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所云「身行」皆指「出入息」;「身行息」、「除諸身行」、「息除身行」即「身行輕安、安靜、柔軟的狀態」。 雖位置不,但並不影響義旨。 [33] 見《坐禪》卷上(大15,275c2-9);《坐禪》中並無一一標出次第,此中位置次第筆者依同譯者所譯《智論》卷11(大25,138a10-15)之次第。
或是,次第為翻譯上遺漏或增添。 在《阿含經》、《瑜伽論》、《成實》中同《坐禪》並無數字的次第;[72] 唯《智論》上有明確的數字次第,但現在並無梵本可考。 是否《智論》同前三者無數字標第,而鳩摩羅什或筆受者加上的亦有可能。 B) 承 a,依《瑜伽論》之長、短息定義[66] 其亦有可能為上之Ⅰ,為:(1)入息、出息,若長;(2)入息、出息,若短。 見《智論》卷11(大25,138c14-15)中 (15)為「觀滅」不同於《坐禪》為「觀盡」,且未依四念處分別。
十六勝行: 大阪景點推薦4:梅田藍天大廈 空中庭園展望台
可以說,智顗將世尊的數息法概括為止觀二門,並且對安那般那法做了進一步的結合與發展,演變發展為天台安那般那法之修持特色,所以天台宗是繼承和發揚安那般那禪法最有力的一個宗派,在中國佛教界,影響深遠廣大。 十六勝行2025 如《修行道地經》中「數息和釋」,即說明出入息已和緩、釋微。 又,內文中說明行者初修習時身懈怠、睡眠蓋和身重性已逐漸除棄;又《坐禪》之內文亦如是說明行者已對治身重性而身輕安。 因為呼吸是身、心調節最佳的媒介,雖然諸經論中有不同的看法,[39] 應分別說之。 十六勝行 十六勝行 在此,筆者認為應依多分,即多數人可共同經驗的狀況來討論較適宜。
問:若爾;前說契經及論,當云何通? 十六勝行 彼作是答:若愛隨眠,緣八結起;彼斷、名斷界。 若愛隨眠,緣愛結起;彼斷、名離界。
十六勝行: 十六勝行
止觀在佛教裏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安那般那念是止、觀具足的禪法。 在中國禪學發展史上,「安那般那念」是後漢至隋唐最重要的禪法之一,經典翻譯不斷,修持者眾多,傳承不絕,影響廣泛。 而天台智顗所撰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中,我們亦可窺知其對安那般那法門的看法,基本上是稟承著傳統佛教之見解,將之置於世間禪門與出世間禪門之中。 在《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中,智顗將禪法的所緣境分為息、色、心三門,其中息、色、心三門與四類禪法的修證關係,即世間禪、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兩者是依據息門的禪法,出世間禪是依據色門的禪法,非世間非出世間禪是依據心門的禪法。 智顗在《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中,分別論述「安那般那法」、「六妙門」、「十六特勝」,這三個法是天台安那般那法的特色,也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軸,其中「安那般那法」是屬於世間禪門,而「六妙門」及「十六特勝」是屬於亦世間亦出世間禪門。
1.「安那般那念」謂心繫所緣,注意出息與入息,「念」專「住」於微細出入息;可對治散亂,令五蓋不起,諸惡不善法不生,乃至究竟得解脫。 7.福原亮嚴《成實論》所標次第雖有誤,[70]但同《阿含經》、 p. 98 《瑜伽論》、惠敏《坐禪》將(0)出、入息略去,將息長、息短視為(1)、(2)。 6.惠敏法師之《坐禪》可能依《瑜伽論》而將若長、若短分之為(1)、(2),又(3)諸息遍身、(4)除諸身行。 至此,其分法及(1)-(4)屬身念處,與《阿含經》一致是無異議的,但不具足十六法。
十六勝行: 大阪景點推薦10:心齋橋筋商店街
若愛結,及此相應,并生等斷;名離界。 十六勝行2025 若諸餘順結法,及此相應,并生等斷;名滅界。 即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名順結法。
- 在第三章「天台安那般那法之入門基礎──共世間禪」,本章主要闡述共世間禪之天台安那般那法,其修習入手處,基本上,是由數息觀入手,而入初禪所修之法就是安那般那念。
- 如《修行道地經》中「數息和釋」,即說明出入息已和緩、釋微。
- 5.《坐禪》、《瑜伽論》中云:安那般那法門有三種學人、三種瑜伽師,[68] 又《瑜伽論》於十六勝行中云「有學見跡已得四念住等」。
- [51] 也就是學習了知長息到短息,漸漸地感覺到息充滿全身,進而以息的空無位、遠離位為所緣;於時,行者已相當於入禪定狀態。
