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遊 元朗至洪水橋,晨早向著西南方跑步有一個好處,就是太陽不會掛在額前,加上沿路有樹蔭,感覺上比較舒服。 跑到洪水橋大發茶餐廳附近,走過去對面馬路,沿河邊洪水橋大街走,可以先到石步圍看看,離開前經過田心村神廳,最後目的地當然是洪水橋市中心的茶餐廳,為了一份豐富早餐。 個人認為,既然周王二公因復界居民感恩而被供奉,嘉道理爵士亦要列入牌位之中。 在田心村中,除了同福堂內的神祗,還有幾位神靈在田心村土地寶誕舉行時,從水井及社壇被迎請至神棚供奉,包括護圍社稷感應大王、井泉地脈龍神、社稷感恩大王、護圍橋頭土地福德等。 傳統圍村神廳所供奉的神靈,各條村落或有不同,田心村神廳牌位以外的神祗,還有一些為人認識的,例如有南昌五福車公元帥、金花福主普恩夫人、建圍宿老列位祖先、都天至富財帛星君、金輪如意趙公元帥等。 起火村屋一對夫婦受傷,50歲丈夫面及腳部燒傷,51歲妻子吸入濃煙不適,兩人送往屯門醫院治理,消防將火救熄後,在其中一間屋內發現一名60歲男子燒焦的屍體,正調查火警原因。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元朗田心村: 上水围
田心村與其他村落,在洪水橋至后海灣的河道上進行競賽,在元朗區內最隆重的龍舟賽事,莫過於初六正午在元朗墟涌水門頭之比賽,各鄉派出健兒參加,有橫洲、錦田、沙江圍、屏山、厦村、壆圍等十餘艘龍舟,爭奪錦標,鄉民商號亦送出金豬、餅餌等作奬品。 元朗田心村 跑遊元朗 厦村鄉田心村,走過新李屋村及田厦路錫安堂,經過瑞昌兄弟有限公司,便到達田心村村口。 香港有數處地方名叫田心,包括元朗八鄉田心村、沙田田心村、以及牛池灣田心村等,顧名思義,相信皆是由農田中之禾寮,發展成為一條村落。 火警原因仍待調查,有村民透露,起火鐵皮屋有一名拾荒男子獨居,其家中平時堆積大量雜物。 另外由於火警未完全救熄,至晚上11時青年綠洲仍未解封,住客唯有在樓下等候。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1] 元朗田心村2025 元朗田心村 扺港,並在此定居。 神廳另一角設有牌位供奉周龍先師、陳斗宗師及駱蘇師傅,牌位兩旁刻有對聯「花拳膀手龍擺尾;蝶掌沉踭虎吊蹄」(牌位上沉字是寫足字部),這一個牌位跟李屋村順興堂的周龍牌位相同,昔日舊牌位只寫周家拳要訣及周龍先師名稱,估計是神廳重修後加上陳斗與駱蘇的名稱。 現場是田廈路田心新村,下午接近一時,一間由鋅鐵搭建的村屋發生火警,消防員到場動用兩條喉及派出兩隊煙帽隊灌救,火警波及另外三間村屋,期間約三十名村民疏散。 村内每年会举行斋醮,往往会10年庆祝太平清醮,持续数天。 该村的太平清醮始于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举行。
元朗田心村: 元朗鐵皮村屋大火 濃煙衝天兩人送院 鄰近青年旅舍住客疏散
元朗馬田壆近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今日(15日)晚上8時許有鐵皮村屋發生大火。 現場火光熊熊濃煙衝天,消防接報趕至,動用至兩喉兩煙帽及升雲梯灌救,並疏散附近村民及青年綠洲住戶。 消防處晚上9時45分表示,起火的是馬田壆村兩間鐵皮屋,消防人員正在滅火。 如市民受到隨風飄散的煙霧和異味影響,可關閉門窗及保持鎮定。 香港的围村(英语:Walled Villages)多设在新界,主要分为两大类:“本地围”与“客家围”。 “本地围”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围”是指客家人村落。
呂陶英於 1948年7月18日在郇園中興建教堂,屬雙金字頂磚屋建築物,命名為錫安堂,兩層高的禮拜堂,昔日前方建有花園遊樂場,園內種有各樣果樹植物,盛開之白蟬花與紅色磚牆互相襯托。 元朗田心村2025 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圍頭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法定古蹟。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元朗田心村: 跑遊元朗厦村 ( - 錫安堂
