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掌握石油資源,於1943年7月1日,日本內地、台灣、朝鮮同步實施石油專賣,臺灣石油販賣有限會社被納入專賣局,並作為「甲種石油賣捌人」,銷售石油給全台27處「乙種石油賣捌人」,再由其銷售給經許可的臨售者約1,058名[10]。 臺灣煙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灣煙酒、臺酒;英語:Taiwan Tobacco & Liquor Corporation 、簡稱TTL),是臺灣一家以生產、銷售煙草與酒類為主的公司,為中華民國財政部全資持股的公營事業,總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 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代1901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在戰後改為臺灣省專賣局、臺灣省煙酒公賣局,並在2002年公司化後改制至今[1]。 係由台灣菸酒公司嘉義酒廠,為配合台灣菸酒公司成立六十週年,特別延用早期包裝方式,使用紙質印刷商標,以人工貼標方式作業生產。 產品外觀散發一股自然復古風,讓產品具有懷舊紀念價值,限量供應,值得行家典藏。 酒精為《酒類專賣令》中的項目之一,其製造、販賣和輸出入皆需總督府許可。
- 1922年,日本總督府在台灣實施菸酒專賣制度,將酒廠整併為12家,嚴禁私自釀酒販售,只有總督府專賣局可以賣,台灣做酒的文化從那時開始斷絕。
- 日治時期的鴉片專賣雖採漸禁政策,總督府仍多次新發吸食證,除了在1930年設立臺北更生院和之後實施的煙癮矯治外,對特許吸食鴉片者未積極提供矯正協助。
- 最為人熟知的高粱酒,原料高粱其實來自北方,嚴格說來並不完全符合「地酒」條件;而在國外獲獎無數的「台灣之光」噶瑪蘭威士忌,原料則是進口大麥,也不能算是台灣的正宗地酒。
- 臺灣總督府於1896年7月設立台灣樟腦局,管理腦收購檢驗與配售,並設置台北南門工場以加工提煉樟腦。
- 後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於2002年1月1日施行《煙酒管理法》及《煙酒稅法》,臺灣維持百年的專賣制度正式結束,煙酒回歸稅制。
專賣局酒精工場位於嘉義市,民間則有15間製糖會社的酒精工場。 酒精大多作為燃料酒精使用,其次為造酒原料和其他工業用[8]。 公賣局大麴酒 台灣總督府於1896年設立了「製藥所」以製造鴉片煙膏,隔年實施鴉片專賣,任何人未經特許不得輸入、製造、買賣、授受或持有,吸食者須有許可證。 專賣局將鴉片分為生鴉片、鴉片煙膏與粉末鴉片,前者為由海外進口的原料,後兩者則是由專賣局製造與販售[5]。 鴉片的製造位於台北南門工場;其販售則是由專賣局先將鴉片煙膏交付予專賣局指定的煙膏經銷商(阿片煙膏元賣捌人),在由其批售予地方官廳指定的中盤商(阿片煙膏仲賣捌人),最後由中盤商銷售予零售者(阿片煙膏請賣人)。
公賣局大麴酒: 「公賣局大麴酒」商品搜尋結果共 1 筆
以前公賣局對釀酒葡萄是保證收購,葡萄種植面積一度高達5000公頃以上,但在1997年公賣局與契作農戶合約期滿後終止釀酒葡萄收購業務,許多農民不再種植釀酒葡萄。 公賣局大麴酒 公賣局大麴酒2025 台灣主要2種釀酒葡萄──「金香」與「黑后」的種植面積至今相加僅剩100公頃。 公賣局大麴酒 許多田地如今改種一年可多次採收的火龍果,製酒公司想買葡萄也困難。 『玉鶴雙鹿五加皮酒』係以優質高粱酒為酒基,輔以五加皮、紅麴、糖及多種名貴中藥材為原料,精心釀製而成,酒液呈棕紅色,酒香濃郁、藥香與酒香協調、酒醇味厚、甘冽綿延,適量持久飲用,具有調整體質、增強體力之功效。 如果說東引酒廠的酒王是軍徽 5 星大麴酒,那這瓶大頭版的滷蛋大麴酒,就是我心中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的酒王,當然我所謂的酒王並非一定是好酒,而是這些酒在我心中有一定的獨特與稀少性。 我記得後來嘉義酒廠好像有出一批復刻版,有些可能會故意把酒標洗掉以新充老,而能辨別的方式不外乎時光歲月留下的痕跡外,瓶底我也拍了照片與大家分享。
