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地方 – 山峽及山坳所述,凹頭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山坳,在東成里後方,現時橫跨了西鐵架空鐵路,是元朗市與錦田的交界處,後來凹頭演變成周邊地區的名稱。 相對鄰近鐵路交通及元朗市中心的十八鄉及錦田,八鄉及石崗的私人屋苑較少,保留較多鄉村。 現時區內設有八鄉北及八鄉南選區;而在1991至1998年間,區內只有一個區議會議席以八鄉為名;而1982至1990年,全區劃入元朗東郊選區。 1999年石湖塘村選舉村代表,居於村內的謝群生被拒參選。
-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 其中 46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6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 這個遊樂場相信是五、六十年代順球學校的一部份,而照片背後的楊氏家祠正是順球學校校舍。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000,年齡中位數為 38.9歲。
- 至於尼克遜本人,1953年訪華後尼克遜向國民匯報了遠東之行,他原本抱持反共的態度亦漸趨向保守,畢竟尼克遜當時還是 40歲,比起現時 Joe Biden 於67 歲當上第47任美國副總統比較,心態較為年青。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聯同村民監察地政總署的行動,並舉起橫額請願。 有未獲安置村民盼望有個居所,但仍未有安排,認為政府製造住屋問題。 2013年房屋署研究在橫洲一幅達33公頃的棕地上興建公屋,預可興建1.7萬個單位。 不過屏山鄉事委員會、鄉事派以至地區人士以交通難以負荷為由反對。
元朗坳頭楊屋村: 歷史
到2014年經過修訂,將興建公屋用地移至橫洲南邊的綠化地帶用地和斜坡,唯可建單位減至4000個,人口由5.2萬減至1.23萬。 但改變後反而影響近400名村民,指房署未有任何具體的安置及賠償安排,批評政府「放過棕地,破壞綠化地」。 朱凱廸質疑政府向鄉事派和商家低頭,更涉及新界黑勢力,指是「官商鄉黑勾結」。 清朝時,新界西部的村落成立一個地方自衛互助組織「達德約」,全盛期有多達170多條成員村落,並有「三山二鬱一洲」之說,所謂「三山」即屏山、山廈和横台山;「二鬱」是蚺蛇鬱和掃管鬱;當中「一洲」就是横洲。
@Linda 好謝你補充了尼克遜圖書館開幕的資料,原來係主建築南約童軍總會大廈(早於1952年落成)兩年後開幕,兩者都係元朗大地主鄧乾新出資興建。 錦田鄉紳鄧乾新和元朗尼克遜圖書館這兩個名字已經漸漸被淡忘,雖然在互聯網討論區中間中會有人談及,五六十年代我還未出世,但有緣從跑遊錦田祠塘村,暸解到鄧氏鄧伯裘家族史績。 後來,接觸到 1953 年尼克遜訪問元朗的事件,所以把資料匯總在這篇文章中,希望元朗人有機會知道有這一段歷史,當初若不是元朗地理位置接近中共領土,可能不會有美國副首路過此地,也不會出現全球首間尼克遜圖書館了。 劉雪松於1956年在樂宮樓設宴慶祝五十壽辰,有教育司體育總監麥基雲夫婦、崇基學院院長凌道揚夫婦、元朗尼克遜圖書館館長鄧乾新夫婦及體育視學官余啟瑞夫婦、柏雨中學校長梁省德及中西來賓廿餘人出席。 建生樓尼克遜圖書館運作至 1970 年,由於美國婉拒劉雪松提議擴建尼克遜圖書館大樓的意見,最後尼克遜圖書館搬遷至元朗大會堂三樓繼續運作,直至 1978年由市政事務處管理,最後由元朗公共圖書館取締。
元朗坳頭楊屋村: 地方
