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15個颱風中,有8個,即近半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徑穿過菲律賓與台灣之間(即巴林坦海峽、呂宋海峽或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時沒有經過陸地,令強度得以維持,影響亦較大[8][9]。 山竹襲港的路徑是引致香港出現嚴重風暴潮的典型路徑[3]。 風暴在香港之西南偏南近距離掠過,與其相關的猛烈東至東南風把海水推向岸邊及堆高。 加上山竹環流廣闊,它的風場推動較廣闊的洋面,繼而進一步推高水位[4]。 山竹帶來的嚴重風暴潮(即因風暴引致的水位增幅)令本港當日的水位普遍升高超過兩米,引致沿岸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水浸。
- 在暴雨期間,香港天文台總部於 9 月 7 日晚上 11 時至午夜 12 時期間錄得 158.1 毫米雨量,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一小時雨量。
- 颶風的範圍,主要是在繞著風眼附近的環形地帶,因此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是需要一股颱風或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在香港近距離(大約100公里)內掠過,也就是「正面吹襲」香港。
- 風暴潮的影響視乎蘇拉掠過本港時的強度及位置,若蘇拉按照現時預測於本港以南掠過,風暴潮引致的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 陳表示,按天文台最新預測,會於明日、即9月1日凌晨兩點至5點期間改掛8號風球,並於其後維持一段時間,明日開學日會停課。
- 1960至1964年間平均每年一次,其中1964年一年內兩次,分別是露比和黛蒂,期後十號風球的出現頻率減少至每三或四年一次。
超強颱風蘇拉於 9 月 1 日至 2 日正面吹襲香港,繼 2018 年山竹後再次為本港帶來十號颶風信號。 蘇拉為本港多處帶來颶風,風暴潮亦導致部分沿岸低窪地區出現水浸。 數日後,與熱帶氣旋海葵殘餘相關的低壓槽於 9 月 7 十號風球 日至 8 日為香港帶來破紀錄的暴雨,令多處出現水浸及山泥傾瀉。 在暴雨期間,香港天文台總部於 9 十號風球 月 7 日晚上 11 時至午夜 12 時期間錄得 158.1 毫米雨量,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一小時雨量。 若以風暴生命週期中的最高強度作比較,山竹在2018年9月14日登陸呂宋前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十分鐘平均)為每小時250公里,是一眾「十號風球」颱風之最,比1979年的荷貝更強(表一)。
十號風球: 視頻, 香港霓虹招牌消失中 保育組織盼保留獨特城市文化, 節目全長 2,55
全港有超過40,000戶電力供應中斷,包括多個新界西及新界北的鄉郊地區、西貢、將軍澳及杏花邨的個別樓宇、長洲、吉澳、東平洲(圖一)等。 當中約13,500戶停電超過24小時,而一些較偏遠地區及個別樓宇的電力供應在四日後仍未能完全恢復。 所謂 「持續性」是指颱風的平均風速雖然達到法定下限,其強度須最少維持一段時間才會考慮懸掛相應風球,但氣象局的領導主管對有關風速維持多長時間才符合「持續性」的標準並無一致看法,局長認為須最少維 持 1 至 3 小時;副局長認為起碼維持超過半小時;氣象處處長認為應該不是一段短時間。 1917年設立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至1930年期間,香港發出七號信號7次。
- 在這15個颱風中,有8個,即近半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徑穿過菲律賓與台灣之間(即巴林坦海峽、呂宋海峽或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時沒有經過陸地,令強度得以維持,影響亦較大[8][9]。
- 至今的分析亦顯示,受山竹眼壁影響的黃茅洲測風站,風力亦遜於距離山竹較遠的橫瀾島及長洲(圖五)。
- 而在2020年颱風海高斯吹襲澳門期間,氣象局則提前約三小時作出預告,表示8月18日晚上11時半改發八號東北風球。
- 節目除主播外,亦會連線氣象局現場的記者及氣象局高級人員共同講述風暴情況。
-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及坪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34、116及91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161、130及100公里。
十號颶風信號發出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預警,甚至不會提前宣佈便發出十號信號[3][4]。 十號風球 當此信號取消後,香港天文台會直接改發八號信號而非九號信號。 但廉署發現,氣象局並沒有發佈任何文件用以界定或說明何謂颱風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持續性,更沒有制定依據「三項要素」進行颱風預測的內部指引。 馮瑞權表示工作人員均對此清楚了解,一般會「心中有數」,「不會有歧義」。
