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這幾座優美典雅貴氣兼而有之的堡壘,不禁概嘆。 不單婉惜其後人金錢至上,把彷如藝術品般的建築拆毀,亦概嘆今之一代富豪,沒有品味沒有野心沒有視野去建一些讓後人回味的地標,讓今天的香港成為真正的沙漠。 有錢人從前現在都喜歡起樓,不過從前他們的品味高好多。 就如余仁生創辦人余廣培的兒子余東旋,由於余東旋父親說他一生要大興土木才得以長壽,於是余東旋在星馬和香港建了至少12棟別墅。
- 莫干生其中一位孙儿莫华钊是文物收藏家和注册会计师;曾外孙女陆恭蕙曾任立法局、立法会议员和环境局副局长;而侄孙莫华伦则是国际男高音歌唱家。
- 當時在這塊殖民地的富有人家都很喜歡這地區,並在這區築起他們的家園。
- 可惜,正當人們嚷著要保留文化遺產之際,座落在五十五號的別墅(建於一九一九年)卻在二零零零年夏天被拆卸。
- 大宅在一九四六年被大火燒毀,其後一直空置,至一九五三年才拆卸重建。
- 五十年代一部由荷李活大明星威廉荷頓及珍妮花鍾絲主演的名片「生死戀」有部分場景就在干德道四十一號拍攝。
- 在1911年,太古洋行買辦莫幹生在干德道41號(現址為聯邦花園)興建一座宮殿式豪宅。
不過,一代華宅逃不過拆卸命運,該地於六十年代由會德豐重建為屋苑式豪宅,即今日的聯邦花園。 屋苑由5幢住宅組成,各座以歐洲著名城市命名,分別為倫敦閣、巴黎閣、威尼斯閣、羅馬閣及維也納閣。 莫氏平生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曾先後出任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總理,並就推行青少年教育服務不遺餘力,與區澤民在香港創辦民生書院,並贊助香港聖保羅書院、聖士提反書院及香港大學多項擴建工程及獎學金。 ](英語:,1882年6月26日—1958年12月26日),字幹生,號應霖,[1]香港紳商,1917年至1931年任太古洋行末任買辦。 可惜,正當人們嚷著要保留文化遺產之際,座落在五十五號的別墅(建於一九一九年)卻在二零零零年夏天被拆卸。
莫幹生大宅: 豪宅Guide:干德道大富人家之選
當時,人們可以駕車往會所,再驅車沿斜路到達,或將汽車停泊在路旁(那裏可供三輛汽車停泊),然後乘升降機到達會所正門。 這部升降機更是香港首部在私人住宅內裝置的升降機。 屋內環境極佳,人們可坐在天台鐘形小閣享受下午茶。 莫幹生大宅 一九五零年代,屋主曾欲以二拾伍萬港元的售價把這幢古老豪宅出售予該會。
該物業呎租貴絕西半山,發展商近月租出的單位個別呎租高達約79元,媲美山頂分層單位。 開售至今持續受市場關注的天匯,絕對是干德道最矚目豪宅。 莫幹生大宅 物業呈左右展翼式的設計,景致開揚,加上玻璃外牆,透現時代氣息。 聯邦花園的5幢住宅呈一字排開,部分高層戶享海景,向南的中高層戶望翠綠山景,景色優美,而約400伙的面積一律約1,350方呎。 中原分區經理歐陽嘉俊表示,屋苑樓價相對低水,故近月成交轉快,本年至今暫錄約8宗成交,五月份已佔約7宗,平均呎價約1.4萬至約1.5萬元,入場費約1,750萬元。
莫幹生大宅: 建築用料考究
莫干生尝任东华医院和保良局总理,对教育发展尤其关注,他除了是香港大学终身校董外,也是九龙城民生书院创办人之一,并曾慷慨捐助圣保罗书院、圣士提反书院和母校皇仁书院等校。 莫干生在半山干德道41号建有豪华大宅,大宅后来曾用作香港外国记者会,也是1950年代好莱坞电影《生死恋》的拍摄场地之一,复于1960年代末拆卸重建为联邦花园。 莫幹生大宅 干德道的建設源於1864年薄扶林水塘發展儲水計劃。 在港島半山區西南邊斜坡,鋪設一條主輸水管,在世紀末,建成一條馬路,名為 莫幹生大宅2025 莫幹生大宅 Conduit Road,當中的 Conduit 即是輸水管之意,中文則音譯為干讀道(後改譯作干德道)。 在1911年,太古洋行買辦莫幹生在干德道41號(現址為聯邦花園)興建一座宮殿式豪宅。
- 在一九七零年夏天,竟有一千二百份申請,認購聯邦花苑的四百個單位。
- 至於莫幹生乃莫仕揚家族的第三代,其家族自莫仕揚開始,三代均任著名洋行買辦,故有「買辦世家」之稱,其家族後裔最廣為人知乃國際男高音演唱家、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莫華倫。
