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次神操則堅定他90年代往內地協助教會培育工作的心志。 該劇以1980年代及1990年代的香港作為時空設定,並以位於九龍尖沙咀東科學館道的「萬國城夜總會」作為主要虛構場景。 關:我首先想到的是耶穌寬恕罪婦(約八:1-11),「誰沒有罪的可以先擲石頭」,最後連神也不定罪,這是很有能力的。
- 出不來,是因為有太多誤會,因為言語、行為而做成的傷害。
- 到了第四講,關神父談到了「先知」作為上帝代言人的角色。
- 若我真的講心中的想法,你又抱尊重的心去聽,不讓自己先行反駁,聆聽就有一份尊重。
- 在社會關顧人靈的過程中,關俊棠神父希望貼近在俗者的生活,於是在1997年經教區同意後,在教區機構和堂區以外履行鐸職。
2021年十月,八所天主教教區中學與本學社一起結成夥伴,運用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來進行學校心靈教育計劃,針對中一的初中同學,以一年進行培育工作。 關神父在第三講中提醒聖品,默契者是果、是境界,無須刻意追尋;但內修生活卻是其因。 教會傳統中有五種養料去加強內修省察,第一種養料是「守心正念」。
關俊棠神父: 民主機緣與心靈力量──專訪關俊棠神父
「心靈教育計劃」是一項關顧全人發展及推動靈性培育的教育計劃。 自2008年開始,關俊棠神父致力於香港社會推動心靈教育運動,並創立人文與心靈教育學社,向商界企業、機構提供切合不同組織階層的靈性培訓。 透過這些合作,體現出教堂、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的協作精神,促進彼此信任及累積協作默契,同時亦創造牧區信徒進入學校的禾場,以同行者的身份與學生家庭建立關係,提供牧養關懷,開拓宣教機會。 關俊棠神父 亦可藉社服單位的服務經驗,刺激信徒發展更貼近生活的牧養事工,並增加學生的社會資本,促進健康的成長。 關俊棠神父/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及香港教育研究所負責統籌、監督及管理計劃發展工作,包括教師及公眾培訓、校本專業支援、出版及研究項目。 薛麗兒老師曾任教於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及海怡寶血小學,分別擔任圖書館課,倫宗科及中文科教學,在中小學校的牧民及協助心靈教育工作達10年之久。
靈性是人的內在生命和力量泉源,透過心靈培育使人變得更堅強柔韌,以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挑戰困難中安然自若,堅守個人的價值信念與職志目標,成為自己的同時向世界呈獻自己,欣悅地與他人共享碩果。 深信心靈力量並不囿限於校園,冀盼這個美好願景呈現於世界。 一九四四年生於香港;1966年入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
關俊棠神父: Hong Kong Marriage Encounter Association 香港夫婦懇談會
我們朝著願景,2020年成立「心耕.世作」,以「在心耕植、在地實踐」為念,將這份耕植心靈的工作從學校拓展至社區。 我們會繼續服務學校為師生提供心靈教育,並致力開展其他平台以促進社會大眾的人文精神及心靈素養,灌溉人的內在生命茁莊成長,讓人在不同境遇挑戰中仍能安穩和真誠地生活,體現本真的自己和柔韌的靈性。 首先,關神父進行「自處教育」,指導同學如何管理自己,以正念禪修等方法幫助學生定靜守心,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並與負面情緒交朋友,接受自己。 然後是「人生教育」,幫助同學深入認識自己,確立人生目標,尋找生命意義和抱負,在身、心、情、理、靈不同層面,成為更整全的人;重點在於讓同學找到大致的方向感,人生目標在中途改變也沒關係。 關俊棠神父 最後是「大愛教育」,讓年輕人明白到人非孤島,而是一個互為影響的共同體,心中既有自己,並心存眾生,以自然為師為友,彼此成就,把人生締造成一份禮物,嘗試令世界因你而美麗。
