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引證了熱帶氣旋移動路徑的輕微變化, 可以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為安全計發出八號信號難言有誤。 八號風球標誌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台台長,其後在台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及提升社會效率[30]。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在他擔任台長的兩年間,天文台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及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 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台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
- 下表為二次大戰以後香港天文台懸掛或發出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頻率。
- 對於「代表性」,局長認為是指某些氣象監測站所處地點較為空曠,錄得的數據有較大的指標作用;副局長認為是指颱風對市民的影響較大,例如連接澳門及離島的大橋監測站的數據具代表性;氣象處處長則認為大潭山、三條大橋及大炮台山所錄得的數據較有代表性。
- 天文台自1884年起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最初使用鳴炮方式;1917年首次利用數字系統,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
- 此處的配搭在2000年至今出現不足3次,甚或此段期間沒再出現(不論2000年前是否恆常出現)。
-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英文:Gale Or Storm Signal No. 8),亦有人叫八號波或者八號風球,係香港嘅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機場快綫在逐步恢服班次後,將延長服務時間接載機場的乘客,提醒乘客留意市區綫列車的尾班車時間,隨後的乘客坐可能要轉駁的士或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
- 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台及地下天文台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台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隨後於1956年4月15日新增三號強風信號,形狀為倒T字形 八號風球標誌 ,以及推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區分由季候風和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警報[15]。 八號風球標誌2025 熱帶氣旋繼續接近澳門,澳門的持續風速現正或預測將達63公里/小時至117公里/小時,陣風約達至180公里/小時。 八號風球劃分為八號東北風球、八號東南風球、八號西南風球和八號西北風球,風球的指示方位為未來數小時內的可能風向。
八號風球標誌: 颱風蘇拉 天文台教你應對8號風球
而當日下午港內的10分鐘平均風速間中達烈風程度,當中包括啟德。 香港西南部風勢更猛烈,長洲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為每小時103公里,達暴風程度。 [9]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10]。 八號風球標誌2025 此外部份熱帶氣旋由於正面吹襲香港,可能導致配搭之間出現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在熱帶氣旋襲港期間,天文台亦會利用「沙灘波」工具預測風向轉變[33][34]。 在2000年6月18日入夜後,由於一個熱帶低氣壓在香港境內形成,香港風力迅速增強,因此天文台於晚上9時15分直接懸掛三號強風信號,當時熱帶低氣壓集結於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35公里[6]。
- 資料庫記錄由一九四六年開始,而有關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可參考相關網頁。
-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 1955年、1956年、1959年、1969年、1982年、1987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及2010年,沒有發出。
- 隨後數年此安排變為正式,但1999年颱風瑪姬仍出現一次違規沒有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便直接懸掛八號信號的案例。
- 尼格引證了熱帶氣旋移動路徑的輕微變化, 可以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為安全計發出八號信號難言有誤。
- 最初原意是方便航海人士使用,故此釐定的標準主要是以澳門以內可能出現的風速為依據,當有熱帶氣旋進入了本澳三百英里(約480公里)範圍內時,港務當局始懸掛風球[3]。
- 低窪地區可能受風暴潮影響而出現淹浸或海水倒灌,應遠離危險地方。
當時的五至八號風球等於現在的四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唯信號球形狀則承傳1917年系統中的二至五號風球[6]。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倘若風眼直接掠過本港,風勢會停息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但具有破壞性的風力隨時會突然恢復並從另一個方向吹來。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受風暴潮影響,低窪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淹浸或海水倒灌,市民應盡量避免進入可能受影響的低窪地區及遠離危險地方。 港鐵強調,惡劣天氣期間,車站人員一直盡量協助在車站逗留的乘客,會在安全及可行情況下,安排列車接載在車站暫避的乘客;機場快綫亦會在確認安全後盡快恢快服務,接載機場的乘客。
八號風球標誌: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最(由1946年至今)
該熱帶低氣壓在當晚10時左右最接近天文台總部,並在天文台總部以西約10公里掠過,然後橫過青衣,在晚上10時15分左右於荃灣附近登陸,橫過新界西部。 香港刮起強風至烈風程度旋風,東部地區的持續風力一度達烈風程度,西貢的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曾達每小時71公里。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49]。 根據天文台規定,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均須由天文台台長簽署作實。 八號風球標誌 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49],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意思係香港近海平面而家或者預計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由信號所示方向吹襲,持續風速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而且風勢可能持續[1]。 從1987年開始,香港天文台於八號信號生效前2小時內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在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 由於公眾經常誤會五號至八號烈風信號之間的風力強弱有別,因此於1973年1月1日開始,五號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受烈風或暴風從信號所示方向吹襲,持續風力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8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八號風球標誌: 參考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預料本港風勢會在今日下午逐漸增強,天文台會在下午1時40分或以前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當熱帶氣旋距離香港較遠時,與其相關的外圍雨帶偶然會橫過本港並帶來狂風,導致短暫時間有四個或以上的參考測風站錄得風速超過3號或8號信號指定的風速下限。 八號風球標誌 由於預料在雨帶掠過後風勢不會持續,天文台一般不會發出有關信號。
