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幾步,右邊就會見到樟樹,抬頭便可香港獨有、碩果僅存的紫花油麻藤(紫色禾雀花),此花花期為每年三至五月,花期不長、數量少,大家記得要落足眼力搵下。 沿著小徑前行約十分鐘,便會來到是次旅程的中轉站:龍潭觀音廟。 這間觀音廟藏於雞公山、大羅天山腳,據說由蕉徑六村村民合力興建,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廟堂雖小,但相信只要心誠亦足以保家佑人,在此祝願:「願各位香港同路人,人人平安」;嗅過香火、求得安心之後,大家便可以原路折返,回到彭屋公廁處,繼續尋另一打卡位。
)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年建設,現在已停辦的鄉村小學博文學校,均是列作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古迹,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看着村民在學校前乘涼閒話家常,已能感受鄉村的淳樸氣息,車友下次在上水騎車的話,不妨在沿單車徑前往河上鄉之前,順道聯遊此地。 他透過自己砌磚、鋪設膠膜、放上有機泥,以確保土壤與原泥土有2米距離;而水源也是來自50至60米深科學井的地下水,加上100%不落農藥以及築起防雨防蟲的農棚,故能達到有機的標準。
蕉徑: 路線資料
在小巴站左方行入彭屋村內,看見公廁後繼續沿左方石屎路直行約三至五分鐘,舉眼望向不遠處便會見到椰樹群。 石屎小路兩側的椰樹在陽光點綴下,充滿夏威夷氣息,難怪附近居民都說偶爾會有識貨之人前來拍攝婚紗照。 蕉徑2025 不過大家如果想打卡的話,需要踩出路邊、下個小坡走到林間,一不小心都可能會「拗柴」,所以要量力而為。 雖然對Innolife被植物滿佈的綠色環境戀戀不捨,但在飽餐一頓後亦終需一別,只能悠悠地走出門口,向彭屋方向步去。 小店提供簡單的輕食,不少食材皆是自家種植或來自相熟農友提供的新鮮有機蔬菜,如羅宋湯、薄餅、薯蓉、田園沙律、果汁等等,確保食材天然無添加。
- 有些好友已移民,而將有更多好友陸續離開香港,非常不捨。
- 規劃署回應上址土地在《古洞南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NEKTS/17》上被劃為「綠化地帶」,但有關電單車場視為「康體文娛場所」,必須取得城市規劃委員會的規劃許可,目前沒有獲得申請規劃許可作有關用途。
- 南閘隔音屏障旁有小徑往大埔仔徑入口,或返回清水灣道,再轉入大學道繼續旅程。
- 留意,場地只供會員內進,不設 walkin,只接受預約,有興趣的朋友記得預約參觀及訂座。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0,000,年齡中位數為 44.7歲。
自農業園選址蕉徑,葉子林與小茵重新聯繫,而關心此事的人也組成了兩個通訊群組,一個是文哥、小媚、小茵等人的村民群組,另一個則有較多村外人,如葉子林、吳希文、蘇文英等。 葉子林是小茵的中學同學,現職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永續農業主任。 小時候,他家住打鼓嶺,父母務農為業,他來過蕉徑一兩次。 雞屎要掃到雞籠下的鐵網,等待文哥等菜農取作肥料,菜農不時帶菜給她們,她們會回贈雞蛋,在過節時送雞給菜農。 仍有餘暇,便會到處採摘野花馬纓丹編作花圈,又在溪邊挖泥,搓成碟子的形狀,如製陶瓷,把泥碟在日光下曬乾,手指一戳,碟便裂成碎塊。
蕉徑: 新界區專線小巴57K線
