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問卷被評為有效分辨長者是一般衰退還是腦退化症狀,所以獲普遍用作家屬的初步評估工具。 但以上方法都需要到醫院找專業醫生去診斷,眾所週知公立醫院排期相當漫長,有可能要等到幾年後才能看醫生,而私家醫生的費用也相當昂貴,不是所有市民都能夠負擔。 因此,如果欲了解究竟是普通老化,還是患上腦退化症的徵兆,不妨完成網上問卷作初步判斷。 透過專門為疑似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簡單智能測驗(MMSE)」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而設,透過測驗上簡單的問題和指令式問題,去判斷當事人的語言、執行能力、記憶力等。 此外,平日多步行能亦能改善患者的體能表現,從而減低跌倒風險。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有研究顯示,65歲或以上人士之中,有10%會患上不同種類的腦退化症,年紀愈大,患病風險愈高。
國際研究指出,患者出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比一般人分別高2.3倍和1倍。 腦退化症的病程通常分為4個階段,顯示出進行性認知和功能障礙的模式。 這些量表包括用於評估原發性退行性腦退化症的全球惡化量表(GDS 或 Reisberg 量表)、功能評估分期測試 (FAST) 、和臨床腦退化症評級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或 CDR)。 使用更準確地識別疾病進展的每個階段的 GDS,在七個階段中描述了更詳細的過程——其中兩個進一步細分為五度和六度。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階段 7(f) 是最後階段[28][29]。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症狀七:經常把物品放錯位置
此外,頭部受傷者、唐氏綜合症病患也有較大機會患上腦退化症。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相反,在日常飲食方面,必須讓大腦攝取充足營養,均衡選擇食物和分量至為重要。 各類食物所含營養不同,長者可依從健康飲食金字塔進食,以吸收不同的營養素,供應大腦及身體所需。 在美國,65歲以上患有腦退化的人口預計到2025年將達710萬。 6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終於批准了國內首款緩解阿茲海默症的藥物Aduhelm,稱「掌握實質性證據」顯示該藥能夠減少大腦中的致病斑塊。 藥物雖被一些專家稱為「重要的里程碑」,並受到病人及關注組織歡迎,但爭議在過去一年持續發酵。
- 多奈派齊(英語:donepezil)等乙酰膽鹼酯酶抑制劑(英語: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類藥物經常用於治療輕至中度腦退化症[7][17][18],但這些治療的幫助終歸有限[7][8]。
- 這都得益於近些年來全球關注度的增加,2013年,英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領導召開的以腦退化症為主題的八國工業集團峰會,成為推動全球行動的重要動力和里程碑。
- 腦退化症是一種令人記憶和認知能力逐漸衰退的疾病,它影響著全球大約5000萬人,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年全世界約有近1000萬這類新增病例。
- 為提升世界各地關注和付諸行動以減輕腦神經疾病負擔,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
- 目前並不建議全面進行一般民眾的腦退化症篩檢[16]。
- 此外,平日多步行能亦能改善患者的體能表現,從而減低跌倒風險。
- 能夠讓腦退化症患者和家庭高枕無憂的,往往是設有一些強制性的長期護理保險計劃(如要求所有40到65歲的人支付保險費的日本)、或高稅收的福利國家(如荷蘭、瑞典)。
- 每天維持足夠睡眠時間,同時需保持良好睡眠品質與環境。
腦退化症是一種令人記憶和認知能力逐漸衰退的疾病,它影響著全球大約5000萬人,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年全世界約有近1000萬這類新增病例。 兩種方法都是主要利用先進儀器掃描腦部影像,去檢查腦部是否有萎縮或異物(血液凝塊、腫瘤等),再判斷當事人是否因萎縮或異物而出現腦退化症的症狀。 醫學界提倡攝取高蛋白質、抗氧化元素、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B等,能減慢認知障礙退化。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若想攝取上述營養,可適量進食海鮮、牛油果、堅果、莓類水果、蔬菜等。 除此之外,腦退化症成因也可能因其他身體病症而引起,例如內分泌異常(甲狀腺疾病或缺乏維生素B12)、失明或失聰(導致迴避或孤立)、腎衰竭、抑鬱症、糖尿病、唐氏綜合症、藥物副作用、中風、腫瘤、高血壓、腦外創傷等。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認知(記憶、思維、語言)
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今年主題為「促進全民腦健康」,而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便呼籲大眾管理好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模式,預防中風、認知障礙症等腦部疾病。 腦退化症初期,若能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便能延緩大腦退化,也可讓患者家人有足夠時間準備照顧患者的安排,避免病情惡化後,打亂日常生活,或因患者缺乏監護而到處溜走出現失踪的情況。 及早發現,可以透過不同治療方法減慢病情惡化,例如「乙醯膽鹼酯解脢抑制劑」。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有妄想症患者情況更差,他們常以為醫護人員要迫害他們,所以情緒激動,破口狂罵,同房病友只能活受罪。 夜更護士人手有限,為病人安全著想,通常會幫他們著上安全背心,又或以繃帶約束他們手腳活動。 不過他們雖然神智混亂,卻又如魔術師一樣,被綑綁後依然能施施然逃脫!
