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建築在保留舊有歷史建築的同時,會加入現代元素,以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引起注目。 這種「舊」與「新」交融的方式成為現今活化建築的慣常空間實踐,以塑造出具歷史特色又富時代感的地區性文化地標。 一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新加入的展區有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 新展覽以「歲月留情」為主題,分為地下及一樓兩層,以前大多提及美荷樓的資料,今次題材延伸得更廣泛全面,將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老香港生活世態展現。 美荷樓歷史2025 除保育了原址的建築,更留下了由舊居民網絡的口述歷史,及一些珍貴歷史文物,讓美荷樓的文化價值及寶貴故事得以留存。
-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 其中有代表性的石硤尾美荷樓,更在那些年醞釀出導演羅啟銳的《歲月神偷》以及吳宇森電影裏的經典片段,那是他們真實的童年寫照,也是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
-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且分期重建,興建4,110個單位,於2011年落成,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戶。
- 藝術中心樓高九層,無論是綠色外牆上「石硤尾工廠大廈」的偌大字眼,還是建築物中央的「口」字型天井,以及粗糙的混凝土地面,都是以前工廠留下來的痕跡。
- 香港有很多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公園,而這個公園就是在眾多個休憩型的公園之中,比較大型的一個。
五十年代那種擠迫、惡劣的生活環境,在今天的社會仍然以不同姿態存在。 說明了被壓迫者的情況是一種社會常態,他們往往不被重視,但他們卻是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 如果我們能認回博物館所略過、被壓迫者的歷史,或許我們便更能理解今天香港的住屋問題,甚或以現今的社會條件可否多做點什麼。
美荷樓歷史: 社會裨益
難怪區議員看不過眼,批評玻璃欄河的設計將令美荷樓「走樣」,失去以往公屋半腰石屎欄河的特色,不可接受。 如果不改變設計,活化後的美荷樓不僅失去其神,也失去其形,只剩下「美荷樓」三個字而已。 不妨設想一下,今後年輕人到美荷樓參觀,展現在眼前的是美輪美奐的落地玻璃、寬敞明亮的房間、舒適寫意的咖啡廳,衣服也不用自己洗,扔到洗衣機就行了,根本找不到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生活軌迹。 小學生可能會產生錯覺,誤以為老師及書本上所說的香港精神全部是假的。
馬國明進一步闡釋,「歷史的意義本來就是作為過去的記憶,記憶卻有別於回到過去,而是不斷把現在這一刻和過去排列一起」;換言之,回憶就是歷史知識的來源,也是把過去帶到現在的過程。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美荷樓的活化計劃為這徙置大廈注入了新生命,然而其保育歷史及傳承文化的願景卻未見全面,相信這不單是美荷樓的保育的問題,也是現時其他保育計劃的通病,當中未被述說的故事,是我們當下錯失了從歷史中檢視的機會。 本章節藉美荷樓為例子, 透過「重建」、「復修」、「保育」、「活化」, 說明香港的文物保育和活化政策。 2008 年香港青年旅舍協會透過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 夥伴計劃」, 把美荷樓活化 成青年旅舍, 讓美荷樓得以保育和再發展 ,為其注入新生命。 房屋署在2009年7月12日、18日、19日及25日,安排開放日供公眾參觀石硤尾邨美荷樓地下,讓市民瞭解其內部建築設計。
美荷樓歷史: 深水埗壁畫線
展館內有超過數千件的珍貴展品,透過不同的展示手法及,勾畫出昔日公共屋邨的生活場景。 美荷樓為鋼筋混凝土構架建築物,因其形狀而被稱為「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 左右兩翼為居住單位,以走廊圍繞;連接兩翼大樓的中央走廊上設有公用的水龍頭、洗滌空間、廁所和浴室。 美荷樓現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活化成一所城市旅舍,工程預計於2013年尾完成。
- 本章節述說石硤尾大火的經過, 道出因大火而衍生的石硤尾徙置區和居民在內的生活面貌, 並以此作為切入點, 解構公營房屋之發展。
- 香港教育城於2000年成立,早年為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項目,其後於2002年註冊成為政府全資擁有公司。
- 這些資料都十分實用,好讓遊客更易了解香港的發展歷史及生活特色。
- 博物館作為教化和管治工具,館內展覽多以「歷史主義」及「歷史進步觀」的論調進行歷史排序。
- 今日就同大家介紹一個係深水埗,充滿文化歷史氣息既地方-美荷樓。
- 當局未來5年,將提供3萬全新簡約公屋,並讓輪候公屋的時間綜合「封頂」,同時會壓縮造地程序。
- 位於石硤尾的美荷樓是石硤尾徙置區內唯一被保留的徙置大廈。
