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本路線為往返香園圍口岸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收費最便宜的一條(現時全程收費 蓮麻坑2025 $6.60),而本路線與城巴B7線,為兩條提供每天全日往返香園圍口岸的專營巴士路線。 未玩夠的話,離開鉛礦洞再前行,會看見一面向下的砂石斜坡和深圳的梧桐山公路在前方,引路絲帶綁在右方,指示沿雜草叢生的碎石路下走,接近禁區和港深邊境。 位於新界北部的沙头角禁区现於2022年6月逐步开放。 保安局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个六个月的试验计划,於首阶段三个月期间,於指定日期容许指定旅行团参观及使用沙头角码头,以乘船前往荔枝窝、吉澳等邻近地点游览,让市民大众深入认识当地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及旅游景点。 由於上述被释出禁区范围的地区有部份是连接一些热门行山路径,因此警方已预先在有关行山路径竖立多个禁区警告牌提醒市民切勿误闯禁区。
該署指,相關範圍目前已向公眾開放,未來會提供遠足徑、觀景點、野餐地點、涼亭等基本康樂設施,但不贊成設立燒烤場和營地,因相關活動較易引起山火和產生較多垃圾,不利紅花嶺的自然保育管理策略。 休息一會後,我們便登山尋找下一個麥景陶碉堡(礦山)。 這個碉堡不算難找,位置就在前往紅花嶺山徑的另一邊。 雖然這個碉堡的外型與先前位於伯公坳的大同小異,但這些歷史遺跡已默默守護著我們的邊境很多年,還是很值得我們去做一個記錄。 由上水火車站乘55K小巴或粉嶺火車站乘78K,往沙頭角方向,在「萊洞」或「磚窰」下車,於蓮塘口岸工程地盤附近轉入禾徑山路。 蓮麻坑 沿禾徑山路走至萬屋邊村,未到達長山古寺前,右邊應有石屎車路上山。
蓮麻坑: 打鼓嶺(松園下)
正當我們以為行程會在平淡的軍車路結束之際,卻有意外驚喜。 下山時,路旁有不少芒草和白茅搖曳著,實在叫人忍不住停下步伐來,然後仔細欣賞。 在參觀碉堡時,我們遇上了另一班打算前往蓮麻坑礦洞的朋友,難得遇上同路人,所以大家決定一起找路前往新桂田。 離開伯公坳後的山路開始變得模糊,很多時候都要在密林中穿梭,勉強只能尋找絲帶路標辨別方向,但只要小心尋找,亦不難發現前人行過的路蹤。 小路基本上沿北面山腰避開禁區範圍水平而行,路況十分崎嶇不平,可帶領路人參觀礦山的所有礦坑及設施,有幾間荒廢石屎建築,可能為昔日防守邊境用的哨站。 莲麻坑路(英语:Lin Ma Hang Road)曾经全路建于香港边境禁区之内,后来于2016年1月4日第三阶段边境禁区解禁后,新屋岭至白虎山路段被剔出香港边境禁区范围。
當時共融網絡對蓮麻坑進行過初步的研究,編寫了一本題為《蓮麻坑人.物.情》的小冊子,所以劉蜀永教授邀請蘇萬興共同參與村志的編修。 經過兩年的全身心投入,日前香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村志《蓮麻坑村志》終於面世。 景觀上,由於臨近大自然,很多香港村屋都有青翠山景,景致寫意怡人。 此外,買村屋可讓孩子有更寬敞的活動空間,加上空氣比市區清新,為小朋友帶來優秀的成長環境,對家庭客而言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村屋出售的平均呎價一般比市區住宅低,買家可以用同一價錢,購買面積較大的村屋,擁有更寬敞的居住空間,因此吸引買家以全幢村屋買的方式置業。 蓮麻坑2025 不少香港村屋售盤均設有露台、天台或花園,住客可栽種盆栽植物或飼養寵物,提升生活質素。
蓮麻坑: 建築
採礦活動﹝包括無牌的地面挖掘﹞在1949年至1951年朝鮮戰爭時期擴展,當時鎢的價格急劇上升。 到1967年,由於鎢的價格下降和勞動力成本增加,促使礦場停業。 蓮麻坑2025 蓮麻坑舊時鉛礦,因為寶安土話叫鉛礦石做「蓮」,所以叫蓮麻坑。
