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西洋大比目魚壽命可達50歲,成熟期慢,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可能恢復數量。 且經過生物累積,大比目魚體內汞含量可能較高,建議減少食用,每週最多不超過18盎司。 牠們的壽命超過20年,體長可達51英吋(約130公分),需要2~4歲才能開始繁衍後代。
-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因雜食易飼養,且生長快速,在狹小的水域就可生長,在135個國家都有養殖。
- 肉厚刺少,肉質鮮嫩肥美,脂厚油香,入口魚油甘香細膩,刺身能帶出池魚令人齒頰留香的油分。
- 漫長的生命史,讓牠們的數量很難恢復,加上繁殖期雌魚會逆流而上,到上游產卵。
(shutterstock)羅非魚不是一個品種,是慈鯛科十幾種魚的統稱。 羅非魚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水產之一,消費量僅次於蝦、鮪魚和鮭魚。 羅非魚原產於非洲,因雜食易飼養,且生長快速,在狹小的水域就可生長,在135個國家都有養殖。 鯰魚因為價格實惠,蛋白質含量高,裹粉油炸可以當作主餐,也可以夾入漢堡,近幾年成為廣受美國人喜愛的魚類。 劍魚以烏賊和魚類為食,游速可達每小時100公里,是海中游速最高的魚類之一。 因為肉質柔軟脂肪多,不僅可做成魚排料理,也常當作生魚片的材料。
深海池魚: 美國太平洋生蠔12隻 (需預訂)
但近年來發現,這種魚的汞含量也越來越高,過度捕撈也破壞了極地海域的生態,建議避免食用。 許多種鯊魚成長緩慢,繁殖量小,一經濫捕需要很長時間才可能恢復。 此外,一個地區如果缺乏頂級掠食者,次級掠食者會繁殖過量,吞噬其他魚貝類,造成生態系統崩潰。
- 選擇植食性養殖魚類:在養殖魚類中,應選擇成長快,對動物性蛋白質需求低的品種。
- 因為肉食性的養殖魚類,飼料終究來自雜魚或魚粉,因為價格考量,有些地區甚至將原本就可食用的小型魚製成魚粉,來餵養價格高的養殖魚,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 如果需求持續增長,黃鰭鮪、長鰭鮪、大目鮪等其它鮪魚,終究也會陷入過度捕撈的困境。
-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野生捕獲的阿拉斯加鮭魚(Alaskan Salmons)。
超長的壽命,容易讓牠們體內累積大量的汞,因此不適合經常食用。 替代選擇:可以改吃美國本地船釣(hook-and-line)捕獲的黑線鱈,這兩者的口感甚為相似。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在2017年的調查,鱈魚角一帶的黑線鱈數量充足,且黑線鱈生長快速,屬於食物鏈中層物種,累積的污染物較少。 再加上利用船釣,漁民可即時將誤捕的魚兒放回海裡,避免誤捕所造成的生態為害。
深海池魚: 深海橘鱸(Orange Roughy)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查亦指出,每年誤捕估計造成30萬頭鯨豚、25萬隻海龜、30萬隻海鳥的死亡。 深海池魚2025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的資料,1950年全球的海產供應量僅約2000萬公噸。 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已增加到1億7100萬公噸,成長為8倍多,其中只有47%來自水產養殖。
