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矚目的機械架構向觀眾展示能量與運動的轉化,是目前世界同類型展品中最大的一件。 香港科學節2025 透過圓球在兩座高塔間過山車般穿梭往返,產生一連串賞心悅目的聲響及視覺效果,構成香港科學館展品的一個重要標誌。 段崇智校長在致辭中說,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達成了5個產學研基地的建設,正積極拓展在深圳的福田區、廣州、東莞,中山等區域的創新與創業項目,繼續加強粵港澳高校聯盟的合作。
- 生物醫學工程師在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前沿醫療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別是為了及時應對醫療保健挑戰,引入創新和技術。
- 我們希望香港科學節能成為燃起大眾探索科學的火花,從而培養勇於探究及創新的科學文化。
- 林慶淘表示,在研究期間需要學習陌生的專有名詞時少許吃力,而過程中他認為最有趣的是能夠親自解剖老鼠。
- 而「開心市集」期間,科學園亦於金鐘、九龍塘及沙田安排免費穿梭巴士。
香港大學(港大)理學院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Joseph 香港科學節2025 Michalski博士獲頒授2023年「科學探索獎」,以表揚他對行星學和火星研究領域的貢獻。 Joseph Michalski博士是首位獲頒這殊榮的非華裔得獎人。 香港科學節 在過往幾十年裡,科學界最重要突破之一,就是破解了生命基因DNA的密碼。
香港科學節: 相關事件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人類對綠色能源與環保意識提升,相關的技術隨之蓬勃發展起來,促進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材料科學的突破衍生出林林總總的先進材料,從可再生及生物降解的塑膠材料,到擁有驚人結構和性能的納米材料,並可按照個人需求而「度身訂造」。 生物科技的進步有助加強公共衛生、推進醫藥健康、提升農林漁牧及食物品質,以應對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未來高齡化的社會。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當人們正在享受它帶來的好處時,其危害也在接踵而來。 因此,我們需要有穩固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文化,懂得善用科技的優勢,以應對未來生活的變化和挑戰。 今年的科學節以「科技創未來」為主題,希望大家了解到科學與科技的最新成果和將來的發展趨勢。
此外,我們會繼續透過各種與 STEM 相關的活動,在香港科學節中推廣學習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 參加者將親身體驗通過應用程式分析和監控設備的用電量,並控制這些智能技術(例如調整燈泡的顏色和亮度)。 此外,參加者將學習綠色能源技術(例如屋頂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房屋模型中的各種傳感器的應用,例如通過應用蒸汽傳感器,如果外面下雨,窗戶會自動關閉。 香港科學節2025 樊春海院士介紹,DNA數據存儲其中不僅包含有信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也包括合成生物學、基因測序等生物學技術。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1.土力小實驗
然而,鋰離子電池的有機電解液帶有毒性及容易燃燒,有很嚴重的安全隱患。
凡惠顧指定美食,可憑正本收據換領期間限定的「開心香港@科學園」卡樂B薯片或益力多。 樊春海院士分享了一組數據:2020年全世界的數據是44個ZB(440萬億億字節)。 香港科學節 ”現有基於矽的存儲方式,存儲它們不僅需要耗能、占地,而且由於數據電子存儲的壽命只有十年到幾十年,相對來說遷移起來也很麻煩。 據了解,內地的「刷掌支付」功能,採用「掌紋+掌靜脈」識別系統,已於內地微信推出。 該系統在不同的光線環境下,仍可自動調整,並能識別不同年齡階段的掌紋差別。 園內並設置巨型充氣「金蛋」彈床供兒童玩樂,亦設有多個3D藝術特效照片區供市民「打卡」。
香港科學節: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目前臨床上發現當這些肌節蛋白發生變異時,會造成肌節構造的異常進而導致心肌病變 (cardiomyopathy)。 香港科學節 在心臟發育早期,肌節組裝 香港科學節2025 (Sarcomere assembly) 的機制仍然未明,若能了解組裝的分子機制就可以進一步找到治療心肌病變的方法。 鋰離子電池具有穩定電量輸出及使用壽命長的優點,現已成為許多便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以及大型太陽能/風能發電廠不可或缺的配置。
- 參加者可以參加一連串寓教於樂的小遊戲,並學習科學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
- 作為一名醫生,鍾院士舉出了他在慢性阻肺早期防治、“非典”的治療、癌症治療等方面的臨床用藥案例,來說明開拓、尊重事實、執著追求和協作是創新必備的幾個素質。
- 鋰離子電池具有穩定電量輸出及使用壽命長的優點,現已成為許多便攜式電子產品如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以及大型太陽能/風能發電廠不可或缺的配置。
- 故事顧名思義是以「果蠅 」為題材的電子書,講述果蠅兄妹在偶然的機會下進入果蠅俠訓練營。
- 比賽號召全港100位中三至中五學生分別組成20組參賽隊伍,參加一系列測試智力和團隊合作的任務,包括可持續發展及科學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
