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會是機構的教學分支,現有超過600名義務講師,當中包括醫生及護士,提供各類型的急救及家居護理訓練。 聖約翰救傷會負責教導市民從理論及實踐兩方面學習急救、家居護理及其他有關學科,並負責編製、刊印及分發課本及其他教材,以便教學。 此外,救傷會亦為學員舉行考試,合格的學員可獲頒發有關學科的証書。 救傷會亦會因應需要派講師前往商業機構、志願團體及學校講授急救。 成人急救証書課程亦安排在九龍及新界的聖約翰救傷會訓練中心內舉行。
- 周文治捐建大坑總部,胡文虎及胡文豹兄弟捐建長洲聖約翰醫院。
- 7月1日,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正式脫離英國聖約翰救護機構,成為獨立的聖約翰組織,同年8月正式改用本地自行編寫的隊例,放棄了沿用多年的英國聖約翰救傷隊海外支部隊例。
- 為方便殘疾人士來往診所,牙科總區備有小巴接載服務對象來往診所。
- 聖約翰救傷隊救護服務調派中心(St. John Ambulance Control Centre,縮寫SJACC)於2012年1月1日正式啟用,現行三個救護站的召喚熱線電話統一為 ,以増加調派靈活度。
- 但戰後聖約翰損失了所有財產及設備,由於財政關係,會方同意將所有醫院及診所交給政府管理,並只專注於急救及救護車服務。
1958年,蔣法賢醫生 (Dr TSEUNG Fat-im, OBE, KStJ, JP) 接任為第七任總監。 蔣法賢總監在任期間,翻譯了首本中文版急救學手冊《傷者救急學》。 1957年,座落麥當勞道二號的香港總部由當時港督葛量洪爵士於5月10日主持奠基儀式。 1951年6月29日,香港法例第1047章《聖約翰榮譽團條例》(Order of St. John Ordinance)正式確定香港聖約翰議會的成立及指定其法定權力。 以上職位福利包括交通津貼、超時工作津貼、17日公眾假期、有薪年假、免費醫療保險、強積金、婚假、侍產假及恩恤假等。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課程時數
1979年,趙公輔先生(Mr CHIU Kung-phoo Leonard, OBE, KStJ, JP) 接任為第十一任總監。 趙公輔總監在任20年期間,積極拓展在新界的服務,並在港九新界不同區域建立了六個支隊總部、策劃重建麥當勞道二號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總部、改組救傷隊架構、推行賣旗籌款活動等等。 救傷隊總監評議會負責救傷隊的管理、行政、服務及發展。
- 如欲進一步了解有關入隊申請及其他少青團資料,請瀏覽少青團網頁。
- 同年King’s Old Boys’ 英皇書院舊生救傷支隊 (Sai Ying Pun School Old Boys’ Division) 成立。
- 1936年,聖約翰救傷隊開設四間醫院(包括長洲、錦田、沙頭角、荃灣),病床由7至12張不等,並共設九間診所。
-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在抗戰期間,為駐港英軍提供服務。
- 救傷隊重組並升格為英國聖約翰救傷隊(海外部)的一個區域(District)。
- 新界醫療人道所(NT Medical Benevolent Branch)由九間診所組成。
小約翰團(St. John Pandas)成立,於小學開設支隊。 7月1日,九龍及新界總區分拆為九龍總區和新界總區,轄下的分區按地域劃分,同時支隊亦重整為男女混合支隊。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2025 2010年1月19日,理事會正式委任馬正興醫生(Dr MA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2025 Ching-hing, Stanley, BBS, CstJ)為救傷隊第十四任總監。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總部及訓練中心
救傷會總監評議會負責制定救傷會的各項政策,確保訓練課程能順利進行。 救傷會是機構的教學分支,現有超過 600 名包括醫生及護士的義務講師,提供各類型的急救及家居護理訓練。 2013年1月1日,少青團重組,新界區的支隊原則上按所在地域分出成為D分區。 2月1日,總部總區救護車、運輸及通訊分區改為由高級助理總監(行動)直接指揮。 12月3日少青團再次重組,由 Cadet Command 改為 Youth Commands,並設立少青團港島及九龍總區和少青團新界總區。
1953年,麥景陶總監退休,馮秉芬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2025 (Sir Kenneth FUNG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Ping-fan, CBE, KStJ, JP) 接任為第六任總監。 1948年,香港聖約翰救傷隊見習隊成立,取名為「亞伯拉罕見習支隊」及「施利文見習支隊」,後因資源問題解散。 由於當時救傷會與救傷隊的工作並沒有明確的區分,救傷會實際上已執行救傷隊的職務。 年齡介乎12至18歲的中學生如就讀的中學未有成立少青團見習支隊,可以申請加入少青團的「公開混合見習支隊」。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成立至抗戰期間