然而,隨著採集樣本不斷打破紀錄,如今科學家已發現,深海橘鱸是一種擁有超長壽命的魚類。 深海池魚2025 人們曾認為,深海魚為了抗凍,體內有較多的油脂,可以讓人攝取更多健康魚油。 符合以上兩點的深海橘鱸,在1970年代開始商業捕撈後,深獲市場歡迎,短短40年間,就面臨了過度捕撈的危機。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發現,美洲鰻與歐洲鰻中,含有多氯聯苯(PCBs)等有機污染物,不只人們應減少食用,也影響了鰻魚的繁殖能力。 漫長的生命史,讓牠們的數量很難恢復,加上繁殖期雌魚會逆流而上,到上游產卵。
深海池魚: 中國養殖的羅非魚(Tilapia,非洲鯽、吳郭魚、金鳳魚)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炸池魚,去日本的居酒屋或食堂如見到有,便會點來吃。 自家烹煮的話,只需順序上小麥粉、蛋漿及麵包糠後油炸,吃時蘸鹽或日本炸豬扒醬,魚的肉質軟熟又富油脂,外脆內軟,作早午晚餐的餸菜,或用來送酒都可以。 巴塔哥尼亞齒魚肉質鮮嫩,所以在亞洲也曾被稱為「圓鱈」或「南極鱈魚」。 在美國亞洲超市買到的「桂花魚」中,有些其實也是巴塔哥尼亞齒魚。 由於歐洲人喜歡吃「岩鮭魚」,因此白斑角鯊東北大西洋的種群已經頻臨滅絕。 根據刊登在《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上的一項調查,在捕魚作業中,每年誤捕占全球海洋捕撈量的40.4%,對海洋資源是極大的浪費。
深海池魚: 分類:深海帶魚屬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在2018年的調查,目前這兩者的數量都很充足。 美國的進口鯰魚中,將近90%來自越南,其中可能使用了美國不許可的抗生素。 儘管去年起,FDA已開始加強對進口水產的管控,要求外國的供應鏈,必須符合美國規範,並接受稽核。
深海池魚: 鮪魚(Tuna,又稱金槍魚、吞拿魚)
由於生命循環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海中,因此沒有辦法人工繁殖,飼養場必須在出海口捕撈鰻苗,再進行人工飼養。 再加上許多河流都有修築人工堰與堤壩,也增加野生鰻魚遷徙的難度。 替代選擇:可以選擇美國湖鱘(Lake sturgeon)的魚子醬,或是在美國養殖場繁殖的鱘魚魚子醬,利用循環水缸可以控制水質、減少病害,魚子醬也更為健康。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太平洋大比目魚(Pacific Halibut)或擬庸鰈魚(Flathead Sole)這些數量充足的比目魚。 替代選擇:盡量選擇美國、厄瓜多爾、祕魯、哥倫比亞、墨西哥、台灣或印尼生產的羅非魚。 台灣自行育種的羅非魚稱為「台灣鯛」,其中頂級的「潮鯛」味道鮮美,已通過日本進口的120項藥物檢驗,成為高級料理店使用的生魚片。
深海池魚: 鯊魚
吃小不吃大,依循底食原則:許多污染物(如:甲基汞、多氯聯苯等),會隨著食物鏈累積,因此,食用海洋中的頂層掠食者,很容易吃進過多污染物。 建議選擇食物鏈中層與底層的魚種,對生態影響較小,也更安全。 深海池魚 替代選擇:建議食用野生捕獲的阿拉斯加鮭魚(Alaskan Salmons)。 研究發現,野生鮭魚體內的有機污染物含量,明顯低於養殖鮭魚,可補充Omega-3脂肪酸。
深海池魚: 日本原條深海池魚(縞鰺)1.2-1.6kg (免費代切)
然而,因為需求強勁,俗稱「黑鮪魚」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南方藍鰭金槍魚價格高昂,在日本豐洲市場,一隻售價動輒高達5~10萬美金。 如果需求持續增長,黃鰭鮪、長鰭鮪、大目鮪等其它鮪魚,終究也會陷入過度捕撈的困境。 深海池魚2025 深海池魚 在過度捕撈下,曾被認為取之不盡的漁業資源也漸漸匱乏。 再加上工業廢水、酸雨、霧霾等污染,讓某些魚類中含有過多污染物。 因此,許多國家皆推出《海鮮指南》,提醒民眾如何選購安全、對環境友善的食用魚。 在剛開始捕撈時,人們認為深海橘鱸的壽命大約只有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