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6線是香港一條來往赤柱市集和中環(交易廣場)的巴士路線,是赤柱居民來往灣仔和中環的路線,亦是港島區老牌巴士路線之一。 踏入廿一世紀,加入低地台服務,用車以丹尼士三叉戟12米(ATR,配都普車身)為主。 2001年改派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3ASV,已撤離)作為低地台用車。
踏入2016年,該款巴士踏入垂暮之年行將退役,新巴在同年訂購的Enviro400 Euro V 10.4米矮身雙層低地台空調巴士(38XX)於同年12月起逐漸成為本路線主力。 第一代25A線於1974年1月7日為配合中巴及運輸署打擊公共小巴的措施而開辦,來往中環總站及銅鑼灣(百德新街),1974年8月13日起停止服務[9]。 2002年間,新巴更一度將此路線所有派車改為丹尼士飛鏢(20XX)單層巴士[12]。
17號巴士: 路線資料
有見原來站位開始不勝負荷,自2017年夏季開始,此路線筲箕灣總站的站位由沿用多年的南面雙坑,臨時調往西面路旁近南安街入口之停車灣(原19P及85A線之站位),以利用附近南安街休憩處之空間容納暑假假期間大量候車乘客。 有關調動原本在泳季後結束,但卻因效果理想而成為永久措施一直保留至今。 17號巴士 為突顯此路線接駁港鐵筲箕灣站的功能,往筲箕灣方向的電牌同時顯示港鐵標誌。 17號巴士2025 另外,每逢假日不少市民前往石澳一帶郊遊及暢泳,故此路線假日班次遠較平日頻密。
2021年2月,因應此路線引入多元化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此路線的用車全線統一為Enviro500 MMC(ATENU)行走,該批巴士均已全部加裝多元化電子支付系統,翌年6月起陸續重新加入已加裝相關系統的富豪B9TL(AVBWU)。 2020年9月起,借調自龍運巴士的Enviro500 MMC(95XX)獲准於此路線行走,並於12月加入兩輛Enviro500 MMC(95XX,已撤離)掛牌車,取代部分富豪B9TL(AVBWU)。 1992年加入空調巴士行走,用車以利蘭奧林比安11米(AL)為主;1995年加入富豪奧林比安11米(AV)行走。
17號巴士: 服務時間及班距
本路線開辦以來,一直以中環(天星碼頭)為總站,來回程路線一直沒有變更,即使天星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起遷往中環七號及八號碼頭,仍然未曾作出總站遷移,只是原位於愛汀堡廣場的巴士總站改稱中環(大會堂),即使中區在38年來多次實施道路管理措施,亦沒有影響本路線的行車路線。 直至2012年7月22日,為減少受雲咸街及雪廠街近皇后大道中經常性塞車影響,往中環方向改經上亞厘畢道、花園道、德輔道中、雪廠街、干諾道中(西行)(假日改經皇后大道中及畢打街)及干諾道中(東行)返回中環(大會堂)總站,是本路線開辦38年以來,首次更改行車路線。 本路線隨中巴專營權結束,於1998年9月1日起由新巴接辦,由於當時大部份往來中環至半山區的路線已被城巴取得,本路線因而成為新巴唯一服務半山區西部的路線,因此得到新巴的重視,成為新巴第一項服務提升的主角,於新巴入主港島路線後13天(1998年9月13日)改為全空調服務。 服務提升後,客量不斷增加,新巴便換入Dennis Trident 10.3米矮身雙層低地台空調巴士(33XX),成為本路線的主力車隊。
- 8號線是港島區老牌路線之一,亦是首條來往柴灣及港島商業區的巴士路線,可謂該區的「開荒牛」。
- 不過呢個路線安排令到何文田邨居民不滿,一年後行車路線同派車打回原形。
- 至2003年6月29日修改路線時,由於何文田邨內的凱旋門已經清拆,此路線可容許車身更長的巴士行走,遂換入12米巴士(丹尼士三叉戟ATR、富豪奧林比安3AV)以提高載客量。
- 2006年12月27日起,為配合區內新線9A投入服務,本路線改為袛於星期一至五早晚繁忙時間行走,其餘時段則與9A線組成合併路線4/9A,總站設於舊尚堤總站(逸澄閣),2008年9月1日起,總站遷往尚堤公共運輸交匯處。
