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頭痛,最常見的還是因風邪引發的頭痛;若是風寒型,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等,要疏散風寒,常用藥有如薄荷、防風、細辛、羌活、白芷、川芎等;針灸可用足三里、合谷、迎香穴、百會、風池、率谷透角孫等疏散風邪。 若腫瘤持續生長,還會引發嘔吐、視力模糊,也可能有痙攣或抽搐的現象。 腫瘤位於前額葉,可能導致人格改變;位於顳葉,會引發記憶或語言障礙;位於小腦則步態不穩與運動失調;位於運動神經則使對側肢體無力;位於聽神經使聽力喪失或耳鳴。 記得上年曾遇到一位病人,因頭痛及頸痛求診,初診判斷是頸源性頭痛,用針灸治療二次後,頭痛未有減輕,同時開始出現晚上低燒,眩暈,立即叮囑家屬安排病人入院進行電腦掃描,最終發現頭痛是腦膿腫引起,須即時以手術處理。 要看本身有沒有偏頭痛體質,如果有,不建議每天攝取咖啡因;要是一頭痛就喝咖啡,這有點類似攝取咖啡因的止痛藥,如果一天攝取200毫克以上的咖啡因,且連續兩周以上,可能會產生「咖啡因階段性的頭痛」。 竇性頭痛跟叢發型頭痛比較像,但通常能透過有無流鼻水,或鼻水是否呈黃稠狀來判定。
如果每天都要吃止痛藥,或一個禮拜吃3、4次以上,以至於變成「藥物過量型的頭痛」,建議到神經內科做藥物調整,有些預防性的治療可減少患者對止痛藥的依賴,不然長期吃止痛藥恐影響腎臟。 另外,很多人偏頭痛發生時會喝咖啡去抑制,到後來攝取過多咖啡因,也可能變成藥物過量型的頭痛。 頭痛部位2025 症狀:容易失眠、情緒不穩定、注意力跟記憶力下降、嚴重可能會造成憂鬱症或是焦慮症。 疼痛的感覺像是整個頭被綁或被壓得緊緊的,有的人是一整天都痛,大部份的人是中午到傍晚特別痛,這類頭痛發作時主要位置在整個頭部,也會延至頭皮、太陽穴及頸背位置。
頭痛部位: 頭痛到底哪裡痛?從頭痛部位看病因,3個穴位幫助舒緩
建議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空調直吹頭部和肩頸、適時緩解肩頸部肌肉緊張度。 眼窩包含眼睛周邊一圈凹陷的位置,像是周邊組織的疾病,如青光眼、鼻竇炎,或常見的偏頭痛,甚至是少見的SUNCT(短時間、單側神經型態的頭痛)都有可能;林高章說,因為原因太多,所以還是要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症狀,才能辨別。 偏頭痛是一種慢性的,反覆出現,輕度或重度的頭痛,常伴有各種自主神經系統症狀。 通常頭痛為單側,伴有搏動感,可持續2~72小時,相關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畏光、對聲音敏感等,而且活動會加重疼痛的感覺。
- 偏頭痛有遺傳傾向,男女發生比例為1:3,診間常有青少女頭痛患者,通常就是偏頭痛。
- 典型的生理頭痛會呈單側頭痛,即為偏頭痛,通常可持續數十小時,嚴重則痛幾天。
- 不同頭痛位置可代表不同的健康問題,例如前額、後腦、耳朵周圍等部位。
- ●陽明頭痛:屬於胃經,頭痛部位於眼睛正上方及前額側,造成此頭痛原因,主要是吃太飽、喝酒宿醉,常伴隨發熱出汗。
- 當移動或活動頭部,即感到頭痛,且伴隨頸部不舒服,這可能是頸椎病的預兆了。
- 舒緩方式:放鬆心情,做伸展運動,按摩肩膀、頸部、頷部及頭部的肌肉。
- 其實服用止痛藥並不會導致抗藥性,只要依照醫囑指示服用,不要胡亂增加止痛藥的劑量,就不會導致抗藥性及減少藥效,而且有研究指出,在頭痛初發時服用止痛藥,可以大大減少頭痛惡化機會及頭痛的時間。
叢發型頭痛如果不治療,每次疼痛可能會維持15~30分鐘! 而且發作時間點不穩定,可能是季節性的,也可能是每天一次。 有些人因為過敏反應,會引致鼻竇出現壓力,結果導致竇性頭痛。 因為鼻竇和頭部位置相近,所以一旦鼻竇壓力增加,都很容易引起頭痛症狀,例如鼻竇炎、感冒、過敏、鼻腔腫瘤等,都有可能引發竇性頭痛。
頭痛部位: 經常頭痛怎麼辦?從位置、特徵、時間不同,判斷是哪種頭痛 按壓三穴道助緩解
