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道高38線是燕巢至大坪頂的道路,其東側端點(終點)位於本地區東南半葉中部偏西北、田藔聚落的區道高40線路口。 國道3號又稱「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是貫穿臺灣西部的兩條縱向高速公路之一,先後經過本地區西北半葉的中部、東南半葉的南端。 最近的交流道在北側為省道台28線交會處的田寮交流道;在南側為國道10號交會處的燕巢系統交流道,多利用國道10號的交流道進出,包括在其西側省道台22線旁的燕巢交流道,以及在其東側省道台29線交會處的嶺口交流道(東出西入)。 田寮頂2025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訖點作「三張廍~龍肚」,這與高屏103線的命名規則中「高雄~屏東」的方向相反,因此應該更正為「龍肚~三張廍」。 高81線未表列於交通部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中,疑為廢編或資料缺漏造成,里程3.500公里為地圖概估值。 高47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2線」─「楠梓~嘉誠」,嘉誠~大社路段改編為如今之高47線後,高市2線則改編為「楠梓~三奶壇」。
- 1897年5月,淡水支廳被裁撤,改設淡水辨務署;同年9月,設置各街庄社長,以輔助地方的行政事務。
- 田寮,原寫為田藔,是臺灣高雄市田寮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南部。
- 高52-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4線」─「竹仔門~烏樹林」,高雄市楠梓區稔田里約275公尺路段並未解編,與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竹後里水管路仁武橋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仁武區烏林里仁林路、水管路路口,全段改編為「高52-1線」。
- 高14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南高165線」─「米市園~大坪」,臺南市(原臺南縣)龍崎區境內約3.54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南165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田寮區古亭里北側市界~田寮區古亭里古亭路路口,改編為「高141線」。
-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劉厝」(位於湖內區劉家里,或稱小海埔),實際終點應為湖內區海埔里。
- 鄉道投26線(永樂路)是鄉親寮至大坑的道路,其東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中部偏北炭寮聚落南側的平林溪炭寮一號橋。
-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仙林」(位於甲仙區大田里),實際終點應為旗山區圓富里的「口隘」。
鄉道投26線(永樂路)是鄉親寮至大坑的道路,其東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中部偏北炭寮聚落南側的平林溪炭寮一號橋。 由此向西南沿溪谷蜿蜒而行,至田寮聚落附近轉南,至頂城聚落附近轉西南,過粗坑溪永樂橋後經反向W字形後轉西南西出境,可前往八杞仙並止於縣道139號路口。 田寮頂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姑遠寮」,查無實際圖資相關資枓,實際起點為木柵里「中新」附近。 此地為高46線舊終點,後段路線納編為縣道186號甲線後,終點應改為「番仔坑」。
田寮頂: [高雄旅遊景點推薦] 田寮月世界@來趣嫦娥奔月絲路、欣賞夕陽美景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福安」(疑指阿蓮區復安里復安),實際起點應為岡山區三和里山隙西側,山隙路及菜寮路路口處。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五里林」(位於橋頭區東林里),實際終點應為橋頭區西林、芋寮里間。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劉厝」(位於湖內區劉家里,或稱小海埔),實際終點應為湖內區海埔里。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橫溪」,疑為「橫山」地名的誤植。 起點聚落稱為「龍背」,位於橫山(亦稱為蛇山或龍山)龍闕的西側。
-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嶺口」(位於大樹區統嶺里嶺口),實際起點應為大樹區大樹里,中正一路、大樹路路口處。
