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香港人缺乏對南亞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正確理解,他們的看法亦可能會受到報導南亞裔的負面新聞所影響,導致部分香港人對少數族裔的印象比較負面。 在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期間,尼泊爾的雇傭兵被派到香港維持治安,他們死後遺體也會在香港下葬。 每個僱傭兵也會在身上帶上廓爾喀刀,以便在手槍不能發射或是子彈用完的時候保護自己。 後來當兵隊解散後,不少雇傭兵也回到家鄉或成為藍領人士[17],也有部分留港任職保安員。
- 值得留意的是,在職家庭津貼(職津)的申請數字低至 23.6%,但有 79.3%工作家庭在過去半年曾經試過至少一個月的工時達 144 小時。
- 職津特設兒童津貼,明顯是定性為協助育有兒童的工作家庭,緩和跨代貧窮。
- 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70%,撇除39萬多外籍家庭傭工後,現時約有26萬3,000人,佔全港人口約3.8%,而當中約三成(約8萬人)是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
- 但新建的社會房屋項目8預留給三人的單位低至 25.8%,四至六人單位零供應9。
- 縱然少數族裔申請綜援的比例低,但有 75%受訪者曾申請政府資助,少數族裔多數是在職住戶, 逾 90%投身工作自力更生,而且大多育有兒童。
- 最新的少數族裔概況報告分別是 2011 年人口普查及 2016 年的中期人口統計,成為其他專題研究的基礎。
[1]另一方面,在2017年發生多宗華裔人士被一名或一群非華裔人士襲擊或強姦的個案[8][9][10][11]。 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70%,撇除39萬多外籍家庭傭工後,現時約有26萬3,000人,佔全港人口約3.8%,而當中約三成(約8萬人)是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 香港少數族裔2025 很多少數族裔人士與香港人一樣,幾代人在港扎根,土生土長,以香港為家。 香港少數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來自世界各地,主要來自歐美、南亞、東南亞,例如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歐美白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等[1],至於居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有不少是女傭。
香港少數族裔: 部分地域最多的少数民族
在港居住的少数族裔人士有584,000人,占全港人口的8%。 香港的少数族裔人口主要是南亚裔人士,包括印度人、尼泊尔人及巴基斯坦人。 当中,少数族裔男性劳动人口参与率(79.9%)普遍高于全港男性(69.7%)。 而南亚裔有儿童住户的贫穷率约为三成,高于全港有儿童住户贫穷率一倍,即每三个南亚裔儿童就有一个是来自贫穷家庭。 語言對少數族裔融入社會十分關鍵,35.0%受訪者在接收資訊存有「語言阻礙」問題。 政府每年約投放逾 7,300 萬元以支援少數族裔教育13,受惠對象以學童及青少年為主,需要較長時間驗證成效。
他們只有較少機會參與一些重要而有意義的活動,包括有利於早期教育和就業目標設定的活動。 由於種族背景而產生誤解或定型觀念,使很多少數族裔青年不太可能獲得就業機會或被視為合資格的求職者。 根據 2016 中期人口統計,香港非華裔人口超過580,000人,其中包括大約330,000名外籍家庭傭工和250,000名少數族裔人士。 年齡介乎 15 至24 歲的少數族裔人數由 2006 年的 13,117 人,上升至 2016 年的 27,651 人,增幅超過一倍。 這反映了本港擁有一群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青年,他們的成長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然而,少數族裔特別是南亞裔人和部份東南亞裔人士在香港仍然處於不利的社會經濟地位。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數族裔
根據二零二一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香港約有619,568人報稱為非華裔人士,這類人士約佔人口的8.4%。 跟據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南亞人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明顯高於香港人。 蒙泰萝也承认,少数族群给外界的印象也许不太好,但向游行人士派发瓶装水的做法正好向外界宣布,少数族群是“善良、热情的,也向外界显示他们也是香港人”。 蒙泰萝(Zamira Monteiro)也参加派发瓶装水的活动。 她在香港一家协助外藉家务助理维权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多年。
最新的少數族裔概況報告分別是 2011 年人口普查及 2016 香港少數族裔2025 年的中期人口統計,成為其他專題研究的基礎。 以 2015 年出版的《2014 香港少數族裔2025 年少數族裔人士貧窮情況報告》為例,顯現的是 2011 年狀況。 由引用數據的框架、製作以至出版長達五年,無法反映最新形勢,並及時地優化少數族裔扶貧政策。 根據房屋署回覆,署方沒有記錄少數族裔的申請數目、家庭大小、選擇區域、所屬族裔,容易產生資源錯配問題。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政府将重推“23条”:与《国安法》有何差异?