乡内的廖万石堂,建于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规模的围头宗祠之一,建造讲究,陈列大量珍贵文物,1985年获列为法定古迹。 回顧元朗區教育及西方教會發展,皆遇上具知識的女仕獻身工作,甚至捐出私人房產予教會,令教會在地區上進一步發展,例如洪水橋梁省德、錦田羅惠德、元朗鄭肖珍、厦村關蕙荃、元朗梁志貞等,她們的故事應該有人記錄下來。 在呂陶英的年代,她與會友在錫安堂是以1938年郇園佈道園成立作為開基年份慶祝,所以在1963年聖誕期間進行了恭祝聖誕及開基25週年感恩會。 今年(2018)協基會錫安堂舉行70週年鉑禧慶典,若以呂陶英開基年份計算,今天已經是80週年,是元朗區內其一個歷史悠久的佈道所,非常難得。 郇光學校被拆,呂陶英將學校遷移至洪水橋郇園,同時擴充校舍及學額,於1962年首次舉辦學業成績展覽,邀請教育界,及洪水橋街坊家長蒞臨。
- 現場火光熊熊濃煙衝天,消防接報趕至,動用至兩喉兩煙帽及升雲梯灌救,並疏散附近村民及青年綠洲住戶。
- 後來梁愛詩約在三、四年班時,由母親安排轉讀灣仔道德貞學校(即今天寶血女子中學),直至1950年小學畢業。
- 在田心村中,除了同福堂內的神祗,還有幾位神靈在田心村土地寶誕舉行時,從水井及社壇被迎請至神棚供奉,包括護圍社稷感應大王、井泉地脈龍神、社稷感恩大王、護圍橋頭土地福德等。
- 该村的太平清醮始于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举行。
- 围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护河围绕,是1662年至1721年间加建的,后来被填平,现时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数米宽的河面。
- 洪水橋大街這一段路非常舒適,河旁兩行樹木,河水清澈見底,在橋上看,可以見到很多魚兒固在水中懶著不動。
- 開幕典禮中,田心村青年團健兒當然出動,在村公所前舞金龍助慶。
衙前围村建于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馀年,是吴、陈、李三姓自中原南来定居的地方。 衙前围村位于九龙新蒲岗东光道,东头村侧,是九龙其中一条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区内仅存且风貌不变的围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庙。 粉岭围以别致的池塘和特别的布局闻名,大炮、城楼和风水鱼塘也别具特色,是香港少数能够保留古色古香的围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间),彭氏家族从潮州揭阳县迁居[1] 扺港,并在此定居。
元朗田心村: 屏山機場
正如早期鄉村教堂,周日時間錫安堂兩旁,會利用活動板壁牆闢作課室,作為幼稚園上課。 元朗田心村2025 跑遊元朗田厦路,在田心村附近,經過一幢基督教協基會錫安堂,教堂大門上寫有 1948,這是錫安堂之建築年份。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元朗田心村: 地方
回途時經過田心村,「田心」這個名稱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圍村落在禾田中央,所以有「田心」之稱。 田心村屬於厦村鄉,根據長春社資料,陳氏祖先於田心鄉建村,立村最初期仍然要為厦村鄧氏耕作謀生,期間曾經與鄰村產生衝突,戰後 1945年港英軍政府打算把啟德機場遷往新界屏山,英軍把田心村部份農地到剷平,屏山機場計劃被棄置,西鐵和西部通道發展卻又令田心村失去部份土地。 [ 03OCT2013 補充 ] 老友明叔原來是石步林氏居民,他告訴我,每年重陽節日,石步林氏族人都要花五天時間去拜太公山頭,林氏祖墳位於:丹桂村、大頭山、青山禪寺下、藍地水塘 ( 又稱「吊筒」)、龍鼓灘 ( 又稱「白角」) 等地,當中有幾個有祖墓要步行數個小時才能到達。 昔日村民去拜山,村中的婦女會攜帶食材上山,例如腐竹、五花腩、門鱔乾、尤魚豬皮蘿蔔等,拜祭後於墳頭附近的爐灶即時煮食。 農曆年三十晚,林氏都會出獅 (舞獅) 到洪天路天后廟先拜會天后以作祈福。
