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水塘道於1920年代建成,配合香港仔水塘的啟用,但當時道路的中文名稱是音譯為「押巴甸水塘道」,直至1984年3月9日當局才刊憲改為現稱。
- 該水塘建於1890年,當時水塘除了供水予紙廠外,同時亦為香港仔和鴨脷洲一帶居民提供食水。
- 走到寶雲道緩跑徑,有個小涼亭和衞生間,可稍作休息。
- 靚相度:★★★☆☆
- 今次介紹的路線是香港仔水塘,以警隊博物館作為起點,行至上水塘只需約半小時,並可看到被列入為法定古蹟的水壩和石橋。
- 由灣仔峽公園離開,經灣仔峽道一直下山,30分鐘左右就會在舊灣仔郵政局旁的小路回到市區。
- 後來,政府為了解決港島西區食水問題,購買了該私人水塘,並將其改良及重建,工程於1932年竣工。
- (2) 香港法定古蹟,古物古蹟辦事處 (網上資料 2020年9月23日)。
有说英军初抵港岛时,由陈群带领在赤柱一带登陆,经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岛北部一带。 经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为记,便因而成為全島的總稱。 當時「香港」一詞僅指香港仔和石排灣一帶,後推廣至全島[5][6]。 後來香港政府將此地命名為鴨巴甸,其英語「Aberdeen」成為香港仔的英文名稱,以紀念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阿伯丁勳爵。 而於香港日佔時期,香港仔曾被改名為元香港,代表「元來(原來)的香港」的意思。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巴士大典
最後返回水塘入口花約45分鐘,全天行約兩個半小時。 香港仔水塘道 一路上,一邊聽著鳥叫蟲鳴,一邊吹著柔和的風,甚是愜意。 走著走著,看到指示牌後,向左走,來到了香港仔上水塘。 然後,原路折返,回到指示牌處,回頭時,還可從遠處看到水壩的面貌,接著就向香港仔方向出發離開了。
香港仔上水塘於1932年建成,下水塘則於1932年完成水壩重建工程。 現時兩座水塘共有四項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蹟,分別是上水塘的石橋、水壩、水掣房和下水塘的水壩。 香港仔下水塘原本是私人水塘後來被香港政府買下後,改建為公用水塘,更被列為法定古蹟。 環繞香港仔下水塘的香港仔自然教育徑,路程平坦,沿途有不少有趣的動植物,更可以眺望香港仔避風塘及鴨脷洲的風景。 沿路環境清幽寧靜,早上會遇到不少晨運客,有些還會主動和你打招呼,感覺很窩心。 香港仔上、下水塘分別建於1931和1932年,是最後一個在香港島興建的水塘,距今已有80逾年。
香港仔水塘道: 巴士
由香港仔水塘道起步,雖然要走大斜路,但很快便到水塘範圍,感覺不錯。 這條石橋被列為法定古蹟,橋身成平圓拱形,由花崗石礅升起,建有厚平台樓板,石橋兩旁均有古式扶欄。 暗渠入口由網狀紋砌石塊建成,並裝有鋼門和裝飾性鐵閘。 前往之前要留意,警隊博物館於公眾假期休息,不能入內參觀,但仍可看到館外展示的60年代使用的交通指揮亭和18世紀由東印度公司設計的大炮等。 此路段大部分是水泥徑,前半段是多有林蔭,大多平緩而易於行走。 香港仔下水塘雖然狹小,卻有小而美的感覺;上水塘較開闊,然而水色不如下水塘的清澈。
交通: 乘港鐵到灣仔地鐵站B出口,步行至灣仔峽道。 回程可到香港仔巴士總站,有前往中環、銅鑼灣及九龍灣等地區的巴士。 難度:★★☆☆☆ 辛苦度:★★★☆☆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水塘道 靚相度:★★★☆☆ 香港仔水塘道 備註:帶備蚊怕水及足夠的飲用水。
香港仔水塘道: HOY KONG LAU HOY KONG LAU, 26 ABERDEEN RESERVOIR ROAD 海港樓 香港仔水塘道26號海港樓
