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岩柱的高度可达100米,平均直径则有1.2米。 火山石香港2025 巴勒莫和卡塔尼亞的有些地方還出現電力和供水中斷,政府官員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解決方案。 官員稱,自本月20日以來,卡塔尼亞及周邊地區一直發生停電,共有逾50萬人受到影響。 橋咀洲有一個獨特景觀,就是退潮時,在島的西端會出現一條連接橋頭島的天然沙石堤 —— 連島沙洲。
- 偉晶花崗岩﹝圖31﹞通常在岩牆、透鏡體或在接近花崗岩侵入邊緣的地方形成。
- 圖23:一億四千三百萬至一億四千二百萬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關的侵入岩之圖解
- 這個長約2,500公尺的狹長島嶼,沿南北方向延伸,擁有天然海濱沙灘、壯麗地質奇觀,四周島礁群山環繞,景致醉人。
- 海沙层亦会出现于沿岸受海浪作用而形成的沙滩和沙洲。
- 這裡沿海一帶,中餐館林立,吸引很多旅客前來大啖海鮮。
在1924年,香港发现的首枚化石是【香港菊石】,在赤门海峡北岸的泥岩中找到,证实属早侏罗纪时期。 从大约二亿至八千万年前,中国东南海岸发展成聚合型板块边缘构造环境。 约在一亿六千五百万至一亿四千万年前,香港区内的活火山喷出火山灰及熔岩。 位於冰島東部史托克(Stokkur)附近,是一處面積龐大的露天噴泉區域。 間歇泉以一個主爆泉和周圍幾十個小噴泉、彩池、噴氣孔等組成。 間歇噴泉(Geysir)又稱冰島大噴泉,是冰島境內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大間歇泉。
火山石香港: – 粉砂岩及泥岩
「地質」是大自然裏的死物,岩石沒有生命,當我們不去找它們,它不會像昆蟲、雀鳥般自動找上門;然而,若你對地質有所認識,就會知道它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 總計填海得來的新增土地,合共超過60平方公里﹝圖18﹞。 第二個填海計劃於1890年2月動工,並在1904年完成,共動用了350萬噸物料創造出65英畝﹝0.3平方公里﹞的新土地。 靠近陡崖的中央,純陽峰山頂之東﹝588米高﹞,山脊被山谷分隔,是現時的糧船灣水塘的位置。 接近新娘潭的山谷源頭有由八仙嶺組岩層組成景色優美的瀑布。
這些火山沉積物大概以泥石流的過程,迅速地在火山盆地的湖中,在未經固結的沉積物上堆積。 到了四億年前,經由河流及其三角洲運來的沉積物在香港一帶堆積。 這些沉積物成為現今香港最古老的岩石,即泥盆紀黃竹角咀組,這時期此地區的板塊活動相對穩定。 中生代火山活動之後形成的沉積岩,和第三紀沉積岩主要出現於香港的東北部地區,其中包括沉積於陸上斷層盆地的紅層﹝帶紅色的沉積岩岩層﹞ 以及蒸發性沉積物。 2009年,香港地質公園正式成立,自此「地質」成為了本地生態遊的重要一環,及後更成為其中一個世界地質公園,躍登世界舞台。
火山石香港: 晚侏羅世大嶼山岩牆群 – 長石斑岩
假若時間不多,可以到面向小巴總站的美食街,這裡有多間餐廳小店,提供各式地道平民小吃和麵食等,令人垂涎欲滴。 1986年為了慶祝雷克雅維克建城200年而建的戶外雕塑,出自冰島雕塑家Jón Gunnar Árnason之手。 熱浪席捲希臘,導致當地在過去兩週發生多宗山火,最少5人死亡。 沃洛斯(Volos)地區的山火7月27日波及一個空軍彈藥庫,引起連串爆炸、火球衝天。
图13:一亿六千五百万至一亿六千万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关的侵入岩之图解﹝细图为该火山活动时期形成的火成岩于本港之分布﹞。 由安山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的屯门组分布于屯门谷一带。 而安山岩熔岩﹝图11﹞常见于这岩组的上部,呈深灰色,粒体极微小,大多显现变质叶理;间中带有绿帘石矿化作用,令岩石色泽略带绿色。 火山石香港 该区的沉积岩由一层一层的砂岩﹝图10﹞和粉砂岩组成,显示出不同的沉积结构,如交错层理和收缩裂缝。 大澳组同时亦发现植物化石,确认为中侏罗纪时期形成。
火山石香港: – 粉砂岩
參觀橋咀洲後,一定要預留時間在西貢巿中心享用大餐。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香港 這裡沿海一帶,中餐館林立,吸引很多旅客前來大啖海鮮。 宜春街、萬年街和附近的巷弄裡則匯聚了不少人氣西餐廳和泰式餐廳。
