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要留意部份海外地區如美國,會收取全球收入稅,即在香港的租金收入都要交當地稅。 「不可撤銷授權書」多應用在「確認人身份轉讓」、俗稱「摸貨」(confirmor)的短炒買賣。 香港正式的物業買賣合同需要由律師進行處理,因此律師費用主要包含三項:買賣合同的草擬、樓契登記以及按揭契。
- 截至6月份,松山湖二手樓在貝殼掛牌量超過1400套,處於近年來的高位水平。
- 正因這類授權書未有訂出限制,獲授權人士不受控,可能自行賣出物業,故風險很高。
- Conveyancing clerk 受僱於律師樓也一樣有權到內地見證香港物業買賣。
- 此外,如果是打算賣樓,業主最好一早到律師樓簽訂授權書,簽名要和當年買樓時的簽名相同(對家律師樓可以從田土廳勾回當年買賣合約核對簽名)。
業主可以委託多於一名人作「被授權人」,只是若多於一名「被授權人」協助處理買賣,則要訂清楚「被授權人」的權限。 一份有效用來物業買賣的授權書,裡面需包括業主姓名。 如果物業由多於一名業主持有,該名稱也需列於授權信內;業主當日買樓時,究竟樓契是登記了身份證號碼或護照號碼? 以至物業地址、買樓時的簽名模式,也要跟樓契上內容一致。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律師費
協議中應列明協議有效期、佣金及繳付佣金的時間、委託形式是「非獨家代理」還是「獨家代理」,還有委託代理只代表你,還是同時代表你和置業人士。 若非英聯邦國家,但又跌入「海牙公約」的國家或地區,例如美國,國際公證人簽署及認證文件後,再到當地的法定部門「加簽」。 這是「海牙公約」下所採用特定格式的認證,因採用特定格式,故「加簽」過程並不繁複。 如果物業由多於一名業主持有,所有業主的名字也需列於授權信內;業主當年簽署樓契時,究竟以身份證或護照登記? 以至物業地址、買樓時的簽名格式,也要跟樓契一致。
貝殼找房研究報告稱,目前全國範圍內二手樓業主掛盤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所謂的投資客拋盤離場,而是「老換新」「小換大」的改善置換需求。 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改善換樓需求佔比超過七成,而像東莞這樣的二線城市換樓需求佔比也超過五成。 「我心理底價是620萬。」陳尋表示,中介對他說,最近二手樓行情有點轉涼,客戶開始觀望,可以掛600萬總價試試,實際最多也只能賣到590萬。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中介還說,同小區庫存也不少,賣家都想趕緊出手。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樓市動向
如想用方法2,可以聘請律師樓的conveyancing clerk 而不一定要用律師,便可減低律師費用。 Conveyancing clerk 受僱於律師樓也一樣有權到內地見證香港物業買賣。 業主可以委託多過一人作「被授權人」,但最好列明「被授權人」的權限,例如是否需要全數「被授權人」簽署才能作實成交。 你可在正式合約裡加入特別條款,而這些特別條款不得跟臨時買賣合約有所牴觸。 如果過了一年的「絕對有限期」,要透過買賣程序上的證據,來證明授權書未被取消。
- 報告調查截至2021年第3季樓價及家庭收入,比較8個國家92個城市的數據,以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計算出住屋負擔比率。
- 最早賣出果個單位就係天鑄1座低層D室三房,實用面積近千呎,4月份就以2,340萬元賣出,較2016年買入價2,900萬元,帳面蝕19%。
- 在正式買賣合約完成簽署後,買方便要承受該單位的風險。
- 你可在正式合約裡加入特別條款,但不得跟臨時買賣合約內的相關條款有所牴觸。
- 另外,即使樓價下跌,除非香港有甚麼大事發生,否則香港大部分買家都會趁樓價稍為下跌就入手,因此,預計樓價跌幅沒有升幅大。
- 在質量方面,工程顧問及其團隊會在指定的質量控制點對單住進行檢查,以確保工程能避免出現不可逆轉的問題。