看看他們怎麼配合台灣各地風土、不同農作物,打造出連外國人都驚豔的台灣地酒。 「地酒」顧名思義就是用在地農作物和水,配合當地氣候風土做的酒,沖繩泡盛、熊本米燒酎、山形吟釀都是日本的知名地酒。 有了在地文化特色的加持,地酒這幾年在酒類市場上闖出一番名號,不少人前往日本旅遊時,還會特地調查有哪些地方美酒值得搜購。
公賣局大麴酒: 高粱
以台酒公司出產的玉泉紅麴葡萄酒來說,銷售期高峰也是在2006年-2007年之間,後來銷售量就每況愈下。 不過《菸酒稅法》在2009年4月修正,將每公升課徵185元,改為每公升按酒精成分每度徵收2.5元,使米酒之菸酒稅負擔合理化,提高廠商合法繳稅意願,也降低廠商產製私劣酒的誘因,在降稅以後,國產蒸餾酒的數量從而增加。 蒸餾酒涵蓋的品類很多,光是台灣菸酒公司(以下簡稱台酒)旗下就有白蘭地、威士忌、蘭姆酒、琴酒、伏特加、高粱酒、藥味酒(如鹿茸酒、參茸酒)等等,其中台酒在台灣市場銷量最大的蒸餾酒是高粱酒。
大麯酒,也作大麴酒,是中國燒酒的一種,這種分類主要是因為使用麴的不同。 著名的大麯酒品牌有:汾酒、五糧液、茅台酒等,此外,還有中華民國出產的金門大麯酒、馬祖大麴酒等。 另外,於日治時期興建的酒廠,其周邊逐漸發展成市中心,生產過程亦會影響居住在附近的民眾,於是各地酒廠逐漸往市區外搬遷[7]。 公賣局大麴酒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這次的專題,我們來一一認識,台灣在地有哪些美酒好滋味,那些因緣際會投入製酒的釀酒職人,他們各自又有哪些故事?
公賣局大麴酒: 臺灣省煙酒公賣局(1947-2002年)
戰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1945年10月25日成立,並依《臺灣接管計劃綱要》決定繼續實施專賣制度,最主要以確保財源並減少人民稅負。 鴉片因在中國已禁止販賣和吸食,台灣亦同;食鹽在1946年移交鹽務管理局接管;石油廢止專賣,並撥交中國石油公司接辦[3]。 「台灣在酒的生產上,缺席了80多年」,台灣首位取得法國葡萄酒釀造技師執照、過去十年帶領台灣酒莊在國際間獲獎無數的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告訴《關鍵評論網》。
度量衡製作位於台北市的度量衡所以及台南市的專賣局臺南支局,度量衡修復則是在度量衡所、專賣局臺中、台南和花蓮港支局[8]。 2005年1月11日,臺灣煙酒公司股票公開發行,股票代號為8394。 2005年10月,臺灣煙酒公司成立生技事業部,現已更名為生技事業處(簡稱台酒生技)。 2010年8月,與臺灣金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與民間陸海運輸公司合資成立亞洲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不像法國、義大利、日本有著悠久的釀酒傳統,加上貿易自由化後進口酒的衝擊下,國產酒數量逐年下降,不過這些年,有越來越多在地的小型酒廠,雖然不至於遍地開花,但也在地方做出一番名號來,有些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有些則在飲酒的小圈圈裡廣為流傳。 公賣局大麴酒2025 2019年,日本清酒關稅從40%降為20%,許多的日本清酒進口到台灣,2020年台酒公司佔清酒整體市場(包括國產與進口)不到40%,葡萄酒更低,市占不到10%。