若民主只是「人民當家作主」,要當家作主就要有一定修維修養,人民的質素如何就很重要。 當然民主派人士會說正正是要先有民主架構才能教育人甚麼是民主,這個我某程度也同意,但具體政制改變的空間應有多大,我覺得民主品格和修養是更重要。 對於維持健康的靈性與心性,原來關神父也致力鍛鍊體魂:「我玩好多運動,當年入過乒乓球校隊,又打籃球,做神父初期每天在石澳游水。近年每天打八鍛錦,勤練划艇機。」他指運動給人力量去面對自己的不安,每天的靜思時間則幫助人處理陰暗面。 關神父1957年入小修院,1963至70年在羅馬接受神哲學培育。 70年回港那年,特意跟夏其龍和鄭生來兩位同學,選擇在位處基層社區的聖老楞佐堂晉鐸,表達對貧苦大眾的關懷。 關神父勉勵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先有關顧自己心靈的意識和修習,才能在家、在校、在工作崗位上拓展「心靈教育」。
關俊棠神父: 關俊棠神父
香港聖公會過去幾屆教省總議會,分別就教育、社服和教會通過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關俊棠神父2025 三份政策文件都強調宣教使命、傳福音,香港聖公會對牧區、學校與社會服務單位抱持相同的宣教期望,並強調「堂校社服」宣教協作的重要性,把教育與社會服務看為宣教的必然及功能性部分。 神父認為現在不少老師處理學生問題時,沒有足夠的信心或承擔能力,不敢觸碰學生內在問題的核心,情況便越來越難搞,形成惡性循環。 「就像出麻疹一樣,精神或心理的問題也必須攤出來嘗試解決,才可以康復。過程當中,最重要是讓對方有信心,明白到即使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也會受到尊重。」不批判,以平常、包容的態度聆聽,是箇中要領。
關俊棠神父: 關俊棠神父帶領聖品反思牧者角色
1989年與鄭瑞薇修女及梁宗溢神父創辦「公教夫婦培訓班」。 有見青年人心靈貧乏的情況嚴重,關神父由2008年開始,努力推動「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活用其輔導工作的經驗,以各種方法幫助年輕人尋找人生方向,進行「生涯規劃」。 同樣,老師工作壓力沉重,神父強調其計劃更要滋潤老師的心靈。 教會辦學的理念是要將基督「道成肉身」的信仰在學校實踐,聖公會不但希望學生接受基督教信仰,更希望學生能跟隨基督,與其他信徒一起與基督同行。
關俊棠神父: 年 關俊棠神父 主日講道
神父希望年輕人學習的,就是懂得閱讀在日常生活中的神聖,做回自己。 接著,並要嘗試培養自我超越的能力,並閱讀到生命與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結。 這正是他提倡的心靈素養(Spiritual Literacy)的培育。 這是教省第二度舉辦學校校董交流會,今年的主題是「童路.同行」,活動在7月31日於聖公會基福小學舉行,講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名譽專業顧問關俊棠神父和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校長王力克。
關俊棠神父: 聖公會學校校董交流會「童路·同行」 關俊棠神父分享:心靈教育提升青年自愈力
可幸,關神父很早便發現自身的問題,並積極主動去改變。 約三十歲開始,前後花了十多年時間去學習和修正內心的欠缺,修讀心理輔導,處理人格偏差、身份認同、與人溝通等問題。 「例如在加拿大受訓時,向導師剖白感受或接受小組輔導時,可以很難受和尷尬,因為你須披露自己一些好像很不該、很醜惡的事情。」神父表示有些同學會退縮,他卻會好好把握機會,改進自己。 慢慢,他學習與人相處,也學習與自己相處,漸漸打破了與別人之間的隔閡,繼續學習做一個更好的人。 我們相信人人生而尊貴和良善,具備各自的天賦特質,卻又共享靈性生命。
關俊棠神父: 透過心靈教育培育學生正向生命價值,
