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藍圖」從油麻地和旺角區內,找出具重建潛力、經濟民生活動、歷史文化不同特色的核心發展節點,充分利用「5R」業務策略,於密集的城市舊區創建符合規劃標準的綠化帶、休憩空間和行人網絡,並透過智慧城市及地方營造手法,提升地區暢達性及活力,改變市民整體的生活質素。 研究提出,在油旺兩區共5個地點進行大改造,但公眾未及消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便在10月6日的2021年《施政報告》中宣布,接納研究報告內容,並指政府會從多方面入手,加快市區更新速度。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市建局會按完成的研究,在油麻地和旺角,「以創新、地區為本方式」加快市區更新,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 林鄭月娥還說,已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以確定更新這兩個舊區的方案。
- 目前的市區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復修並行,除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收購拆卸舊樓和進行重建外,本屆政府先後撥出合共超過190億,資助舊樓業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
- 局方表示,政府現時傾向在市建局確實指定地盤的建議後,以行政方式或《城市規劃委員會指引》公布「送出地盤」和「接收地盤」的選址,以供業界參考。
- 油旺區很多建築都是上世紀50年代,在香港急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建成:「有些建築物已有70年歷史,不是說要把它們全部拆走重建,而是如何令它們再用50年,這是可能(做到)的,當然要看樓宇的結構。」晴安藍認為,政府應該向市民解釋清楚。
- 按照現時如此不公眾的「公眾」諮詢,單靠環諮會、城規會等委員會又能否成為重要的把關一員?
報告建議重建旺角街市,建立特色市集大堂在新大樓內,保留街道特色的同時,並會加入與飲食相關的零售及表演場地,以構成一個全新的休閑和社區地標體現地區文化和特色。 文件內未有指出涉及「整合街區」及五大發展節點的確實用地,僅用顏色標示範圍,亦未有具體指出重建涉及的工作。 不過將文件內的發展範圍,對比市建局的重建地圖及政府的地理資訊地圖,可大約對比出涉及的大廈及街道。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重建4大方案 4.重建旺角街市
他又指,深水埗和荃灣均屬舊區,市建局可借鏡「油旺研究」提出的概念和規劃,審視兩區的土地用途、道路規劃、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等情況,為兩區制訂規劃及重整藍圖,並探討調整及提高區內發展密度的可行性,從而善用土地和加快舊區重建。 他引述韋志成指,為深水涉進行如「油旺研究」般更深入及廣泛的重整研究,制訂全面更新藍圖,加快更新步伐是適當。 韋志成又指,荃灣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目前僅為五倍,現在是合適時候,在荃灣開展研究,審視提高荃灣區地積比的可行性,同時檢視土地用途,改善該個舊區的整體環境。 其中,市建局建議將現時位於花墟徑的水渠改建為水道,供市民消閒康樂之用,並興建大型水道公園、改建界限街遊樂場及於界限街興建新的政府綜合大樓。 局方亦擬在旺角東的門戶位置建立一個綜合性混合發展,並在該項目入口處,面對亞皆老街位置興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 市建局亦打算在位於旺角西的門戶位置,鄰近朗豪坊的旺角街市將成為一個供市民及遊客匯聚的新景點。
至於「輸出」地積比的舊樓建築,若已屬嚴重失修需拆卸,騰出來的土地亦可因應其面積而作合適的其他用途。 他又指,可應用「街道整合」工具,將提出重建的舊樓群與所在的街道,整合成一個地盤面積較大和界線較完整的項目來發展。 該處亦可發展為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重建規劃與觀塘裕民坊相若。 研究涵蓋油麻地及旺角(油旺)地區, 面積約二百一十二公頃,涉及超過三千三百幢樓宇。 研究透過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方法,主要目標是為重整和重塑舊區制定發展藍圖,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重建潛力。 為鼓勵市場參與,研究制定可由市建局及私營機構共同參與的全新市區更新策略,當中亦包括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重建4大方案 1. 拆掉八文樓 重建新地標
插畫家歐陽俊禧(PureHay)與雅虎香港合作推出油麻地NFT藝術作品,透過畫作、聲音及動畫,讓已拆卸的油麻地停車場在元宇宙重新,保留歷史痕跡,「希望幫香港做到啲嘢」。 對於「更新」可能會抹走區內原有特色,施永青解釋,過往政府在條件許可下,都會保留重建地的原有特色,不過這不代表全部都能原區保留,例如旺角以往的「雀仔街」(旺角康樂街),也要搬到園圃街雀鳥花園。 施永青相信,即使定了要保留原區特色,但活化過程中都會有演變:「中環街市都變成賣咖啡。」政府的角色也只能盡量配合。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倘若計劃全面執行,位於水渠道的「金魚街」、亞皆老街先達廣場,以及旺角街市周邊的市集,未來都有可能消失。
