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末,九廣鐵路曾有興建過海鐵路的計劃,由九龍站延長,以地底隧道方式經何文田站及黃埔站,過海到達香港島的炮台山站,並有可能伸延至跑馬地,會展及中環,為當時的「第三條過海鐵路」計劃[10],預計在1998年前落成。 1976年,政府再邀請顧問公司再作香港交通發展作出研究,發表首份《香港整體運輸研究》,當中提出沙田環狀綫、東九龍綫、尖沙咀支綫分期興建,以代替1967年的發展沙田綫方案。 計劃中的沙田環狀綫、尖沙咀支綫,只是先由九鐵興建,直至地鐵建成東九龍綫,再移交由地鐵一併營運。 1967年9月,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提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一條稱為沙田綫,由火炭經慈雲山及九龍城區,並以尖沙咀作為南面的終點站。 2004年1月5日,一名65歲老翁於當日早上約7時30分至9時期間在荃灣站登上一列往中環站方向的荃灣線列車,當列車離開尖沙咀站後駛進維多利亞港下的隧道路段前往金鐘站時,該名老翁在車廂內用火機燃點一瓶盛有稀釋液的膠瓶。 金鐘站 當時任職政務主任的乘客季詩傑即時喝止對方,但膠瓶成功被點燃,火勢順易燃液體迅速蔓延,並產生大量濃煙[52]。
- 其後,九鐵公司修改沙中綫過海段的定線,使之稍為西移,令方案完全無須填海。
- 改建天橋工程於1987年動工,並於翌年隨太古廣場第一期竣工;至於行人隧道則於1988年開始設計,並於1990年3月16日開始初步工程,當時預期於1991年7月完工,而工程最終於1991年內完成,同時被編為F出口[40]。
- 2003年11月,地鐵大幅修改南港島綫走綫規劃,為此提出三個初步方案,其中兩個方案建議金鐘作北端總站;另一以灣仔為總站,但亦可延伸至金鐘。
- 地鐵公司於2003年與香港政府及太古集團於太古廣場三期地底興建全新行人隧道,以連接金鐘站現有通往太古廣場的行人隧道,由金門建築承建,長280米,隧道內設有行人運輸帶,於2007年2月26日啟用[16],自此金鐘站的客源擴展至太古廣場三期及灣仔星街及皇后大道東一帶。
- 加上呢個站係港島綫、荃灣綫、南港島綫同東鐵綫嘅重要轉車站,尤其係南港島綫唯一嘅轉車站,因此每日繁忙時間都會有好多乘客用呢個站轉車,往返香港島各區、九龍同埋新界。
2018年,港鐵宣佈過海段沿用舊有名稱東鐵綫;2022年初,東鐵綫新月台局部開放作為緊急通道使用。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MTS-1967),提出此站是港島綫的中途站及荃灣綫的總站。 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此處特別是夏慤道,是佔領行動的大本營,不少政治組織在此設帳篷站,部分在內設指揮中心。 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间也经常在金钟爆发大规模冲突。
金鐘站: 列車服務時間
港島綫通車初期,列車未能服務興建中之上環、中環(港島綫月台)兩站,當時由柴灣或太古駛至之列車離開此站2號月台後,便在該側綫掉頭,然後駛往3號月台上客返回東區。 2011年8月上環站停運54小時期間,港島綫再度改以金鐘為終點站,亦採用上述掉頭安排。 L2及L3層月台均可供搭客跨月台轉乘,往返港島綫(灣仔至柴灣)及荃灣綫(尖沙咀至荃灣)的乘客只須走過對面月台,便可轉乘另一綫列車。 兩綫路軌並非平行,荃灣綫路軌位於夏慤道及海富中心下(北面),港島綫路軌則位於德立街下(南面)。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在2008年10月30日於立法會上,原則上認為在設計及需求上有理據增設顯徑站,並會以此為方向進行規劃。 [104][105]2009年1月13日,政府表示將會在沙中綫加設顯徑站。 因為顯徑邨一帶有足夠的人口及社區設施,而且額外興建顯徑站的成本不高。
金鐘站: 出口數目
工程期間,設於樂禮街之E1及E2出口在2011年7月10日起封閉,拆卸作車站擴建工地[18]。 金鐘站2025 港鐵早在擴建金鐘站時已預先於L5層設置預留予東鐵綫使用的兩個月台,兩個月台會採用分離式月台設計,而同樣東鐵綫的調頭隧道亦會設於金鐘站以南。 另外,原有的車站大堂亦將會向東面擴建,並設有中庭及巨型天窗,該處會設有多條扶手電梯連接已重置的E出口、大堂及車站各月台層。 其中一組4條扶手電梯可由L1層大堂直達L4層的轉車大堂,乘搭該段扶手電梯需時約1分鐘。 金鐘站2025 南港島綫(東段)工程於2011年5月動工,港鐵在原有車站以東的夏慤花園地底興建供南港島綫使用的轉車大堂及月台,並以扶手電梯連接原有的大堂及月台,而擴建部分會與東鐵綫共用。
