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起,有多區住宅用戶均收到天價水費單,有三人長者家庭上一期僅繳交27.5元水費,但今期要繳交791.5元,水費暴升28倍。 而觀塘區議員鄧威文收到近20宗水費投訴個案,大多市民反映水費較上期貴一倍。 質疑水務署因為COVID-19疫情而暫停抄錶,低估住戶用水量。 而根據累進制下,新一期賬單會追回少收部份,結果住宅用戶要繳交第四級水費,即每立方米9.05元。 水務署承認,2020年1月29日至3月1日、3月23日至5月3日期間暫停例行抄讀水錶,稱用戶用水習慣沒有改變下,水費不會因而大幅上升。 不過署方也指出今年首半年對水錶損壞、內部供水系統漏水和估算水錶讀數等查詢較去年同期多出逾9,000宗[10]。
2010年,香港有立法會議員抱怨廣東東江水價過高,就以過去5年來說,每年向廣東買水的花費是24億港幣[36]。 以2002年為例,合約訂定買水量是8億立方米,但香港實際用水是7億4千4百萬立方米,按東江水價每立方米港幣3元8角半計,這樣就有1億7千3百萬港幣倒在海裡。 但廣東和香港的供水合同要2010年屆滿後方可檢討,香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多次和廣東省官員會面,希望更改目前的不平等條約,改成供水量實報實銷,他還準備帶團到北京向中央請願。 水務署水紙2025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研究員王家英認為,東江水供應香港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達成的,當時香港政府高估了香港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用水,而形成當前東江水供多於求,他稱透過中央的壓力要廣東省減價違反了商業行為,因為這個先例一開就破壞了香港一貫行之有效的商業的精神[37]。 水務署水紙 經長時間商議後,港府與廣東省當局在1998年達成協議,雙方同意1998年至2004年內供水量的每年增幅可減少2,000萬立方米[22]。
水務署水紙: 再造水
[43][44]而跨省的补偿也一直不是很健全,为了保护东江源,江西省关闭了很多工厂。 保护生态的效益香港需要向广东提供补偿,但最初几十年江西都没有从广东或香港得到很好的补偿。 水務署水紙 江西省方面经过长期的协商,双方才达成协议,广东从香港提供的资金收益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东江源的生态补偿。 2013年3月19日,發展局表示將會於2014年與廣東省洽談於2015年後購買東江水的價格[28],價格將會按照運作成本及物價升幅等洽談[29]。 水務署今日(11日)宣布,於屯門食水售賣站增設的自動船舶食水售賣機正式投入服務。 水務署現時設有七個船舶食水售賣站,為船舶私人供水賬戶供應食水,以滿足船舶用水需求。
2012年11月30日,水務署表示香港於同年耗資了35億4千萬元購買最多8億2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但是實際上只有7億1千萬立方米東江水供應香港,亦即香港購買每立方米東江水多支付了6角6仙,總共涉逾5億1千5百萬港元[27]。 香港水質採用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的嚴格標準,並在此標準下推行了《水安全計劃》[83]。 整個供水系統的水質,是由水務署水質科學部的專業化驗師不斷進行物理、化學、細菌學、生物學和輻射學等綜合性檢測,監察水質。
水務署水紙: 海水化淡
另外也實施水壓管理[11],水壓視乎水管位置的高低及距離配水庫的遠近而定。 由於各配水庫大多位於高地,以確保有足夠的水壓供水,所以低地水管的水壓較高,導致較易爆裂和滲水,於是設置減壓閥來減低水壓。 水壓管理工程正陸續伸展到所有主要供應區,並已經完成12個區的水壓管理研究,其餘五個現正進行研究,於2014年中完成[99]。 此外,正在七個已完成研究的供應區內進行設置水壓管理系統工程,工程包括建造地下井及安裝減壓閥和流量計[99]。 在海水沖廁系統設立初期,香港曾建有如佐敦谷水塘及馬游塘水塘等露天的鹹水水塘[69]。
- 香港的輸水網絡因應用水需求而逐漸發展,系統規模龐大而複雜,截至2012年4月,香港水管總長約7800公里[96],當中6200公里為食水管,1600公里為鹹水管。
- 另外也實施水壓管理[11],水壓視乎水管位置的高低及距離配水庫的遠近而定。