- 在7月16日下午,天文台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利用「下投式探空儀」,於泰利中心東側錄得近地面風速超過每小時110公里,接近颶風風力(圖一)。
- 此路線曾是全九巴行車時間最長、第二多分站,同時也是每年虧蝕最多的路線,取消前每年虧蝕800多萬港元。
為配合該兩線開辦,本路線改為只在星期一至五清晨及上午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這樣的服務在早年空調巴士未曾引入時當然有吸引力,但當城巴於1993年9月1日取得12線的專營權後,由於以全空調服務,本路線的豪華服務便顯得相形見拙,到3號線由城巴接手後,情形也是一樣。 17號巴士 1996年某天,香港仔水塘道發生山泥傾瀉,當局將其中一條行車綫封閉,並禁止長度達10米以上的車輛駛入,包括原來行走此路線的丹尼士巨龍10.3米(7XX)空調巴士,故城巴只能調用部份單層巴士行走此路線,又把當時仍在服役的三部9.7米長的利蘭勝利二型非空調巴士調到南區,在香港仔成都道設立一個臨時轉車站。 往石排灣的乘客乘搭此路線到達該站後,須下車轉乘勝利二型接駁巴士上山,反之亦然。 日軍佔領香港漸久,物資日益匱乏,1943年8月12日再度重整巴士服務,當中1號線縮短為來往尖沙咀及窩打老道,以節省燃油。
17號巴士: 九龍巴士96線
2016年3月,改派已安裝SCR設備的丹尼士三叉戟(ATR388/KX1072,已撤離),同年6月起再度加入Enviro500 17號巴士 MMC(ATENU),及至2018年5月全線均使用該款車型行走。 此特別優惠不適用於其他龍運巴士A線(包括A36、A37及A43線)。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如果你是從旭川要到美瑛、富良野、上富良野、富良野王子大飯店,或者你要從富良野站去富良野王子大飯店的精靈露台、富良野滑雪場,就很適合使用這條路線,搭車方式也很簡單,不用事先預約,上車抽整理券,下車依照車資付款,如果是使用北海道中央巴士通票或北海道優惠巴士通票,就直接下車出示票券就好。
- 由於需行駛狹窄的街道,尤其是途經亞婆井前地兩墻寬度不足2.7米路段及十月初五街右轉沙欄仔90度狹窄轉彎位,本線只能採用7米或以下長度的小型巴士行駛。
- 9號線服務石澳居民往來市區,以及往返石澳一帶郊遊及暢泳的人士,雖然平日受公共小巴競爭,但每逢週末及假日均有大量乘客乘搭此路線,頂閘情況頻繁。
- 舊何文田邨啲樓喺2001年拆嗮之後,九巴喺2002年上半年陸續將行經常富街嘅巴士線改成全冷氣巴士服務,17線嘅用車改為丹尼士巨龍9.9米巴士同埋丹尼士三叉戟3型10.6米低地台巴士。
從 馬哈拉什特拉邦 到 潘威 的巴士票價會依照你選的巴士種類不同。 高級或豪華巴士比較貴但坐起來比較舒服,也會有些額外服務像是手機充電插座、個人娛樂系統,和洗手間。 澳門17S巴士係一條由新福利做緊,由新口岸/科英布拉街來回關閘嘅巴士線。 從 潘威 到 馬哈拉什特拉邦 的巴士票價會依照你選的巴士種類不同。 #如廣福道以南的南運路路段封閉,會改經達運道、運頭街、鄉事會街、寶鄉街、寶鄉橋、大埔太和路及南運路。
17號巴士: 服務時間及收費
敝公司只和可靠的巴士業者河坐,我們盡力提供你每一條路線的最佳服務。 紅色小巴元朗至上水線(17),又稱「17線」,由新界新田公共小型巴士(17)車主商會營辦,來往元朗(水車館街)至上水(新發街),途經青山公路(潭尾、米埔、新田、洲頭及古洞段)。 為配合政府收緊專營巴士低排放區標準,此路線於2015年7月加入Enviro500(ATEU)行走,其後全線改派富豪B9TL 12米(AVBWU)。
17號巴士: 路線資訊
