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天,澳門以天主教堂區劃分,澳門的天主教教堂隨處可見,每座教堂的設計皆富有獨特風格,裝潢瑰麗雅緻,而且各自蘊藏歷史故事,到訪不同的教堂可讓您更了解澳門的天主教文化和歷史。 澳門一直被視為「中葡文化交融之地」,但其實澳門的難得遠不止於「中」與「葡」,更在於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曾為澳門貢獻,為澳門添上了自己的特色,也反映了一個時代。 1905年生於意大利一雕塑工藝世家的夏剛志,於1930年代獲聘於一家英國公司並來到中國上海工作。 後因1937年日軍攻佔上海,夏剛志於是前往其英國公司的另一駐地——香港。 二戰爆發後,考慮到意大利人居於英國殖民地會有危險,同時出於對澳門的強烈喜愛,夏剛志於1939年舉家移居澳門,並在此一直生活,直至1988年離世。 當時九澳痲瘋病院尚未有留宿設施,交通也不方便,神職人員需要乘坐渡輪至路環,再轉乘船隻前往照護院民。
- 這位胡子義神父,為澳門奉獻了人生最珍貴的50年,一直到2017年,高齡102歲才於香港病逝。
- 前陣子中國某本雜誌公司找我談合作,希望我除了澳門美食外能提供一兩個景點,最好是觀光客比較不熟的密境。
- 旅遊局計劃與人類公共衛生歷史、宗教慈善事業結合,對聖母村進行修復參考世界各地的例子將其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16]。
-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
- 由於村內沒人居住,導致建築物空置並出現失修情況;直至2013年,文化局接手復修,其後2021年底將原痲瘋病院舍、康樂室舊址及七苦聖母小堂被評定為文物[5]。
據講,後來因痲瘋病在澳門受到控制,院舍於是在1990年代關閉。 當時路環的環山公路還沒有開通,路環島屬荒山野嶺,交通極為不便。 若從澳門半島前往,先要坐輪船到路環,再從路環搭小舢舨至九澳。 若是前去工作的醫生或神職人員,還可能當天趕不上回澳門。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歷史
來自意大利的慈幼會神父胡子義神父於1963年起到村內為痲瘋病人服務,因此於1964年將原九澳痳瘋院更為現名,寓意聖母瑪利亞的助佑,聖母村是個大家庭,院友互稱兄弟姊妹,友助互愛,共同建設家園[1][2]。 1980年代,隨著醫學進步,痳瘋病成為可治之症導致患者減少,癒後多名病人繼續留在村內直至離世[3]。 1992年,社會工作局將聖母村內的女病患宿舍改建為九澳老人院收容已痊癒的長者,九澳聖母村結束其醫療照料任務[4]。 由於村內沒人居住,導致建築物空置並出現失修情況;直至2013年,文化局接手復修,其後2021年底將原痲瘋病院舍、康樂室舊址及七苦聖母小堂被評定為文物[5]。 聖母村往昔建有痳瘋病院,有五幢回廊式平房房舍,因地處海濱崖上,頗為偏僻,仿如隔離病院,雖然風景絕佳,也少人到來遊覽。 病人留院治療,甚至闢地種菜,因此被稱為“痳瘋村”。
在修復前已考究建築底層最早期的漆料,並以此作為修復的依據。 至於聖像方面,局方過去主要對建築物及戶外場地進行修復活化,至當時為止暫未有對區內原有的聖像進行過修復或翻新。 文化局在修復前已考究建築底層最早期的漆料,並以此作為修復的依據。 該處長梯的石柱在本局進行修復前已破損,對該處進行了初步的修補並加設安全扶手,未來會作進一步修復及空間優化[19]。 1963年8月12日,神父抵達路環九澳的麻瘋村,經過三天的預備,在8月15日(全球天主教徒慶祝聖母升天瞻禮) 正式開始服務麻瘋病人。 他帶來發電機亦為鄰近的九澳村提供電力,在抵達和離開聖母村前,全村的兄弟姊妹接受信奉天主教,而政府也會為聖母村內的村民和家庭提供津貼、醫療服務。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阿聯酋航空為所有乘客提供機上免費 Wi-Fi 服務
原本只有一兩間簡陋的磚屋,1930年代重建並擴充成五間住屋及七苦聖母小堂,其後亦按實際需要增建了一些建築。 花地瑪聖母堂於1929年興建,1967年重建,服務澳門北部台山區居民。 廣闊的教堂前有寬敞的梯級,教堂內的紅磚牆上有一木製的十字架。 這位胡子義神父,為澳門奉獻了人生最珍貴的50年,一直到2017年,高齡102歲才於香港病逝。 澳門政府自1885年在此建院安置病患,至上世紀30年代重建並擴充成五間住屋及七苦聖母小堂;後於1966年興建七苦聖母教堂,原小堂就改作康樂室之用。 新教堂由居澳意大利人夏剛志(Oseo Acconci)負責建造。
