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採用傳統療法,即手術切除、電療;乳癌病人現時更可配搭一種最新治療方式—免疫標靶療法。 不但具針對性,有效控制癌細胞;副作用亦相對溫和,勢必成為治療乳癌的新方向。 潘明駿醫生 負責領導今次研究的潘明駿醫生指,以往前列腺癌病人接受傳統放射治療時,會把放射治療的範圍稍為擴大以達到治療目的。
這些炎症會引起身體不同器官的破壞,但僅屬於個別及少數。 潘明駿醫生2025 潘明駿醫生2025 比起舊時的治療方法,像這樣年輕的轉移性晚期的乳癌病人,她們大多數的平均壽命都不長,或未必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甚至乎享有正常的生活。 但經過新式的標靶治療後,病人再進行檢查,身體內亦都沒有發現腫瘤,可以回復正常生活,繼續如常工作。 成功的治療有賴於醫學的發展,有更好的藥物及配合不同的醫療團體的共同努力,包括腫瘤科醫生及外科醫生,順利令病人重投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
潘明駿醫生: 診所地址
潘醫生指出,免疫標靶治療多數應用於晚期乳癌病人,全因藥物發展的里程。 新的藥物完成研發後,會首先選擇應用於晚期癌症患者,因為這類病人已消耗掉一些常規化的治療。 但當標靶治療在晚期病人身上取得不錯的成果後,研究便可以再慢慢推前至中期,甚至早期癌症,再檢視其作用。 如HER2的標靶藥物、專為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風PARP抑制劑。 潘醫生表示,免疫標靶療法,集中於應用在三陰性乳癌病人的身上,因他們沒有荷爾蒙受體ER(動情激素受體)或是PR(黃體素受體),對HER2的敏感度亦低,所以不適合使用HER2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有大型研究指出,使用化療配合上免疫標靶療法,相比起只用化療,三陰性晚期乳癌病人的存活期較長以及病情受控的機率也有提升。
- 國外很多大型研究發現,大多數慢性疼痛患者都有維他命D缺乏的問題。
- 養和醫療集團於2020年起進行了一個為期15個月研究,評估同時使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為患者所帶來的影響,參加研究的51位前腺列癌患者平均年齡為71.5歲。
- 我要強調一件事,雖然維他命D可以輔助你的身體抵抗發炎,但是,無論你今天撞到哪裡,引發急性疼痛,還是後續導致的慢性疼痛,都還是要接受正規治療,包括吃止痛藥或復健。
- 舉例來說,普通的音量像是夾筷子、拍大腿等,在患者聽來卻變成極度放大的聲量到難以忍受,嚴重會影響生活甚至失眠。
- 免疫標靶療法暫時以靜脈注射為主,通常是每兩至三星期一次,每次需時一至兩個小時。
- 因BRCA病人本身在修復基因的能力上有一些缺陷,再加上PARP抑制劑打擊基因的修復,累積太多基因突變修復的破壞,癌細胞就會自然慢慢凋謝而死。
- 病人於檢查上發現有HER2基因突變,雖心情大受打擊但沒有放棄,最後選擇使用雙HER2型標靶治療及配合化療。
暫時的數據顯示,免疫標靶療法通常應用於晚期乳癌病人,即乳癌已經復發或擴散至身體的不同位置,而採用手術切除治療相對地已經沒有太大作用。 潘明駿醫生2025 主要透過一些藥物治療令病情受控,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以及減低病癥的出現,從而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 包括第一類的HER2標靶治療,大約四分一的乳癌患者為HER2型乳癌。
潘明駿醫生: 聲音敏感化很怕吵眼睛畏光 複合式雞尾酒療法幫助改善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前列腺癌屬香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疾病,發病率不斷攀升。 養和醫療集團今日(16日)發布一項臨床研究,發現同時採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減輕前列腺癌病人治療期間的副作用問題,有助盡快回復正常生活。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表示,九成患者治療後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治療後四個月內泌尿功能已開始回復原有水平。 患者是一位相對年輕、約30歲的女士,診斷後發現屬於HER2型乳癌。 潘明駿醫生2025 潘明駿醫生 她發病年齡較為早,並在偶然情況下發現乳房有硬塊,再經過掃瞄檢查後發現乳房的癌細胞,有跡象地轉移到腋下淋巴及肝臟位置。 病人於檢查上發現有HER2基因突變,雖心情大受打擊但沒有放棄,最後選擇使用雙HER2型標靶治療及配合化療。
