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與公眾史學的每一門課程都能引起我們對自身、對社區、社會生活乃至某個歷史片段的審視和再研究。 這一年中,我熱衷於參加每一次田野考察,了解當地社會和歷史風俗;也熱衷於研讀每一本推薦參考書,拓展視野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更熱衷於認真完成每一份作業,分享自己的見解,展現和記錄一段段鮮活的“歷史”。 大量的閱讀和實地考察、理論總結三者相輔相成,加深了我對歷史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我對公眾史學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觀。 回想起在學校時的點點滴滴,尤其想念伴著暈紅的晚霞從圖書館裏走出來,去食堂吃一碗叉燒飯,再配一杯凍檸茶的時光。 在歷史系讀書的日子里,在老師的導讀與推薦下,我有機會真正扎實地閱讀並讀懂一些優質的學術專著,讓我這個學了多年新聞傳播的跨專業學生,竟也漸漸入了歷史學科的門庭,有了持續鑽研的熱情。
能在這些圖書館間穿梭,在書架上尋找一手的史料和二手的研究。 豐富的館藏,也讓我能閱讀歷學科以外的書籍,如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宗教社會學》等等,以及其他韋伯的研究作品,豐富的藏書使我在探尋各方舊聞與新知,提供了肥沃的土讓。 中文大學歷史系舉辦的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 就讀期間,各科講師樂於傾囊相授,把所學知識傳授給我們。 深度方面,本以為這門課程只是遊山玩水,課程開始前甚至有對於“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有錯誤的認識。
中大畢業: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我所要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種追隨夢想後獲得新生的愉悅,要努力創造人生新的高度。 中大畢業 尷尬的導修——同學自由分組讀書,向老師報告,導修期間老師隨時敲問我們的理解:「這個也不知道嗎?怎能算是中國人!」「你沒能看出這裡關係和原因,對吧!」「你都是在說作者的話語,你的看法是什麼?」。 導修課彷如試煉場,老師的發問鑽開以不熟悉的門徑去思考,我不可能只聽Q&A,要多懂一點如何做自己的Q&A。 現時在嶺南大學一所歷史研究部工作的我,正參與編修新界鄉村地方志的工作,深信必能應用所學,為香港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略盡綿力。
感受到學者應該是這樣謙遜而踏實地做人與做學問。 歷史不應該局限於對一個年代、一個時期的刻板印象與標籤,而是要去瞭解人們生活的過去與現在,在這過程中需要一些歷史學者的務實性,人類學者的想像力以及社會學者的批判力。 歷史學與人類學應該這樣相互地扶持,去發現個各族群在各個時期的文化訴求以及訴求背後的意義。 來中大上學之前,我和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一樣,只是熱衷於品評歷史人物的功過,搜尋戰爭的細節和勝負,辨析政治制度的沿革。 經過一年的學習,我了解了法國年鑒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於改變歷史敘事模式的影響,明白了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失憶對後人所能看到的史料的塑造,看到了Robert Darnton, Michel Foucault 等前輩的嶄新視野。
中大畢業: 學生謊報學校水塔藏屍 一查竟是真的
而善良,段崇智認為是代表同理心、理解他人、體諒、關愛他人等元素,認為畢業生應以善良為人生原則,又指「Always practice random acts of kindness.(經常要隨機行善)」,希望學生嘗試實踐。 中大畢業禮上有五人獲大學校董會主席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其中一位是中大第七任校長沈祖堯,獲頒授榮譽法學博士。 中大今日舉行頒授學位畢業禮,大會典禮在早上10時開始。