最後展出一個講述五十年代至今的「香港公共房屋發展簡介」列表(見【圖七】),作為公屋歷史的小結。 美荷樓是香港現今唯一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建築源於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的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災民頓失家園。 當時港英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災民,便興建了8座樓高6層,設計簡潔平實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為其中一座),以便宜的月租(10元)為將近二萬名低下階層市民提供長期的安居之所。 是次項目亦是港英政府第一次正式關注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並促使了及後的公共房屋政策。
美荷樓歷史: 香港人的生活年華
李家祥表示,馬會一直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及歷史古蹟保育和活化工作。 本次展覽將透過導賞團和文化遊等多元化活動,讓參加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文物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增強社區凝聚力,並藉此促進跨代溝通。 而展覽亦會通過還原美荷樓內居民的生活場景,並結合舊街坊親身口述的歷史向公眾展示香港公共屋邨的舊時面貌。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深水埗的美荷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主題展區包括:美荷樓的設計、走廊廚房、公厕及公共浴室。
美荷樓歷史: 活化有名無實 斷送集體回憶
店主結合生活、設計和旅行,從各地精心搜羅創意設計精品,其中包括櫻花香皂、印花包包、傳統麻織品等,亦有本土創意產物、陶瓷食具、天然清潔護理產品等,每一件都盛載著獨特的旅途回憶。 香港足跡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是一個由在地人編寫的旅行網誌,主要介紹有關香港各個地區的旅遊景點,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旅遊名勝,也會介紹不同的道地美食。 如果想要親親大自然,這個網誌也有介紹一些簡單的遠足徑,以及天然的海灘,以便讀者更易了解香港的天然地貌。
美荷樓歷史: 一起走進古人的山水世界 –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以下將以筆者到訪美荷樓生活館的經驗,探討以上問題,反思歷史進步論主義,及檢視這徙置大廈中未被述說的、被壓迫者的故事。 美荷樓歷史2025 當中的「深水埗摩登生活導賞團」為學生而設,讓他們透過導賞團了解建築、城市空間與市民日常生活之聯繫,走出課室學習。 另外更邀請了電影《桃姐》真實故事中的主人翁兼電影監製李恩霖先生(Roger)作口述歷史分享會的嘉賓,進一步推動歷史和文化保育。
美荷樓歷史: 獲選項目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美荷樓旅舍
位於地下的展覽廳設有十大主題展區,展現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日常生活。 而一樓的展覽廳則展示美荷樓初期的住宅單位和公共空間,配合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包括聲音效果、體感遊戲等,讓訪客如親臨其境。 新增展區亦包括天台學校和家庭「手作」工業等,更邀請了本地插畫師麥震東為展館外牆創作年曆圖。 美荷樓歷史2025 說到美荷樓,它的確承載了香港人上世紀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話說1953年石硤尾寮屋發生火災,令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因此催生了全港第一代建成的徙置大廈以安置受災的市民,美荷樓正是其中一幢,也是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同類型徙置大廈,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美荷樓歷史: 香港十八區景點
後來女修院於1942年復課,建築經歷炮火洗禮後,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於2017年更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新展覽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人新的口述歷史,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美荷樓歷史: 【探索城市角落】那些努力就有希望的過往 公共房屋誕生起源 美荷樓生活館