十號風球: 超強颱風「蘇拉」正面來襲 香港時隔五年再掛「十號風球」
預計今晚影響香港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西貢、城門河、大埔、沙頭角等,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十號風球 受風暴潮影響,沿岸低窪地區的水位今晚起將急速上升,可能出現嚴重水浸,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晚上約九時開始,本港東部沿海地區水位會上升,當中吐露港的最高水位預計於午夜時分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5米或更高,比正常潮位增加約3米或以上,最高水位可能達歷史紀錄。
蘇拉在8月30日以超強颱風強度進入南海東北部後,在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下,採取西北偏西路徑逐漸靠近廣東東部沿岸。 十號風球 由於南海北部的海水保持較暖,以及大氣垂直風切變偏低,蘇拉在進入南海後仍保持完整結構(圖一),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曾高達每小時230公里,成為天文台自1950年有記錄以來,南海區域內第二強的熱帶氣旋,僅次於2014年的超強颱風威馬遜。 由於預測超強颱風蘇拉會正面吹襲本港,政府在8月31日下午舉行跨部門聯合記者會,提醒市民準備防風防水浸的措施。 十號風球 下表為香港十號颶風信號列表,粗體颱風表示澳門氣象局亦為該颱風懸掛十號風球。
十號風球: 超強颱風「蘇拉」:「山竹」後首掛十號波
1923年10月23日起,參考香港天文台的做法,信號簡化至1至8號風球,其中2號至5號風球則分別代表四個方向(即相等於現時8號風球)。 換句話說:約每70個颱風才有一個會引致香港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隨著蘇拉繼續靠近本港,今日稍後天氣將急速轉壞,有狂風大驟雨,風勢猛烈。 醫院管理局表示,截至上午三時四十分,共51名市民,分別為27男24女,在風暴期間受傷,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 當日鰂魚涌的潮位(即天文潮位加風暴潮,圖八)最高升至3.88米(海圖基準面以上,下同),超越了天鴿襲港時錄得的3.57米,並僅次於1962年溫黛襲港期間錄得的3.96米。
當年風眼經過香港時氣壓急跌,在1962年9月1日創下了歷來的最低紀錄953.2百帕斯卡,維港最高陣風紀錄是每小時259公里,而大老山的陣風更高達每小時284公里,都是歷來的紀錄。 溫黛最接近香港時剛巧潮漲,引致低窪地區嚴重水浸,吐露港潮水高度達海圖基準面以上5.4米,正常漲潮只有2.2米。 受颱風「海葵」殘餘相關的低壓槽影響,香港天文台於 9 月 7 日晚上發出兩年來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持續生效長達 16 小時 35 分鐘,大幅打破 十號風球 1999 年生效近 6 小時的記錄;另外,天文台總部錄得一小時雨量高達 158.1 毫米,是自 1884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 愛倫一度接近天文台至45公里,十號颶風信號懸掛了8小時,與1962年颱風溫黛看齊。
十號風球: 風暴消息
十號颶風信號的前身為七號信號(1917年至1930年)、燃放三次炸藥(1907年至1916年)和鳴兩次風炮(1884年至1906年)。
十號風球: 熱帶氣旋登陸後才發出八號風球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10]。 由於發出信號的最終決定權在台長手中,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10],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 十號風球2025 一旦決定發出十號信號,時任天文台台長便需簽署文件及於電腦輸入確認密碼作實[11][12]。 在山竹吹襲下,香港的風力較澳門、珠海及台山等地更加強勁。 大家可能有疑問,為甚麼山竹的中心較接近當地,但香港的風力則相對較強? 一般來說,在一個發展成熟的颱風中,最大風的地方是貼着風眼附近稱為「眼壁」的環狀強雨帶[1]。
十號風球: 山竹減弱後停課不停工 災後返工如「末日歷險」
註2:清水灣自動站位處複雜地形,風速計高度在海平面以上七十多米,估計相應近海平面的風速低於每小時185公里。 十號風球 下列視由發出至取消八號風球為一整體數目,改發風向信號不作分開計算。 另外如在非正點改發風球,澳門電台亦會在改發風球後提供一節《特別新聞報道》報道風暴消息,若深夜期間八號或更高風球仍然生效,亦會在正點提供一節《特別新聞報道》。
十號風球: 發出時間點