- 若是前去工作的醫生或神職人員,還可能當天趕不上回澳門。
- 2020年起,受COVID-19全球疫情影響,澳門居民受到出入境限制難以外遊,而旅客因出入境防疫限制無法來澳,聖母村成為熱門“打卡”點[25]。
- 澳門早期的教堂大多經歷烈火洗禮,聖安多尼堂也不例外,今天我們看到的教堂是1930年重修後的規模。
- 過程中,文化局以修舊如舊的修復方式,保留原有建築牆身、門洞和走廊,其餘部分以原樣式復原,目前五間小屋均已完成修復;而活動中心(原教堂)的修復工作,文化局將於短期內有序開展。
胡神父繼續去意大利梵蒂岡募捐,夏剛志就為工程努力。 例如因為痲瘋病人十分需要通風,所以整個教堂兩邊的牆身都是門,可以全部打開。 教堂屋頂的8組斜樑將整個教堂劃分為7個部份,與「七苦」(即聖母一生經歷的七件痛苦的事:預言之苦、利劍錐心、舉家逃亡、幼子失散、耶穌受難、懷抱耶穌、埋葬耶穌)的數字相配。 而由屋頂到地面的斜樑上有水槽,雨水可以直接從屋頂經過水槽流往下面的排水渠,避免雨水滴滴答答的聲音影響祈禱。 1929年澳葡政府重建痲瘋病院,新院舍於1930年落成。 由具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5間單幢平房及小禮拜堂組成,沿着海岸線呈弧狀分佈。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交通
未來的九澳聖母村,政府計劃打造成為青少年藝術教育培訓基地,同時開放予市民、旅客遊覽。 這種處理結構的方式,與20世紀「結構主義」主張的設計理念相符,即是強調建築物的結構設計,以結構作為空間的裝飾與劃分元素。 但聖母村內多幢平房的新顏色與過往不符,聖像也似有缺損。 文化局表示,幾幢平房自建成以來,曾使用過不同漆料粉刷翻新,之後又因掉漆老化形成所致。
雖然七苦聖母小教堂以西北為主要朝向,內部的主祭壇卻不是設在主軸線上,而是設在短軸的東北位置,這是非常罕見的教堂設計。 1966年7月24日啟用的九澳七苦聖母小教堂就充份體現上述的設計特點,整座建築物沒有找到一點與古典風格有關的裝飾。 2016年2月3日,澳巴21A路線延長行程至九澳[32]。 2019年3月9日起,交通事務局於九澳聖母馬路九澳戒毒康復治療中心附近路段增設巴士站,命名為“九澳七苦聖母小堂”站,供上述路線停靠,方便居民和旅客往來聖母村[33]。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主教山小堂
之於澳門的美食,我可以說上很多,但要問我景點,我可能半天也只能擠出「大三巴」這個大家都知之能詳的世界遺產。 前陣子中國某本雜誌公司找我談合作,希望我除了澳門美食外能提供一兩個景點,最好是觀光客比較不熟的密境。 翻了翻我沒寫的照片,拾起了當年和幾個文青妹子一起去澳門採訪的往事。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九澳聖母村)相信多數台灣人,應該沒去過,可能,聽也沒聽過。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月1日-1934年12月31日)10月21日,九澳麻風院小教堂由高若瑟主教祝福落成,病人由嘉諾撒修女照料。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
建於1928年,這座小教堂的建築形式類似澳門一般教堂的巴洛克式建築。 教堂的外牆為白色,橢圓形窗戶及一座鐘樓,教堂前有一座紀念碑,以紀念當地1910年戰勝海盜一役。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教堂內本有一銀色骨箱,自1978年起移入,箱內盛載著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現時已被送到聖若瑟修院收藏。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評定程序完成後,特區政府制定此行政法規,對本澳十二個不動產項目作出評定,其中七項定為紀念物,四項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一項定為建築群類別。 其中位於路環九澳聖母馬路239號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小堂)列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 此外,九澳聖母村原痲瘋院舍及康樂室舊址被評定為建築群類別,並為其設置一緩衝區[22]。 2021年11月6日,文化局對聖母村活化和修復舉行開幕展覽「盼望之地─澳門痳瘋病院舍歷史檔案展」、專題講座向市民推介有關澳門痳瘋病院舍的歷史與文化。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路環慘案