水塘共有四項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蹟,分別是上水塘的石橋、水壩、水掣房和下水塘的水壩[1]。 在香港仔濾水廠起步,靠左邊行,經過草地後,根據指示牌向香港仔下水塘的方向下行,5分鐘便到達被列為法定古蹟之一的下水塘水壩。 是次主打景點香港仔水塘原先由大成紙廠私人擁有,後來才由政府買入,再發展為上、下水塘,而被列入法定古蹟的主壩,充滿歐陸建築風格。
古時民間興在重陽節登高,趁着重陽假期,輕輕鬆鬆行一轉水塘,兼參觀博物館,應是不錯的節目。 今次介紹的路線是香港仔水塘,以警隊博物館作為起點,行至上水塘只需約半小時,並可看到被列入為法定古蹟的水壩和石橋。 往香港仔水塘的方向走上又長又斜的香港仔水塘道。 在分支處,行走右方的馬路,到達香港仔下水塘後,再右轉走過水壩。 隨後接上石塊與水泥混合的路段,在林中行走,上走數步梯級至寬闊的水泥道後,往左走香港仔上水塘的水壩。 香港仔水塘是香港島第四個興建的公共水塘,總容量達9,100萬加侖。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上下水塘水壩【前往方法】
教會發展當然不只於會址的搬遷及擴建,數十年來,本會以傳揚福音,服事社群為己任,一直致力在佈道、植堂、海外宣教、辦學等各方面,服事神,服事社區。 香港仔(英語:Aberdeen)位於香港南區[2],以住宅區為主,夾雜少量工廠大廈,當中有數百戶漁民過著傳統水上人的生活,这些蜑家人(水上人渔民)世代生活在这里。 [3]而香港仔以其漁村風味及海鮮,成為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 房協本來在2000年打算重建漁光邨,後來擱置。
香港仔水塘道: 新手行山路線|香港仔水塘行山路線 2小時行完 打卡水壩+法定古蹟
走到寶雲道緩跑徑,有個小涼亭和衞生間,可稍作休息。 如果體力實在支撐不住的話,也可以直接在緩跑徑終止旅程,在緩跑徑上散散步,從高處欣賞香港獨特的風景線也不錯。 直至1984年1月6日,當局宣佈擬棄用「押巴甸水塘道」一名而改用「香港仔水塘道」[1],同年3月9日再度刊憲落實[2]。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水塘
香港仔下水塘於1890年由私人興建,為大成紙廠所擁有。 香港仔水塘道2025 後為解決供水問題,由政府接管及重建,作為香港仔水塘計劃的一部分,並於1932年重新啟用。 (1) 香港仔下水塘水壩、香港仔上水塘水壩、水掣房及橋於2009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香港仔水塘道: HOY AU LAU HOY AU LAU, 30 ABERDEEN RESERVOIR ROAD 海鷗樓 香港仔水塘道30號海鷗樓
上水塘於1931年落成,由當時港督貝璐主持啟用儀式。 下水塘的前身是大成紙廠的私人水塘,早於1890年興建。 後來,政府為了解決港島西區食水問題,購買了該私人水塘,並將其改良及重建,工程於1932年竣工。 香港仔水塘進一步紓緩了薄扶林水塘及大潭水塘的供應食水壓力,而且連遠至鴨脷洲地區也能獲得食水供應。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好去處
起點的下水塘建於1890年,是個過百年的歷史建築。 下水塘建於 1890 年,前身是私人水塘,後來被香港政府買下,改建為公用水塘,其水壩更是法定古蹟,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 香港仔水塘位於香港香港島南部香港仔郊野公園內的水塘,分為香港仔上水塘及香港仔下水塘。 香港仔下水塘原為大成紙廠私人水塘,後因政府為解決港島西區食水供應問題而購買了,並改建成為公用水塘。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上下水塘水壩【上水塘壩底】
除了可看到水塘景色外,在上水塘主壩往下望可見到在水壩中央的石橋。 如覺得玩夠,可沿路回程,但就落斜變上斜,會有點吃力。 這條路不像之前一段全舖石屎,部分路段是由相間石塊砌成,但絕對不算難行。 途中可停下來,近距離欣賞水塘風光,感受一下寧靜氣息。 大約行半小時,便抵達下水塘水壩,跟上水塘水壩同樣屬法定古蹟。
香港仔水塘道: 交通