元朗田心村: 洪水橋郇光學校
晚上約8時39分,警方接獲多名市民報案,指大樹下西路18號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附近有村屋起火。 消防到場開兩條喉及派兩隊煙帽隊灌救,又出動雲梯協助撲救,至晚上11時24分左右大致救熄。 火警中約20人需疏散,其中一人腳部受傷,另有一名青年綠洲的保安感呼吸困難及胃痛不適,均送博愛醫院治理。 田心村著重土地誕,每年向圍門土地福德正神祝壽,事實上田心村土地公曾經保佑了田心村的大部份土地,此事是指七十年前政府計劃興建之屏山機場,計劃中機場跑道是由唐人新村斜上伸延至屏山、厦村之間的地方,覆蓋多條村落,包括田心村的範圍。 相信昔日田心村龍舟與其他地方一樣,各村趁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將龍舟船身起水,先進行祭龍頭儀式,然後準備龍舟競賽,舊報章曾經提及,元朗區內有一習俗,各村龍舟在農歷五月初一日出洞,分赴各處拜訪,藉增鄉誼。
元朗田心村: 上水圍
走到田心村球場中心,可見田心村圍門,圍門外牆掃上黃色油漆,這裡是田心村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因為圍門旁設有良記士多,村民聚集其中,傳出綿綿不斷的搓麻雀聲。 田心村村公所及集慶堂,皆位於田心村圍後之位置,往圍門前球場方向走,會經過一間「悅興堂」,悅興堂相信是紀念田心村九世祖陳悅興,田心村陳氏原屬厦村鄧氏佃農,據悉由先祖陳悅興於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立村,悅興堂大門有堂聯:「悅耳稱心歌盛世;興高采烈慶豐年」,希望日後有緣入內參觀。 劉關張喻意肝膽相照,神位兩旁掛有以「集慶」為鶴頂格之木對聯:「集聚英雄扶漢室;慶兄弟結桃園」,這裡也是村中陳氏聯誼食盆的地方。
元朗田心村: 洪水橋田心村
馬田壆村村民溫先生則指,起火的鐵皮屋有一名退休老翁獨居在內,平日會與其他村民交談,但亦經常撿雜物或垃圾回鐵皮屋儲存。 元朗区的八乡南@中原楼市片区,区内共104个私人住宅单位,涉及人口共19,124人。 元朗田心村2025 元朗田心村 元朗田心村2025 主要街道包括元朗上村、八乡田心村、八乡河背村、八乡大窝。
元朗田心村: 香港房屋、物業及設施管理專業聯盟 對《2023 施政報告》的回應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衛。 現時田心村圍門早已經重建,失去了傳統圍村青磚圍門的面貌,神廳在中軸線後方,於 1955年重建,又稱同福堂,供奉眾神仙保護村民,包括觀音、天后、楊侯、周王二公、關帝等。
元朗田心村: 張國鈞:世界正經歷百年大變局 香港能當好「超級聯繫人角色」
另外,区内主要屋苑包括 四季豪园,富逸天峰,八乡大窝,八乡田心村,八乡河背。 区内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HK$ 元朗田心村2025 26,860,年龄中位数为 43.2岁。 围村结构严谨,仍然保留原有的护河,是乡郊各个聚居地之中的极少数。 上水围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远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从福建南下,立籍于此。
元朗田心村: 洪水橋田心村 位置地圖
有網上影片及相片顯示現場火光熊熊,大量濃煙從村屋冒出並升上半空,在百米外的位置亦可看到火光和濃煙。 消防處晚上9時許公布,元朗馬田壆村兩間鐵皮屋在晚上8時39分發生火警,處方正進行滅火行動,呼籲市民如受到隨風飄散的煙霧和異味影響,應關閉門窗及保持鎮定。 兩年後(1964)洪水橋田心村錫安堂郇光學校結束校務,改辦為靈修學院,開辦歷八年時間,完成為洪水橋兒童提供教育的使命。 呂陶英於1919年創辦郇光學校並擔任校長一職,郇光意思是「郇山之光」,郇山( Zion)是基督教聖山,今天聖經改稱為錫安山。
元朗田心村: 洪水桥北新发展 @中原楼市片区