與此同時,政府去年動用了超過5億元推行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措施,涵蓋教育、就業、社會福利和社會共融等範疇,多項相關措施已經推出或逐步落實,預期將會達到一定成效(表一)。 香港警队自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停止海外招聘计划后,现时仅余不足200名外籍人员,大部分均为华裔的本地香港人。 香港少數族裔 但由于居港南亚裔人士有一定数量,警队已招募一些本地出生的南亚裔警员,以便应付涉及南亚裔人士的案件及提供服务。 少數族裔貧窮人口較多聚居於油尖旺、深水埗及九龍城,服務需求極大,但全歸納至九龍外展分隊。 政府一刀切將外展隊劃分三區(港島、九龍、新界),無視實際需要,進一步拉扯緊張的 人手。 職津申請繁複是積弊甚深的老問題,每年少數族裔申請被拒的首要原因是文件問題。
- 一些南亚和东南亚裔香港少数族群人士趁机会,主动向示威人群派发瓶装水和食物,展示团结友善,获许多在场人士欢呼支持。
- 街坊恐南亞兵在街頭打鬥時殃及池魚,故會在街坊之間的通訊群組,發放及討論「南亞兵團」消息,互相提醒出入注意安全[12]。
- 「種族」的標籤因外顯的膚色及外貌特徵,更容易遭遇明顯、甚至有攻擊性的差別待遇;少數族裔這個標籤本身更往往被視為「原罪」。
- 阿伊努人和琉球人古代并不受日本统治,当地语言风俗与日本迥异。
- 有些參加者相信在找工作時面對的困難與種族歧視無關,只是由於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及不懂中文所致,由於大部分少數族裔人士不懂講廣東話,因而有感他們低本地人一等。
当地一个年青组织2016年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受访者从未与少数族裔接触,他们对少数族裔的印象也普通。 岑子杰袭击者被指是南亚裔人士后的反弹,正好反映了这种印象。 香港少數族裔2025 派发瓶装水包括一名香港脱口秀艺人Vivek Mahbubani(别名“阿V”)。 他是印度移民第三代,在香港出生和长大,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4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6日)《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香港少數族裔 过去数月,我与不同少数族裔群组会面,访问少数族裔中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香港少數族裔: 種族歧視.一|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當年灣仔海旁酒吧林立,很多都聘有熱愛音樂的菲律賓樂手。 由1980年代至今,有不少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的工作,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分能操簡單廣東話。 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印尼人分別約13萬和11萬[1][15][16]。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包括軍隊和警務人員到香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 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為重要,因為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有助打擊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
香港少數族裔: 家庭傭工
但自1899年3月2日颁布《北海道旧土人保護法》以来,日本官方開始拒绝认为北海道的阿伊努人与冲绳的琉球人等为少数民族,而将之定为大和族的一支,古代各时期的中國移民也被视为大和族。 香港少數族裔 他向BBC中文记者表示,他在岑子杰遇袭后就听到传闻,說示威者可能会到重庆大厦等地方进行破坏。 香港少數族裔2025 他的一位朋友建议,可以向游行人士派发瓶装水,以示团结,他随即答应。 民阵召集人岑子杰遇袭后,网络讨论一度传出要冲击少数族裔聚居的地点:位于九龙区市中心的重庆大厦、甚至附近的清真寺等,但讨论方向很快改变,指出不应因小部份人的行动,而怪罪整个社区群体。 理性、共融、包容、多元、自由、开放是香港社会的质素,港人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也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石。 根據融樂會於幾年間綜合奈及利亞在香港組織的會員紀錄,於2012年發現香港有1,000名奈及利亞籍的香港居民,當中有300人與香港華人通婚[6]。
香港少數族裔: 少數族裔
調查發現,22.5%受訪住戶有 18 歲或以上的家庭成員可以雙語(中英)溝通。 接近讀較交談能力遜色,八成四人傾向使用少數族裔文字閱讀。 政府作為最大的服務提供者,部分部門主頁至今仍未設有少數族裔文字,例如支援非華語學童的教育局,不利用家理解內容。 基層少數族裔需要通過最少 10 個政府網站,搜集出房屋、福利、醫療、就業等資訊。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数族裔
但也有不少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移民的后代。 当年湾仔海旁酒吧林立,很多都聘有热爱音乐的菲律宾乐手。 由1980年代至今,有不少菲律宾人、印尼人和泰国人来香港从事家庭佣工的工作,大都能操流利英语,部分能操简单广东话。 2005年人口统计居港菲律宾人、印尼人分别约13万和11万[1][15][16]。 香港少數族裔 根据于2005年发表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香港种族歧视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少数族裔人士认为受到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