樓價破頂,不少業主開始考慮是否是個放賣的好時機。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但當中流程並不比買樓來得簡單,仍然有不少竅門或者伏位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放賣二手樓的整個流程及注意事項。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業主與被授權人關係很重要
B君從一間公司購入一個住宅單位,但簽署買賣合約時,賣方竟錯用了其公司姊妹公司鋼印蓋章,而且蓋印時力度不足,印章較淺,連負責律師也察覺不到。 若干年後B君想賣樓,但買方律師卻發現蓋章有問題,於是交易告吹。 原本想尋找原業主,重新用正確印章補簽原先買賣合約,但業主不在港,兼且公司亦倒閉。 這是一份具有效力及具約束力的法律文件,買賣雙方必須依從。 以下連結介紹臨時買賣合約一般會包含的條款,以及其他相關資料。 最後需要提醒賣家,如果在簽訂臨時買賣合同和收取臨時訂金後,若突然改變主意並終止買賣交易,由於已經簽訂了具有法律效力及具約束力的法律檔,因此買方可以向賣方提出訴訟並索取賠償。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英聯邦國家或地區:國際公證簽名即可
買家亦可以在簽約前拍攝單位狀況,跟現況對比,以便投訴時拿出相關照片作為證據。 解決方法:律師謝天良表示,只要律師有業主的中文和英文名字,利用其身份證,已可確認業主身份,相信可以接受,並指簽名很難百分百一樣。 解決方法:買家可向屋宇署查閱單位圖則,再比較現時單位狀況,確定是否真正有僭建物。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賣方的業權及產權負擔
都可以的,但就並非「絕對有效」,而是要透過買賣程序上的證據來證明「授權書」未被取消。 業主可以提交證據、也可由「被授權人」宣誓聲明未聽聞業主會取消該授權書。 過去兩年,政經局勢不明朗導致大批港人移民;亦有港人因疫情,以致跟親人分隔兩地。 身在海外,若港人業主需處理物業買賣或租賃事宜,可能要委託在港親人或朋友協助,前提是必須授權才能進行。 有受委託的人獲取「授權書」後,被質疑授權書的真偽;也有「被授權人」獲由國際公證行發出授權書後,卻被質疑沒有「加簽」。 鑑於早年,本港曾出現關於假冒業主賣樓的騙案,準買家有所提防也在所難免,今集我們探討「授權書」這個議題。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超過絕對有限期
正式買賣合約是由律師根據早前簽訂的臨時買賣合約草擬,包含的條款更詳盡,用作取代臨時合約。 你可在正式合約裡加入特別條款,但不得跟臨時買賣合約內的相關條款有所牴觸。 你可要求所委託的地產代理提供有關物業的土地登記冊,以獲悉該物業的產權負擔。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樓市預期收益(Expected Return)
注意一點是賣方有責任在交樓日前處理好物業的相關費用,例如管理費,而買方會在這天上樓驗收。 臨時買賣合約必須包含若干條款,例如:物業的地址和售價、臨時訂金(細訂)數額、加付訂金(大訂)數額、何時簽署正式買賣合約、交易完成的日期等。 所以,這類授權書往往會多列一條條款,就是「以市價金額出售或市值租金出租,而不少於某個銀碼」,以確保價錢不會給「被授權人」舞高弄低。 另外,若委託多於一名「被授權人」,需要全數「被授權人」同意該成交金額才可以行事。 為保障業主權益,一般律師樓也不接受成交後,將金錢過戶予「被授權人」,而是轉入業主的戶口,故若業主不在港的話,也需要保留一個能動用的香港戶口才可以。 業主如果選擇放租物業,可以繼續維持移民後租金收入,補貼在海外生活,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士,在海外難以再找到工作有收入,香港的物業租金就會成為了主要收入。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回覆:急~剛買左樓, 但業主不在港, 授權親人簽名?