此外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會繼續津貼聖約翰六成經費,所有運作如常進行。 但戰後聖約翰損失了所有財產及設備,由於財政關係,會方同意將所有醫院及診所交給政府管理,並只專注於急救及救護車服務。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2025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開始三年零八個月的佔領。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在抗戰期間,為駐港英軍提供服務。 在短短十數日中,有超過一百名聖約翰救傷隊成員殉職,由於死傷眾多,淪陷後救傷隊即時被迫解散。 每年十一月第二個星期日,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均會舉行悼念儀式,弔念當年英勇犧牲的救傷隊隊員。
救傷隊的隊員均為志願人士,義務為公眾人士於大型活動或人群聚集的場合如運動會、賽馬日、足球比賽、步行籌款等提供急救或其他有關服務。 因此,急救當值服務大多只能限於週末及公眾假期進行。 救傷隊的男女隊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全部均為志願人士,義務為公眾人士於大型活動或人群聚集的場合如運動會、賽馬日、足球比賽、步行籌款等提供急救或其他有關服務。 1997年6月27日,香港法例第1164章《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法團條例》(Hong Kong St. John Ambulance Incorporation Ordinance)生效。 香港聖約翰理事會、救傷會及救傷隊完全合併,成為一個獨立法團存在於香港。 7月1日,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正式脫離英國聖約翰救護機構,成為獨立的聖約翰組織,同年8月正式改用本地自行編寫的隊例,放棄了沿用多年的英國聖約翰救傷隊海外支部隊例。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
聖約翰的工作包括為公眾人士提供急救及緊急救護車服務、為老人或有特殊需要人仕提供免費牙科服務和教導市民學習急救、家居護理等訓練。 1947年,雷文總監在任時去世,夏高理先生(Mr A. D. el ARCULLI, OBE, KStJ)接任為第四任總監。 救傷隊重組並升格為英國聖約翰救傷隊(海外部)的一個區域(District)。 胡文虎財政上支持重建大坑總部及捐贈一輛救護車予香港分區,同時負責該救護車之所有開支費用。 夏高理在任期間,成立了「巡迴醫療服務」(Penetration Squad),透過水警協助在每星期日向鄉郊及離島的漁村居民提供免費醫療、牙科及防疫注射服務,其服務範圍及模式是全世界聖約翰救傷組織獨有的。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急救證書」課程(面授教學模式) (FA)
有意加入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少青團見習支隊或小約翰團的青少年或兒童,在獲得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後,可經就讀的中/小學申請入隊。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2025 凡年滿 17 歲,擁有良好品格及體能,並持有有效急救証書及自動體外心臟去纖維性勯動法 (AED) 証書者,均可申請加入救傷隊成為隊員。 非急救証書持有人亦可申請,惟申請人必須先修讀急救課程及考獲証書,始被安排加入救傷隊。 凡去顫法/院前創傷生命救援術學員於上課時間,表現良好,筆試成績優異,獲導師推薦,並由救傷會邀請報讀有關導師訓練課程,經評核合格後,便可正式成為去顫法/院前創傷生命救援術導師。 (二) 新界總區於2017年5月13日及14日舉辦單車當值訓練課程,合格學員名單(更新版),請查閱第8期訓令。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服務範圍
由於目前所有少青團隊員均為中學生,因此所有對外當值服務只限於週末、週日、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提供。 聖約翰救護機構理事會是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的最高管轄組織,負責制定政策、籌集經費、資源分配、統籌及支援救傷會和救傷隊的一切活動。 香港聖約翰議院於2015年3月1日正式成立,因為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由一個「地區」(Association)擢升為「議院」(Priory)。 議院與理事會以雙軌運作,主要負責負責禮儀事項、參與國際事務。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香港主權移交至今
