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時新冠疫情下,慢阻肺病患者本身肺功能偏弱,若不幸感染新冠病毒,會對肺造成重大打擊。 因此,除注意服藥外,慢阻肺病患者亦須更小心保持個人及家居衞生,以減低感染機會。 癌症由腫瘤形成,而腫瘤的出現成因眾多,包括遺傳因素、病毒、各種化學及環境致癌物等引致,但一般都源於體內細胞的異常生長,且可分為良性和惡性。 雖然良性腫瘤只局限於發生部位,散播性較低,但部分腫瘤個案也可能致命,例如長在腦部或心房的良性腫瘤 ;惡性腫瘤就是一般所指的癌症,它很容易經由淋巴、血液或體液等直接轉移到其他器官,因此有機會散播及出現在任何器官或部位。 吳雲英醫生2025 她續稱,除了療效較高,第二代 ALK 抑制劑的副作用也較少,常見有腸胃、肝功能或血壓等影響,但很少病人因此而停藥。
- 「機構是非牟利,我們將結合臨床經驗並講客觀,讓患者了解抗癌資訊」,乳癌專科醫生馬國權說到。
- 醫生會為患者示範吸入器用法,患者本身亦應細心學習,若有疑問應立即諮詢醫生,以確保自己不會錯誤使用吸入器。
- 很多病人認為吸劑不及口服藥有效,事實上部份病人沒有正確使用吸劑,導致未能藥到病除。
- 隨著現時患癌趨勢及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預料在三數年內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將會超越男性。
- 現時亦有預防性或治療性的升白針,能有效減少因白血球指數低而引起的發燒和感染。
- 某些癌症並沒明顯的症狀,一般在後期才被發現,及至有相當部分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末期,定期身體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及診斷。
不過亦有機會帶來白血球偏低、疲勞、反胃嘔吐、便秘、腹瀉、口腔潰爛或脫髮等副作用。 吳醫生指出:「化療會否導致副作用,實在因人而異,而大多數副作用現已可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紓緩症狀,醫生亦會為患者處方藥物來把副作用減至最低。」副作用一般在化療後便會消失,患者不用過於擔心。 控制腦轉移對 ALK 肺癌病人十分重要,原因是多達三成晚期病人在確診時已擴散至腦部,因此需要選擇一些能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 她說,肺癌病人對一線 ALK 抑制劑失效後,可因應情況甚至利用次世代基因檢測,幫助選擇下一線的治療。
吳雲英醫生: 香港文匯網
而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停用第一代 ALK 標靶藥後,再使用第二代 ALK 標靶藥作第二線治療令腫瘤縮小的機會達五成,穩定病情的比率更達八成,整體無惡化期中位數更超過一年,並且對腦轉移控制非常有效。 她稱,這些針對癌症基因的治療,已獲證實療效比化療為佳,有效提升病人的存活率,因為針對癌細胞產生作用,故副作用比化療明顯較少,讓病人保有更好的生活質素,即使身體狀況較差或無法承受化療的病人亦適合使用。 肺癌病人Lina於2016年確診患上肺癌,經過化療、電療等成功康復後又再次復發,現場就自身問題請教臨床腫瘤科專家吳醫生後如同被指點迷津。 「對於治療癌症的方法各有所長,問多幾個醫生作對比再決定治療方法是好事」,她說。
- 但其實比起自己,她更擔心的是她的女兒,因為這代表女兒亦會有一半風險帶有PALB2基因突變,有機會比一般人患上乳癌的風險高。
- 2018年的癌症新症中,女性佔近半,而與2017年相比,女性個案增加了4.9%,增幅比男性的1%明顯較高,估計數年後女性癌症新症數字將超越男性。
- 「明白到癌症患者在對抗病毒途中的徬徨無助,我們希望藉此服務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癌症資訊,也給予他們更大的支持」,基金會主席方嘉儀說到。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左到右)謝耀昌醫生、 李兆康醫生、馬國權醫生、方嘉儀主席、 吳雲英醫生、患者Lina。
- 在現時新冠疫情下,慢阻肺病患者本身肺功能偏弱,若不幸感染新冠病毒,會對肺造成重大打擊。
某些癌症並沒明顯的症狀,一般在後期才被發現,及至有相當部分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末期,定期身體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及診斷。 ALK 是肺癌其中一個驅動基因,大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 5%。 吳雲英醫生2025 吳醫生表示,ALK肺癌看似不多,但在不吸煙或少吸煙、年輕及沒有 EGFR 的特定群組病人,所佔的比例則達三成。 幸而現在針對性的標靶藥 ALK 抑制劑十分有效,除了第一代藥物外,亦有較新一代的藥物選擇。 適逢國際抗癌聯盟「世界癌症日」(2月4日)主題為「關愛患者,共同抗癌」,呼籲社會大眾關愛癌症患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秉承此原則,首推「醫事.問先導計劃」,由專業的醫生團隊組成,義務為患者提供免費癌症諮詢服務,助他們果斷決定治療方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康復率。
吳雲英醫生: 預防子宮頸癌 疫苗打邊隻好?
