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歷史真實上,《傾國傾城》遠不如日後在故宮實景拍攝的《一代妖后》,但在藝術真實上——比如說對慈禧的刻畫,前者遠比後者來得有血有肉。 盧燕版的慈禧,除了心腸歹毒,李翰祥多多少少也試著說出她的通情達理,或者說無可奈何的一面。 當然,更多篇幅是在展現慈禧的威嚴與蠻橫,比如開場時對慈禧寢宮儀鸞殿的描寫,鏡頭貪婪地捕捉著皇宮的金碧輝煌,紗簾內外,裡頭是剛起身的慈禧,外頭是焦急等待的光緒,空間與情緒上的反差,烘托出慈禧的冷酷。 不過,戲裡也會出現這樣的台詞,比如「他親政不久,年輕人總想有一番作為,也不是壞事,只要不太離格兒」,慈禧的這一番說辭無疑為其陰鬱的面容打上了柔光。 就像那些古代話本里的經典設置,朝政昏庸,總會有個小角色抵死抗爭,正義凜然,而這也讓此片的敘事口吻多了點說書人的味道。
《北地胭脂》是李翰祥的著名作品,影片分三段,講述了:「花街柳巷」、「滿宮春色」和「游龍艷史」三段故事。 分段式的敘事方法也算是李翰祥的拿手能活,講起來不用過多顧及整體,可以將更多的心思放在艷戲上。 不過,由於本片的三段故事的時間背景都在古代,故而精道之外除了撩人勾魂的「肉戲」外,道具服裝還原方面的細緻典雅、真實可信也成了一大看點。
邵氏電影: 合作伙伴
廣告合作、友鏈交換、版權申訴請給網頁底部郵箱來信,我們會及時處理和回複,謝謝。 在邵氏後期以「圈錢」為主要目的的風月片里,《唐朝豪放女》出現得最晚,也最驚艷,其時導演方令正是個海歸文青,進入邵氏後,得以充分調動公司豐厚的美工、攝影、場景資源,做出這台美輪美奐的奇情大戲。 在勾心鬥角的上海灘,馬永貞不像別的人物挖空心思,工於心計,而是以一種血脈噴張的直接方式滿足自己的慾望。 他野心不大,所希冀的無非是想如譚四爺一般,在上海灘立足,成為一個人物。
- 1998年8月12日,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和地政總署宣布,將軍澳市中心地段第67號電影製片廠土地(即後來邵氏影城所在地)是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7,800萬元港投得。
- 2009年,于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編號為80 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進行股份私有化,並同年完成後除牌。
- 在表現這些方面時,劉家良沒有一點草莽武匠的粗糙感,而是旁敲側擊,隱隱耳語。
- 換句話說,在多數人眼中,這才是真正功夫片的特質,沒有這些,也就沒有劉家良,沒有張徹,更沒有邵氏功夫片的流芳百世。
所以,某種意義上,《刺馬》是為狄龍量身打造的電影,就好像《英雄本色》之於周潤發。 作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是有一部電影需要的一切元素,更有邵氏電影需要的全部素材。 這樣的電影若不讓邵氏來拍,若不讓張徹來導,若不讓狄龍、姜大衛和陳觀泰來演,恐怕說不過去。
邵氏電影: 電影
另一核心董事Jeremiah Rajakulendran於邵氏兄弟上市年代,便效力方逸華,曾擔任公司秘書、財務總監。 1993年4月11日,隨著電視廣播大廈的落成,位於九龍廣播道原址的無綫電視新聞部亦於同日起遷入邵氏片場,至此結束無綫電視「一台兩址」的局面。 本站資源均係收集於各大視頻網站,本網站隻提供web頁麵服務,並不提供影片資源存儲,也不參與錄製、上傳。
於1999年4月落實總部而提前陸續遷入將軍澳創新園新電視廣播城總台,2000年3月8日舉行將軍澳電視城動土儀式。 1980年代尾,當時仍稱為「香港第三間大學」的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定址於電視城附近的對面嶺高希馬軍營工地;後來,香港科技大學建校計劃規模由約40公頃擴至60公頃,並永久徵用電視城內「古裝街」短期租約土地作第三期發展。 此舉使當時的無綫電視大股東邵氏家族甚為不滿,更因而一直不向香港科技大學捐款,直至邵氏基金會於2019年向科大捐建逸夫演藝中心為止。 這批將於未來數年陸續推出的作品包括多部邵氏經典,如《江山美人》(1959)、《不了情》(1961)、《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刺馬》(1973)、《傾國傾城》(1975)等。 在歷史上,馬永貞出身山東,隻身到上海灘闖蕩,打出一片天后,被仇家暗算,俠膽的風姿為後世流傳。