朗善邨原址前身是元朗凹頭公務員宿舍,花四年時間策劃及興建,於1968年8月17日落成啟用,由太平紳士鄧佩瓊,元朗理民官薜文及元朗分區警司麥乃勳主持啟用儀式。 公務員宿舍有六座五層高及五座四層高之宿舍,提供336個單位,分配與已婚警察人員及區內各部門公務員居員。 到了今日,這組客家古典村屋卻荒廢了,外觀還算完好,周圍野草叢生。 它的命運和其他一屋獨存的建築大不同,知名的如荃灣三棟屋、柴灣羅屋、沙田的曾大屋、新田的大夫第都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保護古蹟,今天都有不錯的活化保育,有些已改成博物館,有些仍為民居,有些改作商業用途,唯獨元朗坳頭的潘屋,曾赫赫有名,卻破落不堪。 與潘屋有關的另一段歷史是1942年日軍佔領香港期間,日本軍官在元朗看中潘屋這一鄉村豪宅,遂佔據為日軍駐新界北區的司令部,至香港重光,潘屋才回到潘家的手中。 博愛醫院所在地叫坳頭,坳頭潘屋曾經名震新界,它的歷史並不古老,建於1934年,距今80多年,所以潘屋成為歷史建築並不是因為它的老,而是因為它的特殊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
其實農展會的範圍是包括元朗中學及元小學,牲口部在元中空地,園藝部設於中學禮堂,而手工部則設於元朗小學內。 於五十年代,元朗各小學有一課程叫「農村常識」,每次農展會舉行時,元校老師均帶同學生去參觀學習。 農展會內,曾經有香港大酒店負責展覽會場的飲食,由其屬下九龍半島酒店主理中西酒菜及荼點飯麵。 路政署於2003年計畫八鄉大江埔村江大路及治河路改善工程,第一階段已於2007年開通,並於2020年4月3日正式命名為「江埔路」,第二階段於2017年1月20日沿錦田河邊開通一條新道路與錦田公路的交界處為起點,並與江大路的交界處終結,命名為「錦江路」。
元朗坳頭楊屋村: 元朗官立小學
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終,宗祠右側的附屬建築曾用作順球學校。 元朗區的元朗東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64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854人。 主要街道包括鳳翔路(元朗東南段)、元朗瓦窰頭、元朗東頭村、元朗大圍村。
元朗坳頭楊屋村: 樓盤編號# 2534741
大圍村韋氏始祖建元祖先由中山翠薇村遷移至深圳居住,十四歲時到元朗當牧童,一日返回深圳老家發覺父母及全部村民為鄰村袁姓村民所屠殺,建元祖逃亡回元朗,娶妻後偕家眷遷居沙田建基立業。 2020年7月29日早上,地政總署連同警方逾百人開始進行入村清拆,有未獲安置的年老村民看見自己的家被工人手持大鐵鉗清拆,感到徬徨無助。 元朗區議員黃偉賢、區國權、黎國泳、梁德明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均有場聲援留守村民,其中區國權認為政府應暫緩收地,並盡快安置村民。 2017年5月2日,地政總署張貼收回土地公告,收回共79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3.5公頃,落實第一期發展計劃。 元朗坳頭楊屋村2025 收地通知期在同年8月3日屆滿,區內3條非原居民村(包括:鳳池村、楊屋新村和永寧村)住戶要求與特首林鄭月娥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對話,要求原區安置。
元朗坳頭楊屋村: 元朗尚悅10日6宗成交 逼近上月全月 上車客斥563萬元購罕有客廳配落地玻璃2房戶
新校於1947年開始興建,由蘇炳記興建,於 1949年10月落成開課,連建築費達廿一萬,由教育局資助十萬元,餘下十萬元由元朗紳商鄧伯裘、趙聿修等發起募捐籌款(興建兩年之久,可能跟香港政府到1948年年中還未確實撥款日期有關)。 新校落成後即時投入教學,由梁秉憲擔任新校校長,港督葛量洪爵士曾於1950年4月24日視察,學校原定於1950年7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不料建校委員會主任鄧伯裘離世而延遲至9月11日舉行。 