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有,水、火、盗贼、败家子,以及政治因素,随时可以令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穷汉。 有智慧的人,若能将世间不坚牢的财物来种福,不管是种在功德福田,报恩福田,或贫穷福田,都比较存在银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 福慧雙修 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
佛為針對人因見解的錯覺,而導致思想鬥爭,所以說五戒,說十善,說八正道,說六波羅密,以及說種種法門,用正覺的知見來糾正人的錯覺,導世人止於至善。 我們若能將所聞的佛法,加深思考,從而認識真理,啟發正智,謂之思慧。 人的耳朵是用來聽取外界的音聲;而外界的音聲往往影響人的情緒。 例如:我們聽到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或音樂,自可發人深省,或令人心曠神怡;反之:如果聽些誨淫誨盜的樂曲,或粗言惡語,將會令人想入非非,或無明火起,瞋恨心生。 所以一般人的聽覺每為境轉,聞讚則喜,聞謗則瞋,情緒變化無常,也就難免善惡不定,於六道輪迴中,升沉不已。 世間人的智慧,真妄混雜,善惡交參,利害各半;謹限於事物表面的認識,以及人我知見的分別,既自私,又有限。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即使財富與尊貴、壽命與健康都佔有,若然為富不仁,報在晚年,或後繼無人,或不得善終,亦屬於非福。 所以,一般人都認為,好命的人,必須具備富貴、長壽、康寧、加以好德、善終命等五福,所謂:「五福臨門」,才是人間真正的幸福。 福慧雙修 但在佛眼看來,世間的幸福,亦不過是短暫的佔有,既是無常,又非永恆,所以,我們如果希望,獲得永恆的幸福,非進一步追求出世間的福報不可。 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 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
二是进财:精进办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聚功德,作为成佛的资粮,等如世人,勤俭积蓄财物一样。 三是戒财:戒能防非止恶,我们受持佛戒,止恶行善,进德修业,自然可以获得解脱的财富。 四是惭愧:心怀惭愧,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五是闻财: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明白事理,如说修行,终必成佛,是以多闻,正是增长佛道功德财富的工具。
福慧雙修: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要能夠分辨是非——辨別善惡 福慧雙修
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 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恼。 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众,甚至觉悟成佛。 佛教所讲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以及诸佛的一切种智。
- 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
- 住持很慈悲的为他解说,盂兰胜会的起源及其意义,并告訢他‘盂兰盆’是公众福田,用以方便世人,将世间不牢之财投入盆中,供养三宝,则善因善果,生生世世,福报随身,享用无尽。
- 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
- 仁慈博爱,给予众生的快乐,是慈心布施;悲愍同情,拔除众生的苦恼,是悲心布施;随喜赞助,慈善公益,是喜心布施;不分贵贱,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是舍心布施。
- 前陣子,人間福報奇人妙事版刊出英國最著名的「第一公務貓」亨佛利的故事,上個月二十日在它「退休」後頤養天年的家中逝世,享年十八歲,受到無數英國人的懷念。
人人平等:这个平等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非常重要。 其实,这个平等是建立在原始心灵的基础上,要用心来平衡。 平等心是要用后天的心理来调整和弥补,要学会用智慧来化解心理的障碍。 比如:大到社会,有的人就很幸圝运,而有的人就很凄惨,贫困潦倒。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 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 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 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 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 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
- 真正的救人是要面向大家,真正的救人是要通过佛法的闻思修。
- 我们若能多闻佛法,凭借文字般若的启示,成就闻慧;进而思维修习观照般若,‘应无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
- 一個人如果有福無慧,生來傻頭傻惱,固然不幸;若然有慧無福,窮困一生,更加苦惱。
- 當時良善的商人,也許善根成熟,聞法歡喜,欣然大叫:「我找到收藏錢財最好的地方了,」隨即解下腰間的黃金,全部投入盂蘭盆中,寺僧為他懺悔、祝福,即證初果,立刻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報。
- 赞叹三宝,歌颂父母,善言教化众生,鼓励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
或貪慕虛榮,講究排場,揮金如土,不知節約。 今日用盡,明日求人,求不得時,則生怨恨。 甚至為了財富的佔有,不惜謀害親人,殺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損福、折福,簡直是罪大惡極。
福慧雙修: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要能夠分辨是非——辨別善惡 福慧雙修
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 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一是信财:因为信受佛法,能够长养一切善根,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可以说:信是佛道的基金。
福慧雙修: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要能夠分辨是非——辨別善惡 福慧雙修
发心,是发慈悲喜舍心实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杀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养三宝。 据此可知,修学佛法,力行众善,就是修福。 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简,浙江省人,二十岁结婚,连生九个儿子,个个傻头傻脑,食得、睡得、做不得。 王氏夫妇个性良善,既好施舍救济穷人,又敬信观音菩萨。 乾隆年间,天旱成灾,饿死者众,王氏变卖田地家宅,账济大众,活人无数。 旱灾过后不久,长子突然死亡,不出三年,九个宝贝儿子相继夭逝,亲戚朋友,都怀疑佛教所说:‘善因善果’的问题。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孝亲尊师:为什么要把孝亲和尊师放在一起? 你们要知道师父是要用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来照看你们,用自己的气场来帮助和保护着大家,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有些事情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做到的,但师父做到了。 虽然父母养育了我们,但是,是师父引领我们走上佛道,救度了我们的灵魂和人生。
福慧雙修: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要能夠分辨是非——辨別善惡 福慧雙修