跑遊至元朗洪水橋石步圍,傳統圍門仍然存在,它由林氏族人在 1531 元朗田心村2025 年建成,圍門兩旁有嵌字門聯「石麟獻瑞、步履成春」,大門門額「石步圍」。 正如其他圍村一樣,昔日有更練巡邏保護村民,從圍門入口能直達林氏宗祠及末端的神廳,圍門入口及神廳均位於中軸線上,佈局整齊。 據說當年駱蘇師傅曾經派徒兒陳錦榮往田心村教授功夫獅藝,村民因此而設立牌位供奉。 牌位中之對聯,出自是周家拳心法「用力力中能借力、臨機機內要關機、發拳傍手龍擺尾、蝶掌沉時虎吊蹄、全出全憑腰馬力、棍動須要眼精神」。 元朗田心村 今天是周田先師寶誕,中外周田國術總會的頭牌就寫「用力力中能借力、臨機機內要關機」。 元朗区的洪水桥北新发展@中原楼市片区,区内共4,434个私人住宅单位,涉及人口共26,254人。
主要街道包括洪水桥田心村、洪水桥丹桂村、洪水桥新生村、屏山新庆村。 另外,区内主要屋苑包括 尚城,菁雅居,溱林,滙都,丹桂轩。 区内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HK$ 24,430,年龄中位数为 41.8岁。 长实早于1982年开展围村的收购行动,1993年土地发展公司(市区重建局前身)宣布将该村纳入重建项目,2006年1月与村民达成保留古迹的协议[2]。
曾大屋,又称“曾氏大屋”、旧称“山下围”或“山厦围”,位于沙田博康邨旁边,邻近狮子山隧道,是区内保存得最好的围村之一,亦是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此村初无围墙,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于地处濒海,为防寇盗,邓珠彦和邓直见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砖围墙。 墙基用石筑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围墙四角,均筑炮楼,并加连环铁闸。 围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护河围绕,是1662年至1721年间加建的,后来被填平,现时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数米宽的河面。 吉庆围是香港一个著名的围头围村,位于元朗锦田锦田公路侧,与永隆围、泰康围、南围、北围和新围合称“锦田六围”。
元朗田心村: 香港圍村
洪水橋大街這一段路非常舒適,河旁兩行樹木,河水清澈見底,在橋上看,可以見到很多魚兒固在水中懶著不動。 老實地說,在元朗山貝河錦田河都沒有這一份閒情景緻,有緣在這裡走走看,具有一種小鄉鎮的情懷。 當晚場面非常熱鬧,眾人享受源苑盆菜晚宴,所以有人說,元朗田心村土地誕,就好似一場龍獅界嘅奧斯卡晚會。 社壇之外,建有一個蒲瓜嶺公廁,蒲瓜嶺名稱特別,據村民憶述,蒲瓜嶺是田心村旁的小山丘,兒時該處建有一個大約兩層樓高的焚化爐,那裡有種田、養豬和住宅,山上有墓地,附近還有一個魚塘。 元朗田心村 村民分享一張1958年元月祥麟啟光典禮的照片,村民穿上傳統功夫服裝,在田心村圍門前與東莞麒麟(麒麟掛上一幅很長的裙被)和村中父老合照,那個時候圍門仍然是青磚瓦頂建築,眾人後方豎滿旗幟,有同福堂的頭牌以及陳斗敬贈的彩旗。
元朗田心村: 深水埗唐樓起火冒煙 消防疏散15男女救出貓隻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4,430,年齡中位數為 41.8歲。 乾隆嘉庆期间,客家居民迁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邻建立新村定居,由于语言、风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围龙屋型制,建造“围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卫。 沿厦村市往洪水橋方向走,經過了數條村落及郇園(錫安堂)之後,沿路會發現數間平房式村屋,它們各有名稱,例如瑞恩園、樂天園、恒安園、盧家園等,相信昔日這裡一帶環境怡人,再往前走,便會看到一幢空置中的舊厦村鄉鄉事委員會會所。 