先知有如驅魔人,要分辨時代因何着魔,要緊記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成為時代的先知,而是來自上主的揀選,代上主說話,亦即忠實地說上主差遣我們要說的話,而不是說討人喜歡的說話。 關神父鼓勵牧者閱讀以賽亞書第四十章27至31節、四十三章1至7節,耶利米書一章4至10節、以西結書二章1至7節及約拿書四章1至11節,思考牧者成為此時此地上帝代言人的掙扎與挑戰。 說話要肯定而溫和(Firm but gentle),交流和溝通才有效。 我不相信真理愈辯愈明,真理不是辯出來的;當大家有誠實的分享,有尊重的聆聽,真理便自己浮現出來。 若我真的講心中的想法,你又抱尊重的心去聽,不讓自己先行反駁,聆聽就有一份尊重。 我覺得我們現在是有少少對著幹的:上面有點驚,這裡就更要做點事──我不太同意這態度。
關俊棠神父: 我們的團隊
人心難定,常心猿意馬,學會念兹在兹,就可活在當下;第二是「禮儀生活」。 感恩祭是信徒生活的高峰及信德的泉源,當中學習聆聽,奉獻自我,使徒宣講,共冶一爐;第三是「靈閱」。 專注閱讀聖經、文學、藝術及靈修作品,從而支取點點靈光;第四也就是這一講的主題—「默觀」。 關俊棠神父 關神父指出,默觀作為生活態度,是以上帝的眼神,即慈悲的眼光,含情脈脈地凝望眾生。
關俊棠神父: 我們的團隊
若是按人的角度,我們不易接受他人,甚至對自己也不寬容。 默觀是「非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是以俯瞰與涵容的心面對人世間一切的分裂與差異。 在社會關顧人靈的過程中,關俊棠神父希望貼近在俗者的生活,於是在1997年經教區同意後,在教區機構和堂區以外履行鐸職。 「感激胡振中樞機給我機會, 讓我繼續當教區神父,而我從那時起至今, 仍為堂區開彌撒。初期背後有很多流言,沒有天主教團體請我主持活動,原來教友曾擔心我其實不再是神父。」關神父曾寫下《步入紅塵》一書,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他又謂,身為校董,應配合學校發展方向,善用網絡、經驗,將不同的機會和資源介紹給校長、老師和家長,使他們都有同行的經驗,對上帝能無償奉獻,感恩謝恩;對人願意分享、承擔;對自己能活好當下,善待自己,讓生命連結起來。 然而,牧者太投入教會的外務工作,有時反而忙得忘記了上帝。
關俊棠神父: 民主機緣與心靈力量──專訪關俊棠神父
為更認識人及內在生命,曾修讀宗教學、輔導及家庭教育課程,認識及感悟生命的單純、複雜與真實。 自2011年加入「心靈教育」計劃成為培訓導師,為不同對象設計及帶領培訓:教師工作坊、教學實踐培訓、學生心靈體驗課、家長支援活動講座等,期盼在教育中再次讓靈性活現。 更在這多事之秋,拿著少許勇氣走進社區,成立「心耕世作」,盼望讓靈性的力量成為人生活的支持,為人為社會出半分力量。
關俊棠神父: 關俊棠神父
要不被傷害控制,反過來了解傷害如何對人對己做成──恨對自己是很大的傷害,即使理由充份。 有時我感到矛盾,我們不斷鼓吹民主精神和制度,但在教會(天主教會)內卻沒有民主制度,包括思想、做法和權力下放,我們也不做得透徹。 我們不在這氛圍下,卻要求社會和政府要有這樣的做法,這讓我覺得難為情。 耶穌復活後,給門徒吹氣,並說門徒給誰赦罪,誰就被赦免;不赦免誰,誰的罪就被保留(約二十:23)。 這話其實是給我們每一個人:若我們不寬恕,犯錯的人的罪就會保留在我們心中。 可能在神眼中他已懺悔無事,他可能只是因為無知而做錯;但你不寬恕,他的罪就留在你心中。
關俊棠神父: 透過心靈教育培育學生正向生命價值,
另外,上主使太陽高升,照好人也照壞人(太五:45),這個就是上主。 關俊棠神父 羅馬書十二章基督徒以善勝惡的一段,是非常美麗的。 密契者的存在,是教會很有力的榜樣,教我們在跌倒時仍深信教會能在世實踐上主的託付。 的確,歷代密契者默默無聲,專務祈禱,是教會的脊髓,支撐前綫牧者衝鋒陷陣,諸聖相通。 它不止經營夜總會,更有時鐘酒店、日式餐廳、美髮沙龍、時裝公司一條龍服務,挑選陪酒小姐嚴格,人人錄取後都會加以華麗包裝,必須令「萬國城」場中鶯聲燕語,豐乳肥臀,成為一個恍似酒池肉林的享樂窩。
