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院旁之佛寺、公園、文化部、禮堂及圖書館,亦為院內老人提供了休憩散步、參與宗教、社交及群體活動之方便。 • 建立專業團隊,為長者提供復康訓練、醫療護理、心靈關顧,社交活動及心理輔導等專業服務,協助他們克服因生理、心理及認知問題所帶來的障礙,提升其自理能力,延緩衰退,促進身心健康。 •在院旁之佛寺、公園、文化部、禮堂及圖書館,亦為院內老人提供了休憩散步、參與宗教、社交及群體活動之方便。
1954年,寬慧法師發願倡建「佛教志蓮安老慈幼院」,蒙香港大慈善家胡文虎先生慷慨捐助院舍建築經費,羅文錦爵士向政府申請撥地,1954年興工建造,1957年落成啟用,內設老人床位一百張、兒童床位五十張,首期收容了無依老人一百名,孤女十七名。 1964年,何耀光居士為紀念母親慈恩又捐建新院舍一座,命名「何貴榮夫人紀念院」,設老人床位五十張。 至此,新舊院舍共可照顧一百五十位長者,更好地適應了社會對安老服務的需求,使更多老人老有所安。 志蓮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孤女費用全免,寬慧法師不僅非常關注老人的飲食起居與身體健康,還常請大德法師和有道之士到院舍宣講佛理,以佛法薰陶老人,教育老人認識仁愛、忍讓、慈悲、喜捨,存忠厚養和平,明是非識廉恥,使院民彼此融洽相處,院內氛圍祥和。 早在1946年,志蓮特別理事會確定把志蓮淨苑設為女眾十方叢林,瑞融法師即籌備成立委員會,領導其他成員,使志蓮淨苑成功過渡為一所女眾十方叢林。
志蓮淨苑老人院: (四) 重建時期
志蓮淨苑已成立幾十年,至80年代常住眾已嚴重老化,出家眾多已七、八十歲,人手嚴重不足。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為淨苑未來的長遠發展,志蓮急需補充新血,也需及時物色住持的接班人選。 1980年,在大嶼山寶蓮禪寺董事會主席、著名高僧源慧法師的提點下,當時七十二歲的瑞融法師做出決定,親自到沙田山上的無名小廟菩提園與一位更加高齡、素不相識的老尼師寬純法師懇切商談,請其弟子宏勳法師到志蓮淨苑任職。
1997年,香港将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志莲决定在这重大时刻,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众缘和合下,建设一座按中国传统古建筑方式的佛寺,使之屹立于回归祖国的土地上,一方面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另一方面让人在现代化的环境下体会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 经过全面考虑后,志莲净苑将重建佛寺定位为一座仿唐木构建筑群。 清末民初,中国大陆战乱频仍,与方圆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较、社会较为安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 志蓮淨苑老人院 「天涯净土」,吸引了大批国民到来,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侣。 在渺无人烟的大屿山,南来的僧人种山蔬、置法器,结茅清修,农禅为生,二十世纪十至二十年代,已有七八十间茅蓬、静室相继在大屿山出现。
志蓮淨苑老人院: (四) 重建时期
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国掀起的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各地大小寺院均遭冲击,又促使不少僧众由内地南迁,再图发展。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戰後,香港全力投入重建,經濟復蘇,人口迅速回升,國內卻又陷入國共內戰,民不聊生,香港再次成為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 自1948年開始,一批批國人蜂擁逃入香港,「北僧南移」也成為其中的一股潮流,來志蓮掛單的內地比丘尼不斷增多。
- 不同於當前快節奏的速成班,茶山窯傳承的除了陶瓷藝術外,更保留了中國千百年的工匠精神。
- 清末民初,中國大陸戰亂頻仍,與方圓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較、社會較為安定成為大眾心目中的 「天涯淨土」,吸引了大批國民到來,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侶。