針對HER2型乳癌的標靶治療,令HER2無法出現刺激反應,從而抑制乳癌細胞生長,使癌細胞受控。 潘明駿醫生 另一類型的標靶藥則為PARP抑制劑,主要針對10-15%有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病人。 潘明駿醫生2025 多是用於化療後,因為化療破壞癌細胞DNA,繼而需要透過PARP抑制劑的「酶」,抑制其修補基因的功能,就可以控制病情。
潘明駿醫生: 潘明駿醫生 Dr. Poon Ming Chun, Darren
在愈來愈多研究的數據支持下,我們了解若長期缺乏維他命D,往往會引起骨骼以外的問題,如慢性疼痛、纖維肌痛症等等。 而美國也有一份研究指出,慢性疼痛病人血中維他命D的濃度若偏低,病人向護理人員索取止痛藥的劑量是其他維他命D濃度正常病人的兩倍。 如果你常常全身疼痛,但又找不出原因,就可以合理懷疑是維他命D攝取不足,我會建議你去測量血中維他命D濃度。 國外很多大型研究發現,大多數慢性疼痛患者都有維他命D缺乏的問題。
免疫標靶療法暫時以靜脈注射為主,通常是每兩至三星期一次,每次需時一至兩個小時。 另外,針對HER2型的標靶治療也是以靜脈注射為主,但近來也發展了皮下脂肪注射的方法,以及出現新型針對HER2型的口服標靶藥。 而PARP抑制劑則是口服藥為主,通常是每天也需要進食。
潘明駿醫生: 傳統治療乳癌的方式
2017年,有項研究追蹤慢性下背痛(平均長達三個月以上)的患者補充維他命D3的狀況。 潘明駿醫生 一開始讓病患接受檢測,血中維他命D平均值所得數據極低,然後連續補充維他命D3長達八週之後,他們血中維他命D濃度皆明顯增加,甚至近六成的病患達到正常值。 而且,每個人在補充維他命D3之後,疼痛指數和功能指數都獲得了改善。 而HER2標靶治療適用於早期、中期及晚期的HER2型乳癌病人。
潘明駿醫生: 免疫標靶療法只適用於晚期病人?
用於晚期乳癌病人來說,特別是三陰性乳癌的病人,若以免疫標靶治療配合上化療,相比起只用化療,能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五至七個多月以上,平均生存時間也由以往只有十八個月延長到超過兩年時間。 研究維他命D長達十年,發表數十篇論文,曾至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進修,師承維他命D之父麥克. 哈立克(Michael F. Holick)與陳泰成教授,回國後亦繼續相關研究。 養和於2019年率先在港引入全亞洲首部臨床應用Unity 1.5T「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 (Unity MR Linac),治療前列腺癌、膀胱癌、婦科癌症、胰臟癌、肝癌等。 養和醫療集團於2020年起進行了一個為期15個月研究,評估同時使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為患者所帶來的影響,參加研究的51位前腺列癌患者平均年齡為71.5歲。 一般有機會影響心臟的功能,但實際出現心臟功能受損或心臟衰竭毛病的機率則較為少。
潘明駿醫生: 潘明駿醫生
江坤俊醫師長期擔任電視節目《醫師好辣》的固定醫師團來賓,廣受歡迎,亦常受邀上許多健康節目接受訪談,例如《別讓身體不開心》、《健康2.0》。 江醫師每次在臉書粉絲團「江坤俊醫師」發文分享醫學小常識或醫院裡發生的小故事,都引來廣大迴響。 因BRCA病人本身在修復基因的能力上有一些缺陷,再加上PARP抑制劑打擊基因的修復,累積太多基因突變修復的破壞,癌細胞就會自然慢慢凋謝而死。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 「磁力共振導航」掃描影像技術,有助更清晰及精準呈現腫瘤大小及位置之改變。 放射線集中瞄準腫瘤位置,減少對附近正常器官和組織的損害。
潘明駿醫生: DR.SKY 耳鳴重聽國際治療
很多人都會問我:「車禍撞到、腳痛是不是可以吃維他命D來治療?」這種想法就太偏激了,你怎麼會吃維他命D來治療急性腳痛呢? 維他命D是每個人都一定要補充的,但它不是用來治療急性疼痛,而是對慢性疼痛有幫助。 我要強調一件事,雖然維他命D可以輔助你的身體抵抗發炎,但是,無論你今天撞到哪裡,引發急性疼痛,還是後續導致的慢性疼痛,都還是要接受正規治療,包括吃止痛藥或復健。 耳鳴引起的聲音敏感化使患者的聽覺系統異常敏銳,失去對聲音的忍受度,以及適聽範圍明顯的降低。 舉例來說,普通的音量像是夾筷子、拍大腿等,在患者聽來卻變成極度放大的聲量到難以忍受,嚴重會影響生活甚至失眠。