- 1985年5月31號港島綫第一期(金鐘至柴灣)啟用,金鐘站暫時成為港島綫西行方向嘅總站。
- 2019年3月20日凌晨,該次意外涉事的兩列列車亦被拖往金鐘側線暫時停泊[21],並已於同年3月24日-5月19日期間分階段由該側綫拖往九龍灣車廠進行復修工作。
- 2018年8月8日,《蘋果日報》報導土瓜灣站的工程導致附近23棟樓宇出現沉降,地下煤氣管亦受影響,超標最嚴重逾一倍。
- 來往全部三層之升降機於2008年3月8日啟用,位於大堂西面,有專用已入閘區,與中央閘區分開。
- 其港島綫月台牆身的搪瓷板與其他同綫車站一樣,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
- 而東鐵線7號月台為前往羅湖/落馬洲站的上車月台;而8號月台則為下車月台,當東鐵線列車抵達8號月台清客後便會駛往位於金鐘站以南的越位隧道,然後會以相反方向駛進車站7號月台接載乘客或返回何東樓機廠。
現時,金鐘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銀行及速遞等[4][8]。 金鐘站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分販賣飲食的商店位於大堂非付費區[原創研究? 至於觀塘綫延綫,由於屬於原有地鐵網絡的延伸,政府於是決定用擁有權方式給港鐵公司興建及營運,並需要填補約22億元的資金差額使之合乎回報率。 [26]政府會和港鐵公司方面討論如何填補這差額,如考慮在何文田站(即前山谷道邨用地)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方式作出補助。 《策略2000》以九龍南環線(現稱九龍南綫)為東鐵及西鐵延伸線為理由,直接交由九鐵營運,無需作出競投;相反政府則把沙田至中環綫邀請地鐵及九鐵參與競投。
金鐘站: 發現遺蹟 港鐵拒原址保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選址添馬艦興建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該等設施現已入伙,亦令金鐘站人流進一步提升。 現金鐘道(前為皇后大道東一部分)以北在1878年起便用作海軍船塢(當時港人稱之為「鐸也」,即Dockyard音譯),而金鐘道以南一帶為威靈頓軍營、維多利亞軍營[10],兩邊均為軍事用地,故良久以來來往中區及灣仔的交通十分不便。 另外,獨立音樂組合「my little airport」並以金鐘站在繁忙時間的嚴重擠逼時況作為靈感創作了歌曲《給金鐘地鐵站車廂內的人》, 控訴同樣身為苦主的乘客,上了車後不願步入車廂中間,但求自己容易下車卻不理他人,違背自己在四班車前「渴望上車」的初衷。 金鐘站 當時駕駛該列車的車長張振斌決定將列車駛往金鐘站,並以廣播通知乘客準備疏散。 逃生期間,季詩傑與其他乘客試圖截住該名老翁但未成功,該名老翁於早上約9時15分逃離金鐘站,並於翌日中午約12時25分返回其住所[53]。 而於2014-2016年期間,港燈曾為金鐘變電站進行加裝及更換變壓器工程,以應付港島綫西延所增加的用電量,並將壽命屆滿的兩個舊變壓器換走[24]。
金鐘站: 太古廣場三期行人通道
由於顯徑區人口不足以興建一個重型鐵路站,原先計劃該站不會在沙田至中環綫興建時設立,而是會在沙田至中環綫上作出準備,以供日後建站。 有沙田區的居民組織表示,顯徑站可以舒緩大圍站由馬鞍山綫(現為屯馬綫一期)轉車乘客,建議分階段興建沙田至中環綫,並先行興建大圍至鑽石山一段,當中包括顯徑站[103] 。
金鐘站: 港島綫發展
而由金鐘站南港島綫月台前往L2層月台(3、4號月台)曾一度需要轉乘三次扶手電梯,其後港鐵於2019年12月29日啟用能由L5層直達L2層月台的扶手電梯,以減少乘客轉乘次數[49]。 在港島綫未投入服務前,金鐘站曾是中華巴士大部分地鐵接駁巴士的終點站。 金鐘站2025 在港島綫通車後,金鐘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漸漸轉型為往來港島各區巴士路線的中途站,及部分過海巴士路線的終點站。
金鐘站: 設計
2019年3月20日凌晨,該次意外涉事的兩列列車亦被拖往金鐘側線暫時停泊[21],並已於同年3月24日-5月19日期間分階段由該側線拖往九龍灣機廠進行復修工作。 金鐘站2025 根據1994年發表的《鐵路發展策略》,南港島綫於金鐘所設的車站位於太古廣場(現金鐘站以南),並被命名為「太古廣場站」。 直至2002年地鐵公司重新研究南港島綫,一度將終點站改為灣仔站而不前往金鐘站,惟最終為方便乘客轉車而將終點站設於金鐘站。
金鐘站: 車站名稱的爭議
2004年,九鐵更利用1990年代的方案,將沙田至中環線修改為不直接過海,在紅磡站改以連接九廣馬鐵、大圍經九龍東至紅磡段、尖沙咀支綫、九龍南綫及九廣西鐵直達屯門站。 金鐘站 東鐵改以紅磡站直接過海,由羅湖站連接第四條過海隧道直達香港島的金鐘站。 2002年6月25日,行政會議建議行政長官把沙中綫的營辦權批予九廣鐵路公司,其後政府公佈九鐵奪得這條路綫的營運權。