公賣局大麴酒: T.S.M.C.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
另一方面為協助921地震災後農業重建,公布《農村酒莊輔導作業要點》,輔導農會、產銷班轉型農村酒莊,利用地區農產原料釀造特色酒,並發展酒莊觀光,高峰期民間一共有500家民間酒莊。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延續日本的專賣制度,又為了去日本化、扶植中國化,主要生產浙江(蔣介石的故鄉)紹興酒,以及東北軍愛喝的高粱酒、大麴酒,以至於台灣雖然盛產地瓜、稻米,但許多台灣人其實不知道,原來地瓜可以拿來做酒。 係由台灣菸酒公司嘉義酒廠,為配合台灣菸酒公司成立六十週年,特別從早期所發行之紀念酒中,精選精緻美觀之產品,重新限量包裝上市,包裝沿用早期包裝,歷經時空洗禮,產品更具觀賞及收藏價值。 度量衡器分為度器(長度)、量器(容量)、衡器(重量)和計量器(壓力、溫度等),在過去皆為官營,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下的度量衡所管轄,需有許可才能販賣。 公賣局大麴酒 為了加強度量衡檢定取締,以及在物資缺乏期間能順利製作度量衡器,度量衡在1942年7月納入專賣。 受到戰事影響,從日本輸入的度量衡器減少,在1944年後的度量衡器製作機能停擺。
公賣局大麴酒: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01-1945年)
於1957年,中央要求專賣收益的65%需繳交國庫,35%歸台灣省政府。 公賣局大麴酒 公賣局繳庫數在之後不斷成長,佔全國稅收比例則以1962年的25.64%為高峰,而佔比在之後則逐漸減少,在1995年後皆在5%以下,其原因是由於台灣整體市場不斷擴大,而不完全是公賣局經營績效所導致[7][8]。 在接收之初,專賣局各地工廠多因空襲損毀,其中以番子田酒工場損毀最嚴重而無法修復,加上戰後的原料及物資採購不易、日籍員工遣返後的人力不足、生產業務不振等情形,造成了有商家囤積及價格暴漲的問題。 於1946年4月,專賣局在各地支局成立查緝室,組織查緝隊,握有查緝實權並配有槍枝,在全台各地及港口辦理緝私工作。 1947年2月27日,在台北市天馬茶房附近查緝時造成了偶發事件,而爆發了二二八事件[4]。
公賣局大麴酒: 樟腦
1901年,台灣樟腦局併入專賣局,並在1903年發布《粗製樟腦樟腦由專賣法》,確立了樟腦專賣制度,從原料管制至運銷均由專賣局辦理。 1919年,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在官方支持下,整併台灣的各樟腦製成業者而成立,但因不敵人造樟腦的競爭,臺灣樟腦株式會社在1934年收購,專賣局至此掌握了各地粗製樟腦事務,達到了樟腦的完全專賣[7]。 公賣局大麴酒 公賣局大麴酒2025 由專賣局製成的精製樟腦由專賣局直接販賣;在向外出口部分,由專賣局委託日本樟腦株式會社,再由其委任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販售[8]。 臺灣總督府在1896年設立「製藥所」,以製造鴉片煙膏,並在1897年4月實施鴉片專賣,並在1899年設置「臺灣樟腦局」,在1900年設置「臺灣鹽務局」,將食鹽與樟腦亦納入專賣。
公賣局大麴酒: 臺灣煙酒公司
1949年,臺灣省煙酒公賣局修正組織規程,改隸臺灣省政府財政廳,為省屬三級機構。 此時下轄11分局、2辦事處、11酒廠、4處酒工廠、2煙廠、1煙葉試驗所、3處材料廠、1處酒瓶回收公司。 一直到2001年,台灣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廢除了專賣制度,開放民間釀酒。