配合中華巴士在隧道通車後的路線重組,此路線的香港仔總站遷往山上的石排灣邨,班次由清晨及深夜以外3-7分鐘一班調整到全日6-10分鐘一班,用車由21輛[33] 減至15輛[34],中環巴士總站內能容納最多巴士的車坑更須讓予70線使用。 1943年8月12日,占領地政府交通部批准1號線總站由尖沙咀碼頭遷往西邊街,並縮減班次至繁忙時間30分鐘一班、非繁忙時間60分鐘一班,以配合政府節約燃油命令[13] 及因應巴士日久失修[11]。 9月5日,全港巴士暫停服務,1號線在9月中方恢復服務,後因供不應求,當局規定僅得持出勤證之公務員能乘搭之[14]。 此路線於1944年8月18日最後一次恢復服務[15];其後於日軍撤離香港前再度暫停服務,期間有關此路線資訊不詳。 2006年12月27日起,為配合區內新線9A投入服務,本路線改為袛於星期一至五早晚繁忙時間行走,其餘時段則與9A線組成合併路線4/9A,總站設於舊尚堤總站(逸澄閣),2008年9月1日起,總站遷往尚堤公共運輸交匯處。 位於二白灣的愉景北商場於2010年落成,為配合該處的惠康超級市場開業,愉景灣交通服務在同年3月10日開辦C4、C9兩條循環線,並取代了原有本路線及9號線於非繁忙時間的服務。
17號巴士: 路線易手,風光不再
此路線之前身19線改稱70線之後,全面改用各款二手前置引擎雙層巴士,包括AEC Regent五型(2A)及丹拿CVG5(2D)。 在1980年代上述各款二手巴士退役後,此路線改用俗稱「雞車」的利蘭勝利二型(G),九十年代雞車開始退役時改用梅斯特斯平治O305(ME)、丹尼士統治者(DM)及都城嘉慕威曼都城9.7米(M)行走。 1972年9月11日,統一碼頭巴士總站停用,此路線改用新闢之中環巴士總站,所用的車坑是毗鄰出口、總站內最長的雙坑[31],足見巴士公司對此路線之重視。 舊何文田邨啲樓喺2001年拆嗮之後,九巴喺2002年上半年陸續將行經常富街嘅巴士線改成全冷氣巴士服務,17線嘅用車改為丹尼士巨龍9.9米巴士同埋丹尼士三叉戟3型10.6米低地台巴士。 我們也建議你查看這條路線所有巴士業者的總體顧客評價。
17號巴士: 巴士迷事件
而1號月台僅設有5個座地大型廣告燈箱;而2號月台則設有8個同類型燈箱。 車站設有2個月台,並採用一組對向式月台排列,兩個月台的候車位置被路軌分隔,並已裝設月台閘門。 17號巴士 根據車站啟用時的月台設計,在每個側式月台的部份牆身較低位置均裝設全身落地玻璃板或設有幼鐵絲網欄的全身結構。 而牆身較高位置設有大型廣告燈箱,而每個燈箱以車站主色(黃色)的纖維板相間,而纖維板上印有車站名稱。
17號巴士: 使用車輛
現時此線每日平均客量約2000至3000人,整體載客量有上升趨勢[8];惟本線並未於康城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站,加上工業邨交通需求僅局限於上下班時間,導致本線於非繁忙時段客量只屬一般,因此有不少地區人士希望本線加經坑口以增加客量。 建議出爐後,大埔區議會並不反對落實開辦此線,但要求把此線於西貢區的總站設於將軍澳工業邨,亦有居民表示此線繞經觀塘商貿區、白石角及運頭塘,導致車程過長,不建議在相關地點加設車站,並表示希望此線假日也可提供服務[3][4][5]。 本路線曾是港島唯一兩邊總站均獨自使用的專營巴士路線,直至2022年8月14日本路線的中環(大會堂)總站遷往金鐘(添馬街)為止。
17號巴士: 服務初始
6號是港島其中一條主要旅遊路線,途徑多個港島南區的主要泳灘,所以在適合游泳的季節,本線在假日的客量很高。 17號巴士2025 本線與後來開辦的6X最大不同之處,是本線使用傳統路線黃泥涌峽道進出港島北岸及港島南區,至於6X則取道香港仔隧道,所以6X的車程較快,而本線因為行經須要攀斜及曲折的山路,因此車程較長,但本線能夠服務黃泥涌一帶的民居,而且收費較低,所以客量依然穩定。 2012年7月22日:因應雲咸街及雪廠街近皇后大道中一段交通擠塞情況非常嚴重,新巴決定修改本線往中環方向的行車路線,在堅道(明愛中心)後改經上亞厘畢道、花園道、德輔道中、雪廠街、干諾道中西行、康樂廣場、干諾道中東行回大會堂總站(假日則改經皇后大道中及畢打街),是本線開辦以來首次更改行車路線。
17號巴士: 巴士轉乘優惠