- 慈航淨院是在香港其中一個尼眾道場,1932年其開山祖宏願法師圓寂,徒孫瑞融法師協助師父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佛寺,歷盡艱辛整整十年,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又以過人的勇氣和機智,在日軍的威脅下保存道場。
- [2]「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 1935年與同侶五人向虛雲老和尚求受三歸,觀本老法師為引禮。
- 得胡文虎先生協助向政府申請撥地並捐建院舍,安老慈幼院於1957年落成啟用,收容無依老婦及孤女百餘名;1964年又得何耀光居士捐建新院舍一座,使更多長者老有所安。
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施鎏金鴟尾,上檐三間,用雙抄雙昂四出跳七鋪作承令拱出耍頭,第三跳計心造,泥道拱承枋隱刻慢拱。 副階用材偏小,出檐短於上檐,心間出單材華拱一跳四鋪作,兩補間均出一跳,補間與柱頭泥道拱連為鴛鴦交首拱。 我們必須以長者的需要為本位,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巧,採用各種客觀的評估工具,透過智慧和創意,以高度的團隊合作精神,靈活運用資源,與長者、其親屬及一切有關人士共同攜手合作,為我們的長者創造快樂的條件。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兴
長者也面對上述的苦,包括老病死的苦、與憎恨的同房院友共住、與親人別離、欲回家與兒女共住不得的苦。 我們必須瞭解他們的苦以產生內在理性的憐憫心,協助他們把苦消除,使他們身心自在地生活。 我們本著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因應長者獨特不同的需要,竭誠地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服務,使他們渡過一個愉快喜樂的晚年。 •安老院為長者提供一站式院舍照顧,因應院友患不同的疾病及健康狀況各異,提供廿四小時及不同程度的護理服務。 同時,我們亦採用「全面照顧模式」,使長者在「身、心、社、靈」各方面得到均衡的照顧及開展。 •志蓮私家護理安老院在一九九六年四月投入服務,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為長者提供90個宿位。
[2]「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志蓮淨苑(Chi Lin Nunnery)是香港的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院、佛教志蓮中學、佛教志蓮小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 二戰後的四十年代,志蓮淨苑所在地的鑽石山區人口疏落,野草叢生,一片荒涼。 居民普遍生活困苦,兒童大多失學,當地沒有一所學校,凡上學都要去較遠的九龍城,交通不便,而且那裏的學校多屬私校,學費非貧困居民所能負擔。 見此情景,弘智法師慈悲發心由志蓮淨苑開辦一所義學,為本區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 自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西方文化隨之傳入,使之成為西方人統治的國際城市;與此同時,佔香港人口90%以上的中國居民依然延續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禮教和習俗。
志蓮淨苑老人院: 資料來源
唐代的建築藝術已臻完美,被公認為水準最高、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其恢宏氣度和壯麗景象,唐代建築藝術之美是後世難以超越。 名為「淨」的結晶黃釉小口瓶,此類陶瓷以「肚大、細頸」為特色,流暢渾圓的美感甚為討喜,正體現了唐宋陶瓷的精髓,那種樸素無華的氣質體現了返璞歸真、化繁為美的特質。 高峰老師的每一位弟子,都要經過五年的淬煉,還要通過第一年的觀察期才能正式成為徒弟。 不同於當前快節奏的速成班,茶山窯傳承的除了陶瓷藝術外,更保留了中國千百年的工匠精神。 开山祖觉一法师和苇庵法师早已计划建立女众十方丛林式的寺院,然适逢战乱以使计划落空。 樂活易作為社會企業,提供免費安老院轉介服務,由資深社工及專業團隊組成,將多年跟長者個案及配對安老服務的經驗,