邵氏電影: 黃梅調片
本列表列出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所制作及出品的电影,以按照字段中的「电影名称」下方使用汉语拼音开首文字(含开首文字里面的阿拉伯数字转作汉语拼音)排列。 自1987年暫時停產後,邵氏在2009年聯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投資拍片,以此做試金石,用邵氏名義再製作電影,包括:Laughing Gor之變節、翡翠明珠、抱抱俏佳人、我愛HK系列、賭城風雲系列、衝上雲霄、使徒行者等等。 邵氏電影2025 將持有舊電視城的邵氏兄弟(香港),改名為 Clear Water Bay Land Company Limited(公司沒有中文名)。 2014年5月,內地財團復星國際以15億元收購該公司[7]。
邵氏電影: 邵氏電影初探
據鄭佩佩多年後向岳華透露,這個「大醉俠」本來副導演預備自己親自出演的,令岳華大嘆「怪不得拍攝時候怎麼演他都不滿意」。 以當時的電影審美來看,《大醉俠》故事實在簡單,只是女俠金燕子為救兄長與一群江湖敗類周旋,順帶牽出大醉俠與師兄之間陳年恩怨。 邵氏兄弟遵循商業製片路線,在邵逸夫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 他瞭解觀眾的心理、觀賞習慣和興趣,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並重視票房,所以選材較注重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較通俗和娛樂的題材。 邵氏兄弟遵循商業製片路線,在邵逸夫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
邵氏電影: 歷史
1925年,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機構(英语:Shaw Organisation),後來邵逸夫加入參與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 1980年代邵氏電影停產後,將影城出租予同為邵逸夫旗下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邵氏電影 無綫電視將其改建為清水灣電視城,並設16個錄影廠,總面積超過6500平方米,作為無線電視制播和行政的總部。
邵氏電影: 將軍澳電視城時期
或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邵氏佳作名錄,而電影推薦網此次對邵氏佳片的遴選,更多的是希望能讓影迷從另一種角度重新審視邵氏精品,比如《刺馬》對寬銀幕視野的探索,比如《成記茶樓》在視聽語言上的用心,這些都構成了我們重看邵氏電影的另一個理由。 2018年1月,與無綫電視及「星王朝」負責人王晶公布「三劍合璧」計劃,日後無綫、邵氏及星王朝將聯手於電視及電影投資方面連成一線[11]。
邵氏電影: 邵氏電影列表
2004年邵氏舊片重新修複發行時,屬《江山美人》銷量最好,碟片商店總賣斷貨。 而其影史成就,在日後也備受專家影評人推崇,2000年《電影雙周刊》評選世紀百大港片,本片名列第25位;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評選華語電影百佳,本片名列第47位。 6月13日丨邵氏兄弟控股漲超17%,英皇文化產業漲超6%,IMAX中國漲超4%,阿里影業漲超2%。 消息面上,從6月1日至8月31日,跨度長達三個月的2023年暑期檔正式啟幕。
邵氏電影: Category:邵氏電影