帶著拋棄書本的浮躁感,我開始了我的“比較及公眾史學”之旅。 第一節課我就被大量的參考書目擊得眩暈,而後靜下心來細讀,再跟著老師的腳步去丈量田野,才發現田野考察的意義在於,將紮實的書本知識與實地考察結合起來,並提出合理的解釋或質疑。 身為一個八十後,一直生活在香港,我認知的香港就是一個大城市。 多謝這個課程,我重新認識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我住在青衣的公共屋邨,而大廈旁的幾棟村屋,便已經有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故事與整個新界變遷緊扣相連。
中大畢業: 畢業相及分享
我們不僅僅是歷史的讀者,也是歷史的參與主體,我們記錄著歷史,更創造著屬於自己和社會的歷史。 我認為中文大學歷史系的比較與公眾史學專業擁有目前中國最為優秀的教師隊伍。 他們的學術成果在其研究領域領先,他們的學術地位同樣值得尊敬。 中大畢業2025 同時,他們也時刻保持謙虛,熱心幫助每一位學子。
- 在日常課業外,我亦曾參與此課程的校友會所舉辦的參觀活動。
- 現時在嶺南大學一所歷史研究部工作的我,正參與編修新界鄉村地方志的工作,深信必能應用所學,為香港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略盡綿力。
- 我想,如果不是這段學習經歷,我應該也不會選擇供職於一家專注農村領域的媒體。
- 不過,真正成為比較及公眾史學專業學生之後,才發現收穫遠比我原先預想的要多。
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的設計包羅萬有,由香港到中國,由亞洲到世界均一應俱全。 在主題方面,課程的安排也是多元,從禮制到商業,從歷史人類學到社會文化史,均有開設。 中大畢業2025 中大畢業 老師們不但延續了傳統上對史料考訂、解讀的重視,也著重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同學們,不論是歷史學還是人類學。 有著各色各樣課程,讓我對歷史乃至世界的認識更加廣闊。
中大畢業: 畢業生:校長致辭比較「行」
第一次衝擊是在「歷史人類學」課上讀到劉志偉與孫歌教授的對談集《在歷史中尋找中國》。 在言及菁英與民眾視角的關係時,劉氏說到:「無論上層、下層,都應回到以人和人的行為作為歷史主體與邏輯的出發點」,一句話好似醍醐灌頂,彌合了我一直以來抱持的對立與割裂論調。 這種看法繼而在「城市空間的塑造及內涵」一課中得到再驗證,在研究民國時期的市政改革時,最大的感觸便是城市的近代化從不是一個上行下效的單向過程,而是一種連續的動態互動狀態。 在不同人群的眼中,歷史的面向是多元的、意涵是豐富的、表述是「多聲復義」的,然而,大眾的聲音該如何發出? 由此看來,「公眾歷史」則不僅僅是以公眾為研究對象,從價值的角度出發,知識人應以何種姿態面對公眾,傾聽大眾聲音,為邊緣群體的存在作證作注……這些亦是亟待考量的。
中大畢業: 去年畢業生快閃舉紙牌:「我們畢業了,但他們不能」
中大校長段崇智致辭時,提到友情及善良是兩大重要價值,他向畢業生分享著名作家海倫.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達《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 其後,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 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是具有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的在校一、二年級所有農村戶籍的學生和縣鎮非農戶口的學生以及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標準每生每年1500元。 [34]故而,在文件下發以後,至2012年國家政策調整之前,中等專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的在校一、二年級所有農村戶籍的學生和縣鎮非農戶口的學生以及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均可以享受國家助學金。 眨眼間我在比較及公共史學這個課程的學習已經結束,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
