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1月,英租界當局在天津民園體育場舉辦萬國田徑賽,李愛銳仍寶刀不老,擊敗了當時5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德國賽跑名將奧托•費爾莎,奪得金牌。 1991年6月,李愛銳的三個女兒把這塊金牌以及另一枚銀盾,贈送給其父曾經任教過的學校——天津17中學,作為永久的紀念。 如今,這塊金牌陳列在該中學二樓展廳的一個玻璃盒裡;同時展出的還有李愛銳根據英文版Discipleship一書翻譯而成的中文書《基督徒生活紀律》。 英國奧委會也只好安排李愛銳參加其他不是在星期日舉行的賽項,除了200米賽跑外,還安排他參加他並不擅長、也沒被人看好的400米中距離賽跑。
長期的囚禁生活和營養不良,使李愛銳的健康大受虧損。 1945年1月初,李愛銳感染了流行性感冒和鼻竇炎,在醫生治療後,病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重了,經常頭痛、身體麻痺,甚至昏迷。 但李愛銳仍然勉勵關心、探訪別人,在他去世前幾天晚上,還為兩名死去的修女禱告。 1945年2月21日傍晚,他又去探訪病人,突然間咳嗽而又嗆氣,呼吸也滯重起來。 被人送到房間後,他一會兒清醒,一會兒昏迷,最後開始痙攣,護士安妮把他抱在懷裡,他最後輕聲說了句:“完全降服” 李愛銳2025 (complete 李愛銳2025 surrender),就再度陷入昏迷。
李愛銳: 李愛銳
在上海和瑪麗•雷登(Mary Reddin)結婚後,被派往天津宣教。 1901年11月,懷有身孕的瑪麗隨同丈夫乘坐小木船,沿著運河南行到山東德州,再轉乘兩輪遮蓬馬車,輾轉到河北省蕭張縣宣教站工作。 兩個多月後,他們又回到天津,就在這時,孩子降生了,父母為他取名埃里克•利迪爾(Eric Liddell),中文名叫李愛銳。 在小愛銳還不到一歲的時候,全家再次隨父親離開天津,到蕭張縣從事宣教工作一段時間。 小愛銳的童年大多在天津度過,經常和哥哥在倫敦會院內(今天津口腔醫院一帶)一個露天小體育場裡踢球,從小就顯露出體育天賦。 一九二四年的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黎舉行舉辦,李愛銳,那個被世人認為能為英國打破奧運會沒有金牌的羞辱,為國家爭取短跑一百和二百米的冠軍。
- ” 愛妻之言,堅定了他的信念,面對艱難的局勢,李愛銳選擇繼續留在中國。
- 數週之後,有56位學生受洗,公開宣認耶穌基督為他們個人的救主,將生命獻給主基督。
- 著有《我有这样一个母亲》、《我的父亲李锐》、《异国他乡的故事》等书。
- 李愛銳堅信人類所有的能力、恩賜都來自上帝。
- 会前由女儿南央陪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圣地亚哥大学分别作“三峡”和“毛泽东”主题报告(在洛杉矶见到流亡美国的许家屯、金尧如)。
但是他卻震驚了世界,在400米比賽中贏得金牌,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當我們願用全力,毫無保留地付出,這樣的態度令人動容,必定也是神所喜悅的。 李愛銳的見證告訴我們,全然的擺上,是定意的選擇,不是隨性而為,也不會隨波逐流。
李愛銳: 搜尋標籤: “李愛銳”
他關心書院的學生,經常與他們談心,在功課、體育或其他家庭問題上幫助他們。 他獨特的教學方法、平易近人的作風,以及他對學生們流露出來的基督之愛,使他成為校內最受歡迎的老師。 那是7月11日下午六點半,夏日的陽光仍然普照在賽場上。 場內的“女王蘇格蘭軍樂團”正為李愛銳吹奏著風笛,祝願著這位蘇格蘭飛人。 李愛銳不僅贏得了400米決賽的金牌,而且還以47秒6的成績刷新了世界紀錄。
- 然而,對李愛銳來說,他生命中真正的奔跑並不是在運動場上,而是在中國的宣教。
- 在分配賽跑線路的時候,愛銳是在最不利的外圈第六線。
- 那時新學書院已經成為一所第一流的教會中學,不少社會名流子弟,包括袁世凱的幾個兒子都在這所學校裡讀書。