據夏剛志兒子憶述,其父以斜屋頂設計該教堂,目的是避免雨水的聲音干擾教堂內部的寧靜。 路環九澳聖母村建於19世紀末,地點在路環島東端非常偏僻的小山崗上。 在未建成公路及周邊還未填海之時,教會選擇該地點建設收容痲瘋病人的設施,故曾有痲瘋村之稱。 2020年11月25日,文化局對第三批共12個不動產項目啟動評定程序展開為期60日公眾咨詢,其中包括九澳聖母村(原痲瘋院舍及康樂室舊址;七苦聖母小堂)[21]。 九澳村(葡萄牙語:Povoação de Ká Hó)是位處於澳門離島路環東北部的古老村落,比黑沙村大,大部分原住村民為客家人。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2025 教堂最初的建築非常簡陋,教士們便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每當大風吹來,蒲葵葉便隨風飛揚,華人遠遠望去,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就稱教堂作「龍鬚廟」。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交通配套
由聖多明我會(道明會)創建於1587年,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 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 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歡迎您
因此在2021年和2022年澳人食住遊舉行期間,旅遊局安排部分本地遊行程加入參觀九澳聖母村[28][29]。 其中2022年初90%的路線當中包含九澳聖母村[30]。 2021年10月25日,《第三批不動產的評定》正式公佈,九澳聖母村(原痲瘋院舍及康樂室舊址)設有緩衝區,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小堂)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23]。 現在小房子全部都裝修完成,新興的九澳聖母村除了還原當時病友的起居空間外,還有小型手作工坊與慈善咖啡廳進駐。 一直以為黑沙就是澳門最遙遠的地方了,沒想到九澳更是偏僻,從新濠天地前面可以搭乘15或21A小巴前往。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指南
7月19日,葡軍圍堵路環九澳並登陸,縱火焚燒九澳村,村民數百家家毀人亡。 有一艘逃難的村民船,被葡軍追逐擊沉,船上38人全部喪生。 9月,治安警察局審理案件,判處8名海盜流放非洲做苦力28年。 路環慘案發生後,村民因不滿葡方除擊斃海盜外亦誤殺村民,紛紛要求政府廢除條約收回澳門。
我去過不下十次的澳門,後面幾乎都在飯店足不出戶,除了出去覓食外,活動範圍很少離開氹仔這個大紅圈….。 今天介紹這個澳門人口中的隱世景點,可能就連澳門人都不知道的九澳聖母村。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另外之後再分享的路環龍爪角海岸徑也都不遠,交通除了飯店的計程車外,也是能搭巴士(最後補充)。 活化後的九澳聖母村致力為社區提供服務,推動大眾欣賞和參與文化藝術。
而位於村內的咖啡廳於同日開業,由康復人士營運[20][7]。 1963年8月,意大利籍的慈幼會會士胡子義神父到村內服務。 1966年,興建七苦聖母教堂,原小堂就改作康樂室之用。 服務期間與院友共同議決將痲瘋院更名為“聖母村”,寓意聖母瑪利亞的助佑。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而社會工作局於1992年將女病患宿舍改建為九澳老人院收容已痊癒的長者,九澳聖母村結束了其醫療照料任務[7]。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教堂