她曾有病人在電療後受吞嚥困難纏擾十數年,每次進食都要將食物切得十分細小,且只能吃較軟身食物,每餐動輒花一小時。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影響呼吸系統的疾病毛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兩種病況。 主要因空氣污染、長期吸煙或其他有害物質的長期破壞導致呼吸道阻塞及收窄,患者一般都會出現長期咳嗽、氣喘、多痰、呼吸困難等症狀。 在 歲的成年人中,婦女患癌比例較同齡男性為高,主要由於與性別有關的婦女癌症如乳腺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隨著現時患癌趨勢及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預料在三數年內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將會超越男性。
此療法往往比現有藥物的副作用少,包括減少對微生物疾病的抗藥性反應。 吳雲英醫生2025 為加强與會者對此新一代的癌症療法的了解,吳醫生先介紹免疫療法的歷史、免疫系統及免疫治療的關係,繼而詳述免疫檢測點、免疫治療藥物及其抑制劑等。 2018年的癌症新症中,女性佔近半,而與2017年相比,女性個案增加了4.9%,增幅比男性的1%明顯較高,估計數年後女性癌症新症數字將超越男性。 乳腺癌及子宮體癌均位列女性常見癌症頭五位之內,高風險女性應作遺傳性癌症基因檢測,及早制訂預防治療及考慮生育計劃。 新冠肺炎是新的傳染病,坊間一般流感測試劑不能確診得到,最有效確診是到醫院抽取鼻腔分泌物做測試,現時亦有政府及私家診所提供收集深喉唾液樣本作測試。
吳雲英醫生: 預防中風系列 – 辨證論治降「三高」
慢阻肺病屬於長期性的疾病,除了立即戒煙、運動鍛鍊和注射流感疫苗防止肺功能進一步減弱外,患者還需要靠藥物來紓緩徵狀,及防止急性發作。 吸入式藥物是慢阻肺病最主要的治療之一,以藥的性質分類有急救和控制預防兩大類,藥物主要為氣管舒張劑和類固醇噴劑。 吳雲英醫生2025 而吸入裝置就以乾粉吸入器、壓縮吸入器及輕霧吸入器三款最為常見。 此外,子宮體癌起源於子宮內膜腺體的惡性腫瘤,為本港女性常見癌症第4位,它亦與遺傳性基因有關,例如「錯配修補基因」(MMR)突變容易誘發子宮內膜癌。
吳雲英醫生: 前列腺癌可以不治療?
吳醫生直言,ALK 肺癌是一種特別的肺癌,自從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推出後,晚期患者的存活率顯著提升,例如傳統化療只有約一年多的壽命,使用 吳雲英醫生 ALK 抑制劑後病人的存活期中位數大幅延長至四年。 吳雲英醫生 標靶治療以至免疫治療仍不斷發展,處理副作用的方法亦有進步,因此病人應積極接受治療,切勿輕言放棄。 雖然基因遺傳是患上癌症中一項重要的因素,但後天的預防也不能忽略。
吳雲英醫生: 服務
睿賢學社於2018年12月19日邀請了吳雲英醫生蒞臨主持「肺癌-認識與最新治療」講座。 她自2015年起被委任為香港鼻咽癌研究小組和香港頭頸癌協會理事會成員。 家族中除她之外,她的媽媽患上大腸癌及再上一代亦有人患上乳癌。 因擔心自己20歲的女兒會否有較高風險患癌,加上三陰性乳癌惡性度較高,所以決定進行基因檢測,了解自身是否帶有癌症相關的遺傳基因變異。 她續指,遺傳風險較高的癌症有乳癌、卵巢癌、子宮體癌、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等。 而以遺傳性乳癌及卵巢癌為例,如果帶有BRCA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患上乳癌的機會上升至69%至72%,患上卵巢癌的機會則約17至44%。
吳雲英醫生: 標靶抗癌新突破 肺癌患者選擇多
鼻咽癌的治愈率高,第一期治愈率達九成,即使到第三期也有七成個案可達根治性治療。 也因為治愈率高,社會上有不少康復者正承受着電療帶來的長期副作用之苦,約四至八成病人會出現口乾,由於唾液分泌減少,部分人易有牙齒問題,如蛀牙,出現頸動脈栓塞風險也有兩成。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由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的角度出發,致力為他們在治療與康復路上提供合適的支援服務,與他們同行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帶領患者走過抗癌之路。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左到右)謝耀昌醫生、 李兆康醫生、馬國權醫生、方嘉儀主席、 吳雲英醫生、患者Lina。 本會近日收到不少查詢,指有關「香港癌症協會」、「仁德药惠商城」、「 仁药德惠商城」的機構,為他們提供癌症講座、代購醫療藥物或收取費用作「驗血診斷癌症」的身體檢查。