-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國家的淡水資源有限度,而廣東省對東江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水在離開濾水廠或由海中抽取後,便由抽水機或水向低流原理輸送到各個位於不同地點和高度的配水庫,然後再供應給附近地區。 在19世紀至20世紀,鑑於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當時的香港政府已經在不同地區興建多個稱為「水塘」[註 1]的儲水庫(兩個圍海築成的水庫並不稱為水塘)。 水務署水紙2025 因水庫收集雨水量不足以應付人口需求,1960年,香港政府已經向廣東購買達2,270萬立方米的東江水,隨著用量增加,至2000年,香港政府當年就向廣東省購買了7.8億立方米的東江水。 水務署水紙 推動市民商戶珍惜用水 免費安裝節流器
水務署水紙: 水庫儲水量
雙方又在1979年12月進一步磋商,並於1982年再作修訂。 根據新協議,雙方同意廣東省在1982年為本港提供2.2億立方米饮用水,其後每年可增加供水量直至1995年[22]。 1989年廣東省當局和港府簽署長期供水協議,規定供水由1995年的6.9億立方米,續年增加,在2000年時已達到7.8億立方米。 供水系統現時的設計最高供應量是每年11億立方米[22]。 香港現今主要有兩大水源[6],除了降雨(天然集水方式所收集到的雨水)外,主要是由東江水供應到港。 水務署水紙 在1960年代時,鑑於香港食水嚴重缺乏[7],當時香港政府大膽構思在大埔船灣興建兩條堤壩把島嶼連起來成為船灣淡水湖[8],成為全球第一個「海中水庫」[9];在1970年代,政府也以同樣方法,在西貢糧船灣洲興建萬宜水庫[8]。
政府在將軍澳為興建海水化淡廠預留了土地,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位於將軍澳137區,面積約10公頃。 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設計、建造及運作合約已批出,建造費約90億港元,將於2023年12月投入運作[62],將採用逆滲透技術[63]。 海水化淡廠落成初期,海水化淡年產量為5,000萬立方米,僅佔香港用水量的百分之5[64];當廠房規模完成進一步擴建,每年產量將可達9,000萬立方米,所佔供水量將可提升至百分之10。 香港政府同時會探索其他供水水源,包括研究使用再造水及雨水集蓄方案[65]。
水務署水紙: 香港文匯網
由深圳水庫安裝水管至邊界,年供水量為2500~4000萬立方米。 水務署水紙2025 在寶安縣的共同努力下,於1961年農曆新年開始輸水到香港[20]。 而在1960年11月,香港政府就先與廣東省寶安縣人民委員會達成協議,香港每年會向廣東省購買2300萬立方米的水[21],每年供應增加1千萬立方米以應付人口增長的需要。 由此香港開始跨境購買廣東省的淡水,當年港府每年從深圳引進2,270萬立方米的淡水,以解決香港水源不足的問題。
水務署水紙: 供水
相反,再造水會經過更嚴謹的處理,令它回復清澈、無味及可供安全再用[89]。 在逆滲透薄膜處理過程中引入「壓力交換節能技術」,使整個系統可節省兩成用電量[91]。 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劉素向該周刊表示,香港從東江獲益,飲水思源,有責任有義務“反哺”水源地,尤其是經濟欠缺發達地區[42]。 中国对水源地的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一直在讨论完善中,即由国家协调建立一种流域上下游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马小玲研究员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使得生态补偿能持续、稳定地进行。
水務署水紙: 有關質量保證資訊
政府於2007年計劃興建輸水隧道,把九龍水塘群組的溢流轉運往容量較大的下城門水塘,但計劃仍在地質勘探和設計階段[95]。 水務署水紙2025 2005年香港各水塘總存水量為5.54億立方米,佔總容量94.64%。 而於同年,因連場豪雨,導致水塘滿溢而要排出大海的淡水達1.09億立方米,如以當時東江水價計算,即逾3億元[35]。 由於港島區的商人跟九龍區同業不同,一直享有著免費的供水服務[31],為避免繳費,一些私人用戶非法接駁喉管到公共水管取水,立法局就此進行激烈辯論。
水務署水紙: 供應歷史