來到九澳燈塔後,看到被鐵絲圍網圍著的小型燈塔,一般人會以為已經來到盡頭,便轉身折返。 隨着痲瘋病在澳門受控並可以治愈,1980年代,澳葡政府社會工作司接管九澳痲瘋病院,並將尚餘的幾名痲瘋病癒者遷入新建的九澳老人院(今工聯九澳護養院),九澳痲瘋病院乃至澳門幾百年的痲瘋病歷史,就此告終。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該地點現時仍然保留着一條從昔日灘岸到建築群的石梯級。 痲瘋,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幾千年前開始在全世界傳播,《聖經》也有記載。 致病的痲瘋桿菌會入侵患者的皮膚及神經,雖不至於死,但造成反覆創傷,容易傳染,被視為絕症,在20世紀曾經是世界三大傳染病之一,其餘兩種是梅毒與結核。 因為當時未有治療痲瘋病的藥物,故唯有對患病者進行隔離,流放到偏遠地方,以減低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夏剛志並不是建築師或工程師,但他開設建築公司,是當時澳門其中一位建築商。 據其兒子所述,夏剛志不僅承造樓房,亦做設計,同時也會造藝術裝飾。 2021年初,有離島社咨委委員反映隨着九澳聖母村活化工程項目開展,區內人流上升,周邊配套設施不足問題漸顯現。 居民反映,現時困擾較大的是公交和泊車問題,加上聖母村周邊設有康復醫院,市民有定期探病需求,建議另一條往返九澳的巴士路線15延伸接駁至聖母村周邊,以及研究增設石排灣至九澳的路環區循環專線或周末特班巴士線[34]。 設於九澳聖母村內的部分為常設展覽,逢星期三暫停開放[26]。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胡子義神父與聖母村
當時每幢平房內設廁所和小廚房,安裝有自來水和排水系統,並設有碼頭作為對外的交通聯繫。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2025 在上世紀60年代,院舍內的禮拜堂及祈禱室因七苦聖母小堂建成,設施改為康樂室用途。 現今其中一間院舍內的建築變成由澳門戒毒復康協會營運的咖啡室,並不定期舉行藝術展覽[24]。
2016年,九澳聖母村修復工作已啟動,但只有1間小屋的外牆完成修補。 6月17日,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指修復進度緩慢是由於文化局經費有限,當局同時要承擔大量文化領域工作,未來將投入更多資源加快修復特色建築[13]。 譚俊榮於同日參觀聖母村期間認為外形獨特的七苦聖母小堂和鄰近的6間別緻小屋,與九澳村、三聖廟、觀音廟,構成了中西文化共融的縮影,風景十分宜人。 他表示,文化局之前礙於經費有限,亦有負責不同文化領域工作,故目前僅修復了1間小屋的外墻,稱將會向文化局撥付更多資源,以盡快修復該區建築。 同年9月下旬,文化局表示計劃年內完成村內第二幢建築物修復工作,並預料在2017年可以完成片區內其餘四幢建築物的修復[15]。 當時神父沒有預算,但夏剛志說:「沒有錢也沒關係,我幫你起教堂。」於是兩人就分頭行事。
雖然極為慘烈,當中卻蘊含為世人承擔罪痛的悲憫精神。 在這座位處痲瘋院附近的小堂供奉七苦聖母,確有其深長意義。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胡神父提出在村子的北邊建造新的小教堂,以取代原有於1934年啟用的教堂,得到當時教宗保祿六世的5萬澳門元資助。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澳門倫敦人 Churchill’s Table 朝食筆記
當時,澳氹大橋尚未落成,要把建築材料運到九澳需要用貨船在教堂後面的沙灘登岸,過程相當不容易。 也是1930年左右,台灣第一所,也是現存的唯一一所公立的痲瘋病收容所「樂生療養院」成立。 院內擁有村落式的居住環境,院民也在空地種植開墾,自給自足。 據澳葡總督頒令,除要充分供應工人伙食,也要在痲瘋病院設立工場及撥出土地讓院民耕種,所得收入撥歸院民所有。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教堂建築頂上的青銅十字耶穌受難像,是一位義大利米蘭的雕塑家方各美斯馬所設計與贈與的,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這座十字耶穌受難像特別神聖,記得那天我拍完照,仍瞇著眼頂著大太陽看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