- 他又指出,以正確的歷史觀指導修志,有助於增進港人的國家認同,促進文化回歸,鄉志、村志和族譜的編修也是如此。
- 蓮麻坑村沒有士多,沒有補給,但可參觀敬修學校、東門樓、風水塘及葉定仕故居。
- 沿山坡路行,過蓮麻坑河的一小段難行,需要身手靈活地越過圍欄。
- 返回主徑後,繼續下降,沿徑過溪,稍為轉向行走山腹徑。
- 經我們指示了他們前往礦洞的方向後,他們決定下山尋找,而其中一位山友卻因體力透支,決定留在原地等待其他人回來。
- 來往上水的專線小巴59K線貫通由新屋嶺(道路起源地附近)至蓮麻坑的蓮麻坑道路段;九龍巴士79K線亦途經坪輋路至松園下的路段,而其總站打鼓嶺(松園下)巴士總站亦位於蓮麻坑路。
- 此改變減輕了香港受土地有限及石礦場關閉的壓力影響。
日佔時期,日軍在這座礦山取走兩至三萬噸礦石製作軍用物料,後來一些村民便去攻佔礦山,將礦山許多設備都摧毁。 二戰後礦場被不同承包商開採,至1958年鉛價大跌,礦場便開始荒廢,亦由於這裡屬禁區範圍之內,人煙稀少,野草頻生,直至最近禁區重開,這座廢置多年的礦場才重見天日,成為愛探險人士的新勝地。 蓮麻坑(Lin Ma Hang)喺香港新界邊境禁區,係一條村,叫蓮麻坑村,亦村附近一帶嘅代表。 蓮麻坑地方行政上歸北區,介乎沙頭角同打鼓嶺之間。 喺1951年至2016年1月蓮麻坑喺禁區範圍,少人入村,自然風貌重保存得唔錯。 中國抗戰期間,在人民解放軍抵達粵港邊境之前,當時的港英政府宣佈從1949年6月起在新界邊界地區實行夜禁。
蓮麻坑: 香港巴士大典
自1982年起,透過有系統的地質調查及地質繪圖,建立了香港的地質框架,亦有助於探索離岸的沙粒資源。 土力工程處於1988年開始進行初步沙源調查,在中部及西部水域勘探到約一億立方米的沙粒及礫石沉積物,以供填海及工程之用。 這初步勘察獲得成功後,調查範圍延伸至東面水域,稱為「海床物料」研究。 這些勘察根據對香港的離岸表土沉積層及古地理的了解,從而按地質環境推斷沙粒的沉積地點。 這項研究一方面勘探沙粒資源,另一方面對離岸的地質情況有更精準的認識。
國際橋兩岸皆有檢查站,只容許持有過境耕作證的兩地村民來往。 首先,在上水/粉嶺站乘巴士78K,在「大塘湖」下車,按指示牌入村。 香港特区政府已于2016年1月4日正式将莲麻坑剔出边境禁区范围,并计划将围绕莲麻坑的红花岭划为郊野公园。
蓮麻坑: 工程範圍簡介:
銅-鉛-鋅的礦物主要集中在新界東北向的斷層帶,在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之內,地區包括連麻坑及大帽山。 鉛-鋅的礦石曾於蓮麻坑開採,亦有少量在大帽山、銀礦灣及大嶼山東南部採挖出來。 柳應廷自幼夢想成為歌手,讀書時期於不少歌唱比賽中獲得冠軍。 2012年,他與朋友自組流行音樂樂隊「Bromance」,擔任隊中主唱/低音結他手。
蓮麻坑: 蚺蛇尖.「香港第一尖」
可是下降至280米左右,因為樹木太密,路徑也開始變得模糊,我們沒有每分鐘看地圖確定而繼續下山,於是就在這裡偏離了小徑而下降了80米。 蓮麻坑 當我們發現時已是240米,周邊的植物亦很茂密,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在從新確定位置後,我們決定和原本的路線保持同一方向和等高線而行,最終也可返回原定的路線。 雖然只有幾十米距離,但在密林和滿是荊棘、樹枝的陡坡上行是有一定難道。 斜坡的泥很鬆,也滿佈樹枝和樹藤,很多時也被纏住腳,舉步為艱。
蓮麻坑: 路線數目
休後繼續沿左方山嶺前行,經過一座風水穴至紅花嶺山頂標高柱,「kill標」後下山到礦山探遊6號礦洞,拍照後原路折返到岔口,前行到礦山麥景陶碉堡旁大休。 隨礦洞旁的山徑上走(請小心留意地上的通風井),在分支右轉走至礦山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有清晰水泥級下降至蓮麻坑村,見注意事項)。 返沿主徑後,沿清晰主徑上攀,通過已開通了的閘門,支徑右轉登上紅花嶺(左方山徑可通往紅花寨)。
