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 中西区包括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坚尼地城、山顶等地。 幾乎均集中在中環碼頭,前往的地區包括馬灣、愉景灣、梅窩、坪洲、長洲及南丫島,由多家公司分別經營。 有部份市民選擇遷入離島,每天都乘搭渡輪前往中環一帶上班。 2000年時,香港島人口有1,367,900人,約佔全港人口19%。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15,000人,高於整體密度(每平方公里7,000人)。
鹹淳年間(1267年前後),上海建鎮,鎮上以市舶司署(即後來的縣署,位於今光啓路北段)為基點,市容逐漸繁華起來。 上海鎮上的主要街道有”新衙巷”,即今新弄”新路巷”,即今望雲路”薛巷”,即今薛弄底街”康街巷”,即今巡道街”梅家巷”,即今梅家街和今光啓路共五條主要街道。 南區包括 它們都集中在今上海市區中華路以西、以北,河南南路以東和方浜路以南的範圍內,因此可以説是南市區的淵源。 2000年,上海市政府宣佈取消南市區,將南市區黃浦江西岸地區併入黃浦區,而原南市區黃浦江東岸地區早在浦東新區建區後不久的1993年3月已經併入浦東新區。 而南市併入黃浦區之後,對南市原有地區的基礎建設、開發利用、招商引資等都有極大的提升。 南市區曾經是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範圍包括上海老城廂的全部及陸家浜地區、浦東上南地區等,它也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
南區包括: 地區特色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 南區包括2025 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本港第5波疫情持續嚴峻,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天公布的最新確診大廈名單,共有約2,568多幢大廈上榜,當中以觀塘區佔最多,佔大約273幢,九龍城區排第二,有大約200幢。
- 抗戰爆發後,1943年汪偽政府收回租界,上海市區調整為8個區域,第七區定名南市區,從此上海有了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南市區。
- 好似香港聖公會嘅「西九龍教區」同香港警務處嘅西九龍總區嘅範圍就好可能唔同。
- 以舊上海縣城城門寶帶門的俗稱小東門所形成的區片名得名。
- 1930年代太平山約消失,而寶靈頓約亦改稱「鵝頸」。
- 根據現存的大浪灣石刻,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在南區定居。
- 由於赤柱軍營原址及附近一帶有農民居住,所以港英政府在赤柱大街構築了 8 間平房以安置原居民,即現今的「八間屋」。
黃竹坑 黃竹坑(Wong Chuk Hang)位於港島南區,在香港仔中心之東,深水灣之西,是香港著名旅遊景點海洋公園的所在地。 黃竹坑一帶早於新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現存的古蹟有黃竹坑石刻。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有人在壽臣山一帶建立香港圍,成為香港島早期其中一個具規模的村落,亦被認為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 黃竹坑目前主要是住宅及輕工業區,隨港鐵南港島線於 2016 年開通,加上港府計劃將香港仔及周邊地區發展成旅遊區,黃竹坑將會轉型成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部份工廠大廈會改建成酒店。 淺水灣 淺水灣(Repulse Bay)位於南區,是香港島著名旅遊景點,擁有香港最美麗海灘之一的淺水灣泳灘。
南區包括: 新界地理位置
今天新圍內仍保留一座約建於1890年的清末舊屋,為周氏族人住所,1992年被政府購入,曾經閒置一段長時間,2013年起於週末和假日開放給市民參觀。 明萬曆年間編撰的《粵大記》附有廣東沿海圖,可見香港島有六條村,分別是黃泥涌、稍箕灣(筲箕灣)、大潭、赤柱、舂磑(舂坎角)、鉄坑(相信是指黃竹坑)和香港(位置似是今天的鴨脷洲)。 六條村中有四條在港島南部,可見該區在四百多年前已有相當多人口聚居。
- 同樣道理,2016年前位於東區的銅鑼灣消防局服務對象也是全銅鑼灣。
- 香港面积最大的部分,连同附近的小岛屿,面积975.1平方千米,占香港面积接近90%。
- 、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居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及開設店鋪。
- 不過,大行警告內房股恐再現抽水潮,板塊昨日亦應聲捱沽。
- 期間途經香港村時,英軍問及該處地名,陳群以蜑音回答「香港」,英即以蜑音「HONG KONG」記錄下來,當作全島總稱;這正是香港名字由來的其中一個說法。
- )係指香港新界西面嘅地區,根據香港行政區劃,範圍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亦係香港立法會地區直選嘅選區之一。
- 根據規劃署內城市規劃條例規定製訂的法定圖則, 屯門區包括屯門,掃管笏和藍地及亦園。
位於大尾篤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自行車的好去處。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分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南區包括2025 南區包括2025 觀塘區傳統上以公共屋邨及工廠大廈為主,但隨着經濟轉型,各工廠大廈早已空置或改作其他用途,而公共屋邨亦多已重建,成為新式樓宇。 東區區議會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共有46個議席,當中包括37位民選議員及9位委任議員。 東區區議會的標誌由英文字母“E”字加上左側一點組成的人形,從上方開始順時針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組合而成。 南區景點多不勝數,既有富漁港風味的香港仔避風塘,也有充滿西方色彩的淺水灣。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区概况
