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還會看到大排狹窄水道和受海水侵蝕而成的欖灣角洞(因此洞形似關刀,又名「關刀洞」),吸引不少人划艇前往。 如果恰好遇上潮退,會看到一條連接着橋咀島和橋頭島的連島沙洲。 連島沙洲是由於沿岸漂移,使岸邊的沙石堆成沙咀,兩島的沙咀隨時間發展不斷延長,最後形成沙洲。
- 羅馬式聖約瑟小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無論是彩色玻璃窗、紅白相間的祭壇和瓦頂,均散發莊嚴的氣息。
- 此外,宜春街和萬年街多家泰式餐廳亦提供泰式蔬菜咖哩。
- 彩繪玻璃:彩繪玻璃上有鹽田梓村民昔日生活的難忘事,包括嫁娶習俗、出嫁到村外、哭嫁和大排筵席的場面;有關天主教的生活,如新生兒洗禮和聖體出遊等。
- 仔細研究畫中的故事,或許會發現你不知道的鹽田梓歷史。
- 漫步到鹽田梓南端,一條狹窄的樓梯通向玉帶橋,是許多蝴蝶和昆蟲棲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和紅樹林。
- 雖是簡單的農家菜,但卻極具特色及本地風味,亦能看出老闆的用心,但注意店子只在星期六、日營業,建議大家要提早留位及預約菜式。
聖若瑟小堂旁邊是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前身是島上唯一一所小學澄波學校。 學校建於1920年,到了1997年停辦,現在空間用作展出鹽田梓的文物館藏。 客家村落與天主教好像毫無關聯,但鹽田梓島上居然建有一座小聖堂。 鹽田梓2025 追溯至19世紀末,天主教傳教士聖福若瑟神父訪村傳教,許多居民領洗信教,自此興建了聖若瑟小堂。 座落在鹽田梓小丘上,聖若瑟小堂是一座羅馬式建築,純白色設計簡約而莊嚴。 大家可以使用鹽田梓聖若瑟小堂祈禱及靜思,但必須保持安靜。
鹽田梓: 鹽田梓一日遊【2】聖若瑟小堂
大約30分鐘的導賞團,由舊村民帶領大家參觀舊鹽場,同時示範鹽的誕生。 鹽田梓 鹽田梓 做鹽相當考功夫,首先引入海水於沉澱池中,經過五層的水池隔除雜質,再經過12–14日的蒸發,便結晶成鹽。 鹽田梓2025 製鹽對天氣要求非常講究,陽光、風、濕度都是當中的關鍵。 所產的鹽,天然沒有雜質,味道較淡,帶有回甘味,顏色晶瑩剔透。 鹽光保育中心成立於2011年,是一所在香港稅務局註冊的慈善機構,負責保存和推廣鹽田梓村的文化及生態保育。 鹽田梓 行完聖福若瑟神父故居,之後會經過活泉井,沿路上山15分鐘左右就能登上鹽田梓雙子亭,亦是鹽田梓島上最高。
大家可以在雙子亭俯瞰整個鹽田梓的風光,可看到西貢一帶的景色及滘西洲高爾夫球場。 在300年前、沒有冰箱的時代,人們主要用鹽來醃製食物,加以保存,所以鹽在古代是珍貴的商品。 鹽田梓 此外,過去多數人從事體力勞動,因為經常流汗,需要補充鹽分,所以鹽自然成了食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700年代末,南中國海一帶海盜橫行,鹽光保育中心的鹽田管理員葉陳立就猜測,由於生產鹽,地處偏僻的鹽田梓因而更容易遭到海盜攻擊。
鹽田梓: 鹽田梓點樣去
這座小教堂更於200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 雖然在1940年代,島上仍有約1,000人居住,不過在這之後的數十年間,村民紛紛搬離,人數大減。 到了1980年代,全島更只剩下四位村民;小島漸漸荒廢,一度被稱為「鬼島」。 鹽光保育中心於 2011 年成立,致力於保育島上的文化和生態,亦是鹽田梓訪客中心,以及出售鹽田梓本地生產的鹽和手工鹽皂的紀念品商店。 說起傳統客家菜,其中必試菜脯煎蛋,雞蛋香口,每啖都有菜脯,爽口開胃,送飯一流。
- 聖福若瑟神父在島上生活的故居,擺設了他的雕像和鋼鐵鑄成的十字架,以紀念聖福若瑟神父的傳道事跡和精神。
- 那附近的海水更因清澈透亮而譽為「玻璃水」,不少網民都將它和日本沖繩相比,所以又有「香港沖繩島」這別稱。
- 到了1980年代,全島更只剩下四位村民;小島漸漸荒廢,一度被稱為「鬼島」。
- 走上山頂,便會見到外形復古的黃色涼亭,由兩個涼亭組成,以一高一低的方式並排,因而得名,可瞭望整個鹽田梓的景色以及滘西洲高爾夫球場。
- 就這樣,200年來客家村民在島上安居樂業,與潮汐海水為伍,靠著日曬風吹的方式曬鹽賣鹽。
- 行有餘力的可以順帶到附近的吊鐘洞欣賞香港的海蝕洞穴的自然景觀。
- 鹽田梓過往唯一的學校澄波學校,現在已變成鹽田梓文物陳列室,裡面放置了大量鹽田梓村遺下的文物,如一個小型故事館,可以了解在地客家文化。
學校現已改建成文物展覽中心,展示傳統的客家服飾、器皿和農具等手工藝品,讓人深入了解島民生活。 前往方法一般先從西貢市中心到白腊村的白腊灣沙灘,再在附近租借水上活動用品。 不過要注意白腊灣沙灘到火石洲路程約5公里,較考驗體力,雖然中段會經伙頭墳洲和橫洲,不過出發前都最好衡量一下個人能力,免遇危險。
