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活化項目後,我與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及一眾區議員會面,聆聽他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及建議。 油尖旺區包括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一帶,是香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區內有不少樓齡較高的舊樓。 戰前唐樓 我們就市區更新、樓宇復修、公共空間、社區設施等議題交換意見。
所以當時的唐樓只有三、四層樓高,有些則中間設有天井協助通風。 在政府角度方面,根據1903年的《公眾衛生及建築條例》,唐樓的定義是「任何建築物,而在其住用部分有任何起居室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 吉慶街和吉慶後街為大澳的主要街道,街巷裡有傳統的村屋及士多、店舖,不少遊客會到此品嘗地道小食,或於咖啡店坐一坐,感受一下大澳的悠閒愜意,將步伐放慢下來。 然而,這兩條街道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建築,值得大家留意,其中三座更受獲評級,現在就為大家介紹吉慶街46號、48號的戰前唐樓,還有位於吉慶後街的石麟閣及永慶火油倉。 於現場可見,部份未獲評級的唐樓,已沒有原來的屋簷,改為鐵皮屋頂,惟南角道3號的唐樓仍甚為完整,甚至仍可見騎樓內的風扇、屋簷的簷托,不過現時已全幢空置。
戰前唐樓: 本港8800幢歷史建築曝光 九龍城近百年歷史戰前唐樓群不獲評級
此外,有獲關注的歷史建築則「榜上無名」,包括香港戒毒會石鼓洲康復院庭院的羅馬泳池,該建築物於60年代落成,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戰前唐樓 於20多年前的全港調查中,雖未將其納入列表中,但卻被納入1,444幢建築物列表內獲評級。 而於1950年落成的聖母神樂院;於1909年落成、1910年啟用的舊筆架山隧道,則於兩個列表中,均未有上榜。 考城學社的普查過程遇上不少困難,除了需要反覆確認繁瑣的資料外,他們也需要實地考察,何尚衡形容「通常,如果好順利的話,一星期會搵到10幢」。 完成資料搜集後,他們會再到現場視察,看看戰前唐/洋樓是否仍然存在,以及觀察它們的狀況,並會拍下照片作紀錄,「起碼我哋都知道呢度曾經有過,唔會話拆咗都唔知」。 屋宇署發言人表示,塌樓現場鄰近的馬頭圍道45G和45H兩幢舊樓結構上有危險,會向法庭申請封閉令。
- 永和號(英語:Wing Woo Grocery),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間舊士多雜貨鋪,它位於中環著名露天街市嘉咸街與威靈頓街120號交界,店舖佔地約1,000呎。
- 位於117號的整座唐樓原為一當舖「同安大押」,位於南昌街及汝州街交界,業主為在香港開設不少典當鋪的賭業大亨高可寧家族[6]。
- 2018年1月,業主公開招標出售119、121號及123號共三幢物業,意向價2.2億元,若重建商住大廈最多可以9倍地積比率發展[11]。
- 市建局在進行市區更新規劃過程中,保留了當區的社區特色和歷史文化風貌,做到新舊共融,並為唐樓群注入新活力。
- 唐樓建於1933年,樓高3層,為香港目前僅存的戰前弧形轉角唐樓之一,街道交界的外牆為圓角設計。
- 另一方面,消防人員在整個下午利用生命探測器在瓦礫的頂部位置搜尋,沒有發現任何生命跡象,因此在傍晚開始改為使用重型機器進行挖掘。
- 經確認已無人受困後,消防員改以重型機器進行清理,而有關個案則自消防處移交香港警務處西九龍重案組和死因裁判法庭審理[17]。
市建局的「618上海街」保育及活化項目,包括14幢分別於20年代及60年代建成的唐樓。 項目於2008年展開,並於上個月正式落成及試業,當中於面向上海街、屬於戰後唐樓的立體面被拆卸,在內加入現代化的消防系統、水缸等,以符合建築標準。 而建築內用作支撐10幢戰後唐樓的13條麻石柱則獲保留,柱上的顏色、浮雕式的書法字體亦獲保留,舊時店鋪的電話號碼仍然清晰可見。 戰前唐樓2025 2015年,位於灣仔軒尼詩道的同德押被清拆,令全港只剩11幢轉角唐樓。 同德大押落成逾80年、在現址經營逾60年,屬三級歷史建築。 戰前唐樓 因為只有法定古蹟被法例保護,其他的歷史評級只具參考價值,2013年同德押已獲屋宇署批准改建為23層高商廈。
戰前唐樓: 建築結構
此外,位於山頂的盧吉道27號,後來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逾百年歷史大宅。 戰前唐樓2025 翻查完整8,800幢建築物的完整清單,雖然榜上有名,但最終卻未被挑選作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該大宅於2012年轉手後,新業主一度申請改劃為酒店,並惹起公眾關注反對。 古蹟辦其後將之納入「新增項目」,並於2013年評級為一級歷史建築。