管委會主席李雄更進一步表示,西南區繁榮的經濟發展及各種熱鬧活動,是大休士頓地區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南區包括2025 特別是由12月至明年1月、2月中國年期間,更有許多多元文化慶祝活動呈現。 李雄主席希望,如致贈警方加時金這樣安排,是感謝警方努力保護西南區所有人人身及財產的安全;同時也讓大家瞭解,管委會與警方密切合作,以保障大家節日期間的歡欣與平安。 他還希望心懷不軌的歹徒們,要知道西南區打擊犯罪的決心,千萬不要在這段期間心存妄想、趁機犯案。 西南區管委會及警方代表們一致認為,治安議題扣緊地區經濟發展相關,不論住家或商業社區,都是他們努力維護安全、打擊犯罪的範圍。
南區包括: 九龍西
由於歷史分區的原因,位於半島上的西貢北地區(包括北潭坳、黃石碼頭、海下灣、以及位於西沙路沿線的十四鄉、泥涌等地),為大埔區管轄的飛地。 為配合北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2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上水站附近的彩園邨,於1982年落成,共設4座舊長型住宅大廈及2座三座相連工字型。 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灣海岸以北數十米已經是深水埗區和當時的荃灣區分界線,而該區在當時是荔園門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要在這地區分辨九龍和新界實在有困難。 油尖旺區所處之地,早於明朝已有人聚居,但在19世紀之前仍頗為荒蕪,只有數條村落。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區黃大仙區
由于香港岛的北角在当地的童军或其他早期成立的组织里亦被称为“北区”,有时香港人会把“北区”称为“新界北区”,又或索性指明是“上水”、“粉岭”等分区,以免引起混淆。 根据2001年政府的统计,北区的人口有298657人;其中接近90%人口集中在粉岭和上水,而余下的人口约共40000人,住在区内的乡村。 葵青区南面以呈祥道为界,一些被人视为九龙的地区,如华荔邨、荔湾花园等位于荔园原址的住宅以及九华径,都是属于葵青区。 油尖旺区所处之地,早于明朝已有人聚居,但在19世纪之前仍颇为荒芜,只有数条村落。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军队曾派重兵驻守,并与英军多次交战。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区屯门区
從此南市地區不再歸上海縣管轄而成為上海市區的一部分。 抗戰爆發後,1943年汪偽政府收回租界,上海市區調整為8個區域,第七區定名南市區,從此上海有了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南市區。 南區包括2025 1945年抗戰勝利,翌年,上海市連同舊租界共劃分為32個區,南市區改為邑廟區和蓬萊區。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区葵青区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之後港府在港島中部加建一座細小的黃泥涌水塘,增加供水資源。 當大潭篤水塘建成後,黃泥涌水塘變得不太重要了。 日本侵港時期,黃泥涌水塘所在的黃泥涌峽是一個戰鬥激烈的戰場,現今仍見到不少戰事遺蹟。 1949年之後,巴黎外方傳教會將總部撤出香港,納匝肋修院(即杜格拉斯堡)售予香港大學,用作男生宿舍「大學堂」。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區南區
荃湾区现时由荃湾区议会所管辖,区议会在1981年4月1日成立。 沙田第一城设有两个购物商场,分别是银城商场及第一城中心,是沙田首个私人购物商场,主要吸引城门河以东一带居民购物。 南區包括2025 “油尖旺区”由1982年成立的“油尖区”及“旺角区”于1994年合并而成。 名字由该区的三个主要区域——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字首组合而成。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区中西区
他们被称为“卢亭”或“卢余”,成为香港蛋民一个来源。 根据香港地政总署测绘处于2003年12月公布,新界面积为747.18平方公里。 连同大屿山等其余233个岛屿计算,总面积则为975.23平方公里。 香港面积最大的部分,连同附近的小岛屿,面积975.1平方千米,占香港面积接近90%。
南區包括: 香港十八區屯門區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才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 而在1997年落成的愉景新城更以地方寬敞、高樓底、超大型廣場而成為荃灣區的其中一個地標。 南區包括 灣區內的大型商場首先在1980年代,地鐵(現港鐵)荃灣線開通後,在荃灣站附近建成。 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和直屬地鐵公司(現香港鐵路公司)物業綠楊新邨的綠楊坊。 然後,荃灣市中心逐漸在青山公路形成,荃錦中心、荃灣城市中心等商場皆在其後建成,逐漸形成為荃灣區重要的“心臟地帶”。 南區包括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