讀者在作出決定前理應審慎,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 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 新傳媒立場無關。 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注意事項一:查閱近期成交價
就係咁,依位投資者喺大約一年時間大手豪斥近1.84億元,買入天鑄4個單位。 不過近年該批單位多次被抵押加按,個別貸款金額更高達逾6,000萬元,最終全數淪為銀主盤被推出放售。 據中介透露,現在掛牌出售樓的業主有很多是置換需求,相當於「賣一買一」的連環單。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有效授權書條件
當然業主可以用適當的方法確認,「被授權人」亦可作宣誓聲明,聲明未聽聞業主取消該授權書。 業主可以委託多於一人作「被授權人」,但最好列明「被授權人」的權限,例如需否全數「被授權人」簽署才能作實成交。 該份報告調查全球92個城市,當中,有36個城市的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超過5倍,被評為極難負擔,佔調查城市總數的四成。 報告指出,去年受疫情影響,家庭收入普遍下降,但樓價繼續上漲,導致大部分城市的負擔能力惡化。 報告調查截至2021年第三季,全球共92個城市的樓價數據,在疫情下,房屋負擔能力出現惡化,當中有51個城市的樓價被評為極難負擔,即樓價收入比率達5.1倍以上,佔調查城市總數的55%。 如果賣方或轉讓方買入有關物業後,於 36 個月或以內轉售或轉讓,而交易又非獲豁免,便須繳納額外印花稅。
如果你是選擇委託地產代理放盤,負責任的地產代理會盡量保持價格在合理範圍。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2025 你可以按以下連結,了解更多關於印花稅的資料,或使用有關的網上服務。 以過去三個月近3宗成交嚟睇,依位投資者可以話喺「樓市明燈」,每一間都要蝕住賣,每賣一間就再蝕多啲,依家已經帳面蝕咗超過4,300萬元,所以真係唔排除最後淨低果間銀主盤,蝕讓幅度會再進一步增加。 有熟識何文田一帶的資深代理向燈神透露,喺大約6年至7年前有一位投資者,最早喺2016年4月花咗近2,900萬元買入天鑄一伙實用面積近千呎的三房戶,呎價約2.9萬元。 由於當時樓市依然一片歌舞昇平,買入之後一年後單位價值亦隨之上升。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印花稅
4月22日,該小區成交了一套與陳尋掛牌樓源相似的三房單位,總價為581萬,比最初638萬元的業主報價低了57萬,成交單價也僅約為6萬/平米。 一個期限為「絕對有效期」,時間為一年,假如當年1月1日簽署,則可運用至當年的12月31日。 你可以利用「物業資訊網」的雙語搜尋器查詢樓宇資料,例如:實用面積、樓齡及許可用途。 另外,《稅務條例》第14條規定,任何人士在香港經營行業、專業或業務從而獲得於香港產生或得自香港的所有利潤,除由出售資本資產所得的利潤外,均須課繳利得稅。
A君有意買一個單位,但賣方遺失樓契,只提交「影印契」,而且賣方在海外公幹,故授權妻子簽約賣樓,妻子亦出示授權書。 但後來A君委託的律師在土地註冊處找到單位原先買賣合約,卻發現合約內業主簽名跟授權書上簽名不同,於是A君有意取消交易,但賣方堅持簽名無問題,授權書的簽名是業主本人,故拒絕取消成交。 若長者開始出現問題,「被授權人」可先尋找律師樓,提供證明長者神智有問題、或由醫生證明其沒有能力,之後律師便會把「持久證明書」加上醫生證明書,前往高等法院作註冊登記。 登記後,法院會出一封證明信,法院會收取正本,而只把紅蓋印鑑證本轉交律師樓,讓律師樓轉交「被授權人」來處理香港物業或銀行戶口等。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移民相關文章