- 參照資料中作「三張廓」,正確地名應作「三張廍」,舊庄頭位於今日屏東縣里港鄉中和村,約在二重溪(荖濃溪)與楠梓仙溪匯口的東北側土地,新庄頭目前則移到較東側的三廍村境內。
- 由該道路向西北西可前往南投、芬園與員林/大村/花壇交界地帶、花壇與彰化交界地帶、彰化市區並止於省道台1線路口;向東南東轉南南東再轉南南西再轉南可前往集集、鹿谷並止於縣道151號路口。
-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福安」(疑為路線中途經過的阿蓮區復安里復安),實際終點應為岡山區三和里山隙西側,華崗路、山隙路及中崙農路路口處。
- 高81線未表列於交通部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中,疑為廢編或資料缺漏造成,里程3.500公里為地圖概估值。
- 高55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55線」─「烏材林~灣內」,原高雄市三民區境內約3公里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烏林里仁林路、仁心路路口~仁武區大灣里仁雄路鼎力陸橋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55線」。
- 高市2線原高雄市境內路段解編後,餘下的大社區三民路路段改編為如今的「高47-1線」。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福安」(疑為路線中途經過的阿蓮區復安里復安),實際終點應為岡山區三和里山隙西側,華崗路、山隙路及中崙農路路口處。 田寮頂 田寮頂2025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草子寮」(或草仔寮,位於湖內區西側忠興里),實際起點應為茄萣區白砂崙東側不遠處。 高138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南高159線」─「龜洞~新廍仔」,臺南市(原臺南縣)關廟區境內約1.6公里路段至西龜橋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田寮區西德里西龜橋前~田寮區西德里西德路路口,改編為「高138線」。
田寮頂: 高雄市區道列表
位於風景區入口處的「泥岩地質生態解說中心」,館內展示泥岩的樣本及圖片說明,可說是深度認識田寮月世界的鎖鑰。 從田寮到旗山台28線沿路除了月世界景觀,還有大小不等的二十多個泥火山,常呈現間歇性的噴發現象,噴發的規模則視地底天然氣與泥漿的累積壓力而定,噴發後的泥流堆積地區,經降雨沖蝕,產生一些特殊的小地形,其中大滾水與小滾水是觀察泥火山最方便的地點。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蕃薯藔廳。
高52-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4線」─「竹仔門~烏樹林」,高雄市楠梓區稔田里約275公尺路段並未解編,與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竹後里水管路仁武橋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仁武區烏林里仁林路、水管路路口,全段改編為「高52-1線」。 高46線原線全長為鳳山厝(燕巢區鳳雄里鳳旗路、鳳加路口)~三腳厝(大樹區大坑里竹腳寮東側大坑路岔路口;後來由大樹區三和里番仔坑順安橋以東的路線皆納編為縣道186號甲線後,里程應僅餘7.589公里。 田寮頂2025 高2-1線原為跨縣道路「南高155線/南高161線」─「上崙~太爺」,臺南市(原臺南縣)路段現改編為南155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湖內區太爺里二仁溪上二層行橋舊橋(市界)~縱貫公路路口,改編為「高4-1線」。 參照資料中作「三張廓」,正確地名應作「三張廍」,舊庄頭位於今日屏東縣里港鄉中和村,約在二重溪(荖濃溪)與楠梓仙溪匯口的東北側土地,新庄頭目前則移到較東側的三廍村境內。
田寮頂: 田寮 (高雄市大字)
高48線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鹽埕子」,或稱「鹽埕仔」、「鹽埕」,因位於大社區中里里南側丘陵邊水塘「鹽埕陂」而得名,與仁武區北側觀音湖相鄰。 本鄉道路線根據里程及舊資料推斷,前段由中正路、中山路口起,至翠屏岩後轉入翠屏路108巷、鹽埕巷,在大濫陂與另一條鄉道高50線相接。 由起點至翠屏岩路段納編為縣道186號甲線後,里程應僅餘1.8公里左右。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內湖」(位於內門區三平里),實際終點應為內門區石坑里東勢埔橋北側岔路口,往南過橋後即為內門區主市區。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終點作「南安」(位於田寮區南安里),實際終點應為岡山區大同里大崎頂西側,即在國道三號跨越橋東側大同路、南安路及平安路口處,附近有石頭公祠及大同社區活動中心。 高99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屏99線」─「美濃~堤防邊」,原屏東縣里港鄉境內約1.6公里路段已改編為屏10-1線,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美濃區合和里成功路、中正路一段路口~美濃區吉洋里南側中正路三段縣市界處,改編為「高99線」。