開幕典禮由教育司柳惠露主持啟鑰禮,來賓包括教育界名流、新界理民官及官員、東華三院主席、總理、華商總會代表、莫樂天神父、大埔鄉議局、大埔商會、元四邑商會、港九中醫師公會等。 )(亦寫作坳頭,「凹」依古時的讀音,粵音「坳」,國音āu)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東面的一個山坳,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一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小山坳,古時是元朗和錦田的分界線,現時也作爲附近一帶地方的地名。 凹頭由青山公路分開南北,博愛醫院位於北面,朗善邨位於南面;其東面為錦田及錦田河,其西面則是十八鄉。 1989年元朗公立中學遷至元朗公園南路的新校舍,凹頭舊校舍成為天水圍官立中學的臨時校舍,期後1994年,由東華三院馬振玉慈善紀基金實用學校遷入,於2001年學校定實改名為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元朗坳頭楊屋村: 元朗/錦田
同時批評政府仍未安排上樓,亦無交代賠償方案,擔心無家可歸。 2016年9月21日,政府舉行記者會就橫洲發展公屋計劃公開更多詳情。 時任財政司司長、身兼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主席的曾俊華澄清,橫洲和皇后山發展專責小組在2013年6月底召開會議,小組要求督導委員會跟進橫洲發展項目;當時他正外訪,未有出席會議;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並無作出將橫洲項目分期執行的決定。 時任特首梁振英於同一記者會上表示,為免拖累整個計劃,因此在2014年1月27日自行決定優先發展第一階段4,000伙單位,同時押後第二期建屋計劃。 記者會尾聲時,梁突然哽咽,表示要感謝公務員,又指覓地建屋「粒粒皆辛苦」。 現時横洲的主要村落「橫洲六村」雖以横洲為名,但其實更靠近區內另一座名爲豬黃嶺的山崗,而橫洲路則是位於元朗安寧路朗晴邨側。
元朗坳頭楊屋村: 歷史建築
其中 46 所是官立/資助小學(官津小學),6 所是直資/私立小學。 官津小學分佈於校網 72, 73, 74 內,請點擊以下連結查看校網涵蓋地區及學校名冊。 位於楊屋村 86 號的民居,是在 1933 年由楊桃壽建成的。 該屋是家庭聚會、慶祝生辰和農曆新年等節日喜慶的地方。 民居的上層在 1950 至 60 年代前期曾為楊氏兒童提供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之教育。
元朗坳頭楊屋村: 元朗東南 @中原樓市片區
開幕當日由南約童軍總會會長鄧乾新主持啟鑰,由於尼克遜圖書館由香港青年商會倡建,觀禮嘉賓有各國代表共二百餘人,包括當時香港青年商會會長沙利士、國際青年商會霍祈等人,以及新界紳商鄧佩瓊、陳日新、鄧同光等。 尼克遜與夫人貝蒂也參觀學校圖書館和課室,剛巧有一位魯燕卿學生在習字,尼夫人拿起了毛筆在習字簿上寫上名字。 今年有緣問過商會小學黎校長,可惜這本習字本並沒有保存在學校中。 到訪過坳頭楊屋村乾新樓,進一步認識到元朗市原來有另一幢乾新樓,這一幢乾新樓曾經設立了全球第一間尼克遜圖書館,從這一間圖書館,才知道 1953年曾經有一位美國副總統到訪元朗這個小市鎮。 而這一間圖書館的訪客和負責人劉雪松,原來通通都不是等閒之輩。 跑遊元朗坳頭,在楊屋村外的一幢淡綠色三層高建築物,隱藏在坳頭油站後方,跑遊至建築物大門口,可以看清楚它是香港童軍總會十八鄉區會所,大樓外牆刻有百合花形童軍徽號及「乾新樓 元朗坳頭楊屋村 KIN SUN HOUSE」幾個大字,這個徽號原本是法國王室的徽章,在路易十四的披肩上經常看到。
元朗坳頭楊屋村: 尼克遜圖書館 Timeline:
在我爷爷五,六岁时,刘雪松因为参加中国远征军赴中缅边境作战,把我爷爷送回了四川璧山老家,从此他们父子再也没能见过,因此我们的资料也极为有限。 文革之后我的爷爷也在试图寻找父亲的下落,但在信息不畅的年代未有成果。 直到2008年,通过互联网,我们与四川省体育博物馆取得了联系,他们提供了一些刘雪松的资料,可以参见这里。