- 在上文討論中多理解為「身行輕安」,是相對於內文身「重」性。
有餘師說:唯諸隨眠,有自性斷。 問:契經所說,當云何通? 如說:一切行斷,故名斷界。 彼作是答:若諸隨眠,緣八結起;彼斷、名斷界。
十六勝行: 大阪自由行景點推薦1:阿倍野展望台 HARUKAS 300
1.(0)〔內、外息〕、〔入、出息〕為總說安那般那念即是正念於出、入息。 所以,(1-4)勝行則是說明了出入息的特性。 [64]即此四勝行各包含了出息、入息。 十六勝行2025 十六勝行 引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中云:「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40]也就是說,行者由身輕安而身精進,心輕安而心精進──得身、心輕安才可說是「止」,具堪能性。
十六勝行: 大阪景點推薦8:大阪箕面公園
若愛隨眠,緣餘法起;彼斷、名滅界。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煩惱體斷,名斷界。 十六勝行 脅尊者言:無繫縛,繫縛息;名斷界。
十六勝行: 大阪景點推薦5:空庭溫泉 OSAKA BAY TOWER
而(3)、(4)乃至到以下的所有勝行其所使用的動詞為sikkhati(√sikkh)[32],即非本能的知,是要藉由用心「善學」才能夠覺知。 身念處的四個步驟可訓練對身體由粗顯至細緻的覺知,由第一步簡單覺知吸氣與呼氣,到第二步增加對呼吸長、短的覺知,覺知呼吸長短時可說要能分辨呼吸的開始與結束,或是要能分辨對應於呼吸長短的身體變化。 十六勝行2025 十六勝行 在第三步則完全地覺知呼吸的開始、中間、結束各階段,更敏銳地增加覺知的細節。 其實四念處的身、受、心、法,也是從較粗顯的層次漸進地導向較細緻的層次。
十六勝行: 大阪景點推薦6:大阪城天守閣
位置恰當與否,待末節討論。 6.《瑜伽論》則是就「所緣」顯十六勝行。 1.這或許是學習重點的不同,而有所偏重;然這並不影響次二勝行的義旨,且其一致的將「身行」置屬「身念處」。 5.《坐禪》、《瑜伽論》中云:安那般那法門有三種學人、三種瑜伽師,[68]
十六勝行: 天台智者大師安那般那法之研究-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為中心
而《坐禪三昧經》之「身行」後人多作為第四勝行,詳見後文「討論與反省」。 十六勝行 B) 十六勝行2025 十六勝行2025 Q:或是將(1)入息,(2)出息合為一,成為(1)入息、出息,(2)若長、若短。 行者已對治身重性(kāya-gurutā),得身輕安(kāya-praśrabdhi),隨入禪定;「受喜」即已對治心重性(citta-gurutā), p. 88 得心輕安(citta-praśrabdhi),隨入禪定,且應行「受念處」。 又云「行受念止已得身念止」。
十六勝行: 十六观弃舍
梁熙指2014年商經局製作有關香港接待能力的報告,今天的經濟和旅遊結構都已經不同,期望文體旅局能科學化了解旅遊業的變化,並開發相關產品,例如港珠澳旅遊套票。 三十六行是中國唐代社會主要行業的統稱,反映當時社會行業的分工。 三十六行延伸出中國民間常用的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的行業分類之說。 十六特胜又作十六胜行。 为数息观中最为殊胜之十六种观法。
十六勝行: 大阪景點推薦9:日本環球影城
[69] 十六勝行 十六勝行 如是,很明顯地與行者對安那般那念修習的熟悉度、經驗有密切關係。 在此,可能依久習行、已習行者而言。 《阿含經》、《坐禪》及《瑜伽論》三者所云「身行」皆指出入息,即「安那般那念」。 而「身行息」、「除諸身行」、「息除身行」之(表面)義為「出入息輕安、緩和、柔軟、安靜」之義。
承上,「身、心輕安隨禪定」,似乎禪定是與輕安相應而說的,即身心的安和、調柔、自在。 引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中云:「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40] 也就是說,行者由身輕安而身精進,心輕安而心精進──得身、心輕安才可說是「止」,具堪能性。 因為於修禪定中,心輕安是不離身輕安;身、心輕安才謂真正的「堪任」。 若依修禪定的過程來說,初禪語言滅而輕安(passaddha),二禪尋、伺滅而輕安,三禪喜滅而輕安,四禪入出息滅而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