第一,让在家的人能布施,发慈悲心。 和尚来了,阿 弥陀 佛,把东西给和尚,这叫培养布施心。 “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启我们的自性。 “师道”是佛 陀的教育,“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自此,徹底清洗心中無明煩惱的污垢,以及消除因無明煩惱所引生的種種不良心理,親証本來具足的法身理體,福圓智滿,到達福德之最,智慧之極。 功德法財,無窮無盡;廣大智慧,無量無邊,世出世間,再無過其上者,是名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现在的修心要有所改变,要知道改的不是佛法而是方法,人间修为要用心来修。
福慧雙修: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要能夠分辨是非——辨別善惡 福慧雙修
许多人生了灵性 福慧雙修 病,自己的父母不一定救得了,但是,师父可以救,就像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一样。 这里的师并不是只指师父我卢 军宏,而是指所有引导我们走正道的佛菩萨。 在梵網經中,佛說福田有八種:一佛,二聖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闍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聖人、僧眾,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 戒和尚、阿闍梨、以及父母是報恩福田,又名恩田。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淫,不妄语,不饮酒。 福慧雙修 不要以为学佛的人才受五戒,作为一个正常人也不能随便乱杀生,乱邪 淫,去偷盗等。 因为饮酒过多会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会让人失去理智头脑不清,会让人的意志消沉。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據說:從前有二個師兄弟,同時出家修行,師兄沉默寡言,喜歡研究經典,專心修習禪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斷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道。 可惜平日很少與人結緣,又不布施修福,所以雖證聖道,卻很少人供養,出外乞食,多數空缽而還。 師弟則個性好動,喜歡布施修福,廣結善緣;由於追逐名利,高扳顯貴,常受國王大臣們供養。
连菩萨的名字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怎么能得到菩萨的帮助呢? 我常给大家讲一个比方:我很喜欢和崇拜这所学校,可是自己既不学习也不读书,又怎能考进大学呢? 福慧雙修 佛教我們「捨得」,捨得有兩層意義:第一,捨是因,得是果,你捨財就得財;第二層意義更深,你得到的財還要捨掉,把所得的都捨掉,就是佛菩薩,就是真實智慧,有無盡的福報。
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 福慧雙修2025 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 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世间有漏之福,除了富贵,长寿,健康之外,还要好德,考终命。
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果報在三善道,功德不是,超越六道輪迴,成佛作祖,那是功德。 福慧雙修2025 功德跟福德一定要分清楚,搞明白。 我們常常看到寺廟箱子,讓人放錢進去,都寫功德箱,錯誤了,那哪有功德? 懂得的人寫「福田箱」,那個對,是種福田,你在寺廟布施再多,沒功德,福德。
福慧雙修: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要能夠分辨是非——辨別善惡 福慧雙修
诸佛的智慧,名一切种智,是包括二乘圣人观真谛空理的一切智,以及菩萨观机设教的道种智。 同时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种种不同法门,教化开导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菩萨的智慧,是由修六度万行,所证得的道种智。 ‘道’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种’指一切众生各各不同的种性;‘智’是能理解诸佛的无量法门,又能了解一切众生不同个性的智慧。 菩萨虽然已远离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但不忍坐视众生沉溺生死,因观众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观机设教,实行六波罗密成熟众生,利乐有情,因名道种智。 这个故事并非寓言,事实上,保管钱财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福田。
我现在要开启你们每个人的智慧,让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济世救人的。 如果,一个小岛有水灾了,飞机来了,航空母舰来了,他们会不会只救几个人呢? 真正的救人是要面向大家,真正的救人是要通过佛法的闻思修。 大家想一想那些大 法师有没有在普度众生? 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與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護,不可隨便浪費已經擁有的福報,還要不斷播種,繼續努力,以免福盡還墮。 可惜現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
’并非久享,所谓五福,不过暂时占有;所谓寿命,不过下寿八十,中寿一百,长寿一百二十,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到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为短暂之福寿而作诸罪业呢! 何况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 至于天人的寿命,虽然数以劫计,但‘纵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福尽还堕,仍然要接受轮回之苦,根本不值得我们贪求。 所以学的佛人,不应该热衷于世间的名利财富,更不应该追求人天福报,而应该寡欲知足,积极进取出世间的七圣财。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福慧双修’。 因为福德与智慧,都是创造人生幸福快乐的主要条件,亦是觉悟成佛的基本因素。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明朝有同學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又同年考試,同月高中,同日見皇帝,同時授官,一為刺史,一為知府。 二人相約,彼此互通訊息,互相照顧。 結果,官至極品,福壽康寧,年過百歲,無疾而終。 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所以我們欲想增福延壽,非修福,種福,惜福不可。 無奈很多在逆境中爭札的人,都不知道修福、種福、惜福,而到處求神問卜,占卦算命,希望神佛保祐,皆因愚痴無智之過。 總之,在佛教團體,或在公眾場所,盡一切義務都是布施。
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
從重視因緣果報的佛教觀點來說,前者是修福不修慧,後者是修慧不修福。 修行,福與慧缺一不可,《廬山蓮宗寶鑑》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福慧二莊嚴,乃能成正覺。」說明了福慧雙修的重要性。 儒家的主張恰好是「修慧」先,「培福」後,「自利」先於「利他」,「消極」先於「積極」。 福慧雙修 因此,和儒家精神相比,佛教的福慧雙修觀其實更具有積極的入世性格。 儒家雖說「仁以為己任」,然尚有「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慨,而佛教則有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弘願。 因此,說佛教是消極、出世的宗教,其實是一種誤解,佛教事實上是具有時代性、人間性、利他性、生活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