吳雲英醫生: 香港大學公布 大數據新冠疫苗研究
如患者感到疲勞,應確保有足夠時間休息,偶然小睡片刻也能讓患者更精神。 吳醫生表示,現在醫生會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是否存在癌症相關基因,例如肺癌便通常會檢測 EGFR、ALK、ROS1、BRAF 和 MET 等癌症基因及 PD-L1 水平,若有任何一種也可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以達到「精準」的目的。 過去若肺癌已屆第四期,所有病人也只有化療一種抗癌治療可用,若不能使用就只有利用其他藥物控制症狀。
吳雲英醫生: 骨質疏鬆無先兆 預防三招
一旦驗出屬遺傳性癌症基因變異,患者健康的下一代及其他直系家屬亦有機會遺傳到癌症基因,故亦可以考慮進行相同基因變異檢測。 頭頸癌專科醫生李兆康稱「相信許多病人就接觸癌症諮詢頗有難度,幸得有此機構。」面對頭頸癌,大多以藥物或物理治療,但病者都會出現吞吃困難,待治療師評估配與高卡路里營養奶等方法助病人補充營養。 「機構是非牟利,我們將結合臨床經驗並講客觀,讓患者了解抗癌資訊」,乳癌專科醫生馬國權說到。 她續說,事實上,癌症的發生不只是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因素像是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也有重要影響。
吳雲英醫生: ALK 基因突變肺癌 標靶治療療效顯著
肺癌一向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殺人於無形,因大部分早期肺癌沒有明顯症狀,很多病人確診肺癌時已屬第四期。 肺癌症狀一般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及範圍;因原發性腫瘤在肺部,故咳嗽是常見症狀,但只有約五成人會有咳嗽。 吳雲英醫生2025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肺功能一旦受損便難以逆轉,只能長期以藥物控制病情及預防復發,現時醫治慢阻肺病的藥物主要為氣管擴張劑,再分為吸入性或口服配方。
吳雲英醫生: 健康節食 講求均衡
雖然新冠肺炎暫時亦未有預防疫苗及特效治療藥物,但只要及時醫治,康復機會不低。 無論是慢阻肺病患者或一般市民都毋須過於恐慌,齊心抗疫才能打贏這場疫戰。 吳雲英醫生 針對化療後嘔吐或噁心,吳醫生建議患者可在化療前先吃簡單食物及盡量多喝液體,化療後也宜少食多餐和減少進食濃味的食物,以減低嘔吐機會。 現時亦有預防性或治療性的升白針,能有效減少因白血球指數低而引起的發燒和感染。
吳雲英醫生: 市民對牛皮癬存重大誤解 患者也歧視自己
吸入性配方比口服藥物直接有效,但吸入不足或過量均會影響病情,所以正確使用吸入器十分重要。 有別於哮喘症狀的可逆性,慢阻肺病的影響是持續性的,且情況不能逆轉,肺功能只會每況愈下。 由於肺功能減弱,患者會發現活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會續漸受到影響,嚴重或晚期患者甚至走在平路上都會覺得相當吃力和困難,需要別人的協助。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吳雲英醫生 在2018年,本港首五位女性常見癌症依次為乳腺癌、大腸癌、肺癌、子宮體癌和甲狀腺癌,而在20至59歲的成年人中,婦女患癌比例較同齡男性為高,主要由於與性別有關的婦女癌症如乳腺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吳雲英強調,「基因檢測異常不一定會發病,只是得到該病的機率較高。」事實上,患癌亦與後天因素如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壓力等有關。 建議帶有遺傳性乳癌基因突變人士,盡早接受較頻繁且深入的檢查,減低晚期癌症的發生和相關的死亡率;另亦可作預防性藥物治療,甚至預防性切除手術,惟術前必須經多次專業諮詢與討論。 癌症風險基因檢測目的是希望高風險人士得知自己是否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以評估患癌風險,有助預防,及早篩查和制訂跟進監測方案。 吳醫生提到:「現時,只建議為高風險癌症患者及已驗出帶有基因變異癌症患者的家庭成員,進行癌症基因檢測。其他非癌症或沒有家族史的普通市民,不應盲目接受基因檢測。」遺傳性癌症基因高風險的癌症患者可在輔助治療完成後,考慮進行基因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