- 浮石表面粗糙,顆粒容重為450kg/m3,鬆散容重為250kg/m3左右,天然浮石孔隙率為7l.8—81%,吸水率為50-60%。
- 针山花岗岩﹝图21﹞于城门河谷的西北方形成一个东北向呈椭圆形的侵入体。
- 其岩石一般为中粒等粒﹝即指晶体大小相近,约1-3毫米不等﹞,色泽呈淡粉红带灰,内含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及黑云母。
許多大型填海工程,則從山邊挖取風化岩石作為填海物料。 基於陡崖的不對稱形狀,在陡崖南方的山坡上是陡傾而短直的河道,只在降雨時有水流,這些河道稱為季節性或短暫性河流。 相反,北面山坡上的溪澗隨較平坦的斜坡向下流,其河道較長,因而發展成典型的樹枝狀支流,全年川流不息。 火山石香港 結果,位於八仙嶺陡崖以南的村落只能從山上獲取極少量的供水,但在另一邊較平坦的斜坡的山腳則可獲恆常的供水。 來自破火山口西北面的證據顯示,西貢破火山口的直徑最少達20公里。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资本
因此,尽管香港从来未被冰川淹盖,但从离岸沉积物的地层证据,间接证明第四纪时期曾发生重要的全球性气候变化。 在寒冷的冰期期间,当时的海平面曾经较现在的低120米,而海岸线则约位于香港以南100公里以外,同时,大量河流冲积物堆积在因海平面下降而暴露出来的海床上。 火山石香港2025 第四纪时期,即大约由二百六十万年前至今,适逢周期性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全球海面水位因应冰期及间冰期之变化而分别下降或上升。 由约一亿四千万至五千万年前,香港地区仍是大陆地块的一部分。
火山石香港: 中侏罗统大澳组 – 砂岩及粉砂岩﹝约一亿九千万至一亿八千万年前﹞
现在,这两座破火山口的边界,透过间断而呈岩墙状的侵入岩显示出来。 在荔枝庄亦发现了火山碎屑岩﹝图20﹞的岩层,由层理清楚的凝灰质泥岩、燧石粉砂岩、砂岩、砾岩及凝灰岩组成,常见软沉积物变形和火焰状构造。 这些火山沉积物大概以泥石流的过程,迅速地在火山盆地的湖中,在未经固结的沉积物上堆积。 与早期的火山活动比较,第二期的火山活动温度较高、喷出的晶体碎屑数量较少而爆发较强烈。 这个过程称为熔结,估计是大屿山一些带状火山岩的成因。 大埔花岗闪长岩﹝图17﹞主要在新界中部和青衣发现,亦于香港中区及南区以间断露头出现。
火山石香港: 始生統平洲組 – 粉砂岩﹝約五千萬年前﹞
除了有多個斷層盆地發展外,此地區的板塊構造相對穩定,而當時氣候既炎熱又乾燥。 九龍花崗岩﹝圖30﹞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形成呈圓形的侵入岩體。 其岩石一般為中粒等粒﹝即指晶體大小相近,約1-3毫米不等﹞,色澤呈淡粉紅帶灰,內含石英、斜長石、鉀長石及黑雲母。 圖27: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關的侵入岩之圖解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中孔火山石
香港的土地面積約有四成受 「郊野公園條例」 管轄,使廣大面積的天然地貌免受市區化壓力的影響,得以為下一代保存﹝圖10﹞。 這些地方包括大多數的山地、風景綿長的海岸線,以及大部分的離島。 令這些地方成為研究地質學及地形學的理想戶外實驗室。
火山石香港: – 石英岩及石墨片岩
这些区域性地壳构造变化令沉积环境由最早的河流及三角洲演变为温暖的浅海,然后变为大陆深海、火山活动活跃的大陆边缘,以至干旱的大陆断块环境﹝图1﹞。 水库分别于粮船湾洲和西贡半岛东部海峡的东西两端建有两条石坝,把中间的海道分隔。 这里被列入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范围,拥有一系列于1.4亿年前超级火山爆发所形成的地质奇观,于国际地质学上具有重大价值。 火山石香港2025 沿途有指示牌介绍一流的打卡景点,包括宏伟的六角柱石群、海蚀洞、海蚀柱,从标尖角山顶更可看到浪茄湾优美的海岸景致。
火山石香港: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你可以在這條位於海中央的「狹窄長廊」漫步,走到盡頭的小燈塔。 沿岸散落著表面佈滿裂紋、貌似「菠蘿包」的巨石,可愛造型讓你忍不住拍照打卡。 探進海底世界,放眼盡是各色各樣的珊瑚,包括適合珊瑚魚、螃蟹和海膽寄居、波紋狀的牡丹珊瑚,呈渾圓塔狀的扁腦珊瑚,以及搖曳擺盪的陀螺珊瑚。 豐富多樣的魚兒暢游於珊瑚群中,包括條紋軍士魚、成群結隊的黃尾光鰓魚、七彩隆頭魚和色彩鮮艷的蝴蝶魚等。 幸運的話,你甚至可以看到動畫《海底總動員》中橙白條紋相間的小丑魚。