志蓮淨苑老人院: 殿堂(本堂)
瑞融法師熱心佛教事業,1946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式註冊成立時,瑞融法師是創會發起人之一,於第一屆至第八屆理事會歷任理事,第九屆至第十屆、第十九屆至第三十九屆董事會董事。 來志蓮淨苑遊覽,不但可以見識到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還可以假扮去了日本旅行,挑好角度影相打卡,幾乎能以假亂真,稱得上是一舉兩得。 與志蓮淨苑相對應的位於下元嶺的南蓮園池是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3.5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和建築小品的建設和佈局,均依照唐代園林設計。 志蓮淨苑老人院 南蓮園池以每年1元的象徵式的費用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和保育公園。 此外,志蓮淨苑亦負責公園的設計、監督建造及日常維修工作。
志蓮淨苑老人院: 服務質素
此時的宏勳法師十分年輕,正協助丹霞山別傳寺等多所寺院修葺重建,開展工程,無意轉往志蓮淨苑掛單。 為使宏勳法師同意下山,瑞融法師不顧腳傷行動不便,再次拄杖上山耐心勸說,後又邀請師徒二人到志蓮淨苑參加了連續七天的楞嚴法會。 精誠之至,金石為開,瑞融法師的一片苦心和誠意,終於得到宏勳法師同意到志蓮主管籌辦圖書館的工作。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興
為免浪費寶貴用地,2002年瑞融法師將空置的慈航幼稚園校舍捐贈予香港某屋舍傾頹的佛教道場,清拆重建後作佛教慈善事業之用。 然佛寺開光當天,適逢香港淪陷,日軍欲徵淨院為軍營,以刀槍強迫瑞融法師於契約上簽字。 此時恰好大殿傳出誦讀楞嚴咒的聲音, 瑞融法師鎮定回答:「現在誦經,不能停止,否則皇軍會戰敗。」日軍首領震驚,轉而下令保護全港佛寺。 日佔期間,許多內地僧人因戰事阻隔滯留香港,無處安身,瑞融法師又毅然打破傳統慣例,開放女眾道場慈航淨院的講堂收留避難的男眾僧人,在危難時刻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大悲無畏。 慈航淨院是宏願法師於1914年創立的尼眾道場,持續擴建多年。
志蓮淨苑老人院: 香港ドル(約105億円)をかけたアジア最大規模の唐代建築群。マニアックな観光名所を探しているならおすすめ。
來到志蓮的寬慧法師氣度寬宏,做事剛毅果斷,上任伊始即提議:志蓮淨苑作為女眾十方叢林應制定共住規約,並在海仁法師指導下很快將規約擬定完成,董事會通過後即照章施行。 出身望族,少年學佛,廣行布施,供養三寶,建塔造寺,教濟災貧,開設素菜館及佛經流通處,凡慈善事業毫不吝惜。 1935年與同侶五人向虛雲老和尚求受三歸,觀本老法師為引禮。 1946年虛老和尚應邀到廣州弘法,香港佛教會即委派寬慧法師往六榕寺禮請其蒞港弘化,一別十年之後再得老和尚慈悲訓導,寬慧法師深受感動,萌出家念。 1947年虛雲老和尚重興曹溪南華寺,傳授三壇大戒,寬慧法師因緣成熟,遂依止老和尚出家受戒,法號寬慧。 寬慧法師(1897—1965),中年皈依太虛大師,法名慧炬。
志蓮淨苑老人院: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社區券計劃)
1932年宏願法師圓寂,弟子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徒孫瑞融奉師命從大嶼山蓮華台前來協辦。 由於經費不足,工程難以繼續,瑞融法師參與策劃設計,親自購買建材,率眾開山劈土,擔沙搥石,十年來師徒胼手抵足,歷盡艱辛,以整整十年,最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 1960年代,在東蓮覺苑發起舉辦七永日的的楞嚴七法會,這是香港市區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楞嚴七法會,緣起是為患重病的林楞真居士日夜頌楞嚴咒,祈求佛菩薩加持令其病癒;之後每年舉辦七永日的楞嚴七法會帶到志蓮淨苑,延續至今。 把殊勝難得的楞嚴七法會從大嶼山傳入市區並延續下來,是瑞融法師的重要功績之一。 慈航淨院是在香港其中一個尼眾道場,1932年其開山祖宏願法師圓寂,徒孫瑞融法師協助師父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佛寺,歷盡艱辛整整十年,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又以過人的勇氣和機智,在日軍的威脅下保存道場。
