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意義上和含義上講,內徑只包括圓形的物體內圓直徑;外徑只包括圓形物體外圓的直徑。 而直徑包括了圓形立體的、平面的、空間的所有的內直徑和外直徑,三者不能等於看待和等同解釋。 吉澳和鴨洲位於新界東北部,之前交通不便較難前往,但自9月起有船公司開辦逢周末及假日航綫,雖然每天只有一班,但去行山已經方便得多。 吉澳常住人口不足50人,鴨洲只有3人,但兩島均有鋪得正好的行山徑,適合一家大細輕鬆前往。 沿水泥路左走,途中看到正在樹上爬行及覓食的猴子,生動活躍;遠眺青峰的倒影映入城門水塘,怡人的景色彷如山水畫。 因為路經座山,所以座山亦以佢為名,而英文叫Smuggler’s Ridge,即係走私嶺咁解。
條路都經坐山後東邊一個坳,英文叫 Smuggler’s Pass,所以唐字叫走私坳。 有電影已經宣佈上映日期,但尚未開始拍攝,而其他電影正在製作中,但尚未確定上映日期。 1998年6月15日,一輛開往荃灣方向的九巴48X線巴士在早上七時許,駛經轉車站時引擎突然冒煙起火,逾百名乘客爭先恐後逃生,其中一名上層乘客更跳車跌傷左腳[19]。 1995年12月3日,一名男子駕車載同四歲的兒子駛往沙田入口附近時,一塊巨石從前方一輛泥頭車跌出,直飛擊毀其座駕擋風玻璃﹐男童被碎石重擊頭部﹐送院後證實不治[18]。 1994年9月19日早上八時許,一輛73X巴士行經隧道時引擎突然起火,隧道內的抽風扇被指是加劇火勢和濃煙蔓延的元兇,合共導致27人不適送院[17]。
孖指徑: 交通
孖指徑大部分路段都是無遮無擋的暴曬,所以在這段長700米的路走走停停稍作休息,在標高柱拍照留念,前前後後也花了25分鐘才走到城門碉堡的砲兵觀察所。 近日閣麟街百年民房遺跡面臨拆卸危機,早前的皇都戲院風波未了,其實除了市區,郊野當中也有不少古蹟,不少更就在家門附近。 於金山家樂徑的出口沿金山路向右走一會後,踏上右方的紀念碑旁衛奕信徑的登山梯級。 沿石級而上,走至小平坡後除除下行,這裏已可看到前方的孖指徑山的山脊。
- 最後到達石寓,這是現存唯一的一幢修車房,顯示了當時富戶在附近聚居的情況。
- 2018年12月8日,正是香港保衛戰爆發第77週年,故當天特意選了行走參觀位於孖指徑的城門棱堡,希望能從中加深對這場香港重要戰役的了解。
- 麥理浩徑第6段和衛奕信徑[2]第6段均經過孖指徑,以連接大埔公路和城門水塘。
- 大 部 分 堡 壘 在 戰 時 已 被 炸 毀 , 僅 存 的 亦 彈 痕 纍 纍 , 可 見 當 時 戰 況 激 烈 。
- 然而該處遺跡分散,政府卻未打算設教育徑,2014年更有報導指窰爐雜草叢生,未有保育。
- 新隧道通車後,九巴隨即開辦45X(秦石至荃灣碼頭,已取消)、46X(秦石至荔景(南))、47X(禾輋至葵盛(東))和48X(禾輋至荃灣碼頭),來往大埔富善至荃灣碼頭的73X改道,並取消途經獅隧的48和48A[8]。
- 沿 途 既 可 觀 賞 各 具 風 格 的 山 勢 , 亦 可 想 像 當 年 戰 況 。
歷時4年多,城門隧道終於1990年4月20日午夜正式通車,港督衛奕信爵士則於前一日(19日)主持通車儀式[3]。 公益金亦於通車前的1989年12月3日,舉行城門隧道百萬行,吸引近1.5萬名市民參與[4]。 小徑初段雖然較狹窄,但無需要爆林,沒有工具輔助一樣可以走過。 之後的路段狀況不如之前的石屎路好走,主要是岩石路段較為崎嶇,部分位置碎石較為跣腳,有時上、下行岩石間的高低差較大,要小心一點慢慢走、必要時稍為用手扶一扶旁邊的石或樹。