若果本來頭痛發作的次數只有一個月一次,突然頻密增加至一星期一次,甚至每日發作,就有可能是腦腫瘤或硬膜出血有增大及嚴重的趨勢,令附近的組織受到更多壓迫,導致頭痛。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姜小舟解釋,環境條件使然,上班族常處身冷氣環境(寒邪),加上香港地理位置沿海(濕邪、風邪),入夏氣候潮濕又熱(熱邪),種種因素已令人容易受風、寒、濕、熱邪侵襲,阻塞經絡氣血運行,引發痛症。 ●頭痛程度:發作時好像雷擊般突然的劇烈頭痛,並在一開始達到最嚴重,又或是頭痛程度會伴隨著位置的轉變變化,如從站立轉換為平躺。
- 此類頭痛多發生在頭頸相接的地方,疼痛感會向前額、耳朵後方或下方、眼眶延伸。
- ●頭痛程度:發作時好像雷擊般突然的劇烈頭痛,並在一開始達到最嚴重,又或是頭痛程度會伴隨著位置的轉變變化,如從站立轉換為平躺。
- 和張力性頭痛一樣也是女性居多,特別經期前更為常見,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 太沖穴—位於腳拇指與第二指的交會凹陷之處,中醫有句話是這麽說的,「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按揉太沖穴可以緩解血管肌肉痙攣,將堆積在頭部的氣血往下引導,進而改善頭痛狀況。
- 以偏頭痛為例,有研究指出女性患上的機會比男士高出3倍,不過並非所有頭痛類型都一樣,例如男士患上叢集性頭痛的機會則比女士高。
有研究表示,40歲或以上的人士比年輕族群更容易患有偏頭痛,而且如果在中年以後,才突然出現頭痛症狀,就要小心是腦血管病變、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先兆。 雖然頭痛是常見的「都市病」,很多人在生活壓力大時都嘗試過出現頭痛,不過有某些類別的人士,會較其他族群有較高機會被頭痛「纏上」。 請盡可能詳述頭痛的病史、種類、部位、時間、為期、是否出現其他症狀等等。 ●伴隨症狀:同時出現神經系統或心血管症狀,如會單側身體無力、行動困難,又或是面部及上肢肌肉有刺痛感。 鍾貴馨解釋,常見能緩解頭痛的穴位有百會穴、風池穴及合谷穴。
頭痛部位: 健康網》小米富含多種營養素! 農糧署教3招輕鬆洗、美味煮
加上不少人士頭痛發作時,都會感到難以入眠,甚至出現失眠問題,結果就令頭痛症狀更難解決,造成惡性循環。 過去有研究指出,患有偏頭痛的人士會受天氣影響,有時候天氣變化前就已經出現頭痛症狀,或者經歷過強烈日曬、暴雨後就會出現頭痛發作。 頭痛部位2025 天氣中的濕度、溫度,以及過於乾燥、潮濕的的環境,都有可能誘發頭痛,這有可能是因為患有偏頭痛人士的神經系統比較敏感,對於外在環境變化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感知,因此而出現頭痛症狀作為提醒,減低外在環境對身體的傷害。 頭痛部位2025 壓力型頭痛是造成頭痛最常見的原因,這類患者往往感到頸部肌肉僵硬、肩部痠痛,且頭部兩側有被壓迫、隱隱作痛的感覺,有時牽連後頸部、前額,甚至整個頭部都有隱痛感,彷彿戴了頂沈重的帽子般。
頭痛部位: ● 頭部外傷頭痛
●少陽頭痛:屬於膽經,頭痛部位於頭部兩側太陽穴附近,也就是常說的偏頭痛,造成此頭痛原因,主要是經期不適、血不足以濡養肝臟、睡眠不足、勞累過度。 建議飲食均衡、維持規律生活作息,避免過於疲勞外,日常也可按壓太陽穴、頭維穴、率谷穴、風池穴。 ●太陽頭痛:屬於膀胱經,頭痛部位於頭部後側上至頭頂,造成此頭痛原因,主要是感冒、過敏、溫差過大,常伴隨惡寒、頸背痛。
頭痛部位: 偏頭痛可用整型外科手術治癒 嘉義長庚公布手術案例
在飲食方面則建議避開3C食物,例如柑橘類、巧克力類、起司類的食物,據研究這三種都是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 張力性頭痛 – 常見後頸部開始原發性頭痛可分張力性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三種。 張力性頭痛常見從後頸部開始延伸至後腦勺,嚴重時也可能痛到頭頂、太陽穴等處。 患者常見形容緊繃感,下午時段往往會更明顯些,此類型頭痛多與情緒緊張、肌肉緊繃有關,如長期低頭滑手機,女性略高於男性,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中醫認為頭痛發作和個人體質、天氣變化等甚有關係,尤其在夏天潮濕以及冬天寒冷的時候,更容易引發頭痛的症狀。
