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岱樺醫師解釋,治療會根據病患嚴重程度不而有所差異,部分病患可配合少量類固醇注射以舒緩發炎症狀,此外,若經保守治療都未見改善,甚至反覆發作的病患,則建議可採以腱鞘切開手術治療。 媽媽手自我治療2025 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的報導,最容易罹患「媽媽手」症狀的人包括女性(先天骨骼限制)、糖尿病患者、重複做太多手腕屈伸動作的職業、電腦族(長期握滑屬導致壓迫到腕隧道)。 要避免腕隧道症狀復發,建議民眾要從習慣做起,並每天練習簡單的「握手運動」,來放鬆肌肉和肌腱。 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媽媽手在醫學上稱為「狄奎凡氏症」,是一種常見發作於拇指根部、手腕附近的慢性肌腱炎。 會通稱為媽媽手,主要是因為常見於媽媽身上,除了荷爾蒙影響,也需常常擠奶、餵奶、抱小孩,各種過度使用手部的動作就容易形成媽媽手。
- 利用大姆指與食指之間作支持點,托起嬰兒「胳勒底」作舉起動作時,大拇指肌腱不斷受壓,令肌腱旁腔室腫脹。
- 不過這類關節炎發生機率沒有膝蓋關節炎那麼高,而且較易發生在手腕關節受過傷的人身上。
- 因此想要利用筋膜槍舒緩的地方,只限於大腿、小腿或是屁股等肉多處。
- 這正名是肌內貼,亦稱運動貼布,有助肌肉收縮或放鬆,達到減輕壓力及紓緩痛楚的效果。
- 第一種方式是先以四指包覆大拇指的方式,握緊拳頭,手腕儘量往小指的方向彎曲,藉此牽張肌腱,觀察是否會誘發疼痛感,才能察覺有無罹患此症。
女性荷爾蒙當中有一種叫「孕酮」的物質,它能夠幫助即將臨盆的孕婦促進子宮收縮,使寶寶能夠出生。 而這個收縮作用與腱鞘通道變窄有關,同時也較容易引起發炎反應。 此外,孕酮也對骨盤以外的全身關節有影響,使關節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媽媽手自我治療: 自我檢測有否患上「媽媽手」:(按圖)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主婦或社會工作者常因手部過度操勞或不當的使用,造成大拇指靠近手腕處的地方,出現疼痛、腫脹的現象,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後,一般將此症狀稱之為「媽媽手」。 保守性治療:手部副木:主要以塑膠板固定患側手部,可限制反覆性的手部動作,避免疼痛加劇;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可減輕疼痛症狀,依不同疼痛嚴重度,會建議使用2~4週;復健治療主要為儀器或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則在提供病人動作調整衛教以減少症狀,或是指導病人進行手部運動。 林醫生指,如果發現得早,輕微的個案只需要跟從醫生指示改善姿勢,用正確的方法伸展,配合足夠的休息和配戴護托保護手腕,大多都能不藥而癒。
上述透過香港骨科醫學院公共資訊委員會網站刊登或提供的資料及建議,並非旨在取代醫生的診症服務。 本網站資料僅供資訊參考,並不構成專門的醫療建議。 先雙手合十,然後左右兩邊手掌和手指互相用力,有節奏地向內推,每十秒停一停,做大約十次。 手指張開然後反掌,將整個手心貼住牆,每天做三次、每次10下。 這樣做可以伸展手腕屈肌腱和指屈肌,舒緩手腕痛感覺。 媽媽手自我治療 這樣做可以伸展手腕臂肌筋膜、伸肌腱與指伸肌,訓練腕關節的彎曲能力。
媽媽手自我治療: 媽媽教室