很多最後診斷為腦退化症的個案在住院初期時出現過激烈的混淆徵狀。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老人也可能因其他藥物、手術、感染、睡眠不足、飲食不正常、脫水、換住處或是個人危機而有智能改變之徵狀。 腦退化症影響語言能力、理解力、運動能力、短期記憶、辨認日常用品的能力、反應時間、個性、執行能力、解題能力。 就算沒有智力衰退的跡象,也常有妄想(阿茲海默型有15-56%),例如懷疑鏡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25] 。 全球來看,醫學界在研究和治療腦退化症上仍然鮮有進展。 一方面,阿茲海默症的病因至今仍屬未知,只是找到一些潛在相關的風險因素,如家族病史、頭部創傷等。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當香港人越來越長壽,就代表了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會越來越多。 有研究指「肚餓」的感覺會引起煩躁、情緒不安的反應;更指吃早餐能幫助集中精神,因為腦細胞依賴葡萄糖作燃料,經過一晚休息後,血液中葡萄糖會較低,養成進食早餐的習慣對維持腦部健康非常重要。 避免吃肥膩食物以防止患上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 上述疾病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應隨時留意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指數是否在標準範圍,必要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切勿輕視其併發症對大腦的潛在威脅。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此外,高血壓是腦小血管病的主要成因,研究團隊為2,150名市民量血壓後,發覺只有34%人處於正常的水平,即120/80mmHg或以下;同時逾半血壓過高人士未曾確診。
現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1995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兼任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閒時積極推廣腦科教育,力求以淺白易明的方式,將艱深難懂的腦科知識分享給大眾。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著作有《不怕老退化》:解構柏金遜症、老人癡呆症和中風等三大腦科疾病。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阿茲海默症
因此應該學習壓力調適的知識及技巧,如練習放鬆、正向思考和自我肯定等。 有研究證實,常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往來的互動者,除延遲心智衰退外,壽命也會較長。 2月8日是 #國際腦癇日,今年香港以「你我都是二十分之一:認識腦癇 守望相助」的公眾教育推廣活動響應。 同樣地,原本姿整、愛乾淨的人,變得不修邊幅、髒亂。 例如忘記了怎樣前往經常光顧的街市、無法列出每日待辦事項、出門去圖書館,總是會忘記攜帶圖書證、玩遊戲時,忘記了遊戲規則,例如忘記了打麻雀的規則。 拋開藥物效果不談,該款靜脈注射藥每年5.6萬美元(約合港幣44萬元)的費用更把許多患者擋在門外。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症狀九:斷絕社交、不再工作
在不少國家,腦退化症甚至連確診都成問題,社會整體對之的認知程度偏低,更遑論政府和產業對患病人口的照顧問題。 近年,不少研究顯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參與不同類型的興趣小組和活動,多動動腦筋,將有助延緩腦部退化的速度。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妨多到長者地區中心參加活動,擴闊生活圈子、培養興趣和嗜好,如打麻將、繪畫、書法班、太極班、健康操、參加義工服務等。 腦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如病情惡化,患者則會有認知功能受損、抑鬱、步履不穩、尿頻、失禁,甚至增加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長者遊盪不懂歸家
因此,Toby 為大家簡介腦退化症,讓大眾可以及早預防或應對病情。 晚期患者腦部萎縮,相繼失去記憶系統、認知及其他大腦的功能。 患者失去所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需要完全依賴照顧者。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頻密出現行為問題,包括坐立不安、沒有方向感、常迷失方向、遊走、易激動、驚恐、幻覺、幻聽、妄想、混亂及抑鬱等。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健康的困惑:鮮果汁是否等同水果
其他常見徵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還有行動能力降低[4][5],但個人意識卻不會受到影響[4]。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於2019至2021年期間透過全港社區腦健康研究篩查550名40至75歲市民,發現當中逾六成半參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腦小血管病。 腦小血管病是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研究團隊冀藉著世界腦健康日,呼籲大眾管理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大約10%的人口,會在有生之年中發病[13]。 腦退化症與年齡(老化)息息相關[22],約3%的人口在65到74歲之間得到腦退化症,另外19%的人口則在75到84歲之間,而將近一半的人口超過85歲得到腦退化症[23]。 腦退化症於2010年造成約48萬6千人死亡[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