蓮麻坑: 新界東機槍堡及戰壕探險
行山當日,這裏又有工地,需要跨越地盤及部分建築材料。 沿山坡路行,過蓮麻坑河的一小段難行,需要身手靈活地越過圍欄。 蓮麻坑 2008年,海关曾破获一个庞大走私集团,集团在香港边境莲麻坑围一带的沙井及排水渠走私,以避开边境围网。
蓮麻坑: 香港電影金像獎
李以強說:「3號洞在千禧初未有閘,入面有很多蝙蝠棲息,鐘乳石都開始成形。」離開洞口,原路回頭,至分岔口走右邊的路下山,一直落,直至鐵絲網邊的新桂田警崗。 在鐵絲網的另一邊有座古舊的建築物,被稱為「大班樓」,是過去礦場的辦公室。 莲麻坑村现时只有一条来往上水的新界区专线小巴59K线,约每半小时一班。 不过莲麻坑路连接横沥至莲麻坑村一段700米长路段,仍属边境禁区,因此进出莲麻坑村的民众必须持有有效的禁区纸。 2016年1月起,一般市民可以绕过山路步行前往[7]。
蓮麻坑: 蓮麻坑村 隱世村莊折射港近代史
由此右轉急降,及後留意右方的草叢間的支徑,右走至位處伯公坳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不遠處的水泥級,相信只能下接至蓮麻坑路禁區)。 返回主徑後,繼續下降,沿徑過溪,稍為轉向行走山腹徑。 此後又再急降,轉入左方小徑(右走可走至一標高柱,路向不詳),踏行橫腰山徑,途中橫過一條水澗及一些已倒塌的戰時遺跡。 走過斷橋後,見一道金黃碎石坡,已走至蓮麻坑礦洞遺址。
蓮麻坑: 路線資訊
2013年組成金屬搖滾樂隊「子非愚」,主力創作廣東話原創歌曲。 蓮麻坑 由於熱愛戲劇,同年參與「天比高創作伙伴」的表演藝術訓練班,為團九成員,更參與香港電台舉辦的音樂劇訓練班。 蓮麻坑2025 大專畢業後柳應廷全職投身音樂、樂團工作,更於香港各區街頭演唱。
蓮麻坑: 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
2020年2月29日,柳應廷發行了首支個人單曲《水刑物語》,為物語三部曲的開首。 歌曲由柳應廷與監製王雙駿一起創作,講述主人公恍如被困在水底世界,不能呼吸,及後曙光帶來希望,最終成功走出傷痛。 複雜的情緒轉變需要演唱技巧來表達情感,讓聽眾產生共鳴,而且來自台灣的demo由女聲演繹,屬高難度演唱作品。
蓮麻坑: 麻雀嶺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要入蓮麻坑村,或可從沙頭角擔水坑上山,或可攀越紅花嶺,亦可經塘肚古道;今次《01體育》記者跟隨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沿蓮麻坑路的山邊小路,繞過700米長的禁區路,行路程最短的山路入村。 二戰的軍事遺跡、麥景陶碉堡與大型的蓮麻坑礦洞,這些不同年代的遺跡在這條路線中共冶一爐。 縱然從山嶺上的角度遠眺大陸的梧桐山、八仙嶺與鹿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相比路上的遺跡及建築物,山嶺上的風光也給比了下去。 此路線的前半段路線非常模糊,人跡罕至;而礦洞存倒塌風險,附近亦藏有深坑,必須高度注意。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16年1月4日正式將蓮麻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並計劃將圍繞蓮麻坑的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