中大畢業: 進入中大校園毋須登記 學生感受新鮮
鄭會欣和朱福強二師屢次強調不可委身於某黨某派、要有大義、公德,所以對於尊崇檔案文本、還原客觀事實務必盡己之所能。 也因為疫情的緣故,同學與老師不少都遠在天邊,如今回想,卻也近在眼前。 中大畢業2025 經諸師引導,各位同學在課堂的參與中,不僅體會到了港中文兼及中西、博雅教育的精髓,也能在諸師的引導下,序次閱讀先哲大作,叩問真知、俯仰經典。 至於期間,與系內其他一些老師及課堂各助教的溝洽、請教,亦是一番經歷,尤其是諸位的態度和素養,不能不佩。 港中文大學是一所環境優美的大學,歷史系的老師們也是一群十分“優美”的老師。
中大畢業: 中等專業學校
經過九年的發展,大學學科建設已逐步完善,現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六個學院以及一個研究生院。 黑色學袍,前襟及雙袖皆綴以黑絲絨邊,配以中國式之企領。 黑色學袍,前襟及雙袖皆綴以黑色絲絨邊,配以中國式之企領。 黑色學袍,沿鐘型袖綴以紫色絲邊,前襟為紫色,綴以社會科學院專用的草綠色邊。 黑色學袍,沿鐘型袖綴以紫色絲邊,前襟紫色,綴以教育學院專用的淺藍色邊。 中大畢業 另外,中文早前亦邀得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來港舉辦音樂會,並在周二(7日)來臨中大與逾200名師生對談,段崇智亦有出席有關活動。
中大畢業: 重要日期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我初次嘗試了把人類學、考古學、圖像學的方法應用於歷史研究,把古代遺址、造像、文物等非文字資料,以及太平清醮、天后誕等非物質傳統用於歷史的解讀與建構。 也許在外人看來,這些和生活無關的所謂“純學術”並不重要,只是一個小圈子內部人群的自娛自樂。 但經過了這一年的學習,我感覺到自己似乎獲得了那麼一點歷史的自覺。 打個比方,如果歷史是一台戲,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戲裏的角色,那麼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暫時跳出戲外,去做一個觀眾,圍著戲台繞一圈,從不同的角度看看這一齣戲到底是什麼樣子。 中大畢業2025 這樣的觀照不僅僅是學術圈內部的自娛自樂,對於一個不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因為歷史是活的,我們看的歷史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中大畢業: 畢業生應裝備自己 知識就是力量
最喜歡的是歷史學者冷靜客觀地看待事物的態度,著實讓我好好收了收自己那溢滿的感性。 也許是讀的歷史多了,「太陽底下無新事」,多減少怪之余,便又能給我們分享一些犀利而獨到的見解。 中大畢業2025 然而這見解,他們卻並不要求你認同,這才是教育之本——不用所謂的標準答案框住活生生的人,而是啟發個體結合自身的積累和視角去解讀問題。 於是我更加明白:當我正確的時候,也許我不一定非要去證明你是錯的;而我確信自己對的時候,我也不必要你的同意或認可。
中大畢業: 學生「水箱藏假屍」惡作劇 警竟找出5無名屍
晚上一邊看《新聞聯播》一邊吃飯,之後是當時傳媒影響力頗大的《焦點訪談》,然後是晚上八點檔清一色反映革命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 我感興趣的是漢武帝、毛主席這一類的人物,他們就是我眼中的“歷史”。 最後,就是謝謝,感謝中大給了我一個好的平台去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我會努力做一個不讓中大丟臉、為中大爭光的好青年。
