’s lymphoma) 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Non-Hodgkin’s lymphoma),香港以非何傑金淋巴瘤的患者居多。 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又可再分成低惡性度,及中、高惡性度;患者比例約1:1。 體液佔了人體重量的70%,包括血漿、組織液、腦脊液、細胞液、淋巴液。 針對復發病患,可考慮採用局部放療搭配化療,或是提高化療劑量,再搭配骨髓或幹細胞移植,或者透過抗CD20單株抗體進行治療。 造血功能變差,紅血球減少出現貧血而臉色蒼白;血小板減少會造成不正常出血,血液中含有不正常的淋巴球細胞。
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接受抗原刺激,然後產生免疫反應的場所,有過濾、增殖和免疫作用。 正常人體的淺表處的淋巴結很小,直徑大多在0.5釐米以內,表面光滑、柔軟,與其他組織沒有黏連,也不會有壓痛感。 當人體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侵襲後,淋巴細胞產生淋巴因子和抗體,殺傷致病因子。 頸部淋巴腫瘤 頸部淋巴腫瘤 兩者“鬥爭”的結果使淋巴結內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發生反應性增生,導致淋巴結腫大。 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是由感染、腫瘤、結節病等因素引起,當患者頸部有紅腫、疼痛、灼熱等症狀時,應該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及時治療疾病。 胸鎖乳突肌在人體結構學上將頸部分為前頸和後頸三角。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癌的種類
邱正宏說,頭頸部最常見的是口腔癌和鼻咽癌,大都出現在頸部中間以上的部位;在頸部左邊鎖骨上有淋巴腫大的話,大部分是胃癌轉移,也有可能是肺癌、肝癌或腸癌。 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是人體重要的免疫防衛兵,為什麼要特別小心頸部的淋巴結? 頸部淋巴腫瘤2025 邱正宏解釋,因為頸部是外來物入侵必經的地方,舉凡呼吸、吃東西,這些行為都讓細菌病毒最容易進入,所以要特別注意。 霍奇金淋巴瘤:如癌細胞沒有擴散,亦沒有出現流汗及體重下降的症狀,應使用放射治療;如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各處,或出現上述症狀,則應使用化學治療。
鼻腔或鼻竇通道的癌症可能透過頭骨內的神經擴散至腦部。 由1984年至2010年之間,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症數字及死亡數字,雖偶有輕微下跌,但大致呈上升趨勢。 新症方面,1984年不足400人確診患上淋巴癌,直至2010年,全年一共接近800人確診,為二十多年前的兩倍左右;死亡數字方面,1984年約100人因淋巴癌死亡,2010年全年則有近400人死於淋巴癌,升幅比新症數字更大。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頸部淋巴腫瘤: 頸部淋巴結腫大嚴重嗎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淋巴瘤往往會對臨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進而使該處器官功能受損,包括影響呼吸系統、腸胃道系統、肝膽系統、鼻腔及鼻咽腔、骨髓、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六大不同器官組織。 頸部淋巴腫瘤 繼發性癌症是由身體其他部分的原發性腫瘤,擴散至頭部或頸部。 很多時,頸部繼發性腫瘤源自肺部、乳房、腎臟或皮膚黑色素瘤。
頸部淋巴腫瘤: 治療原則
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 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 頸部淋巴腫瘤 癌症經常出現在各國十大死因榜單,讓人一聽到癌症就聯想到「死亡」,再加上媒體的報導,一摸到脖子腫脹就很可能緊張兮兮的跑去就醫。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癌該看哪一科?