- 考城學社任明顥則認為,現時香港設有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的出發點不錯,但需多加宣傳。
- 陳氏夫婦在美國經營餐廳,因此希望把美國文化帶來香港,於是在地下開設永青餐室(Cafe Evergreen),引入羅宋湯、燒牛肉、雪糕等食物,是香港早期的平民西式餐廳。
- 香港唐樓的一大特色是騎樓,並很多時候被直接歸納為「廣州式騎樓」,但建築歷史學者對於香港騎樓建築是否源自於廣州仍未有定論。
- 他認為香港可仿效檳城及新加坡,設計以戰前唐樓/洋樓為主題的書籍或網站,讓市民更易找到相關資料,當見到有價值的建築物時,亦能以知識判斷及提交相關資料予古蹟辦進行評級工作。
- 而於1950年落成的聖母神樂院;於1909年落成、1910年啟用的舊筆架山隧道,則於兩個列表中,均未有上榜。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已經要求屋宇署派人員巡查馬頭圍道的舊樓,並且在下星期的立法會會議討論強制驗樓細節[36]。 戰前唐樓2025 2月2日,警隊西九龍重案組聯同警察機動部隊和警察搜查隊,在崇安街擺放倒塌大樓瓦礫的空地挖掘蒐證,尋找住戶的證件及貴重物品,總共尋獲600多件珍貴或具紀念價值的物品,交還予物主[20][21]。 由於事態嚴重,附近大廈的居民於事發後全部疏散,而店舖亦需要暫停營業。 2018年1月,業主公開招標出售119、121號及123號共三幢物業,意向價2.2億元,若重建商住大廈最多可以9倍地積比率發展[11]。
戰前唐樓: Category:戰前唐樓
是次事件引起大家對歷史文物評級的準確性,以及如何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該批未獲評級的「滄海遺珠」當中,包括位於九龍城的多幢戰前唐樓,如南角道3號、城南道57至59號、衙前圍道68號、衙前塱道24號及太子道西412至414號等。 翻查資料,發展局於2010年進行的《市區重建策略》,就九龍城區發表的《市區更新地區願景研究》,亦有將上述唐樓群納入為「區內具特色的唐樓之一」。 位於鴉蘭街6號的建築便是其一個未獲評級,但值得保留的例子。
直至1月30日下午,並未找到5名清拆僭建物的裝修工人[9]。 戰前唐樓2025 同日晚上7時,屋宇署運來工字鐵及鐵架等,開始為倒塌現場旁邊的45號進行加固工程[18]。 至於相鄰的45G及H號唐樓立即被封鎖,禁止任何人士進入,但其餘同結構及同齡的唐樓卻並未被封閉,1月31日已有10多戶返回居所,唐樓地面的粥店、時裝店及茶餐廳等依然照常營業,惟人流稀少。 太子道西 號原為一列並排16幢唐樓,建於1930年代,採用了當時西方流行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是香港第一代鋼筋混凝土建築,昔日被稱為「摩登」住宅,吸引不少中產家庭入住。
戰前唐樓: 標籤: 戰前唐樓
此外,內部裝修亦仿效舊建築物的矮樓底特色,配以新式壁畫、VR技術呈現唐樓的歷史故事。 不過,入行多年的泥水師傅稱,復修難度在於蒐集原材料,坦言難以百份百還原舊式建築。 市區重建局近年保留了灣仔莊士敦道、茂蘿街及巴路士街多幢唐樓,並計劃在修葺後作為文化用途。 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至74號,建於1922年的幾幢唐樓,因被塗上藍色而有藍屋之稱,亦被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港九戰前唐樓與洋樓普查」由保育團體考城學社進行,成員包括城市研究學者、保育顧問公司、建築師及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的畢業生和學生。 雖然他們的背景各有不同,但他們均願意使用自己的閒餘時間研究本地的唐/洋樓及進行普查。
戰前唐樓: 歷史
建造業議會早前曾帶同業界代表參觀項目,於香港建造學院上水院校任教泥水粉飾科的導師杜輝亦有隨團參觀。 杜輝任職泥水師傅超過40年,他指上海街唐樓群的麻石柱常見於30至40年代,當時使用的意大利式及上海式批盪,現今已非常罕見。 至於內部空間,地面樓層仿效舊建築內「樓底矮」的特色,作為社區空間予團體租用籌辦活動。 而建築內的木窗及木拱門獲翻新及保留,原於地上的瓦磚則被轉到牆上作裝飾用途。 市建局亦邀請本地漫畫家繪上以上海街歷史作題材的壁畫,配以由港大建築學院學生蒐集所得資料,盼令參觀者更了解上海街的背景。 項目內亦加入AR及VR等新科技元素,參觀者可透過電話掃描QR Code,模擬舊上海街的環境。
戰前唐樓: 不同時期的唐樓
不過自60年代開始,香港進入了高樓大廈的年代,唐樓便漸漸成為歷史。 戰後,由於逃避中國內戰的難民蜂擁而至,加上戰時不少房屋受到破壞,香港又一次面對房屋問題。 在這環境下,當時的唐樓以實用簡約的風格(特別是包浩斯式) 為主,同樣是以石屎和鋼筋興建。 政府亦放寬高度限制,可以建造六層或以上的唐樓,後來不少唐樓更設有升降機等現代化設備。
戰前唐樓: 【歷史建築】大坑戰前唐樓耗兩個月還原本貌 上海批盪重見天日
根據富豪酒店國際控股2019年度的中期報告,該公司已擁有此物業的100%業權,以及同街291及293號物業的80%業權[6]。 市建局曾邀請關伯在重建後再度經營永和號,但要求每月需繳交租金1.7萬元,當時76歲的關伯選擇退休,並獲得數十萬元賠償。 戰前唐樓 當廣州式騎樓公認於1920年代才出現,有研究發現香港的騎樓群在上一個世紀,即19世紀末的照片中已有蹤影[3]。