- 李愛銳首先在7月9日舉行的200米決賽中,以21秒9的成績奪得一枚銅牌。
- 背面是“埃里克•利迪爾體現了友愛互助的美德,畢生鼓勵年輕人,為人類的福祉盡其所能”,並簡短概括了李愛銳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 1923年,李愛銳也曾在蘇格蘭舉辦的英法國際田徑賽中參加了400公尺項目,不幸在彎道時被搶道的英格蘭選手撞倒。
- 那相當於倫敦的西大教堂(Westminster),為畢業生舉行感恩禮拜。
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獨特的“李愛銳精神”,這是比體力更大的精神超越,更顯得難能可貴。 在奧運歷史上,得到奧運會金牌的人不可勝數,但李愛銳的名字卻永遠突出閃亮。 他有一個讓人景仰的、非凡的生命,以及振翅高飛的人生,不愧為蒙神喜悅、蒙世人欽佩的屬靈偉人。 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l,又譯李岱爾)於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國天津,在四個兄弟姐妹中間排行第二。 其父母均為蘇格蘭人,父親李德修牧師(Rev. James Dunlop Liddell)於1899年作為英國倫敦會宣教士來華宣教。
李愛銳: 上帝看重人心
如果終點一時還難以知明 以他特有的速度,我們裁判他必勝。 李愛銳所引用的銘辭,是1908年在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賓夕維尼亞主教講的,愛銳從早年就一直記在心裏。
在租界僑民的行動,受到限制,日軍規定:不准有十人以上的聚集,包括宗教聚會。 愛銳想辦法印好同樣的經文和秩序單,預先分發給幾個家庭,主日同時舉行“茶會”。 當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開幕之日,英國《蘇格蘭人報》把李愛銳評選為蘇格蘭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員。 李愛銳2025 1990年,一位生於蘇格蘭,居住香港的土木工程師丘嘉先生,倡導並建立了“李愛銳基金會”。
李愛銳: 英國蘇格蘭宣教士、體育運動家、教育家;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賽冠軍。
愛銳參加二百米決賽,盛暑使他的身體不適,開始的時候落後,但奮力急起,以第三名達到終點,贏得銅牌,是第一個在二百米得獎的蘇格蘭人。 李愛銳參加巴黎的蘇格蘭長老會聚會,並且登講台向會眾傳達信息。 那天的百米初賽中,英國的亞伯拉翰斯(Harold Abrahams) 領先。 次日決賽,愛銳在場助威,當亞伯拉翰斯以十點六秒贏得金牌的時候,愛銳在位上歡樂跳躍,非常興奮。 到中學階段,羅柏和愛銳成為全校最佳的運動員。
李愛銳: 主日不出賽的奧運選手
賽後他說:“我得到了神的祝福,是神帶我在奔跑。 ” 他要讓世人看見上帝的榮耀,看見神果然厚厚賜福那些敬畏祂的人。 這面意外的金牌化解了英國人先前對他的不滿,也使英國的媒體態度大變。 奧運歸來,李愛銳更成了英國的風雲人物、民族英雄,被授予橄欖葉桂冠,在奧運歷史上傳為佳話。 李愛銳 “耶和華與猶大同在”,是實在的事;但猶大有能作的,有不能作的。 其實,山地是難以攻克的地方,但他們靠主得勝了;因為人知道困難,就知道仰望主,便得勝了。
李愛銳: 奧運英雄在中國 宣教士李愛銳的故事