孖指徑: 九龍水塘
由此離開麥理浩徑,在碉堡後方的小徑上攀至孖指徑的標高柱。 及後隨山徑稍作上落,經過一座軍座標後,便可接回衛奕信徑第六段。 循徑經過走私坳的石級走回城門水塘主壩,最後左走返回城門小巴站。 路徑除可俯瞰城門水塘、遠眺葵涌及荃灣一帶外,還可順道探遊昔日城門陣地的軍事遺跡。
麥理浩徑第六段末段同時是城門戰地遺跡徑的城門段,部分的軍事遺跡旁都設置了相關的資訊牌。 雖然資訊牌的設計很一般,但提供了一個QR Code,用手機「嘟一嘟」掃描,便可在網站上閱讀更詳盡的資料,算是一個新嘗試。 不過,今日再掃描已跳轉至不相關的網頁,未知現時的資訊牌有沒相應更新有關資料。 難度方面,路線起初與麥理浩徑及衛奕信徑重疊,難度不高,孖指徑路段雖是非官方路徑,不過路徑開發度高,高低差不多,整體為中下難度。
孖指徑: 內徑外徑指半徑還是直徑
隨後沿金山路進入金山郊野公園,經過九龍水塘主壩一直走車路,路程約2.5公里的暗斜會攀升約121米,大約需要走40分鐘。 這段路要小心車輛出入外,也要小心棲息在金山的猴子,切忌餵飼及騷擾之外,也應避免在猴子出沒路段飲食,以免遭到搶食或襲擊。 麥理浩徑第6段和衛奕信徑[2]第6段均經過孖指徑,以連接大埔公路和城門水塘。 由城門小巴站起步,沿城門道右走經燒烤場(公廁),逆走麥理浩徑第六段,隨梯級上走至城門碉堡。
金 山 又 被 市 民 稱 為 「 馬 騮 山 」 , 園 內 數 量 最 多 的 哺 乳 類 動 物 當 然 是 猴 子 , 牠 們 的 種 類 主 要 為 恆 河 猴 及 長 尾 獼 猴 。 雀 鳥 亦 品 種 繁 多 , 包 括 常 見 的 黑 鳶 ( 麻 鷹 ) 、 貓 頭 鷹 、 普 通 翠 鳥 、 火 尾 縫 葉 鶯 、 褐 翅 鴉 鵑 ( 毛 雞 ) 、 小 白 腰 雨 燕 及 棕 背 伯 勞 等 。 早 在 1950 年 代 , 區 內 已 引 進 了 一 些 外 國 品 種 的 植 物 , 包 括 澳 洲 的 紅 膠 木 及 各 種 桉 樹 , 並 於 金 山 路 靶 場 附 近 種 植 一 批 白 千 層 , 極 具 特 色 。 走到松林炮台遺址,可參觀這建於1903年、全港最高的海岸炮台。 往市區走,可看見維多利亞城界石,界石標示着當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將之劃分為「四環」的歷史。 最後到達石寓,這是現存唯一的一幢修車房,顯示了當時富戶在附近聚居的情況。
孖指徑: 內徑=直徑嗎
參觀遺跡須知:部分地點已存在超過半個世紀,不要進入隧道及斷壁殘垣,尤其在雨後。 若遺跡鎖上或有不許進入的告示,不要強行進入,以免遺跡進一步破損或發生意外。 孖指徑2025 其實我很理解,不少人會因為一些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價值被逐漸蠶蝕被肆意毁掉而心生忿怒,甚至無力得只能藉塗鴉宣洩。 但在爭取自由和追求理想的同時,懇請,懇請,別忘了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共同珍惜守護。
孖指徑: 金山孖指徑.盡覽360度美景