有關您個人的治療情況,請諮詢您的醫生為您作出準確的診斷,並提供適合的治療。 藥物的成效和反應因使用者身體狀況及個別症狀有所不同,詳情請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如果要預防復發,媽媽也可以請醫師使用副木保護手腕,防止肌腱在還沒完全復原的狀態下,繼續受到更大傷害。 此外,有些媽媽比較怕痛,不太願意打針,也可服用口服消炎止痛藥,不過此方法的缺點,就是效果不如打針來得顯著,所需的治療時間可能也會比較久,少數患者也會有腸胃方面的副作用。 此外,由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家庭都有設置電腦,如果經常使用滑鼠,或是身為文書工作者的媽媽們,都容易發生手腕痠痛的情形,所以每間隔半小時到一小時就應該休息。
芬可斯坦測驗(Finkelstein-Test)非常簡單,先將大拇指包在其他四隻手指裡面,然後將手腕向下旋轉,若果覺得大拇指的根部很痛,患上媽媽手的機率就非常高。 手腕痛有機會由關節炎引起,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隨住年齡增加,手腕關節的軟骨會逐漸磨損,令骨頭互相磨擦,引致手腕痛問題,出現腫脹感覺和活動不便。 媽媽手自我治療 不過這類關節炎發生機率沒有膝蓋關節炎那麼高,而且較易發生在手腕關節受過傷的人身上。
媽媽手自我治療: 懷孕哺乳期不宜飲用咖啡因飲料
第一樣要留意的是我們的手腕擺位,手腕愈是下垂,筋腱承受越多壓力。 所以我們除了用拇指按電話,有時又可以用第二隻手指或者第三隻手指或用一支筆去協助去做這個動作,我們拇指的筋腱就不用承受巨大壓力。 媽媽手自我治療 在治療上多以蠟療、電療、雷射、超音波等方式進行改善,若情況較為嚴重、久久不癒,則可考量有助加速恢復的注射治療,或是有助加強消炎的高能雷射或肌鍵修復的震波治療等。 從中醫角度,周醫師認為此病為勞傷筋脉,局部氣血不和,不通則痛發病,治療以舒筋止痛,活血通絡為主要原則,針灸能疏通局部經絡,消炎止痛,配合內服中藥,活血化瘀,內外兼治,加強療效。 媽媽手的治療也不會太難,和一般的軟組織發炎的治療方法大同小異──急性期可以用PRICE原則或者是打針治療;慢性期的治療包括吃消炎止痛藥、做物理治療、使用副木等。 類固醇注射治療,屬微侵入性治療,主要在幫助剛開始就有嚴重症狀或接受2-6週保守治療後仍有症狀病人有效控制疼痛。
媽媽手自我治療: 根治「媽媽手」最有效的3個「握手運動」!每天練習2分鐘,杜絕永久性神經痛|每日健康
手腕痛症狀也有可能由腱鞘囊腫引起,常發生在經常做反覆性做動作的15-40歲女性身上,腱鞘囊腫容易長在手背,有可能愈長愈大,除了會出現手腕痛,還會影響手腕的靈活性。 除此之外,家務主婦每天處理各種家務,也可能會因為錯誤施力,而令手腕受傷或過度勞損,萬一出現手腕痛,應配戴護腕,並停止工作,讓手腕和大拇指可以好好休息,盡快復原。 手腕痛最常發生在需要進行反覆性活動的人身上,不斷重覆做一樣的動作,容易令手腕受傷,同時會對手腕帶來過多壓力。 有一些職業,像是需要不斷打字的文員、幫客人剪髮的髮型師、收拾餐具的侍應生、每天駕駛的司機,都需要大量的手腕動作,很常出現手腕痛問題。 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幫腫脹的肌腱疏通出一條道路,讓肌腱能夠順利的經過背側通道 ,注射後會出現注射部位的腫脹,且可能會產生 2-3 天相對強的疼痛反應,注射後可搭配使用大拇指護具 ,保護注射部位。 可愛的娜姐,因為長達10年的媽媽手(右大拇指劇痛),尋遍各地求醫,幾乎所有想得到的中西醫學治療都試過,卻無法改善,甚至有醫師建議她開刀,嚇得她當場狂奔出診間。
媽媽手自我治療: 專欄簡介_健康醫療網
如沒有治理好,症狀會加劇,平常不發力下也會感到不適,早上起床症狀更為明顯,拇指活動困難,嚴重時,提舉物件(如水杯) 時甚至會因痛楚不能發力而讓物件掉下。 她稱,患者在病發初期應以休息為主,盡量減少手腕關節活動,以免加重炎症反應。 若不能避免活動,建議可使用專用的護腕來保護關節。 媽媽手自我治療2025 而在病發後期,患者可適當加強肌肉訓練,例如使用橡筋繞到五指外,慢慢撐開,維持此姿勢5秒鐘,然後放鬆休息,重覆5至10次,一天做3至5次。