正當其大出風頭之際,邵氏公司突然宣布拍攝了電影《七十二家房客》的計劃,導演定為楚原,演員陣容則是胡錦、岳華、沈殿霞等全明星的傾巢而出。 1970年代初,邵氏與無綫電視(TVB)合作電影及電視藝員訓練班。 2011年1月26日,無綫宣布股權變動,商人陳國強、商人王雪紅及普羅維登斯私募企業組成的Young Lion財團購入邵逸夫家族所持之股權(1.14億張每股面值0.05港元的「股份」,約佔集團已發行股本中的26%權益),交易於2011年3月完成。 同日,邵氏兄弟重組為Clear Water Bay Land Company Limited,2014年復星國際以15億港元收購其土地。
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在表現這些方面時,劉家良沒有一點草莽武匠的粗糙感,而是旁敲側擊,隱隱耳語。 可以說,影像上打鬥搏擊看得人熱血沸騰,內里上道義哲學講得人頻頻點頭,一外一里,又硬又軟,讓《少林三十六房》成為了不折不扣的邵氏功夫片翹楚之作,本片以此名揚四海,在多年後的大洋彼岸,一個錄像店小哥看得眉開眼笑。 日後,這位叫昆汀的小哥冷不丁上位大神,請來《少林三十六房》的主演劉家輝客串《殺死比爾》中的白眉,足見邵氏於《殺死比爾》的影響之大、之深。 當一部電影能被稱為「風月片」,那麼它就已經跳脫出了色情片的範疇,擦邊球才是它們的正道。 如何把擦邊球打得漂亮,既擦出觀眾的慾火,又不在影像上翻越道德方面的邊界,這就能看出導演的手段和能力。 風月片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常年佔據著年度票房榜靠前的位子。
邵氏電影: 清水灣電視城時期
1950年代中,中國內地製作的黃梅調電影《天仙配》在香港上映,大為轟動,深受香港觀眾歡迎,邵氏遂支持旗下的導演李翰祥,嘗試把黃梅調元素加入影片之中。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在台灣上映時,萬人空巷之餘,更獲得第二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剪接、最佳女主角、最佳演員特別獎六項殊榮,可說是把邵氏旗下的黃梅調影片推向高峰。 流風所及,除了導演李翰祥外,岳楓、嚴俊、何夢華等導演也拍攝過黃梅調影片。 從1956年李翰祥執導《貂蟬》 到1977年李翰祥執導《金玉良緣紅樓夢》 這廿年間,黃梅調可說是邵氏電影歷史中一項標緻元素。
本片上映後,狄龍憑藉馬新貽一角收穫影帝,才算是和姜大衛平起平坐了。 不過,本片中出彩的又何止狄龍一人,飾演三弟張汶祥的姜大衛和扮演二弟黃縱的陳觀泰也都可圈可點。 只可惜人物性格方面沒有馬新貽那麼飽滿而複雜,演繹範圍也就窄了一些。 加上,那時的狄龍當真青春年少,翩翩英姿任誰看了都夢旋魂轉,忘之難也。
邵氏電影: Category:邵氏電影
「梁祝」的故事,歷來充滿各種版本演繹,單就電影來說,港片裡頭數徐克1994年的版本較為深入人心,但是對老一輩影迷來說,1963年李翰祥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才是那絕對的一雙璧人,至今人們提到凌波,還會親切叫一聲「梁兄哥」,足見其影響力。 邵氏電影2025 拍攝《大醉俠》時,胡金銓33歲,已經在邵氏苦熬好幾年,且受盡委屈——拍攝《大地兒女》被老闆詬病超支,拍《丁一山》直接被截停換導演,到了《大醉俠》,小胡一腔憤懣,化在片中武功高強卻化名「醉貓」乞討遊盪的隱逸俠士范大悲身上。 邵氏電影數以千計,其中佳作,又是數不勝數,且邵氏作品往往領風氣之先河,其影響更是不可估量。
邵氏電影: 歷史
楚原導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粵語電影重新興起。 與英國咸馬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屍》(Dracula and the 7 Golden Vampires),由姜大衛、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會成立,以資助醫院、教育機構、設立獎學金及師資培訓為主。 邵氏影城,前稱香港影城,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百勝角,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星電影公司及邵氏置業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發展。 然而,與電影出自同宗的舞台劇卻幾乎毫無起色,連一個定期巡迴上演的職業劇團都沒有。 邵氏電影 1973年,一個業餘劇團在香港上演了話劇《七十二家房客》,沒想到觀眾趨之若鶩,門票連天告罄。