由於「持久授權書」涉及較繁雜程序,故收費較高昂,其作用主要用來處置長者資產,其目的必須用於照顧長者生計及日常生活。 非英聯邦國家,但又跌入「海牙公約」的國家或地區,例如美國,則相關文件需要先找尋國際公證人簽名,再向當地認證機構進行「加簽」。 「加簽」後,會有一張「加簽認證」(Apostille seal)。 這是「海牙公約」下地區所採用特定格式的認證,因採用特定格式,故過程並不繁複。 若業主未能親身進行買賣及簽署合約,而需委託親人或朋友協助,往往可透過公證行協助出一封「授權書」,證明自己未能返港,故委託他人代辦。 所涉及費用並不算多,部份律師樓只收取一千元已經可以。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授權書需列出的條款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買樓有時遇到中伏位在所難免,最重要是如何解決。 由睇樓至簽署買賣合約,潛伏的陷阱不少,本文歸納以下12個買樓時常遇的中伏位,並提出解決方法。 今期專門為計劃移民人士提供3大物業處理方案,讓業主因應個人及家庭需要,為資產配置作出妥善安排。
臨時買賣合約是指業主和買家傾好價錢後確立買賣的一份文件,具有法律約束力,合約會列明雙方同意的價格、成交日期、臨時訂金金額、加付訂金金額等。 假如買定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反悔,業主有權沒收買家的訂金,即是「撻訂」,而買家亦要支付買賣雙方的經紀佣金。 假如是賣家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反悔,賣家就要賠償買家的訂金,即是「賠訂」,並要支付買賣雙方的經紀佣金。 業主賣樓可以選擇自行出售物業,又或者委託地產代理放盤。 若是打算找地產代理放盤,就要緊記要找持牌的地產代理,並要跟代理簽訂《地產代理協議》。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臨時買賣合約
授權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只限於一個或多個物業的授權紙,另一個則是「全權」的授權紙。 如果是全權的授權紙,被授權人則有權處理授權人所有財產,包括出售、扺押、出租授權人所有物業及提出他的要求。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 即授權人可以做的一切法律行為被授權人都可以做,被授權人,可以出售業、收取權債及簽署法律文件,如果所託非人,後果十分嚴重。
在成功通過測試後,一般會先要求長者找家庭醫生或精神科醫生,早上由醫生見證下簽署,再由醫生簽署,律師亦需在28天內進行見證簽名。 但因很多時擔心精神狀態不同,故律師也會建議同一天進行,例如上午見醫生,下午就前往律師行處理。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2025 所以,跟「一般授權書」分別是,事主訂立這份「授權書」時,必須身在香港;若身處外地則無法訂立。
解決方法:最好預先跟銀行為物業估價,倘若多間銀行對同一物業都估價不足,那就索性不買。 估價不足有很多原因,如適逢樓市趨跌,但又有置業需要,可預先向銀行估價,然後盤算自己的財政實力可否負擔得到,再作決定。 解決方法:另一個解決方法,是可循其他途徑去查明,包括土地查冊文件、銀行估價、相關單位的管理處紀錄和互聯網等。 物業放租其實並不是單單每個月等租客交租,有時候物業有損壞需要維修,需要業主來打理。
另外,賣方也有責任向買家披露樓宇的潛在欠妥之處,這些潛在欠妥之處是買家在正常檢驗單位的情況下未能察覺的。 移民前先賣樓,然後將賣樓收入用作投資,例如買股票、債券等。 假設5年後的投資回報是二百萬,雖然省下了因賣樓而產生的資產增值稅,但以賣樓收入用作投資所賺取的金額,仍要繳交相同的稅項。
《稅務條例》第2條訂明行業包括屬生意性質的所有投機活動及項目。 以阿豬為例,因為香港的樓層是非常大的投資,資產淨值已經佔了身家的三分之一;如果不幸地樓市真的大跌,加上按揭槓桿,資產淨值隨時有機會跌一半。 這樣會對投資組合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亦都會影響到將來的家庭計劃。 因此,考慮尾部風險,比考慮只佔少數的預計回報重要。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2025 阿豬認為由於QE(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無限印錢,以及香港的樓宇不多,樓價上升的機會較大。 賣樓業主不在香港2025 另外,即使樓價下跌,除非香港有甚麼大事發生,否則香港大部分買家都會趁樓價稍為下跌就入手,因此,預計樓價跌幅沒有升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