長期服務獎章是頒授予服務十年以上(十年以上的有效年資)的聖約翰救傷隊隊員。 2008年,陳焯生總監於11月12日逝世,理事會委任副總監馬正興醫生(Dr. Stanley Ma) 署任總監。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成都大運會,國家隊張雨霏在女子100米自由泳,奪得金牌。 有「奧運蝶后」之稱的張雨霏,在自由泳項目表現同樣出色,游出53秒34的成績,較南非泳手快1.05秒,成為百米女飛魚。 國家游泳隊在今屆大運會男女子個人及團體賽,暫時合計取得6面金牌,張雨霏就佔了其中4面。 勞工處回覆本報指,員工通告稱假若員工不申請放假,則視為放棄休假,並列明不作金錢補償。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組織概覽
1916年,香港聖約翰救傷隊以英國一個分區(Area)架構規模正式成立,並由羅富士先生(Mr Edwin RALPHS, KStJ, FCS, JP)出任第一任助理總監[2]。 當時共有男隊員100名,女隊員12名,其中有8位英籍長官。 同年King’s Old Boys’ 英皇書院舊生救傷支隊 (Sai Ying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2025 Pun School Old Boys’ Division) 成立。 【本報訊】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是政府資助機構,旗下的救傷隊提供各項緊急及非緊急服務,例如急救、送院及轉院服務等。 據指該機構本月14日起削減救護車服務,位於港島、九龍、新界的救護站更需輪流關閉,或影響緊急救援服務。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聖約翰救護機構
在新法例下,舊有的理事會,救傷會及救傷隊合併為單一法團,並採用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的法團名稱,服務性質維持不變。 大部份課程安排在全港的聖約翰救傷會訓練中心內舉行。 香港聖約翰救傷會負責教導市民從理論及實踐兩方面學習急救、家居護理及其他有關學科,並負責編製、刊印及分發課本及其他教材,以方便教學之用。 2012年,救護服務調派中心及24小時求助熱線( )正式開始使用。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香港聖約翰議院(The St. John Priory of Hong Kong)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為應付急救需要,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香港望族何東家族成員何甘棠倡議成立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在得到英國聖約翰總部批准後,獨自提供資金籌組首支救傷隊,是為「香港青年會救傷支隊」。 年滿二十一歲或以上,持有效成人急救証書,香港中學會考五科合格(包括中文及英文(課程乙))或同等學歷及完成由救傷會主辦的講師訓練班,經評核合格後便可正式成為急救學講師。 為鼓勵隊員善用課餘時間服務和貢獻社會,少青團會定期舉辦社區服務及應外間機構的邀請協助慈善團體賣旗籌款或提供人群控制之對外當值服務。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成為救傷隊義工
少青團特別着重於培養隊員個人崇高的品格、合群的精神,藉此發展隊員健全的身心,並鼓勵隊員善用課餘時間,培養他們學習社交及實用的技能,如道路及家居安全、社區關懷等,隨時準備服務社會。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救傷隊是機構的服務分支,在總監的領導下,現時約有7,000名接受過專業訓練、穿著制服的義務工作人員,在公共場所為市民提供急救及其他有關服務。 聖約翰救傷隊負責組織、訓練年青人及成人,並配予裝備,使他們能夠單獨或以小組形式執行急救、護理及有關工作,達到幫助別人、造福社會的目的,此類服務是完全免費的。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設有聖約翰救護機構的國家及地區
1963年,盧樂夫(Mr 聖約翰救傷隊人工 Norman Garner ROLPH, OStJ)接任為第八任總監。 盧樂夫總監在任期間,元朗及上水鄉紳捐贈了兩輛救護車,在新界區提供救護車服務,後來因經費短絀而停止。 1935年1月25日,香港法例第313章「聖約翰救傷條例」(St. John Ambulance Ordinance)正式確立香港聖約翰救傷機構為法定團體。 周文治捐建大坑總部,胡文虎及胡文豹兄弟捐建長洲聖約翰醫院。 中日戰爭 (Sino-Japanese War) 期間,70名隊員被派往上海與紅十字會合作。 聖約翰救護機構起源自1099年的耶路撒冷,其後於英國多個殖民地設立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