在大學獲悉有違規事件發生後,大學保安人員到場維持秩序,並在學生事務處職員向有關學生進行勸諭後,該數名學生終止了他們的違規及滋擾行為。 另有多位畢業生在百萬大道快閃舉起紙牌,紙牌上印有因參與反修例運動而被判刑中大學生名字,其中一張紙牌寫有「我們畢業了,但他們不能」。 立法會在11月1日在76票贊成、3票棄權下,通過《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修訂)條例草案》,及於同月10日刊憲生效。 然而,經過這兩年的「訓練」,我的體會是「歷史」本身就是很矛盾的「謊言」,舉凡經人為文字修飾的「史書」,往往並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實」。 在中大學習一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遺憾在於——圖書館裡的書還沒好好看,一年的學習時間太短。
在我身邊是一群被人稱作“華南學派”的老師,也有來自臺灣中研院的老師,這些名字以往只出現在書頁上,心仰慕久矣。 而如今都出現在你面前,目睹他們治學之嚴謹,學識之豐富,以及在課堂講學和田野考察中的認真態度,敬佩之餘又讓吾輩學子感到汗顏。 在日常課業外,我亦曾參與此課程的校友會所舉辦的參觀活動。 一次港島半日遊,讓成長於新界的我,對香港島的歷史和故事有更深認識。 而通過與學兄學姊們的交流,更充分感受到他們對歷史的熱情,及對現屆同學們的關心。 不負所望,感謝學系透過課堂講學、自修研究、實地考察等,給予機會與空間我們探知古今,加上教授們在課堂上的提問與啟發及其博學篤行,不但滿足我對知識的渴求,更多番引起對歷史、自身和社會的反思。
中大畢業: 蔡若蓮: 知悉事件 學校人事安排由院校自主
這樣充滿活力的教學的確能帶給學生有別於單單在課室中聽課的經驗,所以這絕對是就讀這個課程的另一大收穫。 中大畢業 不過,真正成為比較及公眾史學專業學生之後,才發現收穫遠比我原先預想的要多。 我常常說,歷史或許不能改變世界,卻能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中大畢業: 學生「水箱藏假屍」惡作劇 警竟找出5無名屍
中大在課外還有很多豐富的講座以及一些活動,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 同時,我還需要謝謝班級裏的助手們,因爲有了他們課後的課件以及作業還有郵件回復才能做得井井有條。 另外,我還加入了中大的研究生會,是他們讓我看到多元性以及尊重差異性是很重要的。 在中大學習這不到一年的時間,更是走的措手不及。 中大畢業 而對於像我這一類希望能夠尋找工作的同學來說,中文大學歷史系也提供給了我們充足的資源和深厚的人文關懷。 我現在追求的是中學歷史教師的崗位,中文大學歷史系在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極高認可度讓我從來沒有在簡歷篩選上吃過虧,可以說沒有中文大學歷史系的這一段經歷,我很難去追逐自己的職業理想。
中大畢業: 去年畢業生快閃舉紙牌:「我們畢業了,但他們不能」
很幸運,我在這個碩士課程中認識到很多好朋友,我們互相幫忙,很容易就熬過各個挑戰。 中大畢業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些是學士的小師妹、師弟,有些是香港的師姐師兄,有些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同學。 在他們之中有部分是歷史本科畢業,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在討論功課時能互相分享;有部分的本科並非就讀歷史,而是其他各個不同學科,大家便互相啟發,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學系強調自己發現和探索知識,賀喜老師帶我們去田野考察,走訪一間間廟宇,探訪一座座宗祠,感受了當地的特有風情。 陳文妍老師帶我們去了大館,讓我們實地置身於舊時的警察署。 這些經歷不僅讓我學會了田野考察的方法,也讓我對學過的歷史知識有了新的感悟。 除此之外,平時學系也有舉辦歷史專題講座和歷史展覽,為歷史的學習和探索增添了新的途徑。 這一課程讓我十分驚喜的是它不僅僅只是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它與人類學研究方法的結合讓我感受到了跨學科研究所帶來的樂趣。