志蓮淨苑老人院: 殿堂
有鑑於此,瑞融法師提出了設立佛教志蓮圖書館的創意,並得到志蓮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的積極支持。 清末民初,中國大陸戰亂頻仍,與方圓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較、社會較為安定成為大眾心目中的 「天涯淨土」,吸引了大批國民到來,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侶。 在杳無人煙的大嶼山,南來的僧人種山蔬、置法器,結茅清修,農禪為生,二十世紀十至二十年代,已有七八十間茅蓬、靜室相繼在大嶼山出現。 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國掀起的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各地大小寺院均遭衝擊,又促使不少僧眾由內地南遷,再圖發展。 當時志蓮僅有偏陋殿堂兩間,房舍破舊不堪,寬慧法師接管後,馬上開始全面修葺房屋,大興土木,擴建殿堂,遵照虛雲老和尚指示建設傳統叢林的規範道場。
因出家女眾漸多,老和尚囑其往曹溪重修無盡藏肉身比丘尼道場,寬慧法師奉命辦理,奔走各地募化,購辦材料,而正將興工之時,香港佛教聯合會諸位法師敦請其返港接任志蓮淨苑住持之職。 1970—198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社會安定,生活改善,教育程度提高,民眾對文化的興趣、追求真理的熱誠不斷上升,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動積極地展開。 但佛教義理博大精深,歷史基礎深厚,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當時的條件明顯不足,建立佛教圖書館已是因應時代的需求。
大批難民再度湧入,眾多新移民聚在地近九龍城、相對空曠的鑽石山地區搭建臨時木屋居住,使志蓮淨苑所在地帶成了當時香港主要的寮屋區。 山邊木屋缺水缺電,火災頻仍,衛生環境極其惡劣,居民家家貧困,隨處可見讀不起書的失學兒童、無人贍養的老人和流離失所的孤兒。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佛家向以慈悲為本,解決民眾的疾苦是當務之急,故寬慧法師一邊恢復道場,一邊帶領志蓮以有限的資源努力開展教育、慈善事業,服務社會。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睡房全部空調,設有直線電話、電視、雪櫃、獨立浴室、冷熱水喉,叫人鈴等方便設施,並設個別儲物櫃供院友安放衣服及雜物之用。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兴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為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 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 院內其中一個特色是設有戶內休憩花園,每邊為落地長窗,陽光直透各層的客廳及飯廳,使老人家於室內亦可充份享受陽光。 志蓮淨苑老人院 •本院秉成「慈悲喜捨」的精神,因應長者持續轉變的身心需要,提供適切的服務,讓長者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志蓮淨苑老人院: 香港ドル(約105億円)をかけたアジア最大規模の唐代建築群。マニアックな観光名所を探しているならおすすめ。
作為安老服務工作者,我們必須有捨棄的精神,包括自己的心力、時間及阻礙自己不執著的性格和價值觀等,使自己全情投入,奉獻於安老事業中,令長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中獲得最大的喜樂。 面對長者的老、病、死,難免令人消極及心灰,喜就是當我們面對這些痛苦時,心裏仍然意志堅定,對生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仍然認知到生命的最後階段可繼續發出光和熱。 喜悅給予人信心和希望,使我們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地一起生活和工作。 生、老、病、死皆是苦,與怨憎者會面是苦,與所愛者別離亦是苦。 悲就是對苦的認知及理解,像自己與人同病同苦一樣而產生出為他人拔除病苦的心態。