《蓮麻坑村志》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部村志,由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和文史工作者蘇萬興先生主編,2015年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繁體字版。 2022年年末,該書簡體字版由方志出版社列入中國名村志叢書出版。 女藝人朱智賢(Ashley)轉型當上YouTuber,分享行山樂趣。 《香港01》旅遊頻道記者為大家整理她分享的4條挑戰級路線,和登山時的貼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喺1942年起繼續採礦,用來應付太平洋戰爭。 1943年夏天,三個蓮麻坑後生仔,葉維里、葉盤嬌同葉煌青,想炸礦山,等日本無用。 不過佢哋爆破失敗,畀新界沙頭角嘅日本憲兵捉咗,打咗一身,畀人折磨,最後放咗。 葉維里後尾入咗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重同沙頭角民兵常備隊攻打蓮麻坑礦山,不過日軍猛烈抵抗,礦山攻唔落。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嘅葉維里,再打礦山,呢次行動有200游擊隊員同埋100民工配合,蓮麻坑礦山終於炸爛咗。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標高492米。 昔日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被列為禁區,遊人只能遊覽其東南的地區。 由2012年2月起,當局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的邊境禁區。
近期在蓮麻坑至担水坑一帶尋找西門子電報桿,順道重遊舊礦場;由於今次有較詳盡資料及裝備,能夠探索佔地最大、開採歷史最長,卻鮮為人知人的 Level 5 礦層。 香園圍口岸除設有位於口岸邊檢大樓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外,還附設新行人隧道連接蓮麻坑路,旅客可利用貫通松園下總站至該公共運輸交匯處的行人隧道,直接步行至旅檢大樓過境。 香園圍口岸最終於2020年8月落成,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於2020年初爆發影響,管制站初期只開通貨運部份。
同年6月15日,又頒佈《1951年邊界封鎖區命令》。 從1949年至今,六十多年的時間,蓮麻坑村一直在禁區範圍之內。 蓮麻坑 歷史上蓮麻坑村的管轄地包括深圳河以北的長嶺和徑肚,而設立禁區,採取「封河」措施後,長嶺和徑肚與蓮麻坑主村的聯繫漸漸疏落。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被遺忘的蓮麻坑村卻較完整地保留了鄉村的原始面貌,傳統民間習俗亦得以延續。
直至50年代,港府實施邊境禁區,為了方便兩地村民過境耕作,當局發放過境耕作證,長嶺及蓮麻坑的村民可經國際橋來往兩地。 村中绝大部分村民姓叶,有少数姓刘、官、冼的村民。 無論怎難都好,蓮麻坑依然是重點,皆因這裡擁有全港最大的荒廢礦場! 礦場與深圳僅在咫尺,面積達151公頃,相等於八個維園,主要是開採方鉛礦,當時用作製造軍火,如子彈頭,近代則用於電池。
蓮麻坑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之內,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位於在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 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