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聯今日表示,按保險業監管局剛發布9月兩宗極端天氣相關的索償數字,與汽車業務相關的索償金額高達1.76億元。 五號風球 據保聯統計,截至11月,颱風蘇拉及9月初黑雨期間,與的士相關的索償宗數不少於21宗,涉及索償金額不少於540萬元。 隨著蘇拉繼續靠近本港,今日稍後天氣將急速轉壞,有狂風大驟雨,風勢猛烈。 在過去一小時,橫瀾島、大老山及青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76、72及66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98、98及82公里。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泳灘及坪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3、125及115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189、169及140公里。
受風暴潮影響,過去兩小時西貢的水位曾達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5米。 五號風球2025 大澳水位於星期六(9月2日)早上九時左右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多。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及坪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34、116及91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161、130及100公里。
五號風球: 懸掛風球數字系統及晚間燈號
2017年,適逢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設立100週年,天文台特意開設專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介紹其歷史。 五號風球2025 隨着電子傳媒和通信科技的急速發展和普及,「懸掛實物標誌」的做法已顯得過時,1970年代起漸漸淘汰,信號站陸續結束運作,至2001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結束運作,同時「晚間燈號標誌」系統亦廢除。 「懸掛/除下風球」在香港正式成為歷史,從此「懸掛風球」、「仍然懸掛」、「除下風球」分別改稱「發出信號」、「仍然生效/維持」、「取消信號」[17]。
2013年風季開始,濕地公園站被剔出測風網絡,流浮山自動氣象站取代濕地公園站成為8個風速參考站之一。 天文台又指,受風暴潮影響,香港海水高度會於明晚接近午夜至星期六(9月2日)中午明顯上升,沿岸低窪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水浸。 風暴潮的影響視乎蘇拉掠過本港時的強度及位置,若蘇拉按照現時預測於本港以南掠過,風暴潮引致的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五號風球 然而,若蘇拉提早於本港以東登陸,並在北面掠過,其影響則較小。
五號風球: 天文台:一號風球下午至今晚維持 改發更高信號機會較低
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49],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 另外,天文台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50],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1999年颱風約克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50],亦因此隨後被天文台內部列入預報課程教材。 當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台及電視台廣播,其中各電視台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由於2002年前天文台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保聯表示,全港只有約兩成的士購買全保,因此相關賠償個案較少,呼籲的士業界若日後希望獲得全面保障,應考慮購買汽車全保。 此處的配搭在1999年至今出現不足4次,甚或此段期間沒再出現(不論1999年前是否恆常出現)。 歷來全年發出最多次數為1894年,達6次(鳴放風炮),當中1次需鳴放兩次風炮(相等於現今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次為1887年,共有5次[14]。 二戰後發出最多的年份是1964、1999年及2017年,各有5次(不包括轉方向,又或者取代較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視發出至取消八號或以上信號為一整體的數目);其次為1948年、1993年及2008年,各有4次。 日佔時期因戰爭使氣象預報物資短缺,遂暫時把一號及五號至十號風球精簡,改為只有一號及二號風球[8]。 其中二號風球(信號球形狀為朝上錐體(▲),夜間信號燈顏色為「藍藍」),表示香港將吹起烈風或以上風力,等同現在的8至10號信號。
五號風球: 杜蘇芮|熱帶風暴最新預測路徑再轉向 天文台:7.28至7.29最大風
二戰前最少的一年只有兩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需要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1928年),而最多的一年有 11 個 (1924 年)。 要尋找二戰前的信號記錄,第一步當然由天文台的歷史文獻開始,《每月天氣公報》(Monthly Meteorological Bulletin)記載了當時每日遠東區不同氣象站的數據、天氣形勢、當中亦有香港懸掛信號的記錄 (圖二)。 隨住時代進步,市民可以由唔同途徑攞到詳細嘅風球同有關嘅天氣信息,呢啲重要嘅信息都係信號站唔能夠提供。
- 普遍市民稱它為「九號信號」或者「九號波」[註 1],高一級的信號為十號風球,低一級為八號風球[2]。
- 此外,天文台更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裝在飛機的儀器收集颱風資訊,由三維結構,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配合總部的電腦分析,令颱風預測路徑準確度提升了10-20%。
- 在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由於海高斯進一步向珠江口接近,氣象局提前半小時作出預告改掛十號風球。
十號信號、改制前之七號信號、1916年或以前的風炮及燃放炸藥警告合共發出38次。 天文台指,受風暴潮影響,香港海水高度會於明晚接近午夜至星期六(9月2日)中午明顯上升,沿岸低窪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水浸。 所以天文台經過諮詢同研究,到1973年,就換成一號風球、三號風球、八號烈風訊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十號颶風信號,一直沿用至今。 而10號風球代表颱風風眼相當接近香港,所以唔會好似八號風球咁分風向嘅。 本港熱帶氣旋訊號系統屢經轉變,早於一九一七年,香港初次使用一至七號訊號代表暴風情況,其中二至五號代表列風不同吹襲方向。