一個經全面規劃、整體設計的大規模發展計劃,雖然其中包括高層建築物,然而正因為透過高層發展、增加了樓面面積以應付商住需要,便能騰出地面作綠化休憩空間、社福及公共設施等用地,從而促進舊區更新後的整體環境和宜居度。 有許多人亦認為高密度發展必然是所有樓宇都成為摩天大樓,亦自然否定高密度發展能達至宜居的理論。 油旺研究「正」方案的高密度發展,並非指整個地區都保持同一密度,而是在部分策略性地點提升發展容量,配合該地點的環境及經濟活動作高密度發展;至於油旺區內其他地點的發展密度可存在差異,實現「疏密有致」的規劃及佈局。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發揮「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優勢 60億元銀彈資助建生命科技主題研究院
研究報告並建議,透過整合街區,將零碎的小型街區整合成為較大和較完整的發展地盤,涉及封閉多餘道路,提供休憩用地,而發展商應為有關整合街區提供財務資助,作為增加地積比率的回饋。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此外,研究並建議,只要整體地積比率維持在分區計劃大綱圖容許限度內,容許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等。 不過,市建局提交立法會的研究結果報告,無交代財政安排,是否如早前估算的虧蝕最少1000億元。 據思匯2017年公佈的休憩用地研究,現時旺角(每人0.6平方米)及油麻地(每人1.5平方米)兩區的休憩用地,均遠低於目前香港的規劃標準(每人2.2平方米)。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香港迪士尼樂園加價劏客?一隻雞髀竟售$160!網民竟力撐:唔貴喎
油旺重建若在此基礎上開展,難免招惹公眾猜疑,包括局方近來一直暗示項目潛在嚴重虧蝕,「要求」政府放寬密度要求,也不過是在尋求最大化項目利益。 若按這種模式推動油旺重建,主事機構只顧及自身財務考量,則香港恐怕難以借此良機,借重新規劃市中心用地以尋求發展突破。 當政府繼續開拓土地為舊區更新提供土地資源時,各界亦做好樓宇的預防性保養、延長樓宇壽命,在土地和財政已具相當儲備時,社會便有條件按「零」或「負」方案進行市區更新,逐步降低發展密度和人口,實現《2030+》規劃願景,令香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油旺研究建議採用「正」方案作為更新策略起點,以重建及復修並重的手段,處理舊區設施和樓宇「雙老化」問題。 該方案建議在維持現有人口規模的前提下,增加區內發展樓面面積,創造額外發展容量,並為處理舊區更新所需資源建立儲備。 《2030+》在這方面亦有相同概念,建議發展宜居新區,從而為重建稠密的都市核心區提供重置空間。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旺角美食
本土研究社認為2030+作為指導香港規劃方向的策略報告,清楚表明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必須朝著「宜居城市」的方向設計。 若市建局未來透過修改規劃條例,放寬油旺發展限制,允許在舊區興建更多單位,不但令兩區的人均休憩空間變得更低,更有違2030+「宜區城市」的發展原則。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以地區為本的方針,對市區更新的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作為重整舊區的藍本。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油旺變天 重建油尖旺4大方案搶先睇
因為單位沒有增加,可能要找額外土地安置重建戶然而,早在顧問研究提出三個方案以前,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已經多次在個人網誌表示指市建局有需要探討新策略,「看一看(油旺)哪些地方可以將密度增加,提高地積比;哪些可以做改劃,又或者轉移地積比,透過不同的規劃手段提升重建潛力」。 韋志成指未來油旺研究的方向可以從規劃層面上實行轉移地積比,儲存已收購但未使用的地積比,或轉移至其他具潛力的重建地盤。 「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已經完成,並於2021年9月呈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 行政長官於2021年《施政報告》中接納研究報告內容,市建局會按完成的研究,在油麻地和旺角,以創新、地區為本方式加快市區更新,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 特首並已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以確定更新這兩個舊區的方案。 他認為可利用轉移地積比,將提出重建樓宇的剩餘地積比,轉移至油旺研究範圍內毗鄰鐵路站並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地盤。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學者: 重建發展與更新重建可並存