鹽田梓: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行有餘力的可以順帶到附近的吊鐘洞欣賞香港的海蝕洞穴的自然景觀。 另外要注意綠蛋島上並沒有補給站或小食亭,去前最好自備乾糧等,以備不時之需。 鹽田梓藝術節是本地少見的大型戶外藝術節,為期三年舉行,展示結合大自然之美與小島歷史文化的藝術創作。 藍天小島的景象十分療癒,訪客去看藝術品之餘,可以順道漫遊整個島嶼探索這條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 就這樣,200年來客家村民在島上安居樂業,與潮汐海水為伍,靠著日曬風吹的方式曬鹽賣鹽。
鹽田梓: > 香港好去處搜尋
這種仰賴天日的傳統曬鹽法,自然無法大量生產,不過卻能夠產出高素質的海鹽。 早在1670年,有客家人從內地南方一帶移居到香港,偶然發現了鹽田梓便定居下來。 漲潮時,海水淹沒大片平地;退潮時,隨著風吹日曬,平地成為適合製鹽的場所。 村民因此開設鹽田、建造水閘,以控制海水的進出,同時全面發展製鹽業,把生產的鹽販售到西貢和鄰近地區。 這口看似不起眼的水井位於草地後面,是香港最後一個提供淡水的泉水井。
鹽田梓: 西貢市中心
村內唯一學校,現已變成了鹽田梓博物館及文物陳列室,展示過去的農具及家庭用品,從中可想像當時的生活畫面。 村內唯一學校,現已變成了鹽田仔博物館及文物陳列室,展示過去的農具及家庭用品,從中可想像當時的生活畫面。 鹽田梓2025 曾與大澳並列香港5大鹽田,當年全村村民都以賣鹽為生,產量多到能提供全西貢的用鹽量,可惜後來全球製鹽開始工業化,鹽田梓的造鹽業也漸漸沒落。
鹽田梓: 香港獨木舟地點:西貢綠蛋島
現今擁有眾多獨特文化遺產的鹽田梓,先後因修復活化的鹽田和保存得宜的百年聖若瑟小堂,兩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項。 鹽田梓 自 2019 年以來,藝術家和村民更先後為鹽田梓藝術節創作了數十件藝術品,將其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露天「博物館」和打卡熱點。 西貢鹽田梓擁有近300年歷史,是個融合了客家和天主教文化的小島,距離西貢碼頭只有約15分鐘船程。 鹽田梓上的村落主要以客家陳氏組成,但隨著城市發展,鹽田梓村民以遷離或移民到外國,令它一度荒廢。 2015年,鹽田梓重建鹽田的工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肯定了村民和熱心人士多年來為保護香港這個工業遺產所作的努力。 鹽光保育中心每逢週末和公眾假期都對外開放,同時每天舉辦兩場介紹鹽田的講座與海鹽製作工作坊,有興趣可以提前在網上預約。
鹽田梓: 鹽田梓一日遊【6】玉帶橋與紅樹林
島上的鹽光保育中心提供由西貢往鹽田梓的街渡航線,逢星期二至日運作。 大家可以在西貢碼頭洪記海鮮酒家旁邊的售票處購票,來回船票$70,包括參觀文物室和鹽場的費用,小童及長者票$50,四歲以下免費,街渡班次和詳情按此瀏覽。 鹽田梓的鹽田是香港唯一的天然鹽田,現定期向公眾開放,如果對曾經失傳的製鹽匠人技術感興趣,這是相當珍貴的教育中心。
鹽田梓: 香港獨木舟地點:大埔汀三角
大約在100年前,島上村民世外桃源般的安逸生活逐漸失去了光芒。 主要原因是這裡生產的鹽,在價格上無法與來自內地和越南的產品競爭。 此外,葉陳立相信另一個原因是,交通改善後,政府稅務人員更容易出入小島徵收鹽稅,導致村民收入大減,最終使鹽田停產。 火石洲是地質公園的其中一部份,它的地貌特徵奇特而壯麗,擁有大面積的六角形節理岩柱,世界罕見!
鹽田梓: 好去處
除了感受人文風情,島的周邊有一片紅樹林也是熱門景點。 如欲前往鹽田梓,可以在西貢碼頭步行約10分鐘至沙下灣,並租賃附近水上活動中心的橡皮艇及其他器具。 鹽田梓2025 西貢半島附近的鹽田梓擁有近 300 年歷史,曾是荒廢的小島,後來成為信奉天主教的村落。
鹽田梓: 西貢終極指南
村民更在2011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負責保育和推廣鹽田梓的自然生態與文化。 當初參與修復運動的葉陳立,也是在當了一年的義工之後,才接手管理鹽田。 漫步到鹽田梓南端,一條狹窄的樓梯通向玉帶橋,是許多蝴蝶和昆蟲棲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島上豐富的自然生態和紅樹林。 這座橋最初由客家村民於 1950 年代初建造,連接鹽田梓和鄰近的滘西洲。 在海洋景色、碧綠草地、樹木和灌木的包圍下,玉帶橋是島上風景最優美的景點之一,更是打卡的好去處。 澄波學校建於1920年,是鹽田梓及附近村莊唯一的小學,在村民陸續搬走後,於1997年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