邵氏電影: 合作伙伴
至2008年,邵氏兄弟提交另一方案,將單位伙數減至757伙,希望城規會放寬審批。 城規會雖然同樣通過新方案,但仍堅持邵氏兄弟要先擴闊大埔仔與坑口路之間的一段清水灣道;但該路段附近有很多獨立屋,擴闊工程必然會影響屋外景觀。 《唐朝豪放女》說的是才女魚玄機不甘為妾,自入道觀,卻又日夜淫樂,遇上年輕的崔博侯,陷入愛欲,後因婢女綠翹之死,二人共赴刑場的故事。 方令正充分加進自己對這位奇女和那個時代的理解,賦予濃厚的現代女權主義意識,他讓魚玄機挑戰那個男權社會的一切規則,自由自在地選擇生活方式和淫樂對象,全然不顧禮教和他人目光——於古於今,這樣的女人都是最危險的,也難怪導演如此推崇。
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張徹大量吸取當時日本片的優點,拍出寫實的動作和具體而微的兵器細節,可歸納為暴力美學的斷肢、噴血、傷口、盤腸大戰、死亡之舞,加上主角方剛忠於師門、以一敵萬、自我犧牲的精神,成功在當時樹立起頂天立地七尺男兒的威武形象。 從王羽開始,張徹的「白衣大俠」們開始雄踞香港銀幕十幾年,而《獨臂刀》也被尊為整個二十世紀的武俠經典,隨後七十年代初的拳腳片、八十年代劉家良、成龍的諧趣武俠片、九十年代徐克為代表的寫意武俠片,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1925年,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機構(英語:Shaw Organisation),後來邵逸夫加入參與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 同年,邵氏三兄弟長子邵醉翁、次子邵邨人、三子邵仁枚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電影發行基地。 1930年,邵逸夫與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經營多間戲院及電影發行。 邵氏電影 1932年,上海局勢不穩,天一影片公司於1934年在香港設立分廠(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
1998年8月12日,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和地政總署宣布,將軍澳市中心地段第67號電影製片廠土地(即後來邵氏影城所在地)是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7,800萬元港投得。 邵氏影城於2006年7月開始局部運作,其餘的作內部裝修;[1]至2008年9月全面投入運作。 注一:本列表不含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关联公司「邵氏机构」(新加坡)所制作及发行的电影,以及其他电影公司所制作及出品的电影。
邵氏電影: 清水灣電視城時期
對於馬永貞,邵氏情有獨鍾,1972年版的這部由旗下的東南亞搏擊冠軍陳觀泰領銜,張徹的愛徒姜大衛也在片中客串了譚四爺一角。 對於當時已貴為影帝的姜大衛的無私相助,陳觀泰至今仍感激不盡,覺得姜大衛很夠意思。 不得不說,在張徹的一乾子弟里,陳觀泰是個實誠人,有一說一,有恩始終掛在心頭,令人敬佩。 1949年,邵氏重啟了《馬永貞》,找來金城武出任主角,不過那一版中對江湖義氣和馬永貞性格的描摹顯然不如老版。 而在1986年以馬永貞為原型的電視劇《一代梟雄》里,陳觀泰客串了譚四爺,也算是另一種值得記為佳話的傳承。 彼時的姜大衛已是名聲鼎盛,狄龍雖然氣度非凡,俊美異常,但終究沒拿過影帝,比之姜大衛短了一口氣。