五號風球: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最(由1946年至今)
2013年9月22日颱風天兔襲澳期間因人手錯誤,氣象局網頁在早上6時21分至25分錯誤指出「十號風球仍然懸掛」,其後氣象局翌日在網頁發聲明致歉[52]。 雷達圖像可見蘇拉的完整眼壁及大風區正逐漸靠近本港,其外圍雨帶亦正影響廣東東部沿岸。 受風暴潮影響,過去數小時大埔的水位曾達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米。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蘇拉會在午夜前後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40公里左右掠過,本港將由吹偏北風逐漸轉為吹東至東南風,原來受遮蔽的地方可能會變得當風,天文台會視乎本地風力變化,評估是否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天文台表示,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小犬在廣東東部沿岸海域會稍為減弱,但會逐步靠近珠江口一帶。 至於會否發出更高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則視乎小犬接近珠江口時的強度及距離。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 因此當一熱帶風暴襲港,可能因烈風範圍太小未能令香港吹烈風,要到近距離橫過香港才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烈風。 一熱帶風暴能否為香港帶來烈風,除了烈風範圍大小,地形亦是一重要因素,所以熱帶風暴路徑上細微的改變足以令香港的風勢有很大的變化。 五號風球 2006年風季開始,一號戒備信號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
五號風球: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
這時候我們需要參考另一項資料 – 當時的中文及英文報章。 根據1924年8月1日發行的南華早報記載,這1號戒備信號的懸掛時間是1924年7月31日下午3時25分。 一號信號定義由2006年起增加「香港境內海域可能吹強風」的意義,此令大部分熱帶氣旋襲港後,天文台會改發一號信號,取代三號信號。
五號風球: 生效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
至於澳門,當地氣象部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至今仍保留懸掛熱帶氣旋信號實物標誌及晚間燈號標誌的做法[19],而當地媒體亦使用「懸掛」、「除下」這些字眼[20][21]。 但氣象局在2018年開始亦改為使用「發出」、「生效」、「取消」字眼。 五號風球2025 紅色信號代表颱風距離香港超過300哩,黑色信號則代表颱風距離香港少於300哩[2]。 颱風伊蘭(英語:Typhoon Elaine,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Miding)是1978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其中一個熱帶氣旋,風暴於8月18日形成,在8月28日消散,維持了約10日。 伊蘭源自菲律賓以東海面的熱帶擾動,其後增強為熱帶低氣壓及以西南方向趨向呂宋,出海後增強成為熱帶風暴,以西北方向通過南海北部,到登陸華南沿岸前進一步增強為颱風,最終在雷州半島登陸而消散。
五號風球: 颱風杜蘇芮︱加強為超強颱風向台灣沿海靠近 內地改發颱風黃色預警
其中一個原因天文台對於熱帶氣旋的預報能力越來越高,天文台可以在烈風來襲之前短時間發出八號信號,因此近年有時在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後兩三小時內香港已普遍吹烈風。 然而,當熱帶氣旋移動路徑或強度有所偏差,變相天文台誤發八號信號或錯過發出八號信號最佳的時間,甚至只維持三號信號。 十號颶風信號(英語:Hurricane Signal No.10),俗稱為十號風球或十號波[註 1],為香港天文台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低一級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香港自1917年創立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至今,此信號已知曾發出27次。
五號風球: 風力未達十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大澳及尖鼻咀水位會在今早九時至正午十二時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米多。 五號風球2025 醫院管理局表示,截至上午三時四十分,共51名市民,分別為27男24女,在風暴期間受傷,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2025 風球標誌原為方便航海人士,懸掛地點最初設於離島和沿岸地區。
五號風球: 影響
在這15個颱風中,有8個,即近半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徑穿過菲律賓與台灣之間(即巴林坦海峽、呂宋海峽或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時沒有經過陸地,令強度得以維持,影響亦較大[8][9]。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49]。 五號風球 根據天文台規定,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均須由天文台台長簽署作實。
五號風球: 颱風杜蘇芮︱動漫節2023周五開鑼 8號風球點安排一文睇清
2012年7月24日凌晨颱風韋森特正面襲澳,在氣象局總部之西南面50公里內掠過,其眼壁幾乎橫掃澳門,並為3條跨海大橋帶來颶風(當時稱為「颱風」)程度10分鐘平均風速,但氣象局拒絕懸掛十號風球,且在3條大橋已經實測颶風後才於凌晨2時15分懸掛九號風球。 五號風球 風暴過後時任氣象局局長馮瑞權表示,懸掛十號風球的先決條件必須是颱風中心經過澳門,即使澳門受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影響而全面受颱風[註 五號風球2025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 2]影響,但熱帶氣旋中心沒有掠過或登陸澳門,仍只能懸掛九號風球,相比香港天文台的十號信號更嚴格。 香港的十號信號只需要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正面吹襲」(即在香港100公里或以內掠過)[8],及任何一處海平面地區錄得平均風速持續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9]),即可發出。 但根據當時仍然有效的《第16/2000號行政命令》,十號風球的意義是「當觀察到熱帶氣旋中心已接近,將引致澳門特別行政區亦被包括在受影響最大的區域內,而平均風力超過每小時118公里及吹強烈陣風時,即懸掛此風球」,沒有指明風暴中心必需橫過澳門,與馮瑞權所述之準則有明顯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