愛銳勤於參加校中查經班,在聚會中,遇到了科學教員顧玉麟(A.P. Cullen),將要去中國,在天津新學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教書。 1988年,李愛銳的親屬和生前好友齊聚山東濰坊,在當年“李愛銳運動場”附近(現濰坊市第二中學校園內),為李愛銳紀念碑舉行了揭幕儀式。 這塊碑石是用李愛銳家鄉蘇格蘭馬爾島的花崗巖制成的,上面鐫刻有中英兩種文字的碑文,正面是:“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累。 ”(這幾句話引自聖經《以賽亞書》40章31節:“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筆者注)。 李愛銳2025 背面是“埃里克•利迪爾體現了友愛互助的美德,畢生鼓勵年輕人,為人類的福祉盡其所能”,並簡短概括了李愛銳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在2005年紀念濰坊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活動中,濰坊市政府李愛銳的紀念碑敬獻了花環。
李愛銳: 李愛銳故居
” 從中可體會出家鄉人民對他這一抉擇的複雜心情,其中也不乏美好的祝愿。 四百米跑步比賽開始了,李愛銳奮身用盡全力衝向終點 。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身上,只見他停也不停,頭也不回地向著目標, 成了第一個衝向紅線的人, 所有英國人都大聲歡呼,為他、為國家而高興。 他沒有參加100米比賽,而是參加了200米和400米比賽,盡管這兩項從來都不是他最擅長的項目。
李愛銳: 奧運金牌傳教士李愛銳的啟發
這裡原是美國宣教士創辦的“樂道院”舊址,被日軍改建成為關押“戰俘”的集中營。 他願意放棄名譽和榮耀來侍奉主,並告訴別人他對基督的信仰。 他甚至常常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分開,把他們送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為了服侍在中國的傷患者。 我們被呼召作活祭,並且為了跟隨耶穌而捨己。 當我們犧牲我們世俗的欲望來榮耀神的時候,我們可以期待享受與祂永遠的相交。
李愛銳: 巴黎奥运会
他獲得400公尺金牌非常高興,但並未把「拒絕不在星期天出賽」和「因而上帝賜福給他」劃上等號。 假期終了,父母看著八歲的羅柏,和六歲的愛銳,安置在艾爾贊書院(Eltham College),一個寄宿學校,一百多名學生中,有很多是宣教士的兒子。 父母帶著兩個小的孩子,再去中國;他們的小妹珍妮(Jenny),將入芝罘學校;只有最小的幼弟,跟著父母。 次日下午三點半,李愛銳一行人抵達山東濰縣火車站,再轉到日本的卡車上,顛簸行進三里多路,才到達了目的地——濰縣集中營。
李愛銳: 巴黎奧運會
1923年,李愛銳也曾在蘇格蘭舉辦的英法國際田徑賽中參加了400公尺項目,不幸在彎道時被搶道的英格蘭選手撞倒。 李愛銳看著其他選手的背影急速而去,並不放棄。 李愛銳 儘管落後其他對手足足18公尺,卻奮力急追,奔馳的他像迎風高飛的鷹,在剩下40公尺時已超越所有選手,最後以二公尺領先衝刺撞線奪冠,然後倒在隊友的懷裡。 二月二十四日的安息禮拜,由倫敦會資深宣教士柏理生牧師(Rev. Arnold Bryson)主持。 大禮堂坐滿了人,在門外的人更多,為這位只四十三歲的福音短跑選手送別。
他兼教化學,能夠勝任各種科目,在課外許多學生樂意來家中,參加他的查經班。 新學書院創始人赫立德博士(Lavington Hart)是校長,有英國教員五人,中國教員二十五人,學生約四百名。 在愛丁堡大學的畢業生午餐會中,李愛銳以僅區區一名學士畢業生,坐了貴賓席。 這實在是史無前例;但愛丁堡大學得到奧運金牌也是前所未有的。 1906年,他們第一次休假,準備回蘇格蘭。
1939年,他曾經回到蘇格蘭報名參加戰鬥機飛行隊,以抗擊納粹,盡管未能如願,但他不願意安逸地“坐在辦公桌後頭”,毅然返回天津,與中國人共度時艱。 他曾經多次冒險搶救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和平民,送他們去醫院,日夜守護他們。 李愛銳任教期間,主要教授數學、化學、自然科學和聖經,還有他拿手的體育課程,並且他還要參與一些宣教性工作。 他將其運動家精神完全投注於教育和福音事工上,充滿了朝氣與活力。 執教伊始,他年僅24歲,正處在運動的巔峰期,教學之余,他總是拿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跑步訓練,有機會也參加一些區域性比賽。