元朗坳頭楊屋村: 尼克遜訪問元朗商會小學
除了坳頭坳頭楊屋村乾新樓,在元朗市心臟地帶有另一幢 KIN SUN HOUSE,位於青山公路元朗140號,即是大馬路屈臣氏旁,樓高三樓每層兩個單位,即現時大馬路渣打銀行的位置。 這幢唐樓名為「建生樓」KIN SUN HOUSE,於1961年建成,以鄧乾新的諧音命名,在鄰的國賢及國華大廈亦曾經是鄧乾新名下物業,而國華也是源自鄧乾新的別名。 楊屋村(Yeung Uk Tsuen)巴士站,位於新界元朗區凹頭青山公路 – 元朗段西行元朗排水繞道上,博愛醫院斜對面,乃一路邊中途站。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劉雪松跟其他春田學院的校友一樣在中國體育界發展,劉雪松其後在上海杭州工作,戰後 1949 年遷移到香港元朗。 據南華早報報導,劉雪松於1956年擔任崇基學院之體育部主任,1969年劉雪松亦有一個身份是廖創興銀行公共關係主任。 於1969 年尼克遜之美國第37任總統就職典禮中,只有劉雪松這一名華人被邀請出席。 從劉雪松向尼克遜的書信中,劉雪松稱自己為 “Your faith follower” 亦可見他跟尼克遜兩人之間的密切關係。 元朗尼克遜圖書館雖然已經結束,實際上它的藏書一直保存在大會堂閱讀室中,現時閱讀室搬至大會堂四樓 412 室,在靠牆的一列書架就是當年尼克遜圖書館的中英文書籍。
元朗坳頭楊屋村: 東華三院
謝群生的父母在村內居住了一段時間,而謝更是在村內出生、成長,一直居住在村內,由於他不能證明其父系祖先於1898年中英兩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是新界鄉村的居民,因此他並非原居村民,按法律被稱為「非原居村民」,在村代表選舉中是沒有投票權及參選權。 謝群生不服,透過司法覆核程序質疑選舉安排的法律效力,以其與《基本法》、香港法例第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及香港法例第480章《性別歧視條例》均有抵觸,並於1999年3月5日在高等法院原訟法庭獲判勝訴,獲判被拒絕作為參選人的決定無效。 律政司司長提出上訴,2000年12月22日終審法院宣判維持原判。 為此香港政府需要修訂《村代表選舉條例》,為每條現有鄉村設立居民代表職位,並為每條原居鄉村或共有代表鄉村設立原居民代表職位,即俗稱的「雙村長制」。
元朗坳頭楊屋村: 新界, 元朗, 元朗, 楊屋村號 (Yeung Uk Tsuen)樓盤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蝶翠峰,尚悅,朗晴居,RESIDENCE 譽88,朗怡居。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000,年齡中位數為 38.9歲。
元朗坳頭楊屋村: 元朗坳頭楊屋村新裝可養狗三房$8800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元朗坳頭楊屋村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於明朝萬曆初年建圍,是香港沙田歷史最悠久(1574年建村)以及規模最大的圍村。 現時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 元朗坳頭楊屋村2025 大圍村是一條雜姓村,膾炙人口的九約竹枝詞有「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之語,住著十六姓:包括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游、林、駱、譚、莫及蔡,以韋姓最多,成為村中大族,亦只有韋氏族人在圍村內設有祠堂。 在沙田新市鎮開始發展,以及九廣鐵路大圍站落成後,大圍村的「大圍」之名逐漸演變成包含城門河人工河道以南和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整個沙田區南部的地區名稱。 )是位於香港元朗區元朗市中心西北面的一個鄉村地區,傳統範圍包括朗屏邨及元朗創新園,西面毗連天水圍新市鎮。
