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2年香港開埠至1859年間,是香港殖民地教育的萌芽時期。 1847年,港英政府成立教育委員會(教育委員會曾被解散,直到1920年4月,由時任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重新設立;同時成立英皇書院),是為香港殖民地教育史的開端。 )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 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屬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中學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創立於1960年,學校沒有宗教背景,辦學團體為英皇書院同學會學校有限公司,校長是林淑芳女士,校監林仲岷先生。
- 但要到1920年,第16任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考慮到西營盤官學堂的情況,遂在行政報告中提出成立英皇書院,西營盤官學堂為新書院提供生源。
- 英皇書院在1926年成立,由在位英國君主佐治五世授予皇家特許狀[註 5][註 6],建校之初是當時香港官立、私立學校中,規模最龐大,校舍設備最完善,全校可容納720名學生。
- 辦學宗旨:學校以「慎思篤行」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凡事要謹慎思考、明辨事理,信守真理、切實履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仍可以綽有餘裕的邁步前進。
- 書院與新界鄧氏亦甚有淵源,首任掌院莫理士二戰蒙難,幸得鄧公伯裘及鄧公煒堂(新界鄉議局發起人)兩位先生營救及擔保。
- 為響應政府推行小學全日制計劃,原來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上午校」於2000年遷入上環普慶坊40號。
在校舍南翼大樓與般咸道中間建有下沉式庭院、拱形柱廊的弧形邊牆。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校舍的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的石造緣飾等,均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特色,在本港頗為罕見。 設計,屬於新古典主義英式校舍建築,擁有底層庭院、拱門迴廊及麻石圓柱,是一座以磚砌迴廊配合紅磚建成的大樓建築。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班級結構
於六十年代創製恒生指數及恒生消費物價指數的關士光亦曾就讀該校,該指數已成為反映香港股市行情最為重要的一項指標。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5 惟值得注意一點,在香港中學會考年代,英皇書院的人均優良率一直相當高,但「十優狀元」卻相對於其他傳統名校為少,這是由於過去校方只會鼓勵學生應考八至九科,學生不會選擇應考十科,因此歷來有不成比例的學生考獲八優或九優,而非十優。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5 這情況並非只在英皇書院出現,例如傳統名校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學生亦曾有類似處境。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學校致力營造充滿關懷、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學習環境,培養喜樂、自信、健康、高成就、優品格的好學生。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5 甘尚武先生於1933年畢業後,入讀香港大學,與校友宋常康先生為同班同學,二位都是目前最年長的英皇舊生之一。 在語文方面,英小著重兩文三語發展,英文課上要求全英語教學,即使下課後,英文科老師都會以英語與學生溝通;校內的外籍老師亦會定期入班,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中文科方面,小一至小三以普通話教學,小四起則改以廣東話。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於1960年成立,剛剛慶祝了五十周年,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二校也剛慶祝了成立十周年。 為了法律原因, 1958年成立了由校友組成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學校有限公司,承擔辦學團體的責任,同學會則不時以各種形式支援學校的發展。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同學會會所
這套學制由史釗域在1860年代引入,仿效英國文法學校的傳統制度,最早在中央書院推行。 除將遷入舊西營盤官學堂第八班至第四班學生外,另招考各級插班生。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第八班至第四班全年學費為60元,分12期繳付,每期5元;第三班至第一班全年學費則爲120元,分12期繳付,每期10元。 直至1933年,書院收生已達982人,成爲當時香港收生人數及實際就讀人數最多的官立中學,並且是當時香港收入最高、支出最大的公立學校。 1878年,時任香港總督軒尼詩爵士加強推行英文教育,強調英語及會話的重要性。 在軒尼詩爵士的倡導下,學校積極推行英語教學並訓練華人老師於鄉村學校教授英文科。
既然家長想知道怎樣在各區揀「好」小學,我便在各區揀幾個重點校網介紹給家長。 註冊完還有副校長帶我們家長參觀學校,沿途講解非常清楚。 其實我都係平常心,最重要係小朋友讀得開心,老師又有耐性教學。 講到升中,而家仲係好早,暫時唔諗咁多住,只係想比小朋友入讀之前對哩間學校有多啲了解。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中學分區名單