元朗田心村 1952年基督教中國聖樂院,由九龍樂道廿八號遷入郇光學校內成立新院。 早期教會由主席呂陶英女士帶領,由其養女呂馬大、呂馬利姊妹負責聖樂,于力工牧師講道(于力工牧師原藉山東,曾先後任國內佈道院及星加坡神學院院長於,五六十年代於香港多處講道)、王瑞堯師太感恩禱告。 1987年教堂建築物進行重建,教會事務一直發展,更成立了屯門田景田景堂福音中心及水邊圍村元朗福音中心等。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田心村亦有慶祝道派創派陳斗先師寶誕,不少新界圍村都跟武術掛鉤,陳斗師行內簡稱「洪頭蔡尾」有一套醉八仙拳獨門拳術,由廣州到香港設館受徒,開創道派國術總會,而田心村其中一位村長是已故陳斗的徒孫,所以田心村特別熱鬧。 石步村由林九枚後人林發鰲,於明朝嘉靖年代 (1531) 由福建蒲田遷移到屏山立村,林氏最初定居於東莞茶園,後來逃避兵役而遷移到屏山灰沙圍,後來與屏山鄧氏有衝突,最後移至石步。 圍門內掛滿了不同牌匾,相信是重修時所添加的,連元朗橫洲東頭圍、橫洲林屋村、橫洲五鄉也分別送上牌匾,「光大門閭、門第崇光、保我黎民」好不熱鬧,本人最喜歡看牌匾,它們令到簡單一處地方變得特別有氣勢。
香港大多數圍村都設在新界,多集中於元朗(包括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等)、錦田(包括錦田及八鄉)、粉嶺上水(包括大埔、粉嶺、上水、沙頭角及打鼓嶺等)及沿海谷地(包括沙田、荃灣及屯門),曾為「新界五大氏族」——鄧氏、侯氏、彭氏、廖氏和文氏的聚居地。 在伍文龍述、梁心清著之一篇《廣州館教頭陳斗》所述,早期陳斗在廣州曾經在周舘拜周龍為師,學習十字拳及萬字拳等武藝,陳斗自詡得周龍傳授秘要,自周龍去世後,陳斗在武館中設有周師傅靈位,以示尊師重道。 元朗田心村2025 陳斗曾經學習多派武術,三十年代在廣州跟隨白鶴派吳肇鍾,亦曾經被邀請在北河戲院表演獅藝,陳斗本身是大力士,力功之強,能夠雙手挽起汽車,後來陳斗在香港創立道派武術,並尊周龍為先師。
元朗田心村: 洪水橋田心村 近期成交
從昔日舊照片,看過屏山路口外牆上,曾經出現陳斗與謝潔玉的大字廣告,在五十年代未,陳斗與謝潔玉夫婦,曾銳意策劃擴充郊區分院,設立洪水橋田心村分院,曾經招待文化界人士參觀。 神龕兩旁懸有木對聯:「慈德覃敷楊柳枝頭甘露洒;聖恩廣被蓮花慧風生」,是乙未年(1955)由仁和、均和腊味家慶祝田心圍同福堂重修落成。 元朗田心村2025 對聯告訴了神廳在1955年曾經重修,在五十年代,元朗仁和均和腊味家主人名陳錦坤,除經營腊味生意外,陳氏在大馬路開設光和冰室、公和魚塘、亦任元朗屠場事長,元朗商會註冊人之一,陳錦坤與田心村可能純粹是同姓同宗的關係。 說到同姓,在元朗區內,陳姓族人分別定居在水邊圍、深涌村、福源和寮村、南邊圍及田心村等村落。
明朝时沿海寇患频繁,居民为求自保,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用以抗盗,当时粉岭龙跃头的老围便是香港最早的围村。 元朗田心村 香港的圍村(英語:Walled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元朗田心村: 洪水橋北新發展 @中原樓市片區
村公所裡懸有駱蘇同學會所送之富貴滿堂花卉國畫、錫降村之一帆風順圖和輝煌車隊之八駿全圖,以慶賀田心村村公所重建落成。 元朗田心村 開幕典禮中,田心村青年團健兒當然出動,在村公所前舞金龍助慶。
元朗田心村: 政府本年度推動體育發展預算開支近74億 較5年前增約42%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围村调查报告》(萧国健、沈思、叶庆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调查的131条村庄中,有“围”名者共71,可考之有围门者凡84,有围墙者凡57,其围墙四角建有更楼者凡21。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元朗田心村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