金鐘站: 車站票務
車站在擴建後的垂直距離深入地底約43米,代替鰂魚涌站(深約42米)成為全香港第四深的車站,僅次於香港大學站(深約70米)、西營盤站(深約50米)及利東站(深約50米)[5]。 香港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主要部門均設在金鐘,包括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高等法院及金鐘道政府合署。 東鐵線延伸過海後全長46公里,以金鐘站為終點,中途新增會展站,市民可乘搭東鐵線列車直達金鐘再轉乘港島線。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2004年香港地鐵縱火案響2004年1月5號發生,係香港地鐵由1979年啟用以來第一宗列車縱火案。 2004年1月5日早上:一名老翁因不滿特區政府施政,於一列開往中環的荃灣綫列車首卡以打火機燃點一個盛載天拿水的膠瓶,火勢順易燃液體迅速蔓延,產生大量濃煙。
金鐘站: 車站一覽
此外域多利軍營軍火庫經活化後成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re),舉辦各種講座、研討會、藝術展覽及電影放映等活動。 陳帆指出,早前屯馬線開通後,約有30%乘客轉線分流,較原先預計的18%更高,反映市民的出行習慣有所轉變,現時雖然未能估算過海段開通後的使用量,但特區政府與港鐵日後均會就市民的出行習慣和需求作出評估,預期整條東鐵線的可載客量足以應付需求。 修訂方案後,馬頭圍站與地理上的馬頭圍及馬頭圍邨相距甚遠,甚至土瓜灣站比馬頭圍站更接近馬頭圍和馬頭圍邨;同時土瓜灣站與地理上的土瓜灣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相距甚遠,也不接近海邊,而馬頭圍站其中一個出入口更位於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旁。 有建議將前者命名為樂民站、後者命名為宋皇臺站或九龍城站,甚至直接互換名字。
金鐘站: 香港巴士大典
金鐘側綫(Admiralty Siding)是港島綫與荃灣綫共用的側綫設施,設於遮打道中環站底層(即荃灣綫月台下方,於4號月台有職員通道內進),末端設有三條平行軌道供三列列車停泊,亦會停放備用列車,方便大型活動等因素而令車站人流激增時,派遣空車疏導乘客。 其港島綫月台牆身的搪瓷板與其他同綫車站一樣,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 [2]南港島綫通車前後,港島綫與荃灣綫月台牆身新添之藍色玻璃面板亦印有站名書法大字,令書法字同時擴展至荃灣綫月台及原有搪瓷板以外的位置,使荃灣綫首現月台書法字。 2004年1月5日,一名65歲老翁於當日早上約7時30分至9時期間在荃灣站登上一列往中環站方向的荃灣綫列車,當列車離開尖沙咀站後駛進維多利亞港下的隧道路段前往金鐘站時,該名老翁在車廂內用火機燃點一瓶盛有稀釋液的膠瓶。
自2016年12月28日南港島綫啟用後,金鐘站成為三綫轉車站,轉乘人流因而進一步增加,在平日繁忙時間乘客須等候兩班列車或以上才能上車的情況亦非罕見,並且月台亦經常出現擠迫情況。 然而不論中文地名「金鐘」或英文地名“Admiralty”都從來都不是官方地名,坊間理解的金鐘範圍實際上是官方定義的中環東部。 金鐘站2025 港鐵表示,東鐵線過海段已於昨日完成政府審批程序,通車後將讓香港整個鐵路網絡覆蓋更廣、連接更強,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選擇;過海路段開通後,東鐵線紅磡站至會展站的車程只需5分鐘。 港鐵香港客運服務總監楊美珍舉例指出,現時從沙田往銅鑼灣需轉乘3次車、車程需時36分鐘,過海段通車後只需在金鐘站轉一次車、車程減至約27分鐘(見表)。 為興建東鐵綫接駁紅磡站新月台軌道工程,港鐵曾於2021年數個星期日暫停紅磡站至旺角東站列車服務,東鐵綫列車改以旺角東站為終點站,同時港鐵提供來往紅磡站及九龍塘站的免費接駁巴士服務,乘客上車時拍卡,下車後可在相關車站享有免費車費優惠。
金鐘站: 列車服務
因此,運輸及房屋局在2007年7月發表的合併方案中,將就慈雲山區現有的公共交通服務及行人設施建議其他不同方案,以便滿足該區的交通需求,有關自動輕便運輸系統的建議有可能被更改[107]。 而在最終方案中,慈雲山將不設車站及運輸系統,但會透過行人設施改善工程改善該區與附近港鐵站的交通接駁,造價6億800萬。 在2010年11月26日,香港政府將「沙田至中環線鐵路方案」刊登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