《施政報告》指未來將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市民假日的悠閒鄉郊地區將買少見少,不過北都未真正動土就已經屢受破壞。 計劃設立農業園、位於上水古洞南的蕉徑,屢被揭農地被破壞,香港的田野風光本就珍稀,再經這般人為破壞,到真正只剩石屎森林時,大家都後悔莫及。 作為香港人,更應該了解土地的珍貴之處,今次就與大家一探古洞南、蕉徑一帶,先在粉錦公路旁的綠色休閒村嘆個有機午餐,再走進藏匿在蕉徑彭屋中的秘境打卡位,輕鬆寫意半日遊。 營盤(英語:Ying Pun)[注 1],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南,北大刀屻北坡下的谷地,鄰近北區與元朗區的分界線,隔粉錦公路與蕉徑相望。 當地現今尚有兩條村落,分別爲位於營盤山谷內的營盤村(英語:Ying Pun Tsuen)[注 2]及其西南方位於粉錦公路西側的營盤上村(英語:Ying Pun Sheung Tsuen)。 營盤村北部現今建有一些小型工廠及貨櫃場,而其北面的小山谷則建有歌賦嶺和邁爾豪園兩個低密度高級住宅區。
- 就係:持份者甲,同意個方案,但個方案在⋯⋯呢幾個方面不理想。
- 由古廟至牛潭坳為一林中小徑,坳北另有橫腰水泥馬路,經過軍營下降至牛潭尾。
- 雞屎要掃到雞籠下的鐵網,等待文哥等菜農取作肥料,菜農不時帶菜給她們,她們會回贈雞蛋,在過節時送雞給菜農。
- 大可以在橋對岸擺好腳架,與友人同立於橋上,一幅「小橋流水人家」佳作自然而生。
- 「收了農田,我就出外打工,最怕收了間屋,我住哪裏?住樓和住村屋是兩回事,最簡單說,你養不到狗。」他的唐狗阿來是大近視,連大蜈蚣也低頭去嗅,平日一副溫馴、呆滯的樣子,唯有靠阿財看門,趕走蛇蟲鼠蟻,以及記者這些陌生人。
- 葉子林是小茵的中學同學,現職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永續農業主任。
由於北大刀屻與箕勒仔蝴蝶山徑之間有分岔山路通往營盤,該山路近年得到政府修葺並加建欄杆和階梯,路況變得良好,故此吸引不少郊遊和晨運人士使用該山路前往營盤,再轉乘公共交通工具離開。 由粉錦公路蕉徑村口起步,該村面積雖大,不過上山入口不算太難找,沿蕉徑路走至馬路盡頭(近彭屋村),然後根據指示牌,途經龍潭觀音古廟及村末一些小屋後,即可上山。 由古廟至牛潭坳為一林中小徑,坳北另有橫腰水泥馬路,經過軍營下降至牛潭尾。 蕉徑 這馬路假日常有越野電單車經過,如步行可不需進入軍營,沿途留意左方小路口下山即可(小心別進入濾水廠範圍)。 休閒村佔地約7,000呎,設有花園、農莊園圃、餐廳等,到處悉心栽種了花草和農作物,狗主可以帶毛孩來親近大自然。
蕉徑: 希望快啲叻啲、種好啲!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據清嘉慶《新安縣誌》所載:「桂角山在縣南三十里,多產桂,兩山競秀如角,一名鼇潭山。其山有雲即雨;上有仙女梳妝石。宋鄧符築力瀛書院,講學於其下,今基址尚存。」。 蕉徑2025 不過留意因疫情關係,除了周末和公眾假期外,平日只有少量食物供應,加上小店採預約制,所以記得先要預訂位置。 較低處可見一些電塔,路胚開始明顯,再走約半小時抵達牛潭尾高處山腰的清攸路,穿過一些露天貨倉,沿馬路步往牛潭尾村公所小巴站,結束探索雞公嶺山徑之半天旅程。
蕉徑: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餐牌特別推介本地有機農作物食品,以及健康鮮食的毛孩套餐。 留意,場地只供會員內進,不設 walkin,只接受預約,有興趣的朋友記得預約參觀及訂座。 警方稱今年8月聯同規劃署、北區民政事務處、北區地政處、食物環境衞生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及警方新界北交通部特遣隊就上述議題展開聯合會議。 警方會採取多機構合作模式,與各政府部門及有關持份者緊密溝通,以確保每個道路使用者安全,警方未來會聯同其他政府部門對違例人士採取適當的執法行動 。
蕉徑: 上水名都3房 638萬元獲同區分支家庭承接
在上水站乘小巴至總站的蕉徑彭屋村起步,漫步在曲折的村巷中,兩邊田園一片翠綠,讓人心曠神怡,亦會偶然聽到屋內犬隻發現陌生人時的吠叫。 有些好友已移民,而將有更多好友陸續離開香港,非常不捨。 其實走與留同樣困難,「被時代拆散 才道別那樣難」。
蕉徑: 上水蕉徑村: 香港圍村列表