公賣局大麴酒: 專賣事業
陳千浩說,台灣早期酒業遍地開花,米酒、小米酒、紅露酒、清酒、啤酒,不同時期移民豐富了台灣的地酒文化,在日治時期以前,台灣有2678家大大小小的酒廠,民間釀酒可說是十分盛行。 1922年,日本總督府在台灣實施菸酒專賣制度,將酒廠整併為12家,嚴禁私自釀酒販售,只有總督府專賣局可以賣,台灣做酒的文化從那時開始斷絕。 公賣局大麴酒2025 台灣過去的火柴配給來自日本燐寸共販株式會社,在1938年,由日本燐寸工業組合和日本燐寸共販會社在臺灣總督府的支持下,集資在台中市下橋子頭成立了「臺灣燐寸株式會社」,可供應本島20%的火柴消費量,其餘仍由日本輸入。 在火柴專賣於1942年7月實施後,台灣燐寸株式會社收歸專賣局,火柴販售由專賣局指定的中盤商(賣捌人)和臨售商(小賣人)販賣[9]。
公賣局大麴酒: 國產酒不敵進口酒
根據嘉義酒廠酒類產品發展史資料看版,滷蛋大麴是從民國 59 年 (1970) 年開始生產,直到民國 63 年 (1974) 即停產,所以真不知道存世量現有多少,而能擁有一顆滷蛋大麴是我莫名的夢想,也不知為什麼自己對滷蛋大麴就是情有獨鍾。 苦汁又稱為鹽滷,天然製鹽會產生鹽滷和石膏等副產物,為重要的工業原料。 由於台灣缺乏天然石膏、氧化鎂(苦土)和鉀(加里)等資源,於1944年9月實施鹽滷專賣,以確保石膏的產量,並可以作為水泥原料[9][11]。 由固態釀造製成的酒,比起液態釀造更花時間,因此,為了迎合快速生產的現代商業模式,很多酒廠已經放棄傳統的大麯製酒,以調和的方式繼續生產味道類似大麯的酒。 最為人熟知的高粱酒,原料高粱其實來自北方,嚴格說來並不完全符合「地酒」條件;而在國外獲獎無數的「台灣之光」噶瑪蘭威士忌,原料則是進口大麥,也不能算是台灣的正宗地酒。
公賣局大麴酒: 歡迎光臨 T.S.M.C. 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 在痞客邦的小天地
將「專賣」改為「公賣」兩字,是為了減少專賣之負面觀感,並將「煙」字一律改為「煙」,將各分局改為營業所,而查緝工作全部改由警察機關執行[4]。 日本內地在1898年即實施菸草專賣,在臺灣則是在1905年才實施菸草專賣,臺灣的菸草的種植與買賣在之前皆為私人事業。 菸草原料在農民種植後,由專賣局收購,送至臺中葉菸草再乾燥場,屏東葉菸草再乾燥場、嘉義菸草再乾燥廠和花蓮港菸草再乾燥廠加工,再送至台北煙草工場和松山煙草工場製成香菸。
公賣局大麴酒: 專賣局
1944年10月,新竹工燐寸工場完工,其在受到空襲後遷至關西街另設關西工場。 公賣局大麴酒 火柴原料中的氯化鉀由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生產,而紅磷由臺灣電化株式會社基隆工場生產,其在二戰末期皆遭美軍空襲導致生產中止[8]。 公賣局大麴酒 公賣局大麴酒 台灣總督府最初認為專賣易產生舞弊,所以在1896年7月廢除了鹽專賣制度,但卻導致臺灣原有的鹽業銷售網絡瓦解,鹽生產銷售不順,且鹽價暴增,於是在1899年3月將鹽納入專賣,在各地設置鹽務局處理鹽之收購及販賣事宜。 隨著工業用鹽需求增加,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與鐘淵曹達工業株式會社台南工場於1938年成立,主要以電解法生產鹽相關的化學物。 公賣局大麴酒 鹽的販售交由專賣局指定的「賣捌人」和「小賣人」,其人數在1940年分別有69人和2,947人[8]。 臺灣總督府於1896年7月設立台灣樟腦局,管理腦收購檢驗與配售,並設置台北南門工場以加工提煉樟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