戰前唐樓: 當時情況
香港歌手張繼聰於2009年的派台歌《永和號》便是以永和號作主題。 張氏因走訪永和號對其歷史感動不已,於是承諾關伯寫歌去紀念這老舖。 永和號(英語:Wing Woo Grocery),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間舊士多雜貨鋪,它位於中環著名露天街市嘉咸街與威靈頓街120號交界,店舖佔地約1,000呎。 位於太子道西和花墟之間有一排四層樓高的唐樓,是現存市區中最大的唐樓群之一,亦是市區內被保存的最爲完整的戰前唐樓。
戰前唐樓: 戰前唐樓洋樓普查揭近六成未獲評級 團體籲政府勿再被動式保育
鱗次櫛比、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形成了香港獨特的都市景觀。 然而,在這些極具未來感的鋼筋巨人之中,還夾雜著許多建築歷史。 低矮而堅固的唐樓(即由華人建造、使用的樓房)是19世紀其中一種典型民宅,一度流行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它們也是老香港城市生活的真實寫照。 政府禁止興建「背對背」唐樓,樓同樓的背面必須擁有最少六呎闊的後巷、又規定毎人需要享有至少1.65平方米室內空間、毎間房都要有窗門以及樓宇的高度不能大於街道的闊道,以免影響日照。
戰前唐樓: 復修後「租值又會高咗」
彌敦道190號(英語:190 Nathan Road)是香港一座戰前建築,位於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彌敦道190號,於2018年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1]。 與熱鬧的銅鑼灣區相比,走進大坑區更覺份外寧靜,區內不少唐樓已屹立多年。 於第二巷的一座戰前唐樓,建於1930年,屬於私人業權物業,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惟於2016年被化妝店租用後,將其外牆塗上粉紅色,當時惹起社會爭論。 戰前唐樓 建築興建於1921年,樓高四層,並設有陽台,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由於唐樓通常都是有一整排樓宇組成,所以相鄰的唐樓有一邊是共用牆(party wall)。 隨著社區不同的重建計畫,目前上海街600至626號可算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唐樓群。 古蹟辦於1996至2000年期間,就本港建於1950年以前的建築物進行調查,當時紀錄約8,800幢建築物。 其後於2002年至2004年再從該清單中,挑選出1,444幢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物,再作深入調查,並經由專家組成的小組評估建築物的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罕有程度等六項準則,於2009年公布擬議的評級。 現時於古蹟辦網站有提供1,444幢建築物的資料,不過從未公開羅列全部逾8000幢建築的列表。
戰前唐樓: 清拆危機
下午1時43分,999報案中心接獲一名乘巴士途經現場的乘客報案,表示看到有一名女子受困於大廈2樓。 該名女子驚慌失措地呼救,一度企圖從樓上跳下,不過最終該名女子因恐懼而不敢跳出。 大量瓦礫和家具雜物覆蓋行人路,佔地達100呎乘40呎,厚近兩層樓高。 2019年3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向古諮會提交文件,建議將唐樓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10],並於同年6月13日確定該評級[11]。 建築物雖屬戰前唐樓,一直仍未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只是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 到2019年1月,業主富豪酒店國際控股向屋宇署提交拆卸申請。
戰前唐樓: 倒塌經過
由於倒塌樓宇旁的45G及H號唐樓結構並不穩固,鋼筋、窗戶等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的危險,對於進行搜索及拯救的人員(特種救援隊、坍塌搜救專隊)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威脅。 可是搜救人員仍然冒生命危險,不斷努力搜查和挖掘生還者和物件,受到香港消防處和公眾表揚[12][37]。 唐樓建於1933年,樓高3層,為香港目前僅存的戰前弧形轉角唐樓之一,街道交界的外牆為圓角設計。 整幢樓宇向街部份有六枝柱樑支撐露臺,而露臺仍保留特色欄杆,同時窗框是沿用舊式設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