市建局於去年五月展開油旺重建研究,範圍覆蓋多達212公頃,及約3,300幢舊樓,以市建局過往最大型項目《觀塘市中心計劃(K7)》計算,油旺重建範圍等如40個觀塘市中心(前裕民坊一帶)。 加上舊區建築及交通規劃過時,諸如油旺路面面積竟佔44%,遠較太古城的17%為高,但交通效率卻不如人意。 特區政府表示,大致歡迎油旺研究所建議的方向,並傾向採用「正」方案將被採納作規劃願景(見表),為日後逐步改劃相關的分區計劃大綱圖。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6月曾表示,「正」方案仍令該局虧蝕最少1,000億元。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市建局指出,全面實施概念藍圖後,可帶來不少公眾利益,包括將人均居住面積由現時的18平方米,增至22平方米至26平方米;將休憩用地供應由目前欠缺19公頃,增至擁有3公頃至8公頃的盈餘;以及減少21%至22%的道路空間,以提升環境質素及易行度。 筆者多年來從事建築事務、城市發展及保育教學和研究工作,亦是市建局董事會一員,樂見上述兩項規劃研究,雖然其研究範圍及焦點不同,但兩者皆以促進香港成為21世紀可持續、宜居和具活力的城市為共同目標。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施政報告】油旺千億重建未有着墨 政府規劃仍欠長遠視野
對於有指重建計劃新供應的土地,部分會預留給首次置業人士「上車」,施永青同意這項措施:「點解首次置業一定要住新界?首次置業買不到市區是沒有道理。」施永清認為不少首置人士受樓價所限,只能在新界「上車」,但如果發展項目有政府參與,就可以讓他們在市區「上車」。 「香港政府很死板,主要因為錢,不能輕易加地積比率,房屋供應增加的話,會對政府帶來財政壓力,因為地價下跌會影響政府收入。」不過,現在要增加房屋供應,又找不到新土地的話,最快的做法就是增加可容許發展的地積比率。 至於研究範圍北面的「水道公園」,則會重開彌敦道至界限街一段的鋪面渠,類似韓國清溪川般在河道兩旁設綠化公園,並在兩旁興建商住或服務式住宅混合發展亦可能會有摩天大廈的設計,沿途商業街會以特色建築提升吸引力。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地積比轉移
油旺研究制訂了三個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方案 ,代表了「正」、「零」、「負」三個在人口、發展密度及資源分配上有不同假設的方案。 三個方案相對於現時分區計劃大綱圖皆能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及就業機會、擴大休憩空間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供應,以及改善易行度及環境。 香港的老化樓宇數字急速上升,遠超重建的速度,市區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再加上市區舊樓的剩餘地積比率不斷下降,這些都對市區重建局(市建局)的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過去,市區更新主要側重個別項目發展,缺乏足夠空間及規模解決舊區所面對的不同城市議題。 有見及此,市區更新必須採取更全面以地區為本的規劃研究策略,以有效回應迫切及複雜的舊區老化。 市建局於2017年啟動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油旺研究),為研究範圍制訂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藍圖,及研究有助落實方案的規劃機制。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市區密度過高
黃偉綸指,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面對樓宇急速老化,須採取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快重建更新步伐,其中,市建局剛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規劃研究」,為重整和重新規劃兩個舊區制定藍圖,亦提出一系列新的規劃工具,以提升土地使用效益和重建潛力。 歷時4年才完成的「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早前已出爐,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接受訪問時提到,未來市區重建應透過更新穎的方法提高效益,包括轉移地積比、容許住宅及非住宅地積比互換,整合街道等。 市建局受制於自負盈虧的財務考慮,藉以「用盡」舊樓地積比以大幅增加樓面面積,加上政府豁免補地價的安排,建立一套可觀的重建「生意」。 惟重建後的「豪宅」一般非為廣大市民所能負擔,而且更嚴重影響社區環境、街道景觀、保育、甚至產生屏風樓、樓宇過密和熱島效應等問題,因而常被社會詬病輕視公眾利益。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旺角暴躁男誤會被「呠」馬路中心開拖 粗口大鬧的士司機兼撻朵
當局就「正、負、零」不同的密度增減制定規劃方案,分析市建局的財政負擔,並稱只有「正」方案(增加密度)能減輕財政承擔。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本土研究社陳劍青稱,日前公布重建的長沙灣兼善里項目,市建局早於2019年6月的網誌中提及兼善里重建工作,並於今年6月的網誌重提該項目,指「市區更新資訊系統」可協助規劃工作,包括將官地納入發展。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表示,政府採納「正」方案,即有望會增加居民居住的人均面積,亦會以首置提供資助房屋單位。 他希望政府和市建局詳細交代興建資助房屋與私人樓宇細節,比如會否有出租公屋供應等。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研究背景