1907年5月27日起改用燃放炸藥[2][3],並懸掛「十」字型信號,取代鳴風炮[4],1937年最後使用。 台東旗魚季和臍橙節25日在成功鎮登場,將舉行千人辦桌饗宴。 今年臍橙遭2颱風摧殘,產量僅剩1/3,出現供不應求,想購買的民…
八號風球標誌: 香港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一覽
未來,B5G低軌通訊衛星、福衛八號光學遙測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等新計畫將引領台灣太空科技邁向更高峰。 機場快綫在逐步恢服班次後,將延長服務時間接載機場的乘客,提醒乘客留意市區綫列車的尾班車時間,隨後的乘客坐可能要轉駁的士或其他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城巴會密切留意天氣及路面情況,作出恢復巴士服務的評估,並盡早公布恢復巴士服務的安排。 顧客請留意城巴流動應用程式或Facebook專頁了解最新資訊。 城巴B7 (只提供粉嶺站不停站往來香園圍口岸的服務)及S1號線已於頭班車起恢復有限度服務,維持每30分鐘一班車。
八號風球標誌: 發出最多不同信號的年份
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台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26][27][28]。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在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的例子可見,尼格的烈風範圍主要集中在其東北象限,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其他方位的風力則較弱。 雖然以最接近距離而言,尼格距離澳門(10 公里)還要比香港近(40 公里), 但由於尼格在澳門北面掠過,故未能夠受到其東北象限烈風影響, 導致吹襲澳門期間未能夠錄得烈風,而香港因其在南面掠過,不少地區錄得烈風,甚至暴風。
八號風球標誌: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31]。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八號風球標誌 每逢有颱風登陸之際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台多會維持九號信號,以警告市民風暴正橫過香港,風眼移離時香港會再受眼壁影響,風力重新飆升至暴風程度,並伴隨狂風大雨由另一方向來襲。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台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八號風球標誌: 生效時間最長
大部分網民支持氣象局的決定,認為貝碧嘉可視為「正面吹襲」,氣象局是有需要發出八號風球[12]。 但亦有網民質疑氣象局發出八號風球的必要性,指氣象局忽略貝碧嘉的風力結構不均,其薄弱的東北環流難以為澳門帶來持續烈風,形容氣象局經歷天鴿事件後變得如驚弓之鳥。 自1992年的菲爾過後,在正面襲港的熱帶風暴中,只有1999年強烈熱帶風暴錦雯、2012年熱帶風暴杜蘇芮及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正面吹襲香港時[29][30][31][32],才為香港海平面帶來短暫烈風。 八號風球標誌2025 八號風球標誌 澳門氣象局在2017年天鴿或以前的熱帶氣旋,一般以一小時平均風力實測達到烈風,才會宣佈懸掛八號風球。
八號風球標誌: 風力未達八號風球標準的個案
歷來最遲發出嘅八號信號係1939年己卯年颱風,喺11月23號16點25分至19點15分懸掛[6]。 二戰後最遲則係1972年嘅颱風柏美娜,喺11月8號15點15分至11月9號05點15分懸掛[7]。 台灣在太空領域的里程碑由福爾摩沙衛星一號(FORMOSAT-1)於1999年成功發射開始,至今包括科學實驗衛星、地球觀測衛星、通信衛星等多類型人造衛星。
八號風球標誌: 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1912年8月31日起,澳門改用數字警告信號系統,當受到熱帶氣旋吹襲時,就會以鳴炮、圓形、圓錐形或圓柱形的物件,向港口航海人士告知熱帶氣旋對澳門構成的威脅程度及烈風吹襲的方向。 最初原意是方便航海人士使用,故此釐定的標準主要是以澳門以內可能出現的風速為依據,當有熱帶氣旋進入了本澳三百英里(約480公里)範圍內時,港務當局始懸掛風球[3]。 其中1~8號信號表示熱帶氣旋相對於澳門的方位[3],由北方向開始順時針至西北方向。 如果這些信號的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正移近澳門,對澳門構成威脅[3]。
八號風球標誌: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利奧顯然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快速減弱,圓規則因地形因素,帕布及洛克是烈風覆蓋範圍太小及風力結構鬆散,而蓮花則是登陸後出乎意料地急劇減弱,才令八號信號生效時風力嚴重不達標。 在菲爾吹襲期間,香港普遍吹烈風,而天文台因預測失誤,預計香港不會受烈風影響而只是懸掛三號強風信號。 [17][18][19]但自此之後,每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台也發出八號信號,因此出現了颱風利奧[20]、熱帶風暴圓規[21][22]、強烈熱帶風暴帕布[23] [24]、颱風蓮花[25]、熱帶風暴洛克等風力偏弱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天文台在此情況下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令市民誤以為通常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時風勢微弱,市民紛紛外出,甚至在岸邊追風。 因此部份市民質疑,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台也發出八號信號,此手法是否恰當,但是絕大部分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的案例,現今科技而言是極難預測路徑上的細微改變,為安全起見天文台也傾向發出八號信號以避免預測失誤,令香港普遍受烈風影響時成為代罪羔羊。
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台及地下天文台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台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天文台在多次應對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之處理手法均引起有關九號信號的討論。 1997年颱風維克托正面襲港,在維克托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九號信號,直至風暴遠離香港才改掛八號信號。 八號風球標誌 自此之後,每逢有颱風登陸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並橫過香港,天文台多會維持九號信號。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台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台及地下天文台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台台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台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正面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才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