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輕解”與“獨上”,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她的神態、舉動。 “輕”,寫手腳動作的輕捷靈敏,表現出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少婦心情。 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上。 “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點明了下闋“愁”字的癥結。 “獨上蘭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閒情逸緻的遊玩。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三年,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 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剪梅翦意思2025 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 一剪梅翦意思 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 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 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 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公元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作者写下这首词。 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截至该年6月,歌曲曾登上Spotify的芬兰、挪威、新西兰等多国排行榜冠、亚军位置。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蓆。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可以说,演唱是对一首歌曲的第二次创作。 歌手通过自己的演唱把歌曲的内涵、韵味、感情传达给听众,与听众产生共鸣。 而《一剪梅》的原唱费玉清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确实为这首歌增色不少。 应当说费玉清唱的《一剪梅》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受欢迎的。 《一剪梅》是1984年台湾同名电视剧的片头曲,由费玉清演唱,最早演唱者为林禹胜,该歌曲后又成为2009年霍建华、吕一主演电视剧《新一剪梅》的片头曲。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心心相印、情篤愛深,相思卻又不能相見的無奈思緒流諸筆端。 一剪梅翦意思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翦意思 一剪梅翦意思2025 一剪梅翦意思2025 ”這種相思之情籠罩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其內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
昔日也許雙雙泛舟,而今獨自擊楫,恩愛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歸,怎不教她愁情滿懷。 ”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書抵萬金”。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現的外在表現。 作者藉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畫面清晰,形象鮮明,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 “月滿西樓”寫月夜思婦憑欄望眺。 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雲天,偏起懷遠之思。 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髮。 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 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 一剪梅翦意思 一剪梅翦意思2025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詩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佳句。 一剪梅翦意思2025 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
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閒愁。 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下片从红云绿树的人间景,想到时间的推移,“夕阳西去水东流”,今也是休,古也是休,那又何必去争求什么富贵呢? 词人的所谓看破红尘,实际上是对社会黑暗不满的一种反激情绪。 一剪梅翦意思2025 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 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
-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
- 截至该年6月,歌曲曾登上Spotify的芬兰、挪威、新西兰等多国排行榜冠、亚军位置。
-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 ”作者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 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
- 歌曲長度接近四分鐘,除了帶有濃厚中國風,亦傳達即使處於孤寂和絕望,仍然對愛情矢志不渝的主旨。
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 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 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此词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词人与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全令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 “欲寄梅花,莫寄梅花”二句,以平浅的语言将词人那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刻划得非常细腻,实是心理描写的妙笔。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鉴赏 一剪梅翦意思2025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一剪梅翦意思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 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1973年参加中视举办的《星对星》歌唱比赛获得第四名,从而开始歌唱事业。 1977年推出首张专辑《我心生爱苗》。 1984年以一首《梦驼铃》获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星奖。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一剪梅翦意思2025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這是一首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詞。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一剪梅翦意思2025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1986年演唱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剧《一剪梅》同名主题曲受到欢迎。 1992年凭借歌曲《相思比梦长》获台湾金鼎奖最佳男演唱人奖。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的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