金山附近有不少戰時遺跡,包括為人熟悉的城門碉堡,要到訪碉堡可以從城門水塘走麥理浩徑6段,距離近又易走。 我們則決定從石梨貝水塘巴士站起步,走過金山路、衛奕信徑6段及孖指徑後再走到古跡,當給自己一個目標,為完成這路線添加動力。 金 山 山 頂 及 公 孖指徑 園 西 面 山 脊 地 方 , 是 瀏 孖指徑2025 覽 風 景 的 最 佳 地 點 。
孖指徑: 走私坳 孖指徑
一輛貨車和私家車先輕微碰撞,兩車司機駛往路邊停下談判時,尾隨而至的專線小巴收掣不及撞向兩車,其中私家車男司機不治[22]。 為解決巴士路線迂迴的問題,九巴在1991年初提出在收費廣場興建轉車站,藉此重組城隧巴士線[13]。 最終城隧轉車站在1991年5月25日投入服務,途經城隧的巴士線會於此站實施分段收費,讓轉車客可享低至免費的車資優惠。 2012年城門隧道平均每日行車量為48,887架次[11]而此隧道原有的交通資訊顯示系統和車速限制顯示屏,已於2013-2014年分階段更新並投入服務。 最近,筆者因為要寫專欄和參與一些關於水塘設施的拍攝工作,接觸了很多相關的歷史和古蹟資訊,才驚覺到我們走過的山路上,遺留了很多珍貴的產物。
孖指徑: 孖指徑 (城門戰地遺跡徑) Smuggler’s Ridge (Shing Mun War Relics Trail)
不久下降至城門碉堡的軍事遺跡,為昔日對抗日軍的醉酒灣防線要塞,內裏有幾個房間和數條地下通道,如有電筒可入內參觀及探索。 隨後,沿左方的麥理浩徑下行,途中也看到一些軍事通道的出入口,及後下走至燒烤場。 在石梨貝水塘站下車後前行不久,沿左方的金山路進入金山郊野公園。 孖指徑2025 經過彎曲的堤壩後緩緩上行,走至路口,接上右方的金山家樂徑。 不過首條以空調巴士行走的城門隧道巴士線,卻不是當時全日行走的路線,而是1991年6月30日開辦的263R線,往來沙田市中心至屯門市中心,只於假日行走(該線已由2002年7月28日起改為每天全日服務的263線,來往沙田火車站及屯門市中心)。
孖指徑: 外徑和直徑的差別
抵達車道後先左轉上行,在支路右轉,及後沿著金山路下走,再越過九龍水塘的堤壩走至大埔公路。 金山一帶是二次大戰期間英軍為防禦日軍入侵香港而建的醉酒灣防線的軍事據點之一。 金山防線原擬建為城門陣地失守後的第二度防線,防止敵人繼續揮軍南下。
孖指徑: 城門隧道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於12月9日由針山向城門碉堡進行突擊,12月10日突破了城門碉堡防線,整條橫越金山、城門水塘、獅子山、大老山、飛鵝山至牛尾海全長18公里的醉酒灣防線隨即瓦解。 孖指徑屬金山郊野公園範圍內的一個山峰,又稱「走私嶺」,高377米,其原意為途經該山峰的路徑。 孖指徑接連城門戰地遺跡徑,該地帶是香港保衛戰時醉酒灣防線中的重要據點,稱為「城門棱堡」,現時還保留了不少戰時遺跡。 金 山 郊 野 公 園 鄰 近 市 區 , 交 通 方 便 , 是 晨 運 及 散 步 的 好 去 處 。 園 內 有 燒 烤 及 郊 遊 地 點 , 分 布 在 長 源 路 及 金 山 路 一 帶 。 孖指徑一帶建有醉酒灣防線,其中的城門棱堡是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的主要防守據點之一,現時該處尚存有戰壕、碉堡及地道等遺跡[3]。
孖指徑: 孖指徑‧山上行 – 行山遠足路線