媽媽手自我治療: 原因解釋 為甚麼小寶寶經常伸脷?|兒科專科醫生周栢明
有別於媽媽手帶來的疼痛感,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以刺麻感居多,且刺麻感集中在掌面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一半的範圍。 由於症狀的差異,腕隧道症群並不會和媽媽手混淆,但的確偶爾也會有患者同時患上兩種疾病,導致雙手又痠又麻、疼痛難耐。 媽媽手急性期發生劇烈疼痛、反覆發炎的症狀時,患者可以針對患部進行冰敷或熱敷。 冰敷能降低疼痛感;熱敷則可以促進循環、有利組織修復。
媽媽手自我治療: 舒緩媽媽手的方法
如果媽媽長時間以不良姿勢抱寶寶、餵乳及擰毛巾,或是常陪寶寶玩「舉高高」等遊戲,就容易造成此疾病找上門來,甚至在為寶寶包尿布的時候,手掌抓握寶寶的力道與動作控制不當,久而久之都會導致手腕疼痛。 手術的技術並不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在小傷口內將發炎、沾黏的韌帶重新解救出來,手術不須住院,於門診安排就可以。 手術後約一星期的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地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
媽媽手自我治療: 懷孕乳房變化
減少一些需要用手腕力的行為,例如:扭毛巾、打字、搬重物,都應暫時停止,免得手腕痛情況繼續惡化。 患者不能扭毛巾、斟茶、開門,手腕進行旋轉動作時會產生疼痛無力感。 現今不少年輕媽媽都未做過家務,又少做運動,未生BB前好開心,生完後湊BB才知道辛苦,周身骨痛,關節又發炎,盤骨又歪,搞不好易得產後抑鬱。 很多人患上「媽媽手」後,大多數會不自覺地捽患處,或者用藥膏去捽,愈捽愈痛,愈捽愈刺激造成發炎,令骨膜發炎,成為結節狀隆起一團,又痛又硬。 吃很多消炎藥做過電療也無效,於是再到中醫治療。
媽媽手自我治療: 中醫拆解 嬰兒濕疹
而長期下廚者、搬運重物者、不斷數鈔票者,這些需長期使用大拇指、手腕的族群也都是常見風險族群。 媽媽手自我治療 媽媽手自我治療2025 周醫師指,當手腕或拇指活動時,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在共同的腱鞘內磨動。 過多的來回磨擦,使腱鞘發生損傷性發炎,出現水腫、充血,令本來狹窄的腱鞘管道更為狹窄,壓迫肌腱,產生疼痛,若長時間沒有治療,可能造成肌腱與腱鞘粘連、增厚。 很多人會問,媽媽手發作時要冰敷還是熱敷,要視情況而定,注意上述的處理法則「急性期時先冰敷,稍微舒緩到了亞急性期時才熱敷」。 平時可以在溫水中做復健運動,比如反覆做手腕及大拇指伸展運動,每次維持10~15秒後休息一下,重複5~10次,一天可進行3組。
媽媽手自我治療: 當你年輕時就當媽媽……媽媽也瘋狂!
我們亦不會為本網站或連結網站內的任何商業產品或服務作宣傳。 媽媽手自我治療 Step3.手腕對上的位置橫向貼上較短的肌內貼,中段使用50%拉力,頭尾兩端使用0%拉力。 認識橫紋肌及身體的肌肉組成 身體的肌肉組織約佔40%的體積,主要分為三大類: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而橫紋肌指的 … 尚和堂各中醫均為香港政府註冊中醫師,畢業於香港及國內中醫藥大學,並曾於公私營中醫診所駐診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
媽媽手自我治療: 划龍舟、包粽子 醫師提醒小心拉傷肩痛、媽媽手
Hi各位好~ 我是Tomo,同樣身為女生,能理解女生總是會有各方面的煩惱,有時候還是突如其來的擔憂,不過別擔心,記得準時收看我的文章,各種問題各種疑難雜症,我都會幫你一一踹開~ 讓我們一起越來越美麗。
媽媽手自我治療: 手腕痛是患上嚴重疾病的徵狀嗎?