- 本工作坊旨在介紹物聯網(IoT)智能家居的概念與應用,包括如何透過傳感器、物聯網設備及綠色能源,以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此外,香港科技園同時推出「掌靜脈」支付,即內地俗稱的「刷掌」,於市集以刷掌支付可獲95折優惠。 在視覺化研究中心的360度影院,參觀者不僅體驗到三維立體沉浸式環境,更可與影像進行互動;參加「天台太陽能光伏系統」導賞的人士則認識浸大校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 「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是科學節2023一個嶄新有趣的比賽項目,旨在推廣智慧環境和綠色文化。 比賽號召全港100位中三至中五學生分別組成20組參賽隊伍,參加一系列測試智力和團隊合作的任務,包括可持續發展及科學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 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首次帶來模式生物朋友斑馬魚(思思和巴巴)及果蠅俠(果果和螢螢)同大家見面。 透過牠們的故事,讓大眾了解模式生物在生物技術研究及中醫藥物開發,以至治療疾病的應用。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館 – 全新展覽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盧怡君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研發高性能環保水性鋅電池電解液方向邁出關鍵性的一步。 該團隊應用製藥科學領域增加藥物溶解度的方法,解決了水性鋅電池因醋酸鋅(用於電解液的一種無鹵素鹽)的溶解度不足而衍生的壽命短問題。 約700名中學生及公眾人士早前參與浸大年度科學節,透過一系列體驗活動,增加對可持續發展和智能生活的認識,並探索科學的趣味。 全球糧食供應, 例如蔬菜生產,受到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 COVID-19 大流行等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工作坊將討論這些重要議題。
香港科學節: 科學園開心市集提供逾180款創科商品
反過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對腦科學研究也有推動作用,如腦成像技術的改進、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將極大提高信息分析的效率與準確性。 張旭院士強調了基礎研究在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鼓勵青年利用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資源,看見融合學科碰撞出的無限可能性,激發學習興趣,積極參與科研和工程項目,推動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本工作坊旨在介紹物聯網(IoT)智能家居的概念與應用,包括如何透過傳感器、物聯網設備及綠色能源,以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7.DNA與遺傳—親子工作坊(抽取DNA)
未來港中文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國家為大灣區的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自主培養作出更大的貢獻。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中四生梁芷榕、莊仲賢及林慶淘,早前在多名港大博士生的指導下,就腦退化症及柏金遜症進行各項研究。 他們先認識引起疾病的原因、病毒如何入侵神經系統,再以老鼠及斑馬魚標本模擬神經退化的病理情況,了解麻醉及手術創傷如何影響記憶及引致神經退化疾病相關的生物因子,以研發藥物抑制病毒。
香港科學節: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Joseph Michalski成首位「科學探索獎」非華裔得獎人
我們以有趣的互動展品來激發大家的創意思維,透過親身嘗試和動手操作,探索科學的樂趣。 展品分布於館內多個展廳,包括令人充滿能量的磁電廊、感受地動山搖的地球科學廳、生氣勃勃的生物多樣性展廳、富啟發性的賽馬會環保廊和讓小朋友樂在其中的兒童天地。 今年科學節推出一項嶄新的比賽項目「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推廣智慧環境及綠色文化。
香港科學節: 科技園推全港首個「掌靜脈」支付 享95折
這網上活動同時提供網頁介紹斑馬魚及果蠅俠科普繪本的資料,及設有問答遊戲考考大家。 薛先生加入浸大前,曾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並效力於香港政府達四十載。 他將會在7月7日發表創新及科技發展講座,為科學節2023揭開序幕。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5.生命解碼—DNA手鏈
因此,研究團隊想進一步探討UNC45B是否在不同部位的肌節構造扮演不同的角色,發現UNC45B缺失的心肌細胞完全不會收縮。 透過機制研究的探討,發現UNC45B 是透過調節KINDLIN2的表達來調控肌節組裝的起始點—原肌節 (protocostamere)的形成。 最後,研究團隊證實UNC45B 會藉由與不同部位的肌節相關蛋白,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上相互作用,以調節心臟肌節的形成。 然而,在電池使用過程,鋅金屬容易產生形成針狀結晶的副反應,導致電池短路,縮短使用壽命。 現有減少針狀結晶形成的方法是使用大量含有鹵素的鋅鹽,但卻會引致環境與可持續性的問題。 實體科學活動將於香港科學館舉行,並分為兩種現場表演:專門設計予6-11歲兒童家庭的親子工作坊,及適合全年齡兒童家庭的科學劇場。
香港科學節: 相關活動
在製作過程中,參加者不但可了解傳感器的基本操作,更可學習電子線路的基本知識。 生物醫學工程師在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前沿醫療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別是為了及時應對醫療保健挑戰,引入創新和技術。 推進我們的醫療保健依賴于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生物醫學工程師、大學、醫院和政府專家之間的緊密合作。 本次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會議聚集了醫療器械業、研究和產品開發、臨床工程和創業方面的專家,討論和交流醫療保健領域新興需求的想法。 這不僅是對BME利益相關者的寶貴活動,也是我們的年輕工程師參與瞭解這個蓬勃發展的工程領域的重要機會。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 – STEM工作坊及專題講座