由灣仔峽公園離開,經灣仔峽道一直下山,30分鐘左右就會在舊灣仔郵政局旁的小路回到市區。 雖然路段十分陡斜,斜度達11度,不過幸好全是下斜及石屎路,都算輕鬆。 自1999年起,本會重新訂定了跨世紀的發展重心,要成為一間「建立主耶穌基督門徒的教會」,同時確立教會的「使命宣言」,及長遠發展的路向。 感謝神的恩典,加上同工及眾肢體的同心努力,神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到2006年,本會增設第三堂崇拜,並開始積極部署更進一步服事社區,傳揚福音的方向。 自1905年由香港浸信教會成立基址,1931年獨立為自理教會,至今已超過一百年歷史。
香港仔水塘道: 香港仔水塘 Aberdeen Reservoirs
沿著香港仔自然教育徑行,可以俯瞰南區景色,在自然教育徑末段可找到俗稱「天花墩」的舊式量雨器。 香港仔水塘道2025 另一方面早於香港開埠之前,已經有艇戶漁民在香港仔居住。 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8],其後成為香港四大船塢之一。 香港仔水塘道2025 20世紀初香港仔東部設立了大成紙廠,1920年代因香港仔水塘的擴建,導致不能再使用該水源,業務需要結束,原址後來發展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今香港仔工業學校)。
及後沿路折返至漁光道,再沿著車道下降至石排灣邨,經過屋邨的停車場入口後,再在碧銀樓乘搭石排灣商場的電梯前往地下(LG3)的巴士總站。 香港仔水塘道 上水塘石橋使用了歐陸式建築風格,由花崗石建成,橋身成平圓拱形,暗渠入口則由網狀紋砌石塊砌成,十分有舊香港特色。 下水塘建於1890年,前身為大成紙廠的私人水塘,為鴨脷洲居民有限度提供食水,後來被香港政府收購並改建成公用水塘。 由下水塘一路走,就可以到達香港仔上水塘,這裡人比下水塘多,少了那裡的清靜,因為上水塘有條十分出名的石橋,歐陸式建築風格配合流水,取景拍攝一流。
上星期行過龍山,頗喜歡這路線,只可惜當天有煙霞。 我跟好友說笑,應該沒幾多人像我未到過香港仔水塘吧。 香港仔水塘道 網上建議的路線,大多由灣仔起步,在建築物中穿梭,我確實不感興趣。
香港仔水塘道: 【新手行山路線】灣仔至香港仔水塘 交通方便|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難度方面,灣仔峽道雖然斜度頗高,但距離不長,約半小時腳程,屬晨運級的難度,之後便是落坡往香港仔水塘。 香港仔水塘道 此外,此路線的起點就在港鐵站附近,終點的交通亦十分發達。 是一條景觀、難度及交通皆非常出色的入門路線,相信不論是一家大細或情侶拍拖在此旅程中都會感到滿足,十分推薦。
香港仔水塘道: 路線
當然,人多的時候,可先讓其他人走過,避免阻礙到別人。 很多人都稱香港是座「石屎森林」,到處都是高聳大樓、摩肩接踵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流,但那片摩天大樓卻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城市的天際線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即便我踏足過灣仔這地方很多遍,走上灣仔峽道還真是第一次,在這個熟悉的地方,也可能有我忽略的風、景、物。 道路路面平坦,使用電動輪椅也很暢順,並沒有太多凹凸的路面;沿路的斜路也不多,只有一至兩段,但不影響電動輪椅行走。 香港仔水塘道在20世紀初期經已出現,當時刊憲之命名為「押巴甸水塘道」(Aberdeen Reservoir Road)。 其時其功能限於連接香港仔水塘,而現今石排灣邨一帶仍是菜園,未有發展。
漁光邨是香港房屋協會唯一於南區的出租屋邨,由建築師阮達祖設計。 在香港仔下水塘附近有一個樹木廊(噢噢,我當然不是想介紹這個遊客中心;要認識生態,最好還是在自然環境裡實地觀察)。 然而廊外的鳳凰木確長得很優美,其羽狀複葉在燦爛陽光下隨風輕擺的姿態,甚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