城隧通車前,九巴已營運數條路線來往沙田至荃灣等地,但須繞經獅隧、龍翔道及呈祥道。 新隧道通車後,九巴隨即開辦45X(秦石至荃灣碼頭,已取消)、46X(秦石至荔景(南))、47X(禾輋至葵盛(東))和48X(禾輋至荃灣碼頭),來往大埔富善至荃灣碼頭的73X改道,並取消途經獅隧的48和48A[8]。 【體路專題】先說結論:孖指徑難度不適合新手、除了開揚景色也沒有特別的「打卡位」、遺跡對非軍事迷來講也不是特別吸引,而且其實不走孖指徑都可以去到遺跡。
孖指徑: > 香港好去處搜尋
離開燒烤場後左轉下山,沿著車路可以回到和宜合道,在梨木樹邨乘巴士離開。 途中會經過金山樹木研習徑及金山家樂徑的入口,只要在遇上岔路時一直沿著主要車路走便可,直至看到衛奕信徑的紀念牌,就可以從樓梯開始上行。 樓梯不算難行,但此段上升70米會加速體能消耗,建議調整步伐慢慢上行。 走約10分鐘後會開始下行,這時候要留意一條不起眼的岔路,左邊小徑是通往孖指徑,沿著主路走就會一直順衛奕信徑6段下行到城門水塘主壩。 如果在這裡已感到疲倦,建議隨大路下走,因為要走完孖指徑對體能有一點要求。
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略香港,兩日後(12月10日)攻破城門陣地,金山防線的戰事隨即展開,惟不久後亦告失守。 金山一帶至今仍遺留不少戰時遺跡,當中以孖指徑北麓的城門碉堡陣地最為人熟悉。 除此以外,該地還保存了機鎗堡、軍事座標和地道等設施,部分地道更以英國倫敦街道命名,如Oxford Street、Regent Street和Shaftesbury Avenue。 2012年4月27日,貫通荃灣及沙田的城門隧道發生火警,一輛貨車疑機件過熱,在管道自焚及輕微爆炸,大量濃煙充斥管道,約50輛汽車被困包括10輛巴士,逾千人慌忙逃生。 期間隧道封閉往沙田管道達一小時撲救,交通陷於癱瘓,最終由交通督導員許成行先生及林曉輝先生將火救熄,由荃灣及沙田出入口車龍長達1.5公里,事件中無人受傷。 1991年6月23日,一批匪徒在大埔打劫金行後劫持兩架的士逃走,至城門隧道沙田入口被警員截停,匪徒向警員開槍並逃入隧道一帶山區。
孖指徑: 孖指徑
不過《郊悠遊》系列推出以來走過不少簡單易行山徑,今次就決定挑戰難度(比新手路線)高一點的路線,在山野間感受大自然之美。 城門隧道巴士線由非空調巴士服務直接改為全空調巴士服務的整個計劃,在2001年6月10日隨47X線改為全空調服務而完成。 1989年,港府有意提升隧道收費:紅隧由$5加至$10,吸引駕駛者改行東隧;獅子山隧道及香港仔隧道劃一加至$5,與通車在即的城隧和將軍澳隧道看齊。 然而,獅隧加價的提議遭到沙田區議會一致反對,與會議員要求行政局否決方案,並將城隧收費維持$3[5]。 運輸署和交諮會最後在無諮詢區會的情況下微調方案,將獅隧收費加至$6,城隧則調低至$3,藉以吸引駕駛者改行新路,行政局則在一片爭議聲下通過新收費架構[6]。
城門隧道連接新界西荃灣梨木樹及新界東沙田大圍,由兩組雙程雙線分隔雙管隧道組成,為來往荃灣及沙田的主要通道,來回方向各有兩條行車線。 全段城門隧道分為兩組,分別為孖指徑隧道和針山隧道,兩組隧道分別穿越孖指徑和針山,現由俊和隧道管理有限公司承辦及管理,孖指徑隧道長1公里;[註 2]而針山隧道(屬沙田區松田選區),則長1.6公里,總長度為2.6公里。 隧道高5.1米、闊7.35米,全段車速限制均為70公里,單管雙程時行車限制為50公里。 兩組隧道之間均以高架橋連接跨越城門峽和下城門水塘,管道之間有20個緊急行人橫向通道及逾200個滅火設施,兩組隧道之間更共設221部與控制中心聯絡緊急電話。 城門隧道的收費廣場設在梨木樹,共有13個收費亭,其中8個為人手收費亭,餘下5個為快易通專用的自動繳費亭(往沙田方向的第一收費亭現時屬巴士專用),而此收費廣場亦是所有貫通沙田區往返其他區隧道中唯一不在沙田區設立的收費廣場。 1937至1938年期間,駐港英軍以城門水塘一帶為樞紐,建造了醉酒灣防線,以防禦九龍及香港免受日軍從北面陸路侵襲。