潘明駿醫生: 醫療服務包括
香港註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表示,在沒有免疫標靶療法前,乳癌治療大致分為四種,包括手術,化療,放射治療(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 一般主要以手術形式將腫瘤切除,但當腫瘤出現轉移性或晚期乳癌時,治療上就不會再以手術為主,而會使用化療,電療及荷爾蒙治療。 約有兩成的國人罹患關節炎,每當遇到季節交替或天氣寒冷時,關節便會產生僵硬、疼痛感,導致行動不便,間接影響到生活品質。 為了舒緩這些疼痛不適,大部分患者不得不使用止痛藥,但如果毫無節制,反而可能因為服用過多止痛藥而產生副作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腸道和腎功能出問題。 如果此時能先以補充適量維他命D的方式來輔助治療,也許這無止盡的惡夢就可以停止了。
潘明駿醫生: 潘明駿醫生的其他醫務所專頁
在PARP抑制劑方面,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主要是針對骨髓血球的製造。 然而10至20%的病人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骨髓抑壓的情況,如:白血球數量過少、血小板過少、貧血等等。 另外,PARP標靶治療則適用於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乳癌病人,相對於傳統的化療藥物,能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大約五至七個月或以上。
潘明駿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從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維他命D缺乏是慢性疼痛的危險因子,事實上幾乎每個細胞都有維他命D的接收器,身體很多功能運作都有它參與的身影,特別是抑制發炎的功能。 血中維他命D濃度不足,就無法抑制身體的發炎,而身體一旦開始發炎,長期下來就會百病叢生。 10個月前開始發作,雖然有去醫院做過聽力檢查,結果都正常,但對他的耳鳴卻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 研究發現,逾九成患者在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病人在治療期間及其後出現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 51名病人中只有一位出現嚴重腸道症狀,六位有泌尿系統症狀,但情況均於一個月內逐漸減退。
導致腫瘤鄰近的器官都可能受影響,例如膀胱、直腸、小腸,導致副作用增加,出現腹瀉、腸道發炎、排尿困難。 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明駿醫生指出,免疫標靶療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PD-1/PD-L1的抑制劑,將PD-1/PD-L1的檢查點抑制。 身體裡的癌細胞,懂得偽裝成正常細胞,利用檢查點令免疫系統失效。 免疫治療,是透過PD-1/PD-L1抑制劑破壞檢查點,就能截斷癌細胞的溝通機制,重新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識破癌細胞,從而達到攻擊和破壞癌細胞的作用。 我們以獨創的「耳鳴複合式雞尾酒療法」,採用中西醫治療方法,讓蔡先生耳鳴症狀獲得改善,中樞神經聽覺系統減少過度的反應,降低對聲音的敏感,也舒緩他眼睛畏光的問題。
完成治療後,掃瞄發現身體的乳癌細胞已消失很多;及後再配合手術治療,將乳房切除,癌細胞經過上述治療已完全消失。 現在病人正進行輔助治療,繼續加強控制,接受HER2標靶治療,希望令復發機會減少。 潘醫生表示,傳統的化療所採用的抗癌藥物,雖然可以壓抑或控制癌細胞的生長,但同時亦會對人體的正常器官造成破壞,繼而出現併發症或副作用,如使病人掉頭髮、嘔吐、食慾不振、身體抵抗力下降等相關副作用。 而免疫標靶療法較針對性,副作用跟傳統化療相比,也有莫大的分別。 潘明駿醫生 普遍來說,大約八至九成的病人在接受免疫標靶治療時都沒有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只有5-10%的病人有免疫系統過敏的反應,即是免疫系統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