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如芭蕉,一旦生實,就會枯萎。 也如芭蕉之內身,並無堅實一樣。 如蛇、鼠、狼等,各各都相互常生怨心一樣,眾生的四大,也是如此。 喻如有二人,一人為肥壯,一人為很羸瘦。
- 因此之故,我在於毘舍離國告訴波旬魔王說:往後三個月,我當進入於涅槃。
- 或說五陰即是佛性,即是金剛三昧,以及為中道。
- 這就是名叫菩薩修習大涅槃,而成就具足第六種的功德。
- 離開五陰外,就沒有什麼眾生。
- 是故當知,能夠得諸善法,都是由於聽法的因緣的勢力之故。
第一為世間天,第二為生天,第三為淨天,第四為義天。 牽晴間會所2025 世間的天,如諸國王。 生天則自四天王天起,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淨天從須陀洹至於辟支佛。 義天則為十住的菩薩大菩薩等。
牽晴間會所: 單位地址
為了三事之故,而修學奢摩他。 第一為不放逸之故,第二為莊嚴大智之故,第三為得自在之故。 牽晴間會所2025 又次,為了三事之故,而修學毘婆舍那,那三事呢? 第一是為了觀生死的惡果報之故,第二為欲增長諸善根之故,第三為破一切的諸煩惱之故。 七寶山譬喻為大涅槃,甘味之水喻為佛性,其二人譽為初發心的二位菩薩,險惡之路喻為生死,所遇到的人,喻為佛世尊。
因為用貪愛之心之故。 牽晴間會所2025 所以的緣故為何呢? 因為雖見生死之過患,但是卻不能疾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牽晴間會所: 樓盤編號# 2544423
此人就得常、樂、我、淨。 佛性也是這樣,因眾生不得看見,由於不見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由於有善知識、諸佛、菩薩,用諸方便,以種種方法教導,使諸眾生得以看見,由於得見之故,眾生即得常、樂、我、淨。 生死的本際,大凡有二種。 牽晴間會所 第一為無明,第二為有愛。 此二種的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叫做中道。
- 後來佛陀乃為之說種種的法要,將他的重罪慢慢的使其減輕而為微薄。
- 一切諸法,有苦相之故,以苦,而能令其苦。
- 第二為:雖然遇到善友、諸佛菩薩,而聽說妙法,也不能發起菩提心。
- 乃為一切眾惡,煩惱的惡獸所住的地方。
- 又次不修身,則不能觀身,不能觀色,以及觀色相。
- 一為由於眾生的福力,二為順風而行,三為何水入故。
- 稱美此大涅槃經,名叫讚歎解脫。
又有二個人,都被賊所劫奪,一位有寶藏,另一位並沒有甚麼寶藏。 有寶藏的人,雖被劫,但無憂戚心,沒有寶藏的人,一旦被急,就空無一物,心就會愁惱。 愚與智之人,也是如此,有善藏的人,則重業輕受,沒有善藏的人,則輕業重受。 業有如下之二種。
牽晴間會所: NEAR 牽晴間會所
我也常在處處的經中,稱美讚歎此二法。 如果能具足此二法的話,就能近於大涅槃之門,以及五種樂,這就名叫寂靜。 在雪山裡,有一種草,名叫忍辱草。
牽晴間會所: 樓盤編號# 2550192
如陰界入,雖然為無常,但是其名卻是常。 眾生的佛性也是如此。 牽晴間會所2025 如那些盲人,各人所說之象,雖然都不得為實在,但是也不是不說象(都不離開象)。 說佛性也是如此。 雖然並不即是六法,但是也不離六法(色、受、想、行、識、我)。
牽晴間會所: 樓盤編號# 2547167
甚麼叫做菩薩具足多聞呢? 菩薩為大涅槃,而書寫、讀誦、分別解說十二部經,這就是名叫菩薩之具足多聞。 除了十一部經,唯對於毘佛略(方等)經典,去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也名叫菩薩之具足多聞。 除了十二部經外,若能受持此大涅槃微妙的經典,能書寫、讀誦、分別解說的話,也就名叫菩薩之具足多聞。 除了具足此經典的全體,而若能受持此經的一個頌--四句之偈,又除了此事之外,只知『如來常不說法』,也就名叫菩薩具足多聞。
牽晴間會所: 牽晴間會所開放時間
諸菩薩也是如此,不管一切眾生是信與否,都常予以教化,並不覺得疲厭。 善知識就是所謂佛陀、菩薩、辟支佛、聲聞,或人類當中信仰方等經典的人之喻。 為什麼叫做善知識呢? 善知識能使眾生遠離十惡,能教眾生修行十善。 由此義故,名叫善知識。
牽晴間會所: 牽晴間會所
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惟由於不修行之故,不能得見,是故不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甚麼叫做菩薩修習大涅槃微妙的經典,而具足最後之第十的功德呢? 牽晴間會所 菩薩修習三十七道品,而入大涅槃常樂我淨,為諸眾生,分別詳細的解說大涅槃經,而顯示佛性。 假若不信此語的話,就得輪迴於生死。
牽晴間會所: 單位量近二千七伙
有如入水,飛行在空中,有如在地上,身上會出煙燄,有如大火聚。 如來如雲雷震動,其聲可畏。 如來或者為城邑、 聚落、舍宅、山川、樹木,或者化作大身,或者化作小身,也化作男身、女身、童男、童女身,是故如來也不是非幻。 因為如來在此拘尸城娑羅雙樹間,示現入於般涅槃之故,是故如來非定。 因為乃常樂我淨之故,是故如來也不是非定。 所謂有,就名叫無常,如果涅槃為有的話,即涅槃應該也是無常的了。
牽晴間會所: 牽晴間會所設施 牽晴間
菩薩大菩薩深樂涅槃,然而有的因緣也為勝。 菩薩大菩薩有如是的三事雖勝於諸天,而諸天們在於菩薩之所,始終不會生起瞋心、妒心、憍慢之心,而會常生喜心。 菩薩在於天,也不憍慢,因此之故,又名叫不可思議。 第二種類的人就是起意想渡過生死的大河,但是因為斷善根之故,沉沒而不能得以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