火山石香港: 香港的地質歷史和岩石
坡積物包含的顆粒大小不一,由被水沖下斜坡的幼細粉砂及沙粒,以至由泥石流堆積下來的巨礫不等﹝圖40﹞。 火山石香港2025 然而,香港地質調查組地圖上,只記錄超過2米厚的坡積物,而這些較厚的坡積物多數出現於麓坡。 於間冰期期間地球溫度略為上升,導致冰原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
火山石香港: 石炭系落馬洲組 – 石英岩及石墨片岩﹝約三億四千萬年前﹞
除了普 及科學知識之外,該館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作為香港地質公園的門戶。 由 於其位置優越,位處西貢市的交通樞紐,可乘搭各類公共交通工具直達, 而且鄰近西貢市公眾碼頭,因此可說是遊覽香港地質公園的理想出發地點。 此外,該館職員均精通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可為市民和各地遊客提供最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水族领域
一座新的破火山口形成于现时大屿山中部的位置﹝图18﹞。 该火山的岩浆源自地下深处的岩浆库,岩浆沿岩墙注入。 沙田区附近的花岗岩体便是该岩浆库的残余部分,而位于大屿山西北部、马湾及青衣一系列东东北及东北向的岩墙,则属于该火山系统中输送岩浆的岩脉。 该岩墙系统的阔度约达6公里,相等于在火山爆发期间﹝约一百五十万年﹞,西北 – 东南向地壳拉张的宽度。
火山石香港: 二疊系大埔海組 – 粉砂岩及泥岩﹝約三億至二億五千萬年前﹞
图27: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关的侵入岩之图解﹝细图为该火山活动时期形成的火成岩于本港之分布﹞。 图23:一亿四千三百万至一亿四千二百万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关的侵入岩之图解﹝细图为该火山活动时期形成的火成岩于本港之分布﹞。 针山花岗岩﹝图21﹞于城门河谷的西北方形成一个东北向呈椭圆形的侵入体。 岩石内含有相对较大的石英晶体,而斜长石则可于粒状的基质中发现。 图18:一亿四千八百万至一亿四千六百万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关的侵入岩之图解﹝细图为该火山活动时期形成的火成岩于本港之分布﹞。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的英文
随著聚合型板块边缘持续移向东南方,中生代火山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亦继续增加。 香港的第三段主要火山活动时期尤其复杂,出现至少两座破火山口,喷出稍稍不同成份的火山物质。 证据显示,其中一座以香港岛为中心的破火山口,爆发时喷出非常少量含晶体碎屑的火山灰。
火山石香港: 香港地形與人為影響
﹝細圖為該火山活動時期形成的火成岩於本港之分佈﹞。 圖23:一億四千三百萬至一億四千二百萬年前的破火山口及相關的侵入岩之圖解 ﹝細圖為該火山活動時期形成的火成岩於本港之分佈﹞。 在大嶼山北部及青衣一帶發現的長石斑岩岩牆,大致上互相平行,稱為岩牆群。 長石斑岩岩牆﹝圖22﹞的明顯特徵是在極微細的深色基質中,找到巨型平板狀的長石晶體﹝斑狀岩理﹞。 含柱狀節理的岩石屬凝灰岩,原來是一層既厚又炙熱的火山灰,堆積覆蓋於破火山口盆地上。
火山石香港: 火山石
這些區域性地殼構造變化令沉積環境由最早的河流及三角洲演變為溫暖的淺海,然後變為大陸深海、火山活動活躍的大陸邊緣,以至乾旱的大陸斷塊環境﹝圖1﹞。 滘西洲火山岩群之流紋岩熔岩﹝圖28﹞及凝灰岩於西貢東郊野公園及清水灣半島出現。 這些火山岩呈深灰色,含極細粒平板狀長石晶體並普遍呈流層狀。 流層是由於黏性岩漿的流動和有緻密熔結構造的火山灰,於地表拖行而形成。
這場災難性的爆發,便是香港地區於中生代火山活動的最後記錄。 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是淺水灣火山岩群另一種主要岩石。 在大灘海發現的凝灰岩﹝圖25﹞含石英、粉紅色的長石、黑雲母等礦物的晶屑及其他岩石碎片。 火山岩發現熔結構造,相信火山岩群可能在一億四千三百萬年前破火山口的周期性爆發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