此外,乘客亦可透過多元化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繳付車資[註 1],乘客使用此付款方式不能享有與非九巴/龍運路線之轉乘優惠,亦不能享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及「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乘車優惠計劃」[21]。 每兩名繳付成人車費的乘客,可攜同一名12歲以下小童或65歲或以上長者免費乘車;而攜同合資格殘疾人士登車的乘客,以現金繳付車資,亦可享半價優惠[22]。 2022年5月,大埔區議會跟進區內巴士路線的開辦和改動進度時,要求運輸署盡快落實此線的服務和將路線服務範圍擴展至將軍澳創新園[6],而運輸署則表示會按一貫做法進行路線營辦商的揀選工作,並再指出新路線會配合將軍澳-藍田隧道的啟用而投入服務[7]。
1967年,中華巴士開始派駐佳牌阿拉伯五型28呎雙層巴士(M)行走此路線,並在1970年代逐步以雙層巴士取締原有的單層巴士,以應付南區龐大的客源。 1968年,此路線班次達2-5分鐘一班[29];1970年11月16日起更臻1.5-3分鐘一班[30],乃當時全港班次最頻密的巴士路線,此紀錄至30年後方被九巴273線所打破。 為方便乘客辨別17線和途經粉錦公路往返元朗與上水的小巴路線18,營辦者援用行車路線相近的九巴76K線前身「17線」作路線編號。 公共運輸交匯處於2021年4月2日起啟用,九巴亦繼承以前「觀塘(裕民坊)」總站的稱呼(官方名稱為「裕民坊公共運輸交匯處」)。 17號巴士2025 本路線提供愛民、何文田及九龍城往來新蒲崗、牛頭角及觀塘的巴士服務,於1975年10月1日起投入服務,取代16線(藍田(北)←→大角咀碼頭)(現已遷往藍田(廣田邨)及旺角(柏景灣))於何文田區的服務。
在日佔香港末期,1號線成為九龍市區唯一仍提供服務的巴士路線,並一度由馬車行走,此後編號一直沿用至今。 17號巴士2025 1號線是九龍區最早開辦的巴士路線之一,在日佔末期更是唯一提供服務的巴士路線,路線編號「1」亦是由1942年淪陷期間採用至今。 戰後此路線重要性與日俱增,到1949年更成為全港首條使用雙層巴士行走之巴士路線。 如上段所述,自1960年代起,面對柴灣如斯龐大交通需求,中巴先後開辦8A及8B線(即後來的82及83線)分別來往北角碼頭及筲箕灣,以疏導短途乘客。 儘管如此,主路線8號當時仍為柴灣唯一來往港島商業區的巴士路線,客量依舊高企,在1975年更全線改派雙層巴士行走。
17號巴士: 收費資料
在運作上,中巴和新巴長年將本路線列作雙向路線,而實際上之運作模式較接近循環線;因編定行車時間緊湊,巴士抵達旭龢道總站後通常會同時上客和落客,停留片刻後便開車回程。 及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空調巴士日漸普及,但當時短身的雙層空調巴士數量不足,因此於1999年8月16日起加開空調特別班次217P,以富豪十一米空調巴士行走,袛於平日繁忙時間行走,行走與本路線相約路線,但不經常富街。 踏入廿一世紀,兩軸普通巴士開始大量淘汰,加上九巴大量引入短身雙層空調巴士,本線於2002年4月26日起,改為全空調服務,217P線亦於同日取消。 但由於仍受常富街路面限制影響,只能採用9.9米丹尼士巨龍(ADS)及10.6米低地台三叉戟(ATS)行走,直至2003年6月29日起,新何文田巴士總站啟用,由於可容納更長車身的巴士行走,本路線才能得以加入十二米雙層空調巴士行走,以提高載客量,同日起改為袛於往觀塘方向才繞經何文田巴士總站。 96線全程收費為$9.9[1],並設有12歲以下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半價優惠[19],當中60歲-64歲香港居民、65歲或以上長者與合資格殘疾人士如以指定八達通繳付96線的車資,均可享有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提供的$2票價優惠[20]。 乘客登車時需以現金或八達通卡繳付車資,不設找贖;而每位成人乘客可免費帶同最多兩名四歲以下而且不佔座位的兒童乘車[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