他通過自己的鏡頭給予她高度讚賞的目光——包括露點和做愛鏡頭,全部被拍得如詩畫般美麗,年方19歲的夏文汐也把她最富個性的一面,留在了1984年的銀幕上。 邵氏出產了幾百部披著文化外皮,實則只在乎娛樂的古裝片,唯一缺的就是思想。 胡金銓曾失落過的,在其日暮西山的最後,多少由方令正接棒完成。 張徹的這部《馬永貞》跳脫了傳統古裝武俠的範疇,把江湖搬到了群雄逐鹿的上海。 邵氏電影2025 實質上,雖然斗轉星移,江湖的規矩也許愈加沒有底線,但江湖還是那個江湖。 除了武功秀場之外,本片既借著少林佛寺,又嵌入反清背景,自然會將武學禪宗與民族大義一併加入影片主旨,使之升華有力。
邵氏電影: 邵氏電影列表
他瞭解觀眾的心理、觀賞習慣和興趣,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并重视票房,所以選材较注重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較通俗和娛樂的題材。 2000年,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新藝城及德寶電影版權的衛星電視有限公司(即現在的星空傳媒)曾多次出價洽購邵氏電影版權,但被邵氏拒絕;邵氏兄弟最終在其後宣佈將760部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售予天映娛樂,由天映娛樂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 至2003年9月21日,最後一個搬遷到電視廣播城的部門——無綫電視新聞及資訊事務部——遷離到將軍澳創科園後,而清水灣無綫電視電視城邵氏影城正式長達完成了結束15年的歷史任務,之後就陸續遷入將軍澳工業邨總部。 鑑於清水灣電視城的設施不敷應用,無綫電視於1998年開始籌劃興建新總部。
邵氏電影: 邵氏電影初探
1988年10月21日,清水灣無綫電視城落成啟用,而無綫電視位於九龍廣播道的舊總部由新聞部全面佔用,進入「一台兩址」的過渡期。 1958年,李翰祥首部黃梅調電影《貂蟬》試水成功以後,邵逸夫開始放心大膽全力支持這個新片種,作為邵氏找到新的市場空白和需求,建立在港霸業的第一步。 《江山美人》斥資50萬港幣製作,10倍於當時粵語片普遍製作費用,讓當時很多人認為邵逸夫「瘋了」,而事實是,其在上映首周便席捲40萬票房,證明邵老闆的慧眼加李翰祥的精細功夫,一個電影新時代足以來臨。 邵氏電影2025 1998年8月12日,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和地政總署宣布,將軍澳市中心地段第67號電影製片廠土地(即後來邵氏影城所在地)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為首的香港影城有限公司以港幣7,800萬投得。 邵氏影城於2006年7月開始局部運作,其餘的作內部裝修;至2008年9月全面投入運作。
邵氏電影: 邵氏電影初探
貓眼專業版顯示,截至6月9日,今年已有75部影片宣佈於暑期檔上映,其中包括多部重磅影片。 位於將軍澳百勝角環保大道201號的邵氏影城面積佔地為523,000平方呎,總樓面面積為1,100,000平方呎,由邵氏創意中心,行政大樓、電影院、後期製作中心、展覽廳及5間錄影廠所組成。 李翰祥的清宮世界,早在《北地胭脂》已經初露崢嶸,其中的宮闈置景已經相當考究,而這點也是很多人對《傾國傾城》稱道的地方,那就是李翰祥在空間有限的邵氏片場拍出了紫禁城的宏偉與精緻。 雖然電影里的衝突因甲午戰爭而起,但李翰祥卻將敘事空間牢牢限定在宮廷內部,當年邵氏打出的宣傳就是「銀幕上出現只二分鐘,其布景已耗資二十萬元」,當然,這一方面是製片廠的市場策略,一方面也跟導演的敘事意圖有關,那就是用更幽閉的宮闈書寫更宏大的歷史。 邵氏電影 大量水平機位的推搖,令鏡頭裡的紅牆金瓦宛若一幅工筆畫徐徐展開,而對器物的精雕細琢,無疑也是為了讓背後影影綽綽的大歷史更逼真。 在陳可辛拍攝《投名狀》時就說過,「米蘭這個角色一定得選不帶一絲情慾的女演員才行」,可謂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