討論淋巴癌的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人體淋巴系統的運作和功用。 我們通常會依身體的不適部位,決定要去哪一個專科就診,如感覺腋下淋巴結腫大,就去血液腫瘤科或一般外科,或發現頸部有莫名腫塊,去耳鼻喉科就診。 在頸部、腋下與鼠蹊部是淺層淋巴結的位置,也是發生淋巴結腫大時,民眾能自行警覺的地方。 平時可以時常自我檢查,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或硬塊發生。 檢查頸部淋巴結時,應該包括雙側耳後、鎖骨上方、胸骨上方;而腋下淋巴結檢查可搭配乳房檢查,即使是男性也需要自我檢查。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環,協助人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等的入侵。 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 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 1.只有身體單邊出現的腫塊:若是新陳代謝或免疫問題方面產生的腫塊,位置是對稱性的,例如感冒喉嚨發炎,脖子兩邊都會出現淋巴腫脹,但如果是單邊腫脹,就要特別注意。 邱正宏補充,像是腋下的淋巴結,如果女性在這個位置有淋巴結腫大或是硬塊,就要小心可能是乳癌。 另外還有一個位置就是鼠蹊部,男性若在鼠蹊部、腹股溝等部位有淋巴腫大,可能是泌尿道疾病,若是女性鼠蹊部淋巴腫大,則可能是子宮頸癌,必須盡快找相關醫科確診。
頸部淋巴腫瘤: 就醫前準備
磁力共振掃描 頸部淋巴腫瘤 ── 可以清楚地顯示骨附近的腫瘤、較小的腫瘤及腦幹的腫塊。 良性腫塊 ── 雖然它們不會轉移,但如果它們影響到神經或在頭頸部施壓,仍可以是嚴重的,而且往往需要以手術切除。 頸部淋巴腫瘤 此類型腫塊包括囊腫、甲狀腺腫塊、血管腫塊、唾液腺等。
頸部淋巴腫瘤: 頸部瘢痕攣縮畸形: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分類複雜居全癌之冠
曾經暴露於輻射的人,包括兒童時代接受的醫學治療 (在過去幾十年很常見) 或核輻射來源,都有頗大的風險罹患甲狀腺癌,應定期進行篩檢。 林奐宇表示,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則需透過全身正子攝影來找出可疑的病灶,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 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於醫院定期追蹤檢查。
頸部淋巴腫瘤: 頸部淋巴結腫大當心鼻咽癌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癌初期症狀、先兆有哪些?淋巴癌6大症狀、原因詳解
此時若不及時以抗生素治療,或即時切開排膿,可能會因此影響呼吸道或造成胸腔膿瘍而危及生命。 另外,許多淋巴腺發炎只要好好休息、多喝水,數天之後會自己縮小,若是這種情形,就不必太過擔心了。 頸部淋巴腫瘤 可是如之前所述,結核菌頸部淋巴腺炎和肺結核一樣,一定要接受抗結核菌藥物治療半年以上,否則可能會造成全家或是工作同事被感染。 這些良性淋巴結的病因,幾乎都是因為細菌或病毒造成的發炎、感染,有時候仍需要給予正確的抗生素來治療;若非嚴重或持續、反覆性發作,有時候也可以靠自身的免疫力痊癒,通常不需過於擔心。 由於人體佈滿淋巴細胞,所以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 當淋巴細胞發生惡性病變時,淋巴細胞便會不斷增生和結集在淋巴腺內,形成腫瘤,並且蔓延至骨髓、肝臟和其他器官。
頸部淋巴腫瘤: 淋巴癌治療效果好 勿輕言放棄
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 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 患有淋巴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在頸內、腋窩或腹股溝內(即小腹與大腿之間的位置),有一團不會產生痛楚的腫塊。 除此之外,淋巴癌患者有可能在晚上大量流汗,或者發燒;全身持續痕癢;經常感到疲累;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
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人體的頸部有很多淋巴結,它與來自頭部、面部及頸部相應區域的淋巴形成循環,所以頸部淋巴炎跟頭、面及頸部的受感染有密切關係。 另外,兒童若患上頸淋巴炎,他們的病勢會比成人更為嚴重,父母必須提高警覺。 電腦斷層掃描 ── 雖然不及磁力共振掃描精準,但有助找出腫瘤或確定其類型、檢測腫大或出血,並評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