- 不过,莫干生也透过太古糖业囤积居奇,趁价低的时候买入食糖,然后再待价而沽,从中赚取600万至700万港元的钜额利润。
- 發展逾百年的干德道,素來是富有人家擇居地,除有聯邦花園等老牌豪宅外,近年亦有天匯和Conduit 18等新一代豪宅相繼落成,令該區名廈林立。
- 一九五零年代,屋主曾欲以二拾伍萬港元的售價把這幢古老豪宅出售予該會。
- 我在最初的四年以月租港幣二千元租出這吉屋,至一九七六年三月一日我們才收回單位自住。
莫履賢(1882年-1958年),字幹生,號應霖,香港紳商,1917年至1931年任太古洋行末任買辦。 莫幹生來自莫仕揚家族,與祖父莫仕揚和父親莫藻泉三代均任太古洋行買辦,橫跨前後61年。 在買辦任內,莫幹生協助太古拓展業務,使之在1920年代一躍而成香港數一數二的英資洋行。 不過,莫幹生也透過太古糖業囤積居奇,趁價低的時候買入食糖,然後再待價而沽,從中賺取600萬至700萬港元的鉅額利潤。
莫幹生大宅: 重建5幢 樓高20層
現時干德道只剩下一幢戰前建築物,就是座落在四十四號的一間超級市場和地產代理的舖位。 現時這條路的兩側高樓聳立,每幢有三、四十層高,阻擋了鄰近的景觀視野。 莫幹生大宅2025 當然人們今日已不再聽到從扯旗山上傳來的鹿鳴聲,然而,我們仍可見到一群群白鴿飛到聯邦花苑,證明這地方仍是安寧的。 此外,我們很多時也會見到具破壞性的、群居的、頭頂長有綠黃色羽毛的大鸚鵡到來作客。
莫幹生大宅: 家族背景
據稱在這期間他統率六百艘帆船、四萬名部衆-包括小部分前皇家海軍的英籍砲手-及絕色美女。 可是,至今仍未有實質證據顯示他本人曾在該小徑走過。 至於莫幹生乃莫仕揚家族的第三代,其家族自莫仕揚開始,三代均任著名洋行買辦,故有「買辦世家」之稱,其家族後裔最廣為人知乃國際男高音演唱家、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莫華倫。 ](英语:Mok Kon-sang,1882年6月26日—1958年12月26日),字干生,号应霖,[1]香港绅商,1917年至1931年任太古洋行末任买办。 莫幹生大宅 ](英語:Mok Kon-sang,1882年6月26日—1958年12月26日),字幹生,號應霖,[1]香港紳商,1917年至1931年任太古洋行末任買辦。
莫幹生大宅: 聯邦花園
干德道(Conduit Road)的建設源自一八六四年薄扶林水塘發展儲水計劃,當時政府在港島半山區西南邊斜坡,鋪設一條主輸水管,再在上世紀末修建成一條馬路。 街道英文名Conduit的意思正是輸水管,而中文名就經歷多番改變,初期譯為干讀道,其後改譯干德道,及至香港日治時期,更一度易名為出雲通。 莫幹生大宅 當時干德道四十一號與其他很多同樣座落在干德道的大宅一樣,有著一流的景觀。 在海底隧道未興建前,小孩子其中一項消遣便是數數他們所見的渡輪數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名古怪的英國人居住在離開干德道不遠的羅便臣道。 他家裏沒有時鐘,要想知道時間,便用望遠鏡瞭望屹立於畢打街的大鐘樓。
莫幹生大宅: 余園 — 香港最美的法式古堡
當外國記者會所遷離干德道四十一號後,這座舊大樓便面臨清拆的命運。 在一九六零年Cheng Hing Realty購入了大樓,其後在一九六六年則轉由Court Properties購入。 舊大樓經拆卸後,地盤空置了一段時間,據說這大樓的售價竟高達一千三百萬港元。
莫幹生大宅: 香港古堡遊,五間靚到你唔信的大宅
莫幹生其中一位孫兒莫華釗是文物收藏家和註冊會計師;曾外孫女陸恭蕙曾任立法局、立法會議員和環境局副局長;而姪孫莫華倫則是國際男高音歌唱家。 莫干生来自莫仕扬家族,与祖父莫仕扬和父亲莫藻泉三代均任太古洋行买办,横跨前后61年。 在买办任内,莫干生协助太古拓展业务,使之在1920年代一跃而成香港数一数二的英资洋行。 不过,莫干生也透过太古糖业囤积居奇,趁价低的时候买入食糖,然后再待价而沽,从中赚取600万至700万港元的钜额利润。 莫幹生大宅2025 莫幹生大宅2025 莫幹生嘗任東華醫院和保良局總理,對教育發展尤其關注,他除了是香港大學終身校董外,也是九龍城民生書院創辦人之一,並曾慷慨捐助聖保羅書院、聖士提反書院和母校皇仁書院等校。 聯邦花園為區內少有的豪宅屋苑,其原址為上世紀著名洋行買辦莫幹生家族的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