大澳及尖鼻咀水位會在今早九時至正午十二時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米多。 十號風球2025 1960至1964年間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最特別,一年內兩次。 在2010年之後有三次(2012年、2017年及2018年)。 十號風球2025 另外,所有電台亦會在每小時15分、30分、45分及58分廣播天文台最新熱帶氣旋警報,而相關風暴消息則會在正點及半點新聞內報道,若天文台更改熱帶氣旋警告,則由當時的節目主持或節目助理佈告有關消息。 防風措施報告一般在九號或十號信號生效期間於「熱帶氣旋警告」中顯示,並會因應不同颱風的特性調整顯示的內容。
十號風球: 颱風消息
隨住時代進步,市民可以由唔同途徑攞到詳細嘅風球同有關嘅天氣信息,呢啲重要嘅信息都係信號站唔能夠提供。 所以香港天文台亦由2002年起唔再「懸掛」同「除下」風球同埋信號燈,改為透過其他途徑「發出」同「取消」風球[1]。 受風暴潮影響,過去數小時大埔的水位曾達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米。
十號風球: 十號風球 – Album Version
大埔滘則錄得最高潮位4.69米,同樣僅次於溫黛襲港期間錄得的5.03米。 十號風球 對於「代表性」,局長認為是指某些氣象監測站所處地點較為空曠,錄得的數據有較大的指標作用;副局長認為是指颱風對市民的影響較大,例如連接澳門及離島的大橋監測站的數據具代表性;氣象處處長則認為大潭山、三條大橋及大炮台山所錄得的數據較有代表性。 鄰國野火肆虐,連帶美國東北地區籠罩於橙紅霧霾之中,6 月初的紐約曾短暫成為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 另一邊廂,佛蒙特州與紐約州哈德遜山谷(Hudson Valley) 7 月初遭遇暴風雨吹襲,數以百萬計居民受災,佛蒙特州州長 Phil Scott 更形容這次洪災屬「史無前例」。
十號風球: 視頻, 澳門天鴿風災:三周過後 旅遊城市全面復原了嗎?, 節目全長 3,45
蘇拉昨晚橫過香港以南水域並正逐漸遠離,其西半圓風眼壁自昨晚 8 時至 10 時橫掃本港,其後分析多普勒雷達影像動畫可見其風眼牆結構受本港地型影響迅速塌陷,配以色調強化影像之分析則顯示風暴轉呈基本環流自北向南旋捲之雲捲風眼型態。 香港風力指數自晚上九時起達至極強水平,表示市區部份區域受烈風影響,陣風頻密並可能超過每小時 118 公里。 隨著蘇拉移至香港南面,本港風向已由西北轉為東北,並且在未來數小時將進一步轉為東至東南風,先前尚未受到猛烈風力吹襲的地區,現時風力也在增強當中。
十號風球: 發出最少八號風球的年份
2023年9月1日,超強颱風「蘇拉」正面吹襲珠三角地區,香港天文台時隔五年首次發佈俗稱「十號風球」的最強暴風訊號。 十號風球2025 當日,全港停工、停課、停市,並有約460班航班取消,大批旅客滯留機場。 中國中央氣象台稱,「蘇拉」有可能是自1949年以來影響該地區的最強颱風。 十號風球2025 另外,天文台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13],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颱風約克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13],亦因此隨後被天文台內部列入預報課程教材。 包括山竹在内,香港戰後至今(2018年10月29日)共發出過16次「十號風球」(註1) 。
十號風球: 風力未達八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雷達圖像可見蘇拉的完整眼壁及大風區正逐漸靠近本港,其外圍雨帶亦正影響廣東東部沿岸。 受風暴潮影響,過去兩小時西貢的水位曾達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5米。 大澳水位於星期六(9月2日)早上九時左右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多。
其後山竹橫過呂宋北部,受地形影響,中心風力減弱,進入南海後僅僅維持超強颱風強度,而在接近香港時更減弱為強颱風。 若山竹的路徑稍為北移經呂宋海峽進入南海,相信它在接近香港時的中心風力很有可能會比當日更強。 十號風球 根據天文台的資料,十號颶風信號,俗稱十號風球,是最高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發出的次數不多。
風暴潮的影響視乎蘇拉掠過本港時的強度及位置,若蘇拉按照現時預測於本港以南掠過,風暴潮引致的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然而,若蘇拉提早於本港以東登陸,並在北面掠過,其影響則較小。 十號颶風信號的發出一般表示颱風的中心已經正面吹襲(一般來說是颱風中心在香港天文台100公里範圍內),甚或預料將會橫過香港。 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區之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2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