李愛銳: 李愛銳
“God First”是他堅信不疑的理念,他深信將上帝擺在第一位,上帝也會給你最好的。 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於上帝,包括他擅跑的能力。 同時,上帝是萬有的,祂不需要你去為祂贏得獎牌和獎金,上帝才是李愛銳一生所要爭取的“特大獎”。
李愛銳: 英國蘇格蘭宣教士、體育運動家、教育家;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賽冠軍。
這樣的榮典和盛意厚愛,伊永格爵士說,他從來沒有經驗過。 旁觀的梅教練,仿佛停止呼吸,也跟著愛銳揮拳。 再看場中,愛銳的頭後仰,舉目望天,雙手像風車轉動,膝頭幾乎提高到胸膛,繼續拉長與後面選手的距離。 前妻范元甄(1921年5月21日-2008年1月24日),農曆1921年4月14日[34](陽曆1921年5月21日)出生於武漢漢口。 1943年在李銳被鬥時范元甄與鄧力群有染,导致第一次离婚,旋复婚。 1979年李锐平反之后范元甄主动提出与李锐复婚,但遭到李锐的拒绝和女儿的反对[35]。
然而,1941年十二月發生了珍珠港事變,被日軍控制的在華外籍僑民,生活發生巨變。 最大的變化是,他們完全沒辦法從事原本來中國要做的事,不許教書、不許行醫、不許講道,日軍就是不許他們和中國人接觸。 雖然福音行動受制,但是李愛銳仍利用時間編纂《每日禱告手冊》,為那些不在身邊的所愛之人禱告,包括他的學生、他的同伴,還有遠在加拿大的妻女。
李愛銳認為:根據原則所做的決定,不需要附帶證明。 上帝有恩典,但沒有義務要讓遵行祂旨意的人,在任何屬世的比賽贏得第一名。 5 李愛銳依據信仰原則做出決定,但把主權和結果交給上帝。
李愛銳: 奧運金牌傳教士李愛銳的啟發
” 他將最黑暗的集中營轉換為神聖的大禮拜堂,常常與別人分享福音與信仰,甚至爲抓捕他的日軍禱告。 尤為可貴的是,當西方國家和日本方面達成交換戰俘的協議後,李愛銳名列在第一批釋放名單中。 但他卻將這個逃生機會讓給了他人,自己則繼續留在集中營幫助別人。 他平時最喜歡唱,也最喜歡教別人唱的一首讚美詩是“我靈鎮靜”(Be Still, 李愛銳2025 My Soul),使很多人得到安慰與鼓勵。
初步的診斷,是工作過量與疲勞過度的關係,導致神經衰弱。 李愛銳說他自己有一種靈性失敗的感覺,他懊悔的告訴朋友:「我應該已經能夠將一切交託給主,不應該在這樣的事上失敗才對!」憂鬱找上了他,他的靈性滿佈黑雲。 陳約翰,在美國各大城市工作多年,工作期間帶領團隊辦理多次大型活動並進行組織管理改造,相信以愛領導,在主沒有難成的事。 對李愛銳來說,正是:“那美好的奮鬥已經完成了,當跑的賽程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已經守住了。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主,那位公義的裁判,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 ”(腓四:7-8另譯)所要得的,是那“不能衰殘的永遠冠冕”(林前九:25)。
李愛銳: 奧運英雄在中國 宣教士李愛銳的故事
一個奧運英雄,就這樣放棄他可以追求的功名利祿,甘心“消失”在異國他鄉,用他的生命,甘心陪伴、服務生活中那塊土地上的中國百姓,以彰顯主耶穌基督的大愛。 1924年奧運會之後,李愛銳就大學畢業了。 1924年7月16日,李愛銳穿上了科學系畢業生的綠領巾黑色學士袍,在馬艾文禮堂參加了畢業典禮,從院長手中接過了科學學士學位證書。 李愛銳 同一年,23歲的李愛銳也享受了奧運冠軍的一切榮耀。 如果這時他選擇做一個職業運動員,肯定能前途無量,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