萬一未獲派心儀學校,家長仍可帶子女「叩門」,申請成為後補生,疫情下不少學校更改報名安排,如經網上上載申請表、豁免小組面試等,家長宜向心儀學校查詢。 教育局日前表示,今年約77%學童獲派首3個志願,較去年73%升4個百分點。 小一派位結果將於今日或明日以郵遞方式通知家長,家長需在下周二(6月8日)或周三(6月9日)到學校辦註冊手續。 備註:每天一共上課10節,第10節為導修課(35分鐘)。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青協「香港無伴奏合唱比賽」順利舉行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及聖保羅男女中學分別奪冠
英皇書院同學會屬校校友會已於二零零七年六月三日,在上環必列者士街五十八號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禮堂舉行成立大會,並選出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委員。 此後,校友會肩負起聯繫校友的任務,並透過舉辦各類型活動,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繫。 同時,歷屆校友會亦選出校友代表,加入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及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法團校董會,協力齊心地服務母校,回饋培育之恩。 為慎重其事,籌備期間並邀得校監李傑之先生及教育顧問廖遠流校長、趙蘊蘭校長提出不少寶貴意見。 本校以建立學習型組織為目標,致力成為一個能夠不斷反思、探索、更新及追求卓越的學習社群。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 學校地圖
此外還包括現任香港終審法院常任法官林文瀚、前銓敘司及運輸司高禮和、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前運輸局局長蕭炯柱等人。 香港天文台三任台長:林鴻鋆、林超英及李本瀅皆在英皇書院完成中學教育。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5 香港警務處兩位前處長:在1989年出任皇家香港警務處處長的李君夏及香港回歸後首任處長許淇安亦在名單之內。 名單中還包括多位前任和現任議員,遍及香港行政、立法、鄉事、地區各個諮詢機關,當中有林順潮、許賢發、招顯洸、楊少初等人。 2011年,三三四學制實行,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被撤銷,中六年級生改為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在2010年的末代香港中學會考,英皇書院中五應考學生共185人,應考科目共17科。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 學校地圖
代理學校督學表示因英語教學的需求不斷增加,學校教師有必要增加來應付此需求。 殖民地政府曾派遣政府官員到各庠序視察,官員對馮氏辦學成績甚感滿意,其中在1880年,馮扶因該年的工作被評爲「非常好」,所以獲得25元的嘉獎。 根據1880年的政府通知(憲報108號),經教育署評估後,西營盤官學堂的教學在皇家書館之中表現優秀。 由於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是資助小學,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小一收生須按照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共分兩個階段收生,分別為「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校舍建築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同月月底香港重光,香港處於重建階段。 同年十月,在戰前入讀的學生在堅尼地道臨時校舍(聖若瑟書院26號校舍)復課,後遷往荷李活道臨時校舍,稱爲荷李活道上午校(Hollywood Road A.M. School)。 戰爭期間,有關英皇書院的戰前校史及校友紀錄幾乎全數遺失。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2025 現時撰寫的戰前校史主要是根據校友的口述歷史、保留的零碎紀錄,也有一批英國國家檔案館藏有的香港殖民地官員書信紀錄作佐證。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令香港被牽涉入太平洋戰爭中,香港保衛戰開展。 由於首任掌院莫理士將聖約翰救傷隊所用設施放置於校舍內,因此英皇書院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便被用作救護站。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校長: 教師專業發展
英皇書院在1926年成立,由在位英國君主佐治五世授予皇家特許狀[註 5][註 6],建校之初是當時香港官立、私立學校中,規模最龐大,校舍設備最完善,全校可容納720名學生。 )曾作為維多利亞英童學校的女校長(Headmistress),在1909年9月轉到西營盤官學堂任教,開女性教師執教官辦學校男生的先河,時任香港總督盧吉爵士曾對此表示肯定,遂將女性教師引入到殖民地的其他官辦學校。 西營盤官學堂的首任提調是馮拔臣,又名馮扶(Fung Fu),為前西角官學堂本地部提調及前中央書院助教,與孫逸仙同為道濟會堂教友,亦是該教會長老。 當時香港華人社會習慣以校長姓名逕稱各校,西營盤官學堂時任提調為馮拔臣,因此該校又有「拔臣學校」的名稱。 馮拔臣後來成為公務員,又在1905年擔任「中國日報」的繙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