根據現行《建築物(規劃)規例》,高度超過61米的新建樓宇,上蓋面積只可佔重建地盤面積的三分一,扣除升降機等公用設施,最後每層剩餘可用作住宅、商鋪等樓面面積偏低。 除了地盤的設計效率不理想,個別單幢樓重建亦限制日後整合毗鄰土地作規劃發展的可行性。 他續指,亦有部分需求主導申請個案,因樓宇達不到地盤面積、湊合所需要的業權持有人等申請門檻而落空。 市建局估計,全面實施概念藍圖後,可優化研究範圍的發展潛力,並可帶來公眾利益,包括將人均居住面積由一百九十四方呎,增加至二百三十七至二百八十方呎;將休憩用地供應由目前欠缺一九公頃,增至擁有三公頃至八公頃的盈餘;以及減少兩成一至兩成二的道路空間,以提升環境質素及易行度。 市建局正式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研究範圍內的三千三百五十幢現有樓宇中,約六成五的樓齡超過五十年。
社會有意見認為「正」、「零」、「負」3套方案是「三揀一」,油旺更新應從減低發展密度的「負」方案做起,方能達至宜居。 然而,「零」和「負」方案均以減少區內人口、降低密度為規劃設定,這必須建基於同時有相應資源,尤其是土地供應,以滿足遷置需要,方可實行。 因此,若社會大眾及當區人士均認同更新油旺舊區改善居住環境、處理地區設施及樓宇老化有迫切性,並同時回應受影響居民希望「原區」安置的訴求,市建局建議以「正」方案為起點,在維持現有人口及發展密度之間取得平衡,實無可厚非。 施永青認為如果可建樓面面積不增加,還要照顧原區安置居民的話,很難吸引發展商參與重建:「如果不想樓價上升,就應該補多少少地積比率。」施永青說,這樣做的話除了讓市建局可以有更多重建經費,亦能增加房屋供應。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日發表網誌,提到「需求主導」先導計劃已進行的5輪申請中,只有3個項目能成功開展及落實推行,惟他重申沒有放棄「需求主導」模式。 市建局又提到,在研究範圍內,有超過四百幢樓宇的現有地積比率已達規定的最高許可水平相若,以及有四百幢樓宇的地積比率已超過其上限。 他指,雖然油旺重建未有提供確實的重建範圍,不至於「打開口牌」,但不排除於潛在重建區內會出現投機行為;加上區內有不少劏房户,他們未必即時獲得重建的資訊,擔心於重建開始前他們會被逼遷。 他又稱,重建後只設首置盤單位,一般基層市民未能負擔,質疑油旺重建名為改善居住質素,實則「消滅」該區劏房户。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房屋問題】樓齡40年殘破不堪 天花冧石屎隨時攞命 高齡屋邨 危機四伏 重建無期
隨著明日大嶼的初步藍圖「公佈」,意味著一系列的審批程序隨即展開,隨著明日大嶼的愈多細節公佈,亦被揭示愈多規劃、財政、管治等問題,可預視未來兩年將是明日大嶼爭議的關鍵時期。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 為避免有人「落釘」,即於舊樓重建前買入有關單位以於日後收樓時獲賠償,一般不會預先公開重建項目的地址。 根據市建局過往重建工作程序,市建局會在項目的開始實施日期,即刊憲報當日進行凍結人口調查。
退一步說,即使財政赤字無可避免,但倘若重建宏圖能有效平衡城市的經濟發展及社會需要,政府也能有效加以闡明,則縱使虧蝕千億,大概也能得到市民的支持。 況且,市建局的首要宗旨為服務市民,推動可持續的市區更新,似不應單單滿足機構的商業利益。 因此,在油旺重建之先,政府須適宜改革市建局的財政安排,檢討、阻止「自負盈虧」損害市區更新的宗旨。 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2025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副系主任晴安藍則指出,更新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要令舊區「升級」,使之更加宜居。 目前的市區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復修並行,除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收購拆卸舊樓和進行重建外,本屆政府先後撥出合共超過190億,資助舊樓業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 但面對樓宇急速老化,樓齡達五十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在過去十年由3900幢急增至8600幢,加上全港5000多幢「三無大廈」日久失修的問題,須採取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快重建更新步伐。
他解釋,這模式在執行的過程中面對不少困難,包括操作上欠缺彈性;地盤一般只能重建為單幢樓,規劃裨益較低;以及未能藉重建的機遇重整與重新規劃周邊土地,以善用土地資源。 至於備受關注的油麻地北油麻地果欄,市建局則建議把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的油麻地果欄活化成為一個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同時保育其特別價值。 果欄毗鄰巧翔街的一幅用地將興建一幢多層的商業大廈,其基座用作水果批發市場,以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 現時果欄的建築群則將保留作水果零售和其他與旅遊相關的用途,在果欄以南的土地則用作興建新的精品酒店、休憩空間和藝術及文化用途。 油旺研究亦將兩區分為五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例如旺角東及西會成為「動力商貿區」、油麻地 會成為「歷史文化生活區」,而五個潛力地區下再設五個發展節點,即日後區內重點發展的所在位置,均位處策略性位置,交通便利,與港鐵站的距離屬可步行範圍內。 近年市建局亦有預告地區性重建計劃,包括於6月時曾指會研究重建西灣河和黃大仙,將涉及共500至600幢大廈,期望1年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