元朗坳頭楊屋村: 元朗區小學
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聯絡電郵是:。 於「成交」一欄上引述為來自「市場」之成交資料,該等交易並非由本公司促成,當中所引述資料只能作參考。 本公司已力求所刊登之資料準確,唯在此特別情況下未能完全核實有關資料之準確性,有興趣之人仕需從其它途徑進一步查証有關資料之內容及其準確性。 楊順球於 20 世紀初創立單姓的楊屋村的較後期部份。 每逢主要節日,楊氏都會在這裡祭祖,另外亦會舉行點燈及婚事等傳統習俗。 至於以盆菜宴客的丁酒,則會移師舊村 9 號的楊氏宗祠和楊屋村村公所。
元朗坳頭楊屋村: 香港大廈搜尋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元朗坳頭楊屋村: 樓盤編號# 2522961
當顧問公司在2004年初進行勘察時, 意外發現在近長江村一個路段及大江埔村另一個路段地下埋有一個宋朝市集遺址和一個明朝墳墓,各佔地約500平方米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發現宋代瓷器殘片 、明朝墓葬群及一個陶罐, 但在原址保護原則下不會主動進行挖掘,而路政署亦向元朗區議會要求改動原來的設計以免影響古蹟。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認為宋朝市集的發現有助了解香港在宋朝貿易的角色, 評估本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居住。 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尼克遜圖書館首批書籍是直接由美國 USIS 及香港青年商會 所捐贈,總共約有 7,000 本書籍,其中有一本是全球尼克遜圖書館必有的,是尼克遜傳記 “This Is Nixon”。
元朗坳頭楊屋村: 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尼克遜副總統於 1953年11月5日訪港,香港是遠東巡迴訪問站之一,行程包括到訪元朗市 ,當時元朗屬於香港與中國大陸接壤的邊境地方,直接來說,就是最靠近中共領士的地點。 除了童子軍之外,最令人提起興趣的,便是這間 THE NIXON LIBRARY 尼克遜圖書館,原來它是全球第一幢尼克遜圖書館,亦是戰後美國精神在元朗宣傳之見證。 香港童子軍自1958年成立新界地方,鄧乾新便出任為元朗地方會長,支持區內童子軍發展,更慷慨捐出地方供區會使用,所以早於1952年鄧乾新已經捐建了第一代乾新樓,作為元朗南約童軍總會。 元朗坳頭楊屋村2025 當時名流鄉紳都分別在社區中各種商業或社團擔任要職,章顯社會上的地位。
八鄉鄉事委員會是香港27間鄉事委員會之一,前身為「八鄉鄉公所」,於1949年正名為「八鄉鄉事委員會」,由區內30條村落之村代表組成,現時共有成員75人。 八鄉位於盆地之中,被觀音山、大帽山、大刀屻、雞公嶺及大欖郊野公園等山頭所包圍。 八鄉範圍廣泛,大概北至上輋村及下輋村一帶,南至河背村、河背水塘、馬鞍崗、清潭水塘、三號幹線大欖交匯處一帶; 西至錦田市中心及錦上路西鐵站一帶,而東至上村、觀音山凌雲寺、雷公田及石崗村軍營一帶。 元朗坳頭楊屋村2025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元朗坳頭楊屋村 說回這一個村落中這種被荒廢的舊遊樂場,記憶中元朗區內已經所餘無幾,還有一處,可能是跑遊經過之崇正新村永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