茶山窯是高峰老師結緣志蓮淨苑後與僧人們產生文化共鳴的一項積極結果,讓每一位有心傳承陶瓷文化精神的學徒靜心修煉,開花結果。 今次在香海軒展出的作品,均由兩位女徒弟–鮑祁茗和侯夢露所作。 在快節奏的香港,位於鑽石山的志蓮淨苑儼如一片淨土,守護一花一樹、一草一木。 南蓮園池香海軒殿內寧靜,陶瓷不語,「茶山窯之妙–高峰師徒陶瓷作品展」在此地展出。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间,香港由小渔港急速发展为国际化大都会,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楼大厦临立。
在此之後,瑞融法師還於2004年邀請專程由美國回港的文珠法師為結夏安居的志蓮尼眾開講《楞嚴經》,並開設「大佛頂首楞嚴經專科班」,兩年共計七十五講,冀望續佛慧命,薪火相傳。 志蓮淨苑老人院 2006年宏勳師協助香港政府建成南蓮園池,瑞融法師更感安心和欣慰。 瑞融法師早年和宏智法師、慈祥法師以及東蓮覺苑的林楞真居士一起,曾受教於「楞嚴王」的海仁法師。 幾十年來林楞真居士無私為香港佛教奉獻,1963年退任東蓮覺苑苑長等職,專心養病,及後重病不起,瑞融法師毅然在東蓮覺苑發起舉辦楞嚴七法會,誦楞嚴咒,祈求佛菩薩加持令其病癒,這是香港市區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楞嚴法會。 之後又將每年舉辦七永日的楞嚴七法會帶到志蓮淨苑,延續至今。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香港由小漁港急速發展為國際化大都會,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樓大廈臨立。 1997年,香港將回歸祖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志蓮決定在這重大時刻,適逢天時、地利、人和,眾緣和合下,建設一座按中國傳統古建築方式的佛寺,使之屹立於回歸祖國的土地上,一方面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另一方面讓人在現代化的環境下體會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經過全面考慮後,志蓮淨苑將重建佛寺定位為一座仿唐木構建築群。
志蓮淨苑老人院: 服務質素
1985年,慈祥法師卸任名譽住持,輔行多年的瑞融法師升任為志蓮監院,宏勳法師也在各方面成為他的得力助手。 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發起人之一,由第一至八屆歷任理事,由第九至十屆、十九至三十九屆任為董事。 四個蓮花池乃依「淨土經變圖」中展現的阿彌陀佛淨土的七寶池及八功德水設計[1]。 1945年2月,日佔政府強徵志蓮淨苑用地,迫令所有佛像、物品全部搬走,幸有法雲精舍大力相助,借與房屋以安奉佛像及莊嚴品等,更得一批佛教界人士與靄亭法師同心協力,為保全志蓮淨苑殫精竭慮,功不可沒。
歷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五至八屆理事,第九至十二屆董事及常務董事等。 志蓮淨苑老人院 1986年,由於志蓮安老院的房屋已非常破舊且不敷使用,瑞融法師要求宏勳法師在原有分別在兩處安老院院舍之外,再為志蓮籌建第三座安老院院舍。 瑞融法師採納了宏勳法師的合理建議,於是宏勳法師精心做出了一個志蓮淨苑的全面建築規劃,期待機緣成熟時付諸實施。
志蓮淨苑老人院: 資料來源
觉一法师、苇庵法师率几位徒弟留守净苑,没有离开,他们既须顾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护志莲,在乱世中艰难度日,苦苦坚守难得建起的道场。 开山祖师对净苑的发展有很多计划,为了兴建大殿,苇庵法师已开始置备佛像,借得款项,并办理申请土地等手续。 然而1941年遭遇日军占领香港,计划破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志蓮淨苑老人院 瑞融法師畢生致力於弘揚佛門正法,拓展慈善志業幾十年,道心堅固,悲智雙運,克己以約,待人以寬,行事作風低調,積極栽培晚輩。 1930年十九歲投香港沙田慈航淨院禮智林法師出家,法名鏡慧,字瑞融, 志蓮淨苑老人院 年(乙亥年)於廣東曹溪寶林山南華寺受千佛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