視乎症狀的嚴重程度,潘啟光表示一般來說做8至10次的物理治療,媽媽手就能有明顯的改善;若患者的情況較為嚴重,則需要找醫生進行局部注射或外科手術,根治問題。 然而,若上述的治療無效,或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先在手腕近橈骨的位置開一個小切口,小心避開附近的皮膚神經線及軟組織,然後放鬆因發炎而繃緊的肌腱。 醫生亦建議患者在術後進行適量的手腕活動,減少傷口出現黏連和痛楚,痊癒後亦要避免手腕和拇指的重覆活動,以免復發。 方法之一是利用超聲波儀器作治療,超聲波振動令加快細胞震動,輕微的按摩功能,降低發炎反應,刺激細胞復 元。 另外,亦可透過電療儀器,以減少急性和慢性疼痛。
媽媽手自我治療: 媽媽手如何治療與改善?教你5個預防小撇步
有一種手,叫「媽媽手」,因過度使用拇指附近肌腱炎,令手腕無法用力,嚴重疼痛會延伸到手臂。 有中醫師指,「媽媽手」最常見於「新手媽媽」,她們因未懂「抱B」錯用手腕力,拇指附近疼痛不堪。 手腕痛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止痛消炎藥以及輔具,但如果保守性治療對手腕痛症狀未能起到療效,就可以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注射,以減輕手腕發炎的症狀,幫助改善手腕痛問題。 俗稱「媽媽手」的橈骨莖突腱鞘炎,是引致準媽媽和產後媽媽手腕痛的常見情況。 不過,原來經常提重物搬運、使用手機、長期使用電腦滑鼠等,也屬於高危一群。
拇指弯过手掌,在另一只手的帮助下轻轻地向下伸展你的拇指和手腕。 这里提到的「腱鞘」指包裹在肌腱(我们常说的「筋」)之外的结构,主要作用是固定、保护和润滑肌腱,减少肌腱和其他组织的摩擦和压迫,相当于剑鞘和宝剑的关系。 治療方法︰一、內服中藥︰調養氣血,舒筋通絡為主;二、針灸療法︰針灸效果最好,止痛、消腫最快,鬆解結節。 此症之診斷通常只須要靠臨床理學檢查,但是手腕的X光檢查可以用來檢查是否有骨頭的異常,像是橈骨突的變形(如果病人曾受到創傷或骨折)也有可能是誘發的因素之一。
媽媽手自我治療: 媽媽手測試|常滑手機易致「媽媽手」 中醫教你紓緩痛症秘訣
「媽媽手」的主要檢查方法是Finkelstein測試,即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小指側屈曲,若產生痛楚,便可能是患病的警號。 因此想要利用筋膜槍舒緩的地方,只限於大腿、小腿或是屁股等肉多處。 家中有新生兒,新手媽媽每天無微不至的照顧,抱著寶貝享受幸福的每個時刻,但若姿勢不正確,施力重心放在手腕上,過度使用手腕肌肉與韌帶而產生沾黏跟發炎,惱人的媽媽手也就隨之而來。
媽媽手自我治療: 手腕痛原因6. 腱鞘囊腫
會造成媽媽手症狀的原因也與職業有關,包括手指反覆點鈔、蓋章、使用訂書機的會計和銀行行員,或是整天重複貼標籤、轉壓零件的工廠生產線作業員,以及常單手端盤的餐廳服務員、園藝和花藝工作者等。 除了親餵寶寶之外,其他無論是使用手動或電動吸乳器,以單手或雙手擠乳,長時間維持過度伸展大拇指的手勢也會導致媽媽手產生。 至於較為嚴重的個案,治療上就需要處方含局部麻醉藥和低劑量類固醇的消炎針。 林醫生分享,不少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都不希望用藥治療,害怕藥物會影響寶寶,因此她再次提醒媽媽們,如發現自己有機會患上「媽媽手」,便應立即就醫,從而盡量減低需要用藥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產後婦女或是準媽媽,平時都應避免手部長時間執行某些特定動作,才能妥善保養手部肌肉,以免發炎、痠痛等後遺症影響到日常作息。
手握水瓶,拇指朝上,將手垂在桌子外緣,手下墊毛巾或枕頭,動作時漸漸將水瓶慢慢上舉,維持5秒到10秒,反覆10次,訓練抓握力道。 將橡皮筋套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上,慢慢張開拇指以感到橡皮圈的張力,可訓練手掌伸指的肌力,重複十下,一天三次。 患手拇指朝上,小指平放在桌上,用另一隻手將拇指提起,向上活動,直到感到拇指有牽拉感,再慢慢放下。 金曲歌王蕭敬騰歌唱得好,但私生活向來低調,近來他自己公開開刀的消息,讓關心他的大眾了解近況,也連帶認識了這個聽來有點饒舌的病名「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的狹窄性腱鞘炎」。 有手腕痛問題的你,現在就有機會試做 Perfect Health SIS 痛症療程。 只要完成簡單登記,便可以獲得免費體驗優惠乙次。
媽媽手又稱之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或「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 指的是手背橈側肌腱周圍的支持帶增厚,壓迫到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的基建與滑膜,導致腱鞘通道變得狹窄,引起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使手腕、拇指側出現疼痛。 媽媽手自我治療2025 有不少準媽媽在生產完之後便馬上重回職場,以致於工作的時候過度使用電腦,回到家後也要餵乳和抱抱孩子,蠟燭兩頭燒的結果,就會造成手腕無法充分放鬆,導致媽媽手很快就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