政府現正逐步為蕉徑開發現代化高科技耕種,農業園第一期工程現正展開,位處蕉徑路近粉錦公路交界,預計2023年落成。 蕉徑 同時,他認為香港農業現正面對的四個難題:農地不足、難於銷售、技術斷層、基建不足,農業園其實一個也解決不了,就算解決也只能在80公頃的範圍內解決。 「到底香港需要多少農地?下限是以現在約700公頃的常耕農地為基礎,再設合理增長空間。現在很多人想入行卻找不到農地,令技術斷層問題更嚴重。」據漁護署資料,現時「農地復耕計劃」的輪候人數為340人,平均輪候時間為五年。 經過記念碑再步行約十分鐘,便會見到57K小巴的總站——彭屋村村口,而旅程的第一個打卡位「椰樹林」亦近在咫尺。
蕉徑: 香港巴士大典
歡迎以 蕉徑2025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步進園內,門口走廊處兩側擺滿花朵植物,還有各類由本地農夫種植的有機蔬菜,如油麥菜、菜芯、紅蘿蔔等二十餘種,這全都是本地農夫的耕作,由於大部份菜蔬供會員訂購,故一般遊客walk-in未必買到,但也可以碰碰運氣。 園內亦擺放了各類盆栽植物,如多肉植物、水栽植物、座地盆栽等,用來拍照亦不錯。 翻查資料,由白水碗至南圍這一段古道百年前已有,近南圍這一段更是石磴山徑,淳樸古雅。 古道對面是風景怡人的麻南笏半島、香港靚灘的三星灣及富豪海灣的匡湖居遊艇區,太迷人了!
蕉徑: 上水蕉徑村: 留言板
終於告別窄路,重返南圍路,首先進入澳仔村,再往前走便是南圍,差不多10分鐘才到西貢公路路口。 上水蕉徑村 看到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窩美堂的十字架,便知道到西貢公路路口,這次旅程圓滿結束。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如閣下繼續使用本網頁,即表明同意接受此等免責條款。
蕉徑: 蕉徑路沿途(由東至西)
本網誌大部份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本人概不負責。 蕉徑 留意左方的小石級(約在地圖牌前的電塔側),由此上走以木級鞏固的行山徑。 走過雞公嶺後,先後走過兩條山路分別可通往麒麟山及打石湖,續沿徑前行。
蕉徑: 蕉徑新圍
離開與留下來的都要好好保重,願大家也能找到調適的方法及自主快樂的生活空間。 才種了一年,沒甚麼經驗,幸好有朋友常提甚麼時候要落種,甚至幫手培苗。 要有技術,才能產出源源不絕的食物,才能夠維生;要累積經驗,才知道怎樣種得好每一樣東西。
蕉徑: 地方
雞公嶺南坡為短草坡,頗為光禿禿的,而北坡為茂盛樹林,山體植被與紅花嶺有幾分相似。 雞公嶺一帶為越野電單車的「熱點」,假日常有車手在山頭飛馳,從影像地圖可見山頂附近滿佈大大小小痕跡。 北區的上水@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02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0,157人。 主要街道包括上水蕉徑村、馬會道(上水段)、上水唐公嶺、上水麒麟村、上水蓮塘尾、上水虎地坳村、上水紅橋新村。
蕉徑: 營盤 (香港)
小媚和小茵的家裏養雞、養鴿,後來因香港回歸而舉家移民加拿大。 Innolife出門口後右轉、沿大路(蕉徑路)直行,會途經一塊刻有「紐芬蘭橋」字樣的白色記念碑。 蕉徑 據聞當中提及的紐芬蘭橋建於1957年左右,得名如此皆因此橋是在英國紐芬蘭艦隻的軍人捐助下建成,惜今日原本的紐芬蘭橋已不復見,只剩下重建而來的捐款紀念碑。
要到蕉徑親親大自然,大家先要克服內心對「入大西北」的恐懼,皆因行程起點為上水港鐵站對出的小巴站。 幸而受封關影響,現時上水的水貨活動大減,大家亦不必擔心被拖喼碌腳。 他特別留意到蕉徑農田有幾種不同高度,而農地水文系統會配合地形高低落差,地勢最低也最難去水的農田可做濕田。 蕉徑2025 他希望政府不要把農地高低一下子全部拉平,希望一切都是順應蕉徑的原有自然環境來調整,才不會浪費這片肥沃的農地。 遠走加拿大,又回到蕉徑,後來搬出市區,蕉徑老家借給朋友耕田,種出蘭花、蘿蔔、紅蘿蔔。 小媚差不多退休了,打算搬回蕉徑,便遇上了農業園一事,她們家在二期工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