風水之說,無從稽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裏環境一流,背山面海,坐擁的優秀地段與豪宅平分秋色,鄰近瀑布灣公園,園中瀑布奔騰,有「扶林飛瀑」之名。 華富邨亦有不少引人入勝的都市傳說,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居民集體目擊者 UFO,為這公屋添上傳奇色彩。 近日 Netflix 韓國真人騷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一直處於香港版劇集榜首,節目邀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運動員參加,包括農民、奧運選手、健美運動員等。 而當中有一位參賽者登場後,就立即奪去全場目光,那就是綜合格鬥傳奇人物秋成勳。
美荷樓歷史: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送出「桌上展覽館」 讓公眾隨時隨地看展覽
地下展廳則由十大主題展區組成,涵蓋上世紀的衣食住行,重現五十、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及日常生活。 展區由街市及大牌檔講起,亦可走進昔日年輕人的聚腳勝地「打卡」,於涼茶舖流連及聽收音機「天空小說」,感受上世紀的娛樂文化。 入場者亦可感受「飛髮舖」的懷舊風情,以及舊時代遊樂場的自得其樂。 已成立了美荷樓旅舍工作委員會監督計劃,成員包括行政委員會管理成員及保育專家。
美荷樓歷史: 歷史
雖然美荷樓的歷史有被保留下來,但它好像逐漸跟社會脫節。 自2008年起,政府為了平衡文物保育和可持續發展,便提出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再計劃過程中,非牟利機構可以遞交申請書,提出不同活化工程建議。 這種方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非牟利機構的參與可以令保育工作有嶄新的觀點,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 但類似於大多的活化計畫,活化後的美荷樓似乎並不能重回大眾眼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建築物。
美荷樓歷史: 香港海防博物館 認識香港海防史
李家超指出,幼時便生活在深水埗,並在區內的小學就讀,深水埗對他而言如同家一樣。 他更指新舊交融的深水埗匯集了各種老店小鋪、文青咖啡店、本地創意品牌等,活力十足,人氣旺盛,是一處歷史文化寶藏之地。 而美荷樓作為香港其中一座最早的公共屋邨,透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成功改造成一座文化地標。 而很多歷史建築已不存在,香港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仍舊存有奮發圖強、鄰里守望相助的精神。 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開幕典禮於今日(1日)下午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香港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主席廖仲賢等人出席。
美荷樓歷史: 計劃分歧,荒廢多年
……他在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四至六年級期間,得老師的激勵,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獲派皇仁中學,後考入香港大學。 建於80年代的樂華邨設計融入中國建築的元素色彩,呼應其名字快樂中華的意念,例如在以中式書法雕刻的牌匾、中式通花磚、黑木涼亭等。 湖水藍色,加上一道接一道的整齊排位,正面看上去猶如時光隧道,視覺效果突出。 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曾來到深水埗,充分瞭解基層市民對改善住屋問題的殷切期盼。
小編在看生活館內的故事才知道,大導演吳宇森先生小時候就住在石峽尾徙置大廈中,度過艱苦、草根、卻又充滿小樂趣與人情味的童年。 家長不妨向孩子說說從前屋邨居民的生活故事、堅毅地生活的精神。 美荷樓歷史2025 1953年的聖誕節,石硤尾山邊寮屋區發生大火,近58,000人一夜之間喪失家園。 當時港英政府為了救助災民,研究興建長期房屋設施,於是包括美荷樓在內首批8座的徙置大廈應運而生。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發生了一場無情大火,五萬多名災民頓失家園。 當時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大量災民,興建了八座樓高六層、設計簡潔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為其中一座。
美荷樓歷史: 深水埗公園
那時,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充滿著濃濃的情意,也衍生出許多感人的故事,同時孕育出打不死的獅子山精神。 其中有代表性的石硤尾美荷樓,更在那些年醞釀出導演羅啟銳的《歲月神偷》以及吳宇森電影裏的經典片段,那是他們真實的童年寫照,也是一代港人的集體回憶。 然而,仍未有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部門也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工程仍未啓動。 房屋署不願投資翻修,只用鐵絲網把大廈包圍,大廈狀況日差,外牆油漆脱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