頭痛部位: 頭痛原因6. 藥物、酒精
其他誘因還有像頸椎間盤突出、頸部外傷等頸部病變所致,詳情可洽詢專業醫生了解。 原則上,腦壓升高的腦中風病患才容易引發頭痛,另要注意發生中風的位置,其跟中風後頭痛有所關聯。 中風頭痛主要以緊縮型頭痛表現,患者形容其好像孫悟空被緊箍咒綑住的疼痛。 此外,針對前循環(內頸動脈,或大腦前、中動脈之流域)中風,一般為單側頭痛;若是後循環(基底動脈、椎動脈)中風,則為雙側頭痛。 針對一般的頭痛,其症狀都是廣泛性的疼痛,若是特定部位的頭痛,或另有臨床原因。
頭痛部位: 常見問題
有研究表示,酒精及咖啡因會令腦部血管及神經出現異常,如果吸收過量咖啡因的話,有機會引發頭痛、疲勞、集中力下降的症狀,而經常飲酒亦會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令神經變得敏感,將痛覺放大,頭痛就更加容易被誘發。 頭痛部位 頭痛部位 既然大部分頭痛都無法根治,那是否就只能由得頭痛發作,而沒有任何方法應對呢?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些預防方法,預防頭痛發作時有可能引致的不適,由於大部分原發性頭痛都是與肌肉酸痛、腦部神經、情緒壓力有關,所以大家可以從這3方面入手,舒緩頭痛的不適。
頭痛部位: 頭痛類型2. 次發性頭痛
加上除了頭痛之外,中醫需要同時考慮伴隨頭痛出現的症狀,視乎體質出現甚麼問題,決定處方哪些藥材。 以下有一款中醫推薦湯水,可以有袪濕、健脾、疏通血氣的功效,改善因休息不足、壓力、濕熱所致的頭痛症狀。 如果因為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而令肌肉過於繃緊,結果經常引致頭痛的話,可以用按摩、改善姿勢、熱敷等方式舒緩,放鬆肌肉,從而減少頭痛出現。 例如減少頭部前傾、駝背、寒背等問題,如維持同一姿勢過久便應該活動一下筋骨,轉換姿勢。 另外亦可以按壓背部、後頸的肌肉,或者用熱毛巾敷在緊繃的後頸,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 頭痛部位2025 睡眠不足的人士出現頭痛是十分常見的,因為睡眠會導致頭皮肌肉休息不足,令頭蓋肌肉過於繃緊,血液循環不通,就會引起頭痛。
頭痛部位: 頭痛穴位5. 印堂穴
至於因病而起的續發性頭痛,又稱次發性頭痛不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問題可大可小,許多疾病民眾也耳熟能詳。 鼻竇炎隨位置不同,可能出現於眼窩、山根、額頭、頭頂等。 而牙痛若是前方的牙齒,常見牽引到眼睛下方或鼻翼,若痛在後方牙齒,則較容易牽引到太陽穴。 當然,也可能和腦部疾病有關,如腦膜炎、腦瘤等,其疼痛位置則會因發病位置而有所不同。 情緒壓力會增加頭痛發作的機會,適當放鬆心情、釋放壓力能夠改善全身肌肉及神經繃緊的問題,減少頭痛出現的情況。 經常頭痛的話可以透過做運動、冥想、充分休息等渠道,舒緩生活壓力。
頭痛部位: 頭痛治療方法2. 中醫湯水
頭痛是民眾日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不過每個人痛起來的位置、特徵、時間等皆有所不同,起因也不盡相同。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指出頭痛的主要類型,並提醒如有異狀盡早檢查,也分享如何預防頭痛。 其實頭痛分很多種,每一種治療方式都不一樣,而其中最常見的「偏頭痛」,也能透過改變生活作息來改善。 當頭痛出現得十分突然,而且痛楚極為強烈,就有可能代表有腦出血的問題。 這種頭痛現象又稱為雷擊性頭痛,是腦部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例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腫瘤等。