為了體驗在圖書館過夜的感覺,曾在完成論文後專門夜宿,其中滋味,微妙難言。 一言蔽之,作為個體的學習者,此番在各老師、助教、同學前的求知、請教、交流和碰撞的“遭遇”,已然閃現於心,感念滿布而不墜不滅。 大學已組建近70個具國家水準的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 圍繞20+8產業集群,整合創新要素,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10多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他又指出﹐在現今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更顯力量及意義。 大家在適應新時代變遷的同時,更加不能忘本,持續追尋和堅守我們熱愛的傳統文化,朝着目標勇往直前。
從高中必修課就選擇歷史的我,大學本科期間依然選擇了歷史。 但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一年裡,我才有資格說,我遙望到歷史學科的冰山一角。 而“這一角”,對於拓寬我的人生道路,加深我對生活的理解,其影響不言而喻。
中大畢業: 中等專業學校
而每次上課時,望著那些下班後還拖著疲乏身軀來上課的兼讀同學,更感到自己應全力以赴。 由於恐讀MPhil力有不逮,而比較史與公眾史的理念頗能應用於社會,且向來嚮往中大校園環境,故申請報讀此文學碩士課程,亦有幸被錄取。 中大指,早於本年8月,向所有同學發出《榮譽準則及學生行為守則》的電郵,並上載至中大網頁。 若學生違反《行為守則》,大學將按照現行適用的政策及程序,包括中大、學院、書院、研究院及中大賦權的專責委員會所制定的政策及程序處理。 大學亦於昨天(11月8日)向學生發出電郵,提醒學生應合力確保大會在安全、愉悅、相互尊重的環境下進行,並務必時刻遵守大學本年發布的《榮譽準則及學生行為守則》。 典禮結束後,有兩名中大學生在「百萬大道」舉起寫有「我希望之後嘅中大」、「如果中大無咗……就再唔係中大」的黑色紙牌,邀請畢業生及學生寫下感言。
中大畢業: 畢業生應裝備自己 知識就是力量
接觸到的入手方法,我都想設法融匯,但惟有透過力行體驗,才能窺探各種方法的好處。 基於這一「先入為主」觀念,我的碩士學習歷程可謂是顛覆性的。 中大畢業 誠然,雖因個人喜好、水準及所選課程等因數,體悟所得大約及此而已,但管中窺豹,可知這學習經歷的所得和其概貌。 或言之,課堂所獲知的、聆聽的;課後所閱讀的、探求的;各同學和助教間所碰撞的、思考的,都或不足以瞬間騰躍自身,贏得翹楚,但必然在行走之中、困惑之下的某時某刻閃現,而後指引前行。 而這學習的經歷,也必然在此種閃現中,凸顯價值。 在香港,快速的信息處理以及短時間內完成項目解决問題的能力是幾乎每個人時時刻刻必須存在的技能。
中大畢業: 重要日期
一名男網友分享在高雄念大學時,和其他同學凌晨看完電影要回宿舍,殊不知經過觀音山的產業道路時,他當場失去意識,等到回過神來,人已經在山下了,問了同行的人,才知遇到靈異事件。 各種門類的選課科目滿足好奇心的同時,龐大的知識體系所帶來的理論更新,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選擇。 倘若以上是中大一美,其二便是精心細緻的博物館。 哪怕看不懂那畫面中的佈局和寫意,描不出墨香中一勾一勒的痕跡,卻總覺得那裏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 丁大師的畫中鄭重透著俏皮,是年歲沈澱下來的豁然與開明;細碎的甲骨文拼湊不回完整的過去,卻能讓人去探尋歷史的蛛絲馬跡;金玉披上了時光的輕紗,朦朧婉轉間是那越了千年的風情一眼。 當然,每學期最後一週通宵趕論文,凌晨爬山趕圖書館的日子真的終身難忘,大概這就是為什麼畢業時,大家都異常開心的原因吧。
儘管今日的新聞,其實已是明日的歷史,但一提到歷史二字,群眾的反應總會與「咸豐年間」的「古事」劃上等號,遠遠給人一種「相當離地」、脫離群眾之感。 如何將一種位處「堅離地城」的學說,拉回活生生的生活之中;或如何鑑古知今,都是一門難度甚高的學問。 這一門「公眾」及「比較」歷史學,卻能將兩種不可能的任務,拉攏一起。 透過超越時空的對比,可以見到城市命運,與昔日羅馬帝國的道路;「咸豐年間」的政策,竟然會流傳至今,成為文化傳承與生活方式。
有校方職員接獲消息後亦隨即到場,勸喻他站起來,再由保安將其帶離現場。 中大畢業2025 被問及會否對涉事學生進行處罰,譚綺琳則未有正面回應,僅表示校方會就事件進行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