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和治療前癌病散佈情況有關,主要包括鼻咽本身和其鄰近組織、頸部淋巴結、骨骼、肺臟及肝臟等。 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 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 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一般需配合臨床需要來安排。 大致而言,治療完成時間愈久,檢查密集度和檢查項目就愈少。
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然而,我們常見的病人是菸不抽、酒不喝,也未食用上述食物的人。 鼻腔癌畫像2025 至於EB病毒,我們可偵測到鼻咽癌細胞有EB病毒存在,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很早就感染過,身上也可能潛伏一些EB病毒。
鼻腔癌畫像: 症狀
五、預後: 鼻咽癌的死因主要是局部復發及遠隔轉移。 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局部復發,其中四分之三於二年內發生。 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遠隔轉移,其中四分之三也發生於二年內。
若發生遠隔轉移,依位置的不同,存活期平均為六個月到一年不等。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 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 鼻腔癌畫像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鼻腔癌畫像: 治療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 鼻腔癌畫像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 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 針對已發生遠處轉移 (常見骨、肝、肺等部位) 者,則以化學治療為優先,之後再視情況於鼻咽及頸部給予放射治療。
- 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
- 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 針對已發生遠處轉移 (常見骨、肝、肺等部位) 者,則以化學治療為優先,之後再視情況於鼻咽及頸部給予放射治療。
- 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台灣一年約有1500人罹患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約為女性3倍,依衛生福利部統計,它是民國100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第十大殺手,是僅次口腔癌的男性第二常見的頭頸部癌。 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60歲年齡層居多,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 鼻腔癌畫像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 性。 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患者 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
鼻腔癌畫像: 鼻咽癌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鼻咽癌(NP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一種發生於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
鼻腔癌畫像: 治療方式
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鼻咽癌之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晚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
鼻腔癌畫像: 鼻咽癌之治療
如第五腦神經 (三叉神經) 鼻腔癌畫像2025 受損,便會造成臉部皮膚感覺麻木;如第六腦神經 (外展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 其他舌下神經、迷走神經障礙,則會造成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由於鼻咽位於頭頸部深處,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確實不容易,再加上其症狀多樣化也不具特殊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
鼻腔癌畫像: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這個病華人特多,與生活環境、飲食、日常用物可能有某種關係。 某些草藥對某些病人的鼻咽癌的確有不良的影響,還是不要隨便嘗試為妙。 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目前亦無定論。 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 2至3個月仍可摸到殘餘之頸部腫塊,此時可考慮進一步治療或觀察。 但在鼻咽部周圍有血管與神經通道,鼻咽癌腫瘤細胞常沿著這些孔道侵犯到顱腔內,造成上述之頭痛現象,或甚至侵犯腦神經引起其功能障礙。
鼻腔癌畫像: 治療
鼻咽腫瘤表面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 (尤其是由鼻部倒吸的痰) 帶血絲,經由前鼻孔大量流鼻血的現象其實並不多見。 MRI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 复发肿瘤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骨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以及淋巴结肿大。 放疗后的纤维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块状或局限性的不规则的斑片状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分界不清。 在T1加权像上,复发的肿瘤和纤维化组织多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复发肿瘤为高信号,而纤维组织呈低信号。
鼻腔癌畫像: 鼻咽癌
如能仔細地選用造影參數,配合醫師的審慎判讀,就現階段的醫療水準而言,對於鼻咽癌的診斷與擴散範圍的認定,CT與MRI兩者各見優劣。 CT對骨質解析度較高,MRI對軟組織解析度較優;值得一提的是,CT與MRI的檢查均需注射對比劑。 儘管產生對比的原理不同,但兩者對比劑皆需由靜脈給藥,再經由血液循環將對比劑帶至病灶處,藉以突顯病灶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對比度,以增加病灶的偵測敏感度與準確度。 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
鼻腔癌畫像: 鼻咽癌之治療
配合適當的治療,非keratinizing型和未分化型鼻咽癌,五年存活率約65 %。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有時會變大或縮小。
鼻腔癌畫像: 治療方式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 鼻腔癌畫像2025 局部復發的鼻咽癌,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 15 ~ 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因此病人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骨骼轉移可能是單一或多發,可能無症狀或是有疼痛的症狀。 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
鼻腔癌畫像: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腔癌畫像2025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常規之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 診斷確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臨床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規理學檢查、腦神經理學檢查、肺部X光、肝臟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頭頸部之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等。 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治療方針,而方針的選擇,卻有賴於確實可靠的診斷與病灶範圍的認定。
鼻腔癌畫像: 症狀
四、治療: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其他主要器官,沒有足夠的安全範圍以供切除。 另外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腺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難以清除乾淨。 放射線治療一直是鼻咽癌治療的主力,現在多使用鈷六十或直線加速器(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近百分之七十)。 然而,放射治療也是局部性的治療,對頭頸部的癌細胞比較可以有效控制,但鼻咽癌十分容易蔓延至骨骼、肺及肝等內臟,因此如何以化學治療增加鼻咽癌的痊癒率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仍未有結論,但是為了增加治癒率,化學治療的臨床試驗是必要的。
鼻腔癌畫像: 治療
在解剖上,鼻咽是一個醫師不容易用肉眼直接查看或用手觸診的結構。 因此,臨床上對鼻咽癌的診斷,須依靠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與醫學影像的幫忙。 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檢查鼻咽,好比是用潛望鏡直接伸入屋內查看牆上的表面是否有異常,而牆壁本身的結構及牆壁以外,則有賴醫學影像檢查,否則無法一探究竟。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
當然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發生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都應儘快就診。 鼻腔癌畫像 現代化放射線或合併化學治療也已大幅改善治癒率並降低如口乾、腦部壞死及牙關緊閉等併發症。 肺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咳嗽、咳血、呼吸困難。
CT扫描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能显示鼻咽部表层结构的改变,还能显示鼻咽癌向周围结构及咽旁间隙浸润的情况,对颅底骨质及向颅内侵犯情况亦显示较清晰、准确。 鼻腔癌畫像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鼻腔癌畫像: 症狀
鼻咽內視鏡可分為軟式或硬式,前者較舒適,而後者則較方便做鼻咽切片。 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 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鼻咽腔並不大,最寬處約略3.5公分,在此處黏膜表層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為鼻咽癌。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少見,即便是亞洲的日韓及大陸長江以北各省份,也都沒有像南方華人地區常見。 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香港及新加坡這些地區是全球最好發的地帶。
在世界的某些地區,例如東南亞和非洲,患此病的人比其他地方多,過去認為主要是膳食的影響,目前傾向為遺傳基因為主要的影響因素。 臨床上檢測血清抗 EB病毒抗體有診斷及追蹤參考價值,抗體效價高低可作為參考,但確立鼻咽癌的診斷仍必須依靠鼻咽切片的病理檢查。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鼻腔癌畫像: 治療方式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台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 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鼻腔癌畫像: 治療
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 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 較常使用藥物有 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 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