頭痛部位: 頭痛症狀1. 50歲後突然出現頭痛
太沖穴—位於腳拇指與第二指的交會凹陷之處,中醫有句話是這麽說的,「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按揉太沖穴可以緩解血管肌肉痙攣,將堆積在頭部的氣血往下引導,進而改善頭痛狀況。 叢集性頭痛,也稱為「自殺性頭痛」,原因是其特點在極端的頭痛。 「叢集性」是因這種頭痛傾向於週期性發作,發作後一段時間後又可自行緩解。 偏頭痛有遺傳傾向,男女發生比例為1:3,診間常有青少女頭痛患者,通常就是偏頭痛。 偏頭痛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會發生,如果看到小朋友時不時地嘔吐,可能就是偏頭痛在作祟,有些青少年患者可能發作頻率低,不把它當一回事,通常都要等到痛得比較明確,演變成反覆性、慢性的偏頭痛才求診。 在鼻竇中增加的壓力,會導致與頭痛相似的疼痛,會伴隨有其他鼻竇症狀,如:流鼻涕、耳朵脹滿感、發燒、以及臉部腫脹等。
頭痛部位: 頭痛的診斷與治療
值得患者注意的是,如果有天頭痛的型態改變,或頭痛越來越嚴重,吃藥也治不好,最好就醫診斷。 所以說,不想小痛變大,在痛症初起有少少肩膊、膝部冤冤痛等小問題時,她提醒可適當配合簡單的穴位按摩,透過自我穴按疏通經絡,減痛防痛於還未大痛時。 ●百會穴:位在頭頂正中心,兩耳交連線和頭頂正中線的交點處。 百會穴位是全身氣之匯集處,頭痛時按壓此穴,能有效解緩疼痛。 若感覺頭部昏蒙,噁心沒有食慾,大便稀溏,表示脾虛痰濁中阻,清陽受擾。
頭痛部位: 舒緩方式
雖然症狀可能如此之多,但外傷後的頭痛,病人可能被告知一切都是正常的,需要好好休息。 頭痛部位2025 治療上可用抗憂鬱劑、抗癲癇藥物,嚴重的還可使用類鴉片藥物止痛。 頭痛部位 一般性止痛藥最好少用,因為有可能會造成藥物反彈頭痛,也就是藥效過後頭痛更明顯的情況。
頭痛部位: 頭痛穴位3. 太陽穴
症狀:伴隨頸肩僵硬症狀、頭暈、感到噁心、想吐、對噪音和光敏感。 提醒民眾,雖然前述的原發性頭痛,可約略從位置、症狀等初步判斷,但續發性頭痛各處皆有可能發生,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先檢查排除病理原因為佳。 不同頭痛位置可代表不同的健康問題,例如前額、後腦、耳朵周圍等部位。 頭痛雖然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但其嚴重性可大可小,本次探討4大頭痛位置與診斷原因,包括生理、感冒、中風、移動即頭痛之問題。 坊間有傳言指服用太多止痛藥,或者每次頭痛發作時都服用止痛藥會導致抗藥性,令止痛藥的藥效隨著服用的次數而減少。 其實服用止痛藥並不會導致抗藥性,只要依照醫囑指示服用,不要胡亂增加止痛藥的劑量,就不會導致抗藥性及減少藥效,而且有研究指出,在頭痛初發時服用止痛藥,可以大大減少頭痛惡化機會及頭痛的時間。
症狀:頭痛性質為鈍痛、脹痛、壓緊感、麻木感和束帶樣緊箍感,非博動性、感到噁心、想吐。 因為偏頭痛有一個「偏」字,很容易就被認為是「單側頭痛」。 頭痛部位2025 雖然大部分的偏頭痛的確是單側的,但林高章說,其實偏頭痛不代表一定只有一邊會痛,也會有人是兩側都痛、甚至整個頭都痛,所以可以透過 6 種症狀來幫助自己判斷。 這 6 種症狀又分成 4 種跟頭痛相關的症狀,2 種跟神經問題引起的偏頭痛比較相關的症狀,如果各符合一半的症狀,就可能代表有偏頭痛。 由於眼睛和頭部相近,所以眼部疾病也有可能引致頭痛,例如青光眼導致的眼壓過高,就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劇烈的頭痛,尤其是眼睛及眼眶位置有嚴重的脹痛,並且視力會變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