水務署(英語:Water Supplies Department,縮寫作 W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門負責香港供水,包括供水及配水系統的規劃、建造、運作和維修保養。 水務署轄下設有客戶服務科、發展科、機械及電機科、設計及建設科、運作科和財務及資訊科技科等。 水務署(英語:Water Supplies 水務署水紙2025 水務署水紙 水務署水紙2025 Department,缩写作 WS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門負責香港供水,包括供水及配水系統的規劃、建造、運作和維修保養。 水務署轄下設有客户服務科、發展科、機械及電機科、設計及建設科、運作科和財務及資訊科技科等。
水務署水紙: 香港供水
而港島山頂、南區、西貢及離島區人口比較分散,所以並無制定海水沖廁的計劃。 而北區未獲提供海水沖廁,是因為人口比較密集的上水和粉嶺區不貼近任何海岸[77]。 海水從抽水站的輸水管直接抽送到用戶單位,而剩餘的水則送往海水配水庫儲存。 水務署水紙2025 整個沖廁水系統包括接近40個抽水站、總儲存量近25萬立方米的50多個配水庫和約1,600千米長的水管[74]。
水務署水紙: 供水管道
在1963年6月至1964年5月,香港就因嚴重天旱,實施最高等級的制水[15],市民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4小時[7]。 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香港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飲用水[16],至1960年11月達成協議。 1961年2月,香港首次接收由廣東省出售的深圳水庫存水,深圳水庫先將存水注入流到深圳河的支流,香港從深圳河抽取購得的淡水,再經由輸水管及隧道將淡水從邊境輸送到大欖涌水塘[17]。 當時亦有商人把食水從珠江口以郵輪運到香港圖利,其他商業船隻則捐出在船上生產的蒸餾水或由海外運送清水到港[5]。
水務署水紙: 供水系統
屯門濾水廠淡水來自七公里外的大欖涌水塘,由於水源增加,水塘供水日趨穩定,成為濾水廠用水力發電的契機。 水力發電屆時能為廠內設施每年提供300萬度電力,節省240萬元電費,佔濾水廠現時電費的10%,並減排約2,000公噸二氧化碳[104]。 現時全港共有21個濾水廠,水務署將全面評估使用該技術的可行性。 而政府計劃將沙田濾水廠重置於岩洞內,經水務署初步估計,新位置亦能夠加入水力發電裝置,以便利用來自萬宜水庫輸水的剩餘水壓[105],在經過詳細評估後,有望將發電機組工程加入重置計劃內,進一步善用再生能源減排[106]。
雖然不斷興建水塘,因水管爆破和長期滲漏等因素,但供水量仍不足以支持快速增長的人口。 水務署水紙2025 1960年代,在船灣淡水湖和石壁水塘建築工程進行的同時,香港政府亦開始跟廣東省購買食水。 水務署水紙 香港政府不敢過於依賴中國的輸水,所以亦曾考慮海水化淡的方法來取得淡水,於1975年建成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水務署水紙: 水質監控
鹹水的供應範圍最初限於政府及政府補助的高密度住宅,其後擴展至市區及新市鎮。 系統起初不受歡迎,因為每棟樓宇必須另建管道才能配合系統運作。 自1972年起,海水改為免費提供[70],當局透過徵收水費收回系統成本。 水務署水紙2025 水務署水紙2025 水務署水紙 至1991年,香港使用海水沖廁率約百分之65;至2014年達約百分之80[71];至2015年,隨著新界西北海水供水系統投入運作,普及率達到百分之85;而海水供應網絡下一步將會擴展到位於大嶼山的東涌[72]。
本大樓的前身是建於1950年的水務署旺角大樓,位於旺角洗衣街近旺角東站,由於該大樓坐落於旺角的黃金地段上,被指浪費資源[3],故水務署於2013年決定把大樓搬遷往天水圍,騰出土地發展商廈,並預計於2017年完成搬遷[4]。 樓宇內部水喉系統,食水首先從供水喉管輸送到有關大廈的地下水箱,然後經大廈的內部抽水系統抽送至天台水箱,再分配到不同樓層的用戶。 內部供水系統不屬於公共供水基建,須由大廈業主或物業管理公司負責管理及保養[11]。
水務署由水源、抽水站、濾水廠、配水庫、以至用戶的水龍頭抽取樣本測試(每年超過60萬個測試),有系統地監測整個食水處理過程、供水及分配系統的水質。 香港過去曾有荔枝角焚化爐[50][51]及樂安排海水化淡廠進行海水化淡,因為中国在1960年代發生文化大革命政治爭鬥,與英國關係變差,香港政府為免過於依賴中國東江水,所以曾考慮以海水化淡的方法來取得淡水[52]。 香港首兩座海水化淡廠——荔枝角焚化爐及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分別於1969年及1975年建成並開始運作,因為採用高温蒸餾技術,所以燃料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