原來電影《桃姐》電影監製李恩霖,就是住在美荷樓對面的唐樓,他將會進行分享會帶領參加者在深水埗走一圈,重溫昔日的生活日常。 美荷樓恒常的廣東話公眾導賞團亦已恢復,想了解更多不妨參與。 由美荷樓的歷史及設計開始講起,細微至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都忠實還原眼前,又將港式經典的客廳格局,如古董電視、雪櫃、碌架床甚至麻雀枱等統統呈現,曾住過公共屋邨的必有深刻印象。 展館加入了更多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體感遊戲、AR擴增實境等,如親臨其境一般,一切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喜怒哀樂,彷彿活現眼前。 協會邀請了行政長官李家超丶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覃德誠蒞臨主禮。 店舖以「We 美荷樓歷史 sell beautiful things」為宗旨,除了售賣不同國家的設計產品外,更有香港製造的本地產品,讓大家尋找被忽略的本土精品。
美荷樓歷史: 活化成青年旅舍
港英政府在原址分期重建石硤尾邨,興建平房及徙置大廈,成為香港第一個徙置式公屋。 石硤尾邨共有 29 座樓高 6 至 7 層的徙置大廈,美荷樓是首 8 座徙置大廈之一。 為安置1953年受石硤尾大火影響的災民,香港政府在翌年興建了石硤尾徙置大廈,而美荷樓正是首八座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亦見證了自1954年開始,香港公共房屋歷史和政策及巿民居住環境的變化。 這裏有戰前唐樓、有騎樓,也有西洋特色建築,堪稱「打卡」勝地。 今日我身處的美荷樓,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共房邨──石峽尾邨其中一座,盛載着香港歷史文化精神,也是傳統與創新,承傳與發展的標誌。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香港第一代徙置大廈,主要用作安置1953年石硤尾大火災民,為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第一型徙置大廈,現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於2008年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活化為青年旅舍。 美荷樓青年旅舍於2015年更獲UNESCO 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
偶爾會聽到歷史建築被形容為「凝固的歷史」,除了建築物舊有的建築風格外,歷史建築與周圍的現代化景物形成強烈的時空對比,造成特殊的視覺效果,許多時令我們注視歷史建築的視覺享受多於歷史本身。 博物館則紀錄了經篩選、組織和排序的歷史,雖然博物館的回憶是刻意的,但參觀博物館時卻能勾起我們不經意的回憶,把過去帶到現在,這是我們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現今博物館珍貴的地方。 美荷樓既是一座歷史建築,表現了第一代公屋的建築特色;也是一所博物館,展示著香港公共房屋的歷史,屬於廣大市民過去的共同生活體驗,亦是被選擇的集體回憶。 從美荷樓如何呈現歷史,讓我們對歷史建築和博物館,以至歷史和回憶多添一份理解。
的確,翻新後的歷史建築與主題樂園同樣地在建造歷史景象,只是迪士尼呈現的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小鎮風格,美荷樓呈現的卻是五十年代香港公屋特色。 然而,從這個角度記錄的故事,過去只是一個過程,而全因未來的成功,這個過去才值得被記錄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昔日的美荷樓居民今天依然生活得潦倒不堪,生活質素毫無進步,這個故事會被記錄在生活館嗎? 由此可見,在生活館中的口述歷史記錄,是選擇性的歷史記錄,是為了把美荷樓包裝成一個逆境自強的符號而選擇記錄的故事,遺落了受壓迫者的聲音。 是什麼因素導致這批由內地來港的新移民生活如此艱難呢? 在生活館中我們聽不到這些故事,也沒有留下反思的空間。
美荷樓歷史: 香港第一代公屋
廟內蘊藏晚清百年文物,例如刻有「光緒」字樣的古鐘等。 至於毗鄰的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北帝廟則由本地漁民在1920年建成,廟內主要供奉的是北帝。 美荷樓歷史 舊式徙置區可說是貧民區,地方狹小,環境擠迫,衞生惡劣,要共用廁所和浴室。 小朋友根本沒有活動和遊樂的空間,走廊算是小朋友的玩樂之地,在那裏捉迷藏、跳飛機、跳梯級就可以令孩子們樂透一天。
兩星期前,我發表了我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要解決「住」的問題,提出要突破性增加房屋供應,打破房屋短缺的長期困局。 參考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發行的「古蹟展新機II」小冊子(2016年6月製作及印製),頁2、21。 麥華章與父母及三名弟妹在火災前一直住在石硤尾木屋區,慶幸沒有被大火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