關:如果我們不放下那份不寬恕,我們是做不到對話的。 政治上如是,家庭生活上如是,宗教間的誤會仇恨也如是。 但要有這份能力,人對人性、對生命要有深度的了解,那麼我們內在的一份慈悲和寬容就會出現,因為它們是互為結連的。 我們每個人裡面都有一份願意愛人,願意和平相處的渴求。 出不來,是因為有太多誤會,因為言語、行為而做成的傷害。 若能深入了解,傷害可能因為被傷害、驚恐、自私,很多時並非刻意,而是來自無知和未解決的傷痕。
關俊棠神父:曾任職中學生訓輔主任,多年從事倫理教學、人格成長及婚姻輔導。 1997年,為了更加貼近大眾,毅然放棄神職人員甚受保護的生活模式,自力謀生,以輔導、教學工作養活自己。 2008年開始,積極推動「心靈教育──學與教的終極關懷」計劃,培育老師及學生的心靈健康。 馬慶堂先生由2008年起一直協助心靈教育計劃的教師及公眾培訓、校本專業支援、出版及統籌評估和研究心靈教育的進展和成效。 關俊棠神父 關神父於青少年培訓、倫理學教育、全人發展培育及倫理與靈性生活輔導等範疇均擁有資深經驗。 自2008年起,關神父致力於香港社會推動心靈教育運動,向學界、商界企業、社服機構提供切合不同組織階層的靈性培訓。
關俊棠神父: 年 關俊棠神父 主日講道
關:我們一定要有願意對話交談的精神和委身,不要再使用互相傷害的說話──表面是說話,其實是心靈的反映。 人的內心本身有很多憎惡,沒有那份祥和,有很多見解得不到接納而心生憤怒,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就是說話。 若一聽到不對的就打斷,說是原則問題,全球趨勢如何,那就沒甚麼可以談。
關俊棠神父: 聖公會學校校董交流會「童路·同行」 關俊棠神父分享:心靈教育提升青年自愈力
由於當時的香港經濟起飛,股市大漲,聲色犬馬,男男女女,營營役役,拼命賺錢,一眾夜場採用大企業式管理,「見不得人」的所在變身「高級交際場所」,所以,就有了號稱「東南亞第一」的「萬國城夜總會」出現。 關:香港人到今天,基於過去的理由,對中國的信任都很脆弱。 即使民調顯示港人信任北京多於信任港府,在廿三條的問題上仍對北京政權沒信心,基調是驚恐和不信任,凡靠近者皆備受嫌疑。 這倒不是好事還是壞事,而是現實,港人基於背景(逃難、文革)的傷痕不會很快洗去。 關俊棠神父 「晉鐸後我在小修院教書,那時神父修生界線分明,不會一起做雜務,我就換衫跟修生一起洗廁所。後來在1980年做了聖神修院院長,我不在神父飯廳吃飯,走去跟修生一起用膳。」他1973年回羅馬唸倫理神學博士, 1975年回港教倫理神學。
關俊棠神父: 透過心靈教育培育學生正向生命價值,
我明白這些事情一去到談判桌,就並不容易,但我們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政治家、議員、政府官員和首長,願意去明白,而不是只依從自己的情緒和感覺。 我也相信不是全個群體都如我們所以為的放不下這些傷害。 也許大部分的香港人對中國大陸政權有點顧忌保留,然而大部分人其實也樂於見到中國進步,滿意她逐漸改善。 將這個政權放在國際視野來比較,不算得很好,但分數也不是太差──對外講信用,對內卻管得很嚴求自保。 到了第四講,關神父談到了「先知」作為上帝代言人的角色。 先知有提醒、責備及提供方向,讓人回轉歸向上主,回到人群及自己內心深處的使命。
關俊棠神父: 聖公會學校校董交流會「童路·同行」 關俊棠神父分享:心靈教育提升青年自愈力
最近關神父走出中大,透過成立平台,在其他機構推動靈修教育。 眼見不少人承受生活低潮與磨難,他希望透過靈修方法幫助迷失者找回方向。 看到受助者成長,讓他進一步肯定,自己的鐸職要深入社會以關顧人靈。
關:我覺得對民主的訴求是清晰的,至於對民主的認識倒未真正深入。 關俊棠神父 若有話事權、監察政府、以投票表達意願就是民主,這方面的人的確多了很多。 但民主精神、民主品格、如何開展民主政制,在很多人來說仍不成事。 另一個原因, 是一場30天的依納爵神操退省,在修生時期挽救了他的聖召危機: 當時身邊部份神職人員與修生因為梵二而離開,令他一度質疑鐸職的價值,當年的退省便讓他拾回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