小朋友和家長可以通過參加網上現場表演和動手做實驗,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教育家即時互動。 今年的重點活動涵蓋四大主題,包括:學前幼兒科學、人體揭秘、探索未知,以及實體科學活動。 參加者將可從科學周活動中,學習到由人體秘密至野生動物生活習性等的各類科學知識。
香港科學節: STEM親子工作坊 + 科學劇場
在計算機信息的世界中,編碼語言是0和1,而在生命基因的世界裡,編碼是由ATGC是四進制來完成的。 “通過DNA存儲,把數據存儲的容量極限提升7個數量級,全世界440萬億億的字節,只要200公斤DNA就可以存下來。 ”可見,DNA存儲帶來了一種密度高、能耗非常低、壽命非常長的存儲模式。 樊春海院士預測,到2024年,將有30%的數字業務有可能是用DNA存儲來實現,從而解決現在指數級增長的數據存儲問題。 他認為創新不僅僅停留在寫出高端的論文上,“發現加效益才叫真正的創新”。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提高科學素質的動力不僅是興趣,科研人應當具有使命感,將其發展為熱愛,最後形成自我的追求,完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
香港科學節: 網上直播:恆星與行星
參加者亦可學習魚菜共生系統,體驗現代農業如何促進食物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他指出,地球和火星在38億至40億年前的地質環境極為相似,火星其實極有可能與地球一樣衍生出生物。 生物科技行業近年發展迅速,將軍澳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開設生物科技課程,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今年更有3名中四生到香港大學醫學院進行一星期暑期實習,就腦退化症及柏金遜症進行各項研究,希望研發藥物抑制病毒。 科學節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鼓勵青少年探索科學,部分活動特別以中學生為對象,強調科學的趣味。
香港科學節: 機械人任閉幕嘉賓
除2023年香港科學節,裘槎科學周亦由即日起至2023年4月30日,提供多個線上和實體活動予大眾免費參加。 「科學探索獎」是一項由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是目前中國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每年嘉許不超過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獲300萬元人民幣作五年研究之用。 Joseph Michalski博士和研究團隊利用一系列遙感數據,包括來自火星軌道衛星和火星表面探測器的紅外線、可見光、磁力、重力和激光數據,從火山學、地質化學、構造學和礦物學等多方面,研究發掘對火星的新知。 Joseph Michalski博士主力從事火星的古老地殼研究,他認為火星古老地殼包含有關地球生命起源,以及前板塊構造過程的重要訊息。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鄭傳忠表示,由於學生已具備生物科技知識,研究過程大致順暢,而且學生表現積極,遇到問題會主動發問。
比賽共有100名中學生組隊參加,每隊需完成不同任務,包括參加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 比賽透過互動有趣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更投入學習科學與可持續發展概念,並探索浸大校園及其可持續發展實踐。 在超過70個合作夥伴和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很高興為你呈獻140多個與今年主題相關的精彩節目。 這些節目將會讓你了解更多自然現象的科學、日常生活物品的運作原理以及提升生活質素的科技。 香港科學節 我們亦會舉辦社區外展活動以及全新的線上科學嘉年華,讓大家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接觸科學。
另外,參加「打造智能聊天機械人小幫手」工作坊的學生學習製作聊天機械人,了解機器學習的應用。 科學節設有六個綠色科學攤位,包括理學院、生物系、化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及物理系。 參加者可以參加一連串寓教於樂的小遊戲,並學習科學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 為了深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科學人才交流學習,激發創新活力,7月31日上午,大灣區科學論壇秘書處與香港中文大學、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同舉辦了第二屆名師講堂,活動在廣州、香港兩地同步舉行。
例如藍藍的天空是由於光的散射;向日葵遵循137.5度的黃金角度,將種子以螺旋狀緊密地排列而避免重疊;咖啡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香氣,是因為在烘焙過程中發生了一組特殊的化學反應。 例如,全球定位系統 (GPS) 就是利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幫助我們準確定位我們的手機;螢光燈利用等離子產生光;光纖依靠光的全內反射在眨眼間傳輸信號。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素宜研究團隊建立一套新的系統,揭示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成心肌細胞的過程中,其核心肌節相關蛋白在時間與空間的表現,進而揭示肌節組裝的分子機制。 能量穿梭機位於科學館展覽廳正中央,是一座高廿二米,貫穿四層展覽場地的巨型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