田寮頂: 田寮頂 Tin Liu Teng
1896年3月,臺灣總督府廢除軍政,並改設臺北縣淡水支廳,同年10月設置芝蘭三堡辨務署。 1897年5月,淡水支廳被裁撤,改設淡水辨務署;同年9月,設置各街庄社長,以輔助地方的行政事務。 「香港生物多樣性 — 香港的淡水魚類」,漁農自然護理署 (網上資料 2021年5月4日)。 2014年,村民因不滿政府將大蠔灣部分土地劃為保育地帶而封村。
田寮頂: 淡水街
高74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14線」─「大坪頂~新庄」,原高雄市小港區境內約5.0公里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小港區大坪里高坪十五路、大坪路路口(鄰近原高雄縣、高雄市界)~大寮區新厝里鳳林二路、光明路一段、新厝路路口處,改編為「高74線」。 高69-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市高12線」─「前鎮~灣仔頭」,原高雄市前鎮區境內約2.46公里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鳳山區新武里瑞隆路、瑞隆東路路口(原高雄縣、高雄市界)~鳳山區誠義、過埤里鳳頂路、凱旋路路口處,改編為「高69-1線」。 高55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55線」─「烏材林~灣內」,原高雄市三民區境內約3公里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烏林里仁林路、仁心路路口~仁武區大灣里仁雄路鼎力陸橋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55線」。 高53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53線」─「仁武~後港」,原高雄市左營區境內約625公尺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仁武區文武里仁林路、中正路、中華路路口~仁武區高楠里後港西側後港巷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53線」。
田寮頂: 高雄旅遊網
離開田寮頂後,須依路胚覓路接上老虎頭郊遊徑,然後往愉景灣水塘方向下山離開。 鄉親寮,原寫為鄉親藔,是臺灣南投縣中寮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全鄉行政中心所在地,位於該鄉中部、東部及東南部。 高144線原為「台28線/縣道184號」西德~崇德舊路線,在台28線/縣道184號改道北側外環道後,此路段新編為「高144線」。 高122線三灣終點處路口,往北行可連接南171線到達台南市左鎮區草山里境內,往南行則可連接南167-1線到達台南市龍崎區龍船里。
田寮頂: 田寮頂 Tin Liu Teng
高30-1線原為跨縣市道路「高市30-1線/高市37線」─「青埔~甲圍」,高雄市楠梓區內約100公尺路段已解編,高雄市(原高雄縣)路段由橋頭區新莊里橋新六路、橋南五街路口~橋頭區新莊、甲北里明德路區界處(原高雄縣、高雄市界),改編為「高30-1線」。 田寮頂 田寮頂2025 原橋頭區青埔起點,橋南里橋南路、楠梓路、經武路路口~新莊里橋新六路、橋南五街路口經橋頭新市鎮都市計劃後應已解編,才可符合表列1.1公里的里程數字。 交通部於2010年全省鄉道統計資料起點作「尖山」(位於燕巢區尖山里尖山),實際起點應為燕巢區西燕里,中興北路、工程路及紅山巷路口處。
田寮頂: 淡水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田寮里西南部、七星里中部偏東至北部邊界地帶、大同里不含東部及南部邊界地帶中西段、南安里中西部。 鄉道投17線(鄉林巷)是青仔宅至中寮的道路,其南側端點位於本地區西部凸出部分的縣道139號路口。 由此向西北微北蜿蜒而行,出境後可前往中寮、龍眼林西部、分水寮東北角、坪頂、南埔並止於省道台14線路口。 田寮頂2025 交通部於2010年統計資料中作「嶺頂」,約在台3線通過內門區、旗山區區界處村落;「竹戈寮」在內門區內南里內,亦稱「竹篙寮」。 高121-1線並非直接連接至台3線二層橋旁路口,而是往東繞經舊路彎後,連接到更東側的台3線岔路口終點。 田寮頂2025 高113線原先路線包括杉林區上平里湖底~月眉里月眉、月眉里月眉~月美里南山及旗山區東平里竹寮巷~旗尾三段路線組合而成,後來「湖底~月眉」路段解編為一般道路,「南山~月眉」路段仍為「高113線」,而「旗尾~竹寮巷」路段則改編為「高143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