運輸署起初禁止新界的士和紅色小巴使用城隧的做法惹來業界不滿,司機們曾透過慢駛遊行和強行闖關等方法抗議。 孖指徑2025 商討多時後,當局終願意放寬新界的士的禁令,但卻遭到市區的士團體的強烈反對[9]。 最終兩大的士團體和運輸署達成協議,新界的士可駛進城隧,但不可繞經大涌橋路和火炭路,措施在1992年4月底生效[10]。
金 山 以 猴 子 最 為 著 名 , 牠 們 的 蹤 跡 遍 及 整 個 郊 野 公 園 。 公 園 以 北 的 走 私 坳 尚 存 戰 時 軍 事 陣 地 遺 跡 , 包 括 戰 壕 和 碉 堡 , 且 有 地 道 互 通 , 是 醉 酒 灣 防 線 最 重 要 的 一 部 分 。 部 分 建 於 1930 年 代 中 期 的 遺 跡 仍 保 持 完 整 。
沿 途 既 可 觀 賞 各 具 風 格 的 山 勢 , 亦 可 想 像 當 年 戰 況 。 在 九 龍 水 塘 以 北 , 設 有 金 山 家 樂 徑 , 供 遊 人 一 家 大 小 短 途 漫 步 , 欣 賞 公 園 景 色 。 環 繞 九 龍 接 收 水 塘 及 石 梨 貝 水 塘 各 設 有 一 條 緩 跑 徑 , 供 熱 愛 運 動 的 人 士 使 用 。
孖指徑(英語:Smuggler’s Ridge,意即「走私嶺」),海拔337公尺,是香港新界中部的一個山峰[1],位於金山以北,孖指坳以西。 孖指徑山腰建有安蔭邨及石籬(二)邨石歡樓,1988年建成。 公稱直徑(nominal 功iameter),又稱平均外徑(mean outside diameter)。 指標準化以後的標準直徑,為內徑和外徑之間的中點,以DN表示,單位mm。 例如平均直徑1200mm的容器的公稱直徑標記為DN1200。 2007年6月26日,城隧荃灣出口附近發生1死17傷車禍。
孖指徑: 金山孖指徑.盡覽360度美景
經過W067的標柱後不久,在下行梯級的右彎轉角處,於其左前方為孖指徑的入口。 孖指徑2025 孖指徑 進入後不久即看到一磚立方體的軍事石碑,及後沿山脊而行,途中景觀開揚,俯瞰左方大廈林立的葵涌及荃灣,眺望右方的城門峽谷及山尖向天的針山,兩旁的景色形成強烈對比。 其中278P因乘客量大增,最終於1998年11月1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的的278X線,隨後空調巴士開始普及,最終令到城門隧道巴士空調化計劃展開,在2000年9月開始實行,首條改為全空調服務的全非空調城隧巴士線為73X線。
孖指徑: 城門水塘
孖指徑山坡的城門碉堡遺跡是二級歷史建築,遺跡包括一系列地道、指揮部、戰壕等,通道以倫敦街名命名。 戰爭古蹟研究學家高添強指出,這是亞洲現存最完整的防